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公开信”拔出萝卜带出泥 海外学者瞒天过海遭非议 26位青年科学家联名呼吁严惩科研欺诈行为 □本报驻京记者 李虎军 南方周末   2003-02-13   最近,26位青年科学家在一封公开信中呼吁严惩某些弄虚作假的海外人士: 这些人谎报在国内实验室的工作时间,骗取国内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科研经费和人 力资源。   信中举出了这样一个例子:某位海外学者同时获得了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简称基金委)杰出青年研究基金等资助, 控制着数以百万计的研究经费。按照工作合同,此人在国内的工作时间应该每年 9个月以上,实际上却从来没有超过每年3个月。   不仅如此,公开信还称,“这些欺诈分子,由于一次又一次得手,胃口已变 得越来越大”,而那位学者居然以首席科学家的名义申请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 究发展规划(简称973计划)项目,据说还很有可能获得批准。   姚雪彪浮出水面   尽管公开信并没有点出那位学者的名字,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此人是中国 科大生命学院的姚雪彪博士:只有像他那样应聘到科大,才有可能同时入选分别 属于教育部和中科院的长江特聘教授和百人计划;此外,2002年12月27日,就在 公开信递交给有关方面的第8天,新启动的一批973项目向社会公布,由姚雪彪领 衔的项目果然位列其中。   据核实,姚雪彪在科大的上岗日期是1999年3月23日。但鲜为人知的是,此 时的姚雪彪在美国正面临着学术不正当行为的指控。   1998年2月,姚雪彪来到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简称威大)生理系任助 理教授。同年12月,该系另一位助理教授埃德文·查普曼以暗中拍摄的录像带为 证据,指控姚雪彪蓄意破坏其实验工作。2000年12月20日,威大董事会正式解雇 姚雪彪。此后,姚雪彪先后向威斯康辛州巡回法庭和上诉法庭提起上诉,但均被 驳回。(详见本期科学版《一起离奇的案件》)。   据新语丝网站创办人方舟子介绍,从姚雪彪自2001年起发表的论文和参加学 术会议的记录来看,他被解雇后一直在其读博士时的导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约翰·佛特教授实验室做访问学者,而做访问学者相当于给别人打工,“学术研 究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一旦有人被发现不可信赖,那么他就几乎没有再 在学术界独立从事研究的机会”。   科大方面的解释   不过,威大的那段经历似乎并没有给姚雪彪回国发展构成障碍。实际上,从 他目前获得的资助来看,在中国学术界,能有像他这般幸运的人屈指可数。   科大生命学院副院长刘兢教授解释说,学院之所以重用姚雪彪,是因为“他 所起的作用,没有人能替代”。   针对公开信中“此人在国内的工作时间从来没有超过每年3个月”的指控, 刘兢称,姚雪彪在国内的工作时间在每年6个月以上,而他是首批长江特聘教授, 签的合同比较特殊,每年6个月就可以了。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姚雪彪被威大解雇这一重要情况,科大生命学院并没有 上报有关方面。中科院百人计划办公室处长高星说,他也是在看到公开信以后开 展相关调查的过程中,才听说了这件事。   对此,科大生命学院副院长刘兢的解释是:“至于姚雪彪被解雇的事,我们 招聘他的时候就知道了,当时还有一些科大的海外校友反对招聘他。不过,我们 经过调查,认为没有肯定的证据说明姚雪彪学术不端。”   刘兢指出,像这种“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情况,“文革”期间很多。在 美国也有一些有名望的教授,包括他的博士后导师,证明姚雪彪的性格和人品。   记者给姚雪彪在科大的实验室打去电话,被告知他不在国内。记者又给他发 去要求采访的电子邮件,则始终没有收到回复。   然而公开信的执笔者、中科院神经科学所何士刚博士却认为,“每一个领导 过实验室的人都知道,用每年6个月的时间让一个实验室顺利运行,简直是天方 夜谭,尤其是在事业的起步阶段。”   此外,在教育部公布的首批长江特聘教授上岗情况介绍中,姚雪彪的在岗时 间被清楚地标为“每年不少于9个月”,而中科院的百人计划同样要求入选者的 在岗时间每年不少于9个月。   欺诈现象会蔓延吗   “我们针对的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研究机构,而是这样的欺诈现象。” 何士刚说。   近年来,许多海外学者通过长期回国或短期回国的形式,为发展中国的科学 事业尽心尽力,但是,在这股回国浪潮中,也出现了鱼龙混杂的现象:部分海外 学者在国内获得大量研究经费并招收大量研究生以后,却不履行合同中有关国内 工作时间的要求,甚至导致其国内的研究生不知道如何使用实验设备。何士刚称, 仅在生命科学领域,就至少有一打以上的人违规占用了国内本来就有限的科研资 源。   公开信还举例说,基金委特意设立了专项基金资助海外合作研究(40万元), 但有些海外学者为了获得更多的经费(即80万元的杰出青年研究基金),明知自 己在国外已拥有一份全职工作、在国内工作时间根本无法达到合同要求的每年6 个月以上,却依然弄虚作假,骗取资助。不仅如此,虚报或不遵守国内工作时间 的情况,在长江特聘教授、百人计划等当中都存在,并且正在向科技部863计划、 973计划等国家的重点、重大项目蔓延。   这样的现象使一些正直的学者感到失望,甚至“忍无可忍”。在公开信上签 名的一些学者称,虽然类似的欺诈分子是少数,但影响极坏,希望引起国内有关 部门的重视,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科研环境,“如果我们的政策一再让全身心投 入国家科研事业的人感到失望,我们多年努力吸引回国或者培养起来的人才就会 再次打点行装,消失在国门之外,准备真正回国的人才也会止步不前。”   这些来自中科院和国内几所大学的青年学者急切呼吁,有关部门应当严厉惩 戒这些弄虚作假行为,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要求基金承担人和项目负责人实 现在国内工作的时间,而国家的重点、重大项目如863计划、973计划等应该以在 国内全职工作的科研人员为主。   公开信发表以后,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系夏军 博士说:“那些欺诈者严重违反了工作合同的要求,而通过检查出入境记录,这 种欺诈行为很容易查实。为什么不将他们告上法庭呢?”   2003年1月2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在社论中指出,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 一些研究人员将继续获取更多的经费,更大的实验室,却无需在其中花费时间。 但是,中国的科学事业却因此在整体上受到损害。受到损害的还不仅仅是投入的 经费。这种经费的无效使用还会破坏研究人员的信任,因为它混淆了那些在国内 外来回穿梭、诚心帮助中国、却基本上没有得到什么个人补偿的科学家,与那些 一心想谋取个人好处的科学家之间的界限。   有关部门正在调查   目前,针对公开信反映的情况,有关部门正在进行调查。   实际上,管理部门的努力方向和学者们的要求是一致的。例如,中科院已有 处理违规者的先例。据高星介绍,至今为止,共有100多名百人计划入选者由于 违反合同、工作进展不大或存在学术品德问题等而被取消资格。此外,中科院一 些研究所也早就调整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例如在中科院遗传所,那些不能兑现工 作时间要求的学者将失去他们的实验室。   公开信签名者之一、中科院遗传所副所长薛勇彪认为“公开信反映的并不是 一个普遍现象,大多数引进人才还是在踏踏实实地工作”,但薛强调:“我们需 要把规则执行过程中的漏洞堵住,不给某些人钻空子的机会。”   据《自然》杂志报道,国家基金委主任陈佳洱也认为问题没有那么严重,他 指出基金委的经费管理有严格的评估和进展报告。不过他承认:“这一事件提出 的问题值得更多地关注。” (XYS2003021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