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www.xys3.org)(groups.yahoo.com/group/xys)◇◇ “缓慢的学者” 丁国强 《人民日报 . 华东新闻》 (2002年02月21日第三版)   北大教授王铭铭剽窃事件发生后,许多人惊诧莫名:此人早已功成名就,何 必去干这等见不得人的事情呢?照我看,像王教授这般“无缘无故”几近无功利 的灰色学术行为更为可怕。如果他当初肯做一个“缓慢的学者”的话,恐怕不会 发生这等事情。 历史学家黄仁宇称自己是一个“缓慢的学者,而不是一个快速的学者” (《放宽历史的视野》),这是由他探微寻幽、小心求证的学术研究习惯决定的。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把学习和研讨历史当成“信仰上的修道”。既然是一种修 行,就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粗枝大叶。在这里,慢,是一种功力,也是一 种修养。可是,在学术功利化的今天,像黄教授这样安心做一个“缓慢的学者” 的人越来越少。目前,我们的职称评定机制主要以发表论文和出版专著的多少论 英雄,这显然是鼓励学者急功近利。一旦慢个半拍,利益格局就会发生变化。用 量化的方式来估价学术的分量,对于“缓慢的学者”来说,无疑是变相的否定。 一旦出成果慢,他们就断定这个学者水平低、素质差,即使他整日苦思冥想、勤 学苦研也白搭。殊不知,学问从来都不是急出来的。当然,快节奏的学术未必全 都是粗制滥造,某些学术难题可能在一夜之间迎刃而解。但是,如果没有长期的 积累与磨练,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也许只是一个神话而已。 急而滥、急而假,速成的学问如同泡沫一般,转眼即灰飞烟灭。智慧来自漫 步而非飞奔。没有平静的心境,思考自然就无法深入,学问何从谈起。一个学者 整日忙于出专著、编丛书,用一种浮躁的心态来应对学术,势必会竭泽而渔。 王元化先生当年在向熊十力先生问学时,熊先生就直截了当地批评“贪多求 快、不务深探”的学术作风,提倡“沉潜往复,从容含玩”。王先生于是闭门苦 读,仅读黑格尔的《小逻辑》,就从1954年一直读到1974年,从而有他读黑格尔 “韦编三绝”的美谈。岂止王元化,看看古今中外的学术大师,哪个不是成自于 无限艰辛?做学问需要时间,需要付出心血和精力,投机取巧者最终会被关在学 术宫殿的门外。 浮躁心态造成了学术危机。有的学者为了速战速决,在短时间内获得声名, 不惜违反学术规则,突破道德底线,导致学术界丑闻不断。一些原本潜心钻研的 学者,也沉不住气,开始干一些注水论文、造假著作的勾当。等待这些“快速的 学者”的,只能是狼藉的声名和良心的谴责。 ◇◇新语丝(www.xys.org)(www.xys3.org)(groups.yahoo.com/group/x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