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评】 博士是衡量大学教师的标准吗?在已有上百年授予博士学位传统的国家, 这根本不是个问题,只有在仅有20年博士授予史的中国才成其为问题。这位北 京大学前常务副校长如果要强调中国的特殊国情,本来也未尝不可,却要拿美 国名牌大学当依据,就极其荒唐了。美国正规的大学在招教授时,或者明文规 定,或者不成文规定,候选人必须有该领域的最高学位。哈佛大学也不会例外。 所以王教授声称“在各项指标中发现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比例,哈佛大 学之名赫然列于榜末,而许多社区大学居然都达到100%”,对这一数据资料 的真实性,很值得怀疑。哈佛大学的这项指标不太可能列于榜末,当然,做为 一所综合大学,也不太可能达到100%,其原因不是王教授所设想的“是因为 他们把学术上的卓越者招了进来,而不问其是否有博士资格”,而是因为某些 文科学科(例如声乐、戏剧表演)的最高学位只有硕士,没有博士,所以该学 科的教授只好没有博士学位,而且美国大学教师中还包括讲师、助教(例如哈 佛大学的教师级别很多,除各级教授外,还包括Fellows, Instructors, Lecturers, Critics, Preceptors and Tutors),这些不一定要求有博士学 位,有的只要求有硕士学位。但是教授这一级别,除了极其个别的例外(例如 已成了公认的大师),是肯定要求有最高学位的。文凭是一个人受到恰当训练 的标志。当教师需要受过恰当的训练,唯文凭主义,恰恰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 要指标。 至于王教授扯到“至于中国,远的不说,如鲁迅、梁漱溟,近的如两院院 士张光斗、王选,并没有什么博士头衔,难道他们不是大师级人物吗?”更是 胡搅蛮缠。他们受教育的时候,中国博士制度根本就还没有建立起来,哪里有 可比性? (方舟子) 博士是衡量大学教师的标准吗? 王义遒 2002年9月15日中国青年报   前些时候翻阅美国大学办学状况数据资料,在各项指标中发现教师中具有博 士学位的人数比例,哈佛大学之名赫然列于榜末,而许多社区大学居然都达到 100%。这使我先是一怔,后则一叹:“不愧为名校!”   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多少,自然反映学校教师的总体水平。现在我国大学也 把这个数据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许多学校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手段争 取提高这个指标,如要求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要求新任教师必须具备博士资 格,从别的学校去挖人等等,务必使这一指标超过别人,以提高学校的档次。   一般大学,这种做法无可厚非,因为他们只能囿于“指标”,屈从“一般” 和“常规”,否则难以生存。对于“名校”,只依着表面“指标”去办学,恐怕 永远也“名”不起来的。为何?“名校”之“名”就来自“特”,来自“不一 般”,来自“超凡脱俗”。   博士可否是衡量大学教师的合格标准?既是也不是。说“是”,因为尽管现 在有“博士不博”之说,博士毕竟多喝了几年墨水,多学了一点课程,做过专题 研究,是应比“非博士”多些学问。而且现在大学教育在美国已进入普及阶段, 博士比比皆是,因此,大学非博士不能当教师自当合理。中国高等教育尚未进入 大众化,现正朝此努力,相信指日可待。因此,要求大学教师有博士学位也属合 理之列。说“不是”,因为“博士”只是个头衔、“名分”、“资格”,说明有 此学历(至于现在有些靠买文凭得来的“博士”另当别论,不在此列),至于是 否真有学问,是否有为师之德和才是大可考究的。反过来,一个人没有博士学历, 未必就没有学问。即使是博士比比皆是的美国,自修成材者也大有人在。至于中 国,远的不说,如鲁迅、梁漱溟,近的如两院院士张光斗、王选,并没有什么博 士头衔,难道他们不是大师级人物吗?他们不仅胜任大学教师之职,荣登名师之 列,而且大学以有他们而“名”。可见,大学教师之本质或实质的东西,不是 “博士”与否,而是,一有没有真才实学,二有没有为师之德。   “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比例”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可供参考的客观指标。 如果一个学校刻意去追求这个指标的高低,而不问每个教师的真才实学,是否实 质上合格称职,择其优秀者而用之,就是舍本逐末,落于“媚俗”了。其结果, 表面“指标”数值勉强上去了却不见得名副其实。“名校”的见识与风格就是不 管这些凡识和俗套,“我行我素”,不拘一格,按办学的真要求行事。想来哈佛 这项指标之所以殿后,是因为他们把学术上的卓越者招了进来,而不问其是否有 博士资格。这样,表面“指标”落后了,却体现了名校风范。   在现代社会激烈竞争情况下,学校要想不受社会的干扰、影响,“无所顾忌” 地“超凡脱俗”无疑是痴人说梦,以致以倡导“3A”(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 术独立)著称的哈佛现在也不大公开谈论这一点,而要积极面对社会作贡献了。 但是,大学能否保持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和品格,而不处处“随俗”,甚至“媚 俗”却是一所“名校”得以区别于一般学校所必有的风格。我们争取建设一流大 学就要有这种落落大方无视俗套的勇气;而大学主管和关注高等教育的舆论媒体 和社会公众则要气度宽阔,不要“一刀切”地要求每一所大学。这样,一些有特 色的大学才能树立起来。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