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哈佛博士”事件呼唤新闻工作者勿忘社会良知 吴逸 中国检察日报   从上周开始,一篇篇关于哈佛博士真伪的报道牢牢吊住了读者的胃口。   先是6月26日《中国青年报》以《凭什么相信他是“哈佛博士”》的醒目标 题,质疑民办的山东外事翻译学院以百万年薪聘请的常务副院长陈琳的哈佛博士 身份;继而是山东外事翻译学院于报道发表的当日宣布解聘陈琳;再是包括中新 社在内的多家境内外媒体开始进行多角度的追踪报道;最后是7月3日的《北京青 年报》以《证明哈佛博士》的标题刊登报道,证实哈佛教授确认陈琳的哈佛博士 身份。短短一周内,由一方质疑,到百家猜疑,再到峰回路转,简直就是一篇充 满悬念、跌宕起伏的惊险小说。而原本一无所知的读者,在各种报道中驻足穿行 后,相信对媒体权力的“魅力”无穷有了切身的感受。   对两家青年媒体同行的勇气,我不由得不佩服。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众媒体大炒“百万年薪聘哈佛博士”的背景下,对已 成为公众人物的陈琳的哈佛博士身份大胆质疑,并通过有目的的采访,掌握种种 证据,逐渐证实自己的猜测,进而在媒体上公开进行报道,使“百万年薪聘哈佛 博士”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不管报道有无漏洞,但记者独特的观察和不懈 的意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舆论倾向倒向一边的情况下,反其道而行之,对《中 国青年报》的质疑再次提出质疑,通过迂回曲折的采访,找出了前一报道的不完 善处,补充了独家采访而来的证据,最终作出“哈佛博士货真价实”的结论,其 视野、其胆量非常人所有,真乃有“世人皆浊,惟我独清”的气度。   不过,让我们困惑的是,同一个事件,同样的报道,我们看到的内容则是完 全相反的——《中国青年报》给我们描述的陈琳,似乎是个只会狡辩的骗子,而 《北京青年报》给我们描述的陈琳,又似乎是一个不谙世故的书生。很显然,记 者和编辑立场、方法的不同是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所在。   关于陈琳的身份,现在似乎可以作一个定论了。但是,因为媒体对他身份的 大肆报道而受到的影响恐怕一时半会儿还平息不下去。也许,在官司满天飞的今 天,陈琳也会拿起法律武器来讨个公道,这,不在我们这篇文章的讨论范围之内。   我们要说的是,“哈佛博士风波”,自始至终都是新闻媒体炒作的产物。那 么,在这场风波似乎要告一段落的时候,我们新闻媒体应该从中获取什么启示呢?   在新闻法或者舆论监督法尚未出台的今天,媒体的采访权、报道权有时候会 受到无理由的限制,有时候又会被毫无节制地滥用。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为谋求 正当的媒体权力而呼吁,同时,更要注意防止媒体权力的无端扩张和滥用。我以 为,那种带着倾向,带着感情,甚至带着偏见去行使采访权和报道权的做法,最 终只会伤害媒体自己。新闻只有真实才是新闻,新闻工作者需要激情,更需要理 智。在行使媒体权力的同时,更多地想一想自己身上背负的“社会良心的守望者” 的责任,这就是“哈佛博士风波”留给新闻媒体的启示。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