◇◇新语丝(www.xys.org)(www.xys3.org)(groups.yahoo.com/group/xys)◇◇ (方舟子按:奇怪的是,呼吁“不要夸大学术腐败”的代表均来自南京的高校。 究竟是南京的高校是中国高校的净土,还是那里的高校领导、教授练就了粉饰太 平的本事?) 两种声音:痛斥浮躁学风 不要夸大“学术腐败”   新华网北京3月12日电(记者程瑛 陈斌华)“浮躁之风伤害的不仅是中 国学术界的声誉,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学术原创力。”全国政协委员、科技部副部 长马颂德说。   在今年的“两会”上,北大教授抄袭事件、中科院院士的道德自律准则,以 及去年下半年开始引起全社会关注的“学风浮躁”、“学术腐败”的话题,引发 了代表、委员更加深入的反思和探讨。   科学不仅是一些学科,还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一种扎实严谨的方法。正 因为如此,“学术腐败”就比经济腐败、权力腐败更让人痛心和警惕。“对于学 术界来说,有些界限是绝对不能跨越的”,马颂德说。   “学术腐败造成学术思想懒惰,学术成果平庸,造成劣胜优汰,这是学术界 的悲哀。”东北师范大学遗传与细胞研究所所长黄百渠代表言辞恳切。这位曾先 后主持“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的学者说,急功近利,抄 袭剽窃,买文卖文,弄虚作假,用人格换取名利,这种种学术界的腐败现象就像 一颗毒瘤,严重危害着学术界的肌体。   在对于学风浮躁的探讨中,有关专家认为,在经济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冲突 易于导致心气浮躁。而“学术评价体系不健全”是公认的根源之一。刘振夏委员 说,与学人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许多环节,如职称、工资、待遇、奖励等,都采 用简单数字量化的管理模式和形式主义的操作方法来处理,如要求论文多少篇, 核心杂志发表多少篇,要求哪一等级的课题、奖项等,“这些过于沉重的压力和 苛刻的要求,助长了学术界浮躁心态和造假风气的滋生。”   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承认,虽然现行的评审制度是得到世界公认的,但目前 有些科研项目的确立和经费的投放缺乏公开性,一些评价方式也存在形式化和违 背科学规律的倾向。他认为,目前一些旨在进一步增强学术评审公开性的改革措 施正在实施中,比如学术项目专家负责制,由来自科研第一线的专家主持,以减 少黑箱操作;部分科研项目实行公开招标;建立专家库,随机抽取担任评审;在 网上公开项目情况和评审结果。   人大代表赵师庆建议,建立全国性学术道德建设委员会,负责受理重大学术 腐败事件,通过调查核实提出处理意见,“依靠制度和强有力的手段遏制学术腐 败是学术打假的当务之急。”   对于学界和舆论界关于“改善评价体系”的呼声,马颂德认为,用同一指标 来衡量不同学科的确容易产生问题,对于应用性研究和基础性研究,应适用不同 的评价标准。但是他指出,这种评价体系、指标体系的建立,从根本上说与科研 水平有关。中国学术界目前急需提高学术水平,在各个领域内建立权威的学术机 构。“学术界、政府机构需要共同努力,让学术研究、学术评价进入良性循环。”   作为一位资深学者,马颂德认为,整个社会对于科学研究目的、宗旨的正确 认识,才是驱除急功近利思想、推动原创力的根本所在。“对于科学研究,对于 创新思维,社会、公众、教育体系应有相当的宽容度。而这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事实上,中国学术界已经开始着手加强道德自律。继去年底以“秉持科学精 神,坚持实事求是”为核心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道德自律准则》出台后,南京大 学的16位博士生导师联合发布了一份“反腐宣言”。十多天前,清华大学又出 台了“教师科研道德守则”,“不许剽窃、不许篡改、不许伪造科学论文和实验 数据”的规定被开宗明义地写在了第一条。(完) 人大代表呼吁:不要夸大“学术腐败” 新华网北京3月12日电(记者 奚彬 翟伟)“北大教授剽窃事件”的曝光, 使“学术腐败”的问题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正在出席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的部分人大代表指出:“学术腐败”不能与“吏治腐败”、“司法腐败”相提并 论。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正确估计“学术腐败”的严重程度,既不能夸大, 也不可轻视。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浩代表说:“学术腐败的现象当然有。 但是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仍然是在认认真真做人、勤勤恳恳研究学问,对这一点, 必须要充分肯定。”   李浩说,可能滋生学术腐败的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将他人的论文、研究成 果窃为己有,二是导师强占研究生的研究成果;三是评职称中弄虚作假;四是在 学术观点上耍“学霸”作风,搞“一言堂”,压制不同意见。   思想不具有垄断性。在学术界,借鉴他人的思想、并推陈出新、提出自己的 创见是很平常的事情。如果不经过推陈出新、脱胎换骨,那就构成了剽窃。但是, 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是要公开发表、公诸于众的,如果有剽窃,就很容易被发现。 这也正是“北大教授剽窃事件”能够曝光的原因所在。同样因为这一点,要想耍 “学霸”作风、压制不同意见也是难以奏效的,因为即使某一方面的权威刻意这 样做了,被压制者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愿意发表不同意见的刊物,与权威展开 “商榷”。这样的压制必然是劳而无功的。至于导师强占研究生的研究成果,这 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论文的思路是导师提出、只是由研究生独立找材料 完成论文、导师又对论文进行了校改,这样的论文由导师和研究生联合署名就是 理所当然的事了。而且,客观上,有着导师署名的文章也比较容易在学术刊物上 发表。评职称的问题,因为牵涉到对成果学术性的评价,其间的主观自由裁量的 因素确实比较大。但是,也正是因为意识到这一点,许多地方在申报职称的硬件 条件上就进行了严格限制,规定的论文、著述,缺一不可。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堵 住了腐败滋生的空间。   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冯健亲代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代表也都认为,对“学术腐败”现象要严肃处理,但对这一 现象的严重程度、普及程度,不可估计过高。   蒋树声代表说,学术腐败问题,实质上是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急功近利、 浮躁不安的不良风气在大学校园、科研机关的反映。剽窃、抄袭他人成果、造假 数据、出假文章等等,确实属于学术腐败。但有许多问题比如钻研学术不精益求 精、不认真备课等等,是属于学风问题,不能把一般的学风问题与学术腐败混为 一谈。   他说,学术界、科学界本是社会公认的一方净土,社会公众对这方净土的纯 净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在社会转型期,这方净土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备受 社会公众关注,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夸大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无疑不利 于学术界、科学界的健康发展。而学术界、科学界也要以社会公众的期望为鉴, 严于律已,采取坚决措施,严惩不肖之徒,维护科学的尊严,净化学术环境。 ◇◇新语丝(www.xys.org)(www.xys3.org)(groups.yahoo.com/group/x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