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评】 这篇报道写得真是妙极,妙就妙在能把反科学文化人“小圈子”既羞羞答答 又理直气壮地“自己评自己”的丑态描写得惟妙惟肖。为了避免重现前年 “牛顿杯”中反科学文化人力荐的反科学著作《美梦还是噩梦》被刷下去的 尴尬局面,为了保证反科学著作能够打着“科普佳作”的招牌欺骗读者,这 回干脆无耻到底,把异己分子全都排除在外,在“牛顿杯”中投了《美梦还 是噩梦》反对票的,都不给予投票权,只请他们当挂名的“专家咨询委员会” 成员。而据我的了解,这些“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在整个评奖过程中都没 被“咨询”过,纯属利用他们的名望为自己遮羞。大约自从中国有奖以来, 还不曾被如此无耻地评过,连几年前闹得沸沸扬扬的“长江《读书》奖”事 件,也要甘拜下风的。“反科学文化”倒是在无耻方面创造了一个文化纪录。 其中特别有趣的部分见文中的点评。 (方舟子)   这篇文章描写了一个很有趣的民主过程,比如在“为是否投票而投票”一段 里面,可以看出他们似乎事前根本没有制定量化的标准。既然之前没有标准,投 票的时候就不太像投票。   结果选出了10本“科普类”和10本“科学文化”类的图书,不知道哪些是 “科学文化”,最初有哪些入选,评选的量化标准是什么?把“科学文化”单列 出来也让人看不明白,好像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以前都没什么文化(现在好像也没 有,分不出来嘛)。   “评选的记分制和其它限制规定,基本可以避免这一情况”。竟然有这么高 明的民主程序:评委的作品既获了奖,又保证了公平、民主。建议把这个程序公 布出来,推进社会的民主。   从普通读者角度看,评出的有几本不错,比如阿西莫夫的《人生舞台》,我 看过英文版。有几本一般,还有几本就是不知所云了。也许有些人认为评的感觉 很好,但是书毕竟是让读者读的。据我所知,去年国内出的有些科普书质量也不 错,至少不亚于这次评选的中等水平者,但是没看到评上。也许只有专家才能替 我决定看什么书,其他的都显得没文化?   最后,大伙也别着急上火,人家明显是自娱自乐性质的。 (转基因苹果) 科普图书华丽转身 “科学时报读书杯”(2002)科普佳作评选 温新红 科学时报2003-01-11 评选规则 原则:客观、公开、程序合理、评比标准量化 评选人: (1) 评选执行委员会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刘兵: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吴国盛: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李大光:中国科普研究所外国室主任 王一方:华夏出版社副总编 朱正琳:原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策划、《成长》杂志主编【方舟子按: 这种介绍法很有趣。一般只有对那些曾经担任过重要职务而现在已经赋闲的 人,我们才会强调他原有的职务是什么。如此介绍这位反科学打手,表明中 央电视台《读书时间》策划是个很了不起的职务,而他现在担任的职务很不 起眼,所以有必要让大家知道他的原职务以抬高其打手身价。】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武夷山:科技部中国科技文献研究所主任 田松: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2)专家咨询委员会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王绶琯、李元、胡亚东、郭正谊、李竞 (3)评选监督委员会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王洪波、尹传红、唐云江、吴燕、黄艾禾 任务:对评选全过程进行监督; 条件: 1、能够客观地参与监督工作;2、尊重执行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 的决议;3、尊重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咨询委员会委员的权利和在权利限 定范围内所实行的评比工作。 评选标准: (1)由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咨询委员会委员共同评判的分数为唯一评选 标准; (2)评奖书种类 优秀科学文化类:10本(以评分由高至低排序);【方舟子按:列出一个 “科学文化类”,正是为了名正言顺地评自己的作品,因为当今中国除了这 几名评委,无人写作“科学文化”。】 优秀科普类:10本(以评分由高至低排序); 单项奖6本。 时间安排: 2002年12 月26-28日:阅书、讨论、填写评比表; 12月29日:投票。 遴选过程: 1、筛选:所有执行委员根据评选标准对参选书中的30本(科学文化类 15本;科普类15本)进行打分并按得分排出顺序; 2、评选:对入围的30本书进行评分并按分数确定最终获奖20 本书(科学文化类10本;科普类10本)。 获奖书目 《人生舞台》,阿西莫夫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科学的历程》,吴国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漫游:卞毓麟的科学文化之旅》,尹传红著,河北大学出版社; 《数学无国界》,奥利·莱赫托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绿色世界史》,克莱夫·庞廷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分子探秘》,约翰·埃姆斯利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我的大脑敞开了》,布鲁斯·谢克特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干渴的大地》,何维勋著,商务印书馆; 《西部的英雄》,刘民兴 林成勤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傻瓜系列——天文》,斯蒂芬·梅兰著,辽宁教育出版社; 《天遇》,弗洛林·迪亚库 菲利普·霍尔姆斯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小恐龙科普漫画丛书:漫画统计学入门》,拉里·戈尼克 沃尔科特· 史密斯 ,辽宁教育出版社; 《坚韧的盾牌:中国筑城史话》,杨秀敏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暨南 大学出版社; 《走进内心世界》,赵梅 王禹著,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北京教育出版社; 《新人文主义的桥梁》,刘兵著,山东人民出版社; 《全球大脑》,SIEG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走进中国100个院士的家》,牛群摄影,浙江教育出版社; 《英国地质调查局的创建与德拉贝奇学派》,王蒲生著,武汉出版社; 《死亡的脸》,舍温·努兰著,海南出版社; 《数学的故事》,理查德·曼凯维奇著,海南出版社。 最佳丛书奖: “诺贝尔奖百年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最佳视觉奖: 《科技创造未来》,肖凡 田 解源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经典怀旧奖: 《从一到无穷大》,G.伽莫夫著,科学出版社。 最佳推广奖: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蒂皮·德格雷著,云南教育出版社。 最佳创意奖: “生态学前沿ABC”丛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老金笔”奖: 《到宇宙去旅行》,李元著,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评选侧记 经过前期的评委审读阶段,最终评选在2002年12月28日上午9点准时开 始。专家学者们围坐在圆形会议桌边,近200种参评书依次排开放在桌上。近 5个小时,中间只短短地休息了5分钟,专家学者们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认真 的态度、坚持己见的执著可以说在此次评选过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观点一致的 时候有,完全不同的观点也有,由此,过程中一些有趣的事就发生了。 吴国盛的关键一票 参加最终评选的评委共是9位,目的是防止在举手表决时出现平局的情况,如此 说来吴国盛何以成为最为关键的一票?事实上,最初的单项奖评选是把吴国盛 “排除”在外的。 评选会是9点准时开始的,当评选已经进行了1个小时后,这时各个单项奖的候 选书已产生了,吴国盛才姗姗而至。单项奖的评选不同于20种科普佳作记分评 选方式,而是用举手投票的形式。虽然吴国盛有充分的理由,评委会主持刘兵还 是以他没有参加投票前的候选书讨论,不让他参加投票,宣布单项奖评选 “封 杀”他,暂时“解除”他的评选资格。最佳推广、最佳丛书、经典怀旧等几个单 项奖都以半数以上的票数很快产生了。当评到最佳创意时,出现了平局:4票对 4票。 怎么办?大家把目光投向了正“闲”坐在那儿的吴国盛。吴国盛的这一票成为最 佳创意奖的关键一票,他投给了谁?看看评选结果吧。 为是否投票而投票 吴国盛的一票解决了最佳创意奖的“纠纷”,而单项奖评选中的焦点——争议最 多、变化最大的实际上是最佳视觉奖。第一轮单项奖的结果是最佳视觉奖——空 缺。在评选快结束时,持不同意见的王一方和田松重新表达了对最佳视觉的理解, 许多评委感到有一定道理,何况“空缺”始终是一种遗憾。 李大光表示同意王一方的意见,他认为因为是单项奖,既然是最佳视觉,哪怕是 一个字都没有,只要有很好的图和设计就行。刘华杰反对李大光的观点,针锋相 对地说道:“那我问问图从哪儿来的?”江晓原和刘华杰“站在一边”,他从另 一角度来考虑,认为只考虑图和设计的话,对公众来说是没有用的。而科普佳作 的评选最终是向公众推荐好书。但又有评委认为如果把内容作为第一位来考虑, 那最佳视觉奖的意义就不大了。刘兵也认为单项奖的意义就应该是突出某一点。 可评选结果已经成形,怎么能说改就改呢?主持人刘兵想出一个办法,就是为是 否还重新评选最佳视觉奖而进行一次投票,如果超半数,那就为最佳视觉再次投 票;如果没有超半数,那就坚持“原判”。刘兵“拍案”:“第一轮投票,同意 对最佳视觉再一轮投票的,举手。”结果以7票对2票。正当大家准备再次投票 时,刘华杰又提出,既然重新投票,那应该再选出几本候选书。鉴于争论比较激 烈,大家决定以书面不记名的形式,对三本候选书和空缺进行投票。 王一方的激情陈词 最佳视觉奖之所以让专家学者们难以达成共识,是有原因的。王一方在他为《科 技创造未来》辩护时说,所谓最佳视觉是图和文是不能分离的,好的设计应该水 乳交融,而总体来说,科普书在整个图书设计中是中等偏下的。他之所以还看好 《科技创造未来》,因为这本书属中等偏上的。另外,该书用了一些灵动的东西, 有手艺的感觉,与当下许多用电脑来实现的图书相比,就强了很多,起码编辑下 的工夫也多一些。用电脑设计是目前图书设计中最不好的,很多刚学会电脑做图 的人都会做。真正好的设计就看你有没有手艺的感觉。 王一方还翻到书的某些页面,他说这里面的很多设计也是有讲法的。细节上来看, 这本书的书眉设计也很有特点、讲究。 虽然众专家学者对王一方所说的“手艺的感觉”有云里雾里的感觉,但其很专业 的很内行的见解还是让大家信服了。 作者能否成为评委? 任何评选活动最忌讳的就是评委中有参评图书的作者,此次评选也没能“逃脱” ——吴国盛著的《科学的历程》新版被北京大学出版社送评。【方舟子按:别忘 了获奖作品中还有“《新人文主义的桥梁》,刘兵著,山东人民出版社”】 吴国盛知道自己的书也参评了,首先就表示放弃参评权,他认为无论是否能评上 都有可能被外界评价为“小圈子,自己评自己”,留下话柄。 他的观点遭到“一致”的反对。 本周刊主编杨虚杰再次表示此次评选的记分制和其它限制规定,基本可以避免这 一情况。界时还会对各新闻媒体解释这次新的评选办法。 学者中刘兵和江晓原也认为吴国盛的放弃不妥。刘兵说,抛开个人的事,站在另 一个角度来说,评奖不是个人的事,还与北京大学出版社有关系。不参评对作者 个人来说有好处了,对北京大学出版社来说就失去了一个机会。作者在放弃评选 时,也部分地放弃了出版社的利益。如果这样的话,只要你参加一个什么评选活 动,北京大学出版社就不要报书——这同样是没有道理的。【方舟子按:看来刘 兵自己的著作获奖也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山东人民出版社谋利益的了。】 江晓原的观点是如果按照这个评委不能参评的原则,那么最尽心做科普工作的将 永远不能参评。因为就目前的9位评委来看,几乎都在创作、编写策划或者翻译 科普作品,这届只有吴国盛一个人的作品入选,下届可能有5位评委的作品入选, 那这个活动是否能进行下去都是一个问题了。【方舟子按:既然“只有吴国盛一 个人的作品入选”,看来刘兵的著作乃是未入选而获奖,大奇。听这口气,这几 名评委的作品天然代表着中国科普水平,更奇。看来下届是更要名正言顺地大规 模评选自己的作品了。】 其他专家也认为,事实上,科普界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这个问题的存在,科普界做 不到参评的作者不作为评委,即使是国家的评选也做不到。【方舟子按:这个 “其他专家”肯定不是“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像这样自顾自怜到如此无耻地步 的特点,不是“科普界自身的特点”,而是反科学文化人士自身的特点。】 “难得”的一致,让吴国盛最终不再坚持弃权。 (XYS2003011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