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8.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警惕“逢迎式”科普   作者:强启动子   【按:本人非资深科普作者,但也算读过不少作者的科普作品,这里谈一点 我的个人想法。】   科普的任务,本是传播科学精神、阐释科学事实。科学精神及科学事实,都 是不以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幸的是,科学精神的一些层面,是一般人不能接受的;很多科学事实,也 是相当不讨人喜欢的。如果在传播科学时直来直去,难免会有一些人看了、听了 感到不舒服,长此以往,你就变成了一个为很多人反感的科普作者了。   现实中,因为积极地传播科学但不符合大众喜好的思想,而成为众矢之的的 作者还是不少的。譬如,有人批判中医,说中医不科学、不实用、不安全,即使 手握大量证据,还是有很多人不买账。因为他们从小认同中医、习惯于看中医和 吃中药,自然会本能地抵制或对证据视而不见,最后把批判中医的科普者拉入 “偏激”的黑名单。   科普作者想避免不招人喜欢,除了对某些容易惹火烧身的敏感话题(比如中 医)避而不谈,最好的办法就是逢迎读者了。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科学性,让那些 本会讨厌你的人不讨厌你,让他们看了你的科普以后即使不感谢也不至于反感, 就成了一些“科普”人的首选。   逢迎的一个常见策略就是无端地夸大不确定性,以此使两种完全对立的立场 的差距看起来比较小。比如,较多的人不喜欢某个观点,就这么说:其实我也不 能说它就是对的,我们都还不确定呢。由于国人喜好“中庸”,夸大了不确定性, 可以使立场看起来相当中立,特别合国人的口味。譬如说,生命太复杂了,我们 的认识太少了,所以很难说转基因食品就是(此处加上“绝对”更妙)安全的— —此乃秒杀一切科学成果的、屡试不爽的终极大招(或曰“正确的”废话)。   另一种常见策略是含糊其辞,一句话正着反着理解似乎都可以。不久前杨振 宁先生说自己不信人格化的神,但相信“无形”的力量。“无形”的力量其实就 是泛指超出人类感官的自然之力,而在有神论者那里被理解成超自然力量了。这 种表述,可以让“有信仰”的人听着就觉得是自己人在帮自己说话,虽然原本并 非他们理解(或希望)的那个意思。   科普往往不能只是摆事实讲道理,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告诉读者该怎么做。这 个环节又是可以取悦读者之处,如果在这个环节提倡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做法, 会比较容易被读者接受。科普大家斯蒂芬·古尔德(Stephen Gould)就曾提出 “互不重叠的权威”(non-overlap magisteria, NOMA),认为科学不该以宗教 为打击目标。比起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等新无神论者坚决批判 宗教的立场,古尔德的这种观点自然为广大信仰宗教的美国人以及一直盛赞“有 信仰”的人的中国公知所认同。可惜的是,古尔德不顾宗教鼓励盲信、反怀疑精 神、反理性的本质而试图与宗教妥协,并没有换来真正的善意。正如道金斯在 《上帝错觉》(The God Delusion)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的,“互不重叠的权 威”只是在《圣经》里的荒唐故事被戳得千疮百孔的情况下,才被走投无路的教 徒珍视。   在健康科普领域,“离开剂量谈毒性是耍流氓”是极好用的名句,可用于批 斗别人给的健康建议,顺便宽慰读者,让他们觉得自己某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 没有那么不健康。不过,对于乌头碱这种致死剂量相当低的物质,还有马兜铃酸、 马兜铃内酰胺等导致不可逆损伤的物质,如果建议别人“适量”摄入,可真的是 耍流氓的行为——这些物质,本该尽可能远离,哪怕只是少量也不该摄入。这种 流氓行为和侥幸心理是会害人的。   还有著名的“愚昧权”。那些还在为要不要劝身边的人远离伪科学而纠结的 人松了口气:也是啊,我就不要费事去劝他/她了,尊重人家的愚昧权嘛……   在科普中迎合读者,固然可以改善作者留给也许是多数人的印象,但如果以 牺牲作品的科学性作为代价,即便读者看似愉快地接受了科普,却只得到不严谨 的事实、被歪曲的科学精神,最后反而传达了非科学甚至反科学的思想。当然, 有些无原则讨好读者的人,不见得是“刻意”讨好,而是自己都没有科学地思考 的能力。   笔者认为,科普不是文学创作,不能为了符合读者的喜好而丧失底线。“逢 迎式”科普或许使得作者和广大“愚民”搞好了关系,却扭曲了科普的本来意义。 科普是写给能接受科学(哪怕是不那么招人喜欢的科学)的人看的,不是写给病 入膏肓的愚昧者看的,没有必要刻意讨好后者。   来源:科学公园 (XYS20150413) ◇◇新语丝(www.xys.org)(xys8.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