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8.dxiong.com)(xys.ebookdiy.com)(fangzhouzi.me)◇◇   复旦大学博士评审机制是筛子吗?99.9%抄袭的论文也能过!   作者:陶力行   来源:冰川思想库   因为本人长期混迹于学术圈(juan),所以昨天早上刚醒就被有关“复旦社 会管理与社会政策专业博士仇思隽的毕业论文抄袭”一事的新闻报道刷屏,毕竟 圈内人总喜欢看圈内人笑话。我也不例外。   抄袭者是谁?   这事情由方舟子的新语丝网站率先曝光,举报信中明确指出,论文作者仇某 “现为某部门正处级领导”。   我随手百度此人信息,就只有任某部治安管理局处长的同名同姓者的一则报 道,即作为处长的仇思隽,曾于2015年11月20日在北京万寿宾馆参加过“全国保 健服务国家标准和行业认证宣贯会”。   不过,从某部官方网站的“公开查询”一栏,搜不到仇处长的任何简历。所 以,我还是愿意先假设两者没有关系。   作为博士的仇思隽曾先后发表过四篇论文,《陕西省宁强县地震灾后医疗救 助及其政策建议》《陕西省眉县地震灾后医疗救助制度调查与分析》《宁波市江 北区社区卫生服务居民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上海市高技能人才发展现状分析与 策略研究》,其中前三篇是有关公共卫生医疗的。   这倒是和作为处长的仇思隽专业对口。设若如此,那么仇思隽还挺配得上 “学者型官员”一词。   澎湃新闻记者认真比对过仇思隽的毕业论文《政策执行研究——以我国职业 教育领域为例》和网传的被抄袭论文《利益博弈:对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研 究》,认为“这两篇相隔三年的博士论文几乎一模一样”。(澎湃新闻, 2017.1.17)我通过学术知网下载并进行简单比对,前者确实大段抄袭了后者。   无论此人是否公安部官员,或者只是纯粹名字相同,这样的抄袭简直一点知 识含量都没有,足见这名博士真的是又懒又蠢。   论文是怎么通过相似度检测的?   在中国,完成博士学习的时间通常为三年,复旦大学为四年,超过四年就算 延期。根据这名博士的“致谢”部分,可知他花了六年时间,于2013年10月完成 整个博士阶段的学习。由此可推测,他于2007年9月入学,延期至少两年。   花了六年时间才完成学业,并且论文还几乎全文抄袭。这会不会暗示着,该 学生因为“日理万机”,所以根本没有时间写作论文?   再根据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的文件,一名博士研究生从写完博士论文开始算起, 需要经历预答辩、学位论文相似度检测、学位论文评阅送审、答辩申请及审批、 学位论文答辩等流程。   “学位论文相似度检测”部分,复旦大学规定,“学位申请人(人文社科类) 向院系递交送审学位论文的电子版本,由院系负责对学位论文进行相似度检测”。   知网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发布于2008年12月,早于过仇思 隽完成博士阶段学习的时间。这就奇怪了,仇博士难道不知道,这完全是由“查 重软件”通过电脑自动运行排查的吗?   当然,要躲过“查重软件”也有不少办法。   首先,抄袭判定的方式是用电脑比对目标文章和数据库中的文章查相似度, 相似度高就是抄袭。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只要把相似度降下来,那么抄袭就会 变得很容易。   其次,抄一篇是抄,但是抄一百篇就不是抄,抄一百篇那是引用。二十万字 构成的一本书,哪个字是在《新华字典》上找不到的?所以,如果我要抄,肯定 要把抄袭的对象从一篇扩大到一百篇,把章节顺序调换一下。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查重软件”的使用根本没有权限设置。在国 外,为了避免通过“查重软件”修改字段作弊,学生是不被允许接触“查重软件” 的。国内却不是这样。随便搜一下淘宝,只需要花几块钱就能搞定论文检测。这 样还可以避免被他人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得知自己的搜索历史。   问题是,这名博士根本没费那么大劲,以那么高的相似度,直接地、轻易地 通过“查重软件”,为什么?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反正他就这么通过了。   论文是怎么通过答辩的?   “学位论文评阅送审”是指,论文在通过数据库检测被确认无抄袭之后,通 过匿名的方式送给相关领域专家评审,让第三方专家判定该论文的质量。   一般来讲,专家是从学生所在院系的专家库中挑选,而专家库通常是由该校 老师推荐所建。在博士论文送审以前,院系根据专家库挑选出一个专家样本,学 生可以从中剔除部分人,比如剔除那些可能有意给“差评”的专家。最后,院系 将论文随机送审未剔除的专家以便评阅。   这种情况下,专家收到论文的时候通常会知道是哪所学校送来的,以及该校 哪些老师是从事哪个领域的。所以,只要一拿到论文,通常就能猜到这篇论文的 指导老师是谁。但如果不是该领域的专家,那么就没什么好说的。   问题恰恰就在这里。仇博士的论文选题是关于教育的,而他的导师梁鸿教授 主攻方向为“社会保障、卫生、贫困救助等公共政策领域”,从来没有写过一篇 有关教育的论文。梁鸿教授很勇敢,居然敢指导一个自己一窍不通的领域。不管 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或者说,难道仇博士故意选了一个导师也比较陌生的领域作为论文选题,这 样比较容易蒙混过关?还是说,参加匿名评审的专家根本就是不负责任,走个形 式,就给过关了。   专家评审通过之后,那就是答辩。答辩时邀请专家的程序几乎和匿名评审一 样,只是不匿名而已。那么,匿名评审形同虚设不说,这篇论文又何以通过不匿 名的答辩环节?参加答辩的专家,为何也没有发现该论文抄袭?   复旦大学的论文评审是筛子吗?   回过头来说,仇思隽不是某部官员也就罢了,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若按 新语丝的爆料,仇思隽确实是一位官员,那么这件事情的种种谜题也就昭然若揭。   按照常识推理,这位博士官员获得博士学位只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当上官 员之前,一种是当上官员之后。其中的差别就在于他在获取博士的时候是否官员。   第一种情况是,他在获取博士的时候没有当上官员,好了,那他就是一个普 通博士候选人。一个博士候选人这么明显、拙劣的大面积论文抄袭,如何通过层 层把关,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   根据新语丝爆料人的说法,这篇论文的抄袭程度达到99.9%。查重机制、导 师评阅、匿名评审、论文答辩,假设每一个人查出抄袭的概率均为50%,评审专 家团和答辩专家团都为五人,那么这篇论文层层失守的概率应该是0.024%(50% 的12次方)。换句话说,这篇论文有近99.976%的可能性在当时就被枪毙。   请问,复旦大学的博士评审机制是筛子吗?什么垃圾都能够通过这样一个窟 窿斗大的筛子,成为博士?复旦大学在轻描淡写地进行所谓回应的同时,是不是 应该重新审查一下自己的评选机制,看看漏洞到底在哪里?   第二种情况是,这位博士候选人在获得博士学位的时候已经是官员了。如前 所述,他因为“日理万机”,不仅仅博士延期毕业,而且因为没有时间写论文, 所以复旦大学“网开一面”——明知道论文是抄袭的,也让他获得博士学位。   那么事情就更加严重了。请问复旦大学的博士评审机制真的是筛子吗?只要 有“特殊情况”就可以给予博士学位,甚至连抄袭都可以容忍,那么博士评选的 严肃性在哪里?或者严重点说,我们还需要这个评选机制吗?直接给官员博士学 位就可以了,连抄袭的时间都省了!   时隔三年之后,因为网友的举报,仇思隽的抄袭案东窗事发。其实,揪出一 个仇思隽来不是什么问题,而是复旦大学的筛子博士机制,或者像网友说的那样, “复制大学”的评选机制,到底在以往的多年里,或者未来的多年里,还有多少 的博士会通过这样的机制漏出来呢? (XYS20170122) ◇◇新语丝(www.xys.org)(xys8.dxiong.com)(xys.ebookdiy.com)(fangzhouz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