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7.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保卫食品安全能否一票否决 北京晚报2013-05-10   “易粪相食”又添新例。进入五月以来,接连爆出的“病死猪”、“毒生 姜”、“假羊肉”和“玉米香精”等事件,将食品安全这个长盛不衰的舆论热点 再度推到高峰。与此同时,最高法的22条相关司法解释,李克强总理严格食品安 全监管的表态以及各地排查问题生姜的紧急行动,则彰显着政府部门的决心。   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没有人能成为一座孤岛。中消协律师团团长邱宝昌建议, 除了严格处罚、重奖举报人之外,更有效的是实行地方政府行政长官负责制,在 食品安全上实现“一票否决”。   工商:三招教你分辨病死猪肉   网友:我只想傻傻的,买到什么就吃什么   “福建近40吨病死猪肉流入湖南广东江西等地”的案件一经公安部曝光,即 成为当日舆情热点排行的第一位,有25.6万网友参与讨论,并收到了超过4.7万 条评论。   最令舆论哗然的是案中两名主要嫌疑人林某红和吴某荣的身份——受聘于当 地镇政府、负责在各自村里收捡病死猪进行无公害处理。两人借此“商机”,将 捡来的或几毛钱一斤买来的病死猪私自屠宰贩卖。后来更有媒体追问,连字都不 认识的林某红是如何按照南靖县的要求,“每周填病死畜禽无公害处理报表,并 定期上报”的呢?   “无公害处理”人员自己成了“公害”,如此吊诡,被新华网评论指为“聘 请专门人员处理病死猪看似很重视,但由此就甩手不管实际上无异于放任自流, 是彻头彻尾的不作为、懒作为。”   如果说福建病死猪肉事件揭出了行业中的监管缺位,那么不法商贩用鸭肉、 狐狸肉、水貂肉制售“假羊肉”的事件,则曝出了检测环节的无奈。   据上海媒体报道,“假羊肉”事件发生后,上海食品药品监管局第一次检测 得出的结论是:样品中含有羊源性成分。但是,羊肉比例有多少,是否有鸭肉却 无从得知。   上海市浦东新区食药监人员表示,现在检测技术只能对成分做定性分析,定 量还做不到;当地食药监执法人员称:“我们只是靠感官,靠手摸靠鼻子闻,没 有发现什么异常。”   这样的结果,令大批肉食爱好者深感无奈,连专业检测都无能为力,普通消 费者能怎么办呢?   工商部门迅速为消费者支招,图文并茂的《三招教你分辨病死猪肉》旋即成 为网络热帖。   网友感慨:“行走江湖,谁不需要懂几个辨毒的招?”但也有人继续提问: “做熟的怎么办?”“绞成肉馅儿的怎么办?”“区别真假羊肉还没有学会呢!” 更有部分网友直接表示反感——   任嘉楠V:“我不想学会怎么辨别死猪肉,怎么辨别假羊肉,怎么辨别地沟 油。我只想傻傻的,喜欢什么吃什么,买到什么就吃什么,要不然要食监、卫生、 工商干什么?”   荆轲之魂:“既然工商部门有这么多绝招辨别病死猪,为什么卖了40吨没人 发现?”   监管:事前“一田两制”,事后急查“毒姜”   网友:为何拉网总在鱼跑后   和福建病死猪肉事件同时成为舆情热点的,还有山东潍坊的“毒生姜”事件。   央视《焦点访谈》记者在山东潍坊地区发现,有姜农大量使用剧毒农药“神 农丹”种植生姜。   “毒生姜”曝光后,全国多个省市对生姜开展了大规模紧急排查,仅广州的 江南市场就销毁了两吨来自日照地区的有毒生姜。   虽然各地监管部门行动迅速,但是这样的“辉煌战果”难免让密切关注菜篮 子的消费者们心有余悸:“为何拉网总在鱼跑后?”   “农产品质量安全只抓产品检测,不抓产前和产中的安全生产,必会出现这 种问题,早有预料。山东省再如何调查处理,也是马后炮,之前明明知道有农民 在用但不作为。”网友“守望稻田的蜘蛛”在回复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相关新闻 时说。   而科普作家、生化博士方舟子也感慨:“我们现在的现实是,不造成重大影 响的,不是上面压下来的,监管方就听之任之,各种不作为,或者执行不力,或 者拿人手不够做理由,或者拿于法无据当挡箭牌。”   “田间地头随处可以看到丢弃的神农丹包装袋”、“姜农们成箱成箱地使用 神农丹”的情景触目惊心,而更令人深思的则是当地生姜种植的“内外有别”: 潍坊当地出产的生姜分出口姜和内销姜两种。因为外商对农药残留检测非常严格, 所以出口基地的姜都不使用高毒农药。   同属于潍坊市管辖的安丘市生姜种植面积有15万亩左右,其中大多数供出口, 每个镇和街道、每个社区、每个村都设有农药监管员和信息员,对农药的经营和 使用实现无缝隙监管。   相比之下,内销生姜的监管形同虚设,在当地的姜蒜批发市场,有自称做加 工出口姜生意的老板称,“由于检测都是自己送样品,只要找几斤合格的姜去检 验,就可以拿到农药残留合格的检测报告。”   对此,中消协律师团团长邱宝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日常的食品检测, 本来就不应该采取送检的方式,你想哪个商家会把质量不过关的东西送到你面前 让你检查?必须是保持一定频率和比例的抽检,才能主动发现问题。这方面,我 们的监管机构做得还很不到位。”   建议   制假原材料的销售信息,监管部门应收集分析调查   方舟子(生化博士,科普作家):   大家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共识:一般来说,当一种造假方法成为行业内部的流 行做法,成为行业中的潜规则后,管理部门是能够有所耳闻甚至知情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任何一种造假的方法,都需要使用一定的添加剂或者其 他原材料,当这个行业生产或者流通环节从业者,大量购买一种与本行业产品并 不相关的东西时,市场上肯定会有所反映。   相关监管部门有义务去了解这个苗头,弄明白从业者为什么会大量购买这些 东西,用到了哪里去。只要监管部门负起监管责任,就应该收集、分析、调查这 些信息,否则就是放任,就是不作为。   实现官员“一票否决”,才能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邱宝昌(律师,中消协律师团团长):   很多次关于食品安全的调查、处理,最后都成了一阵风的突击运动。现在很 大的问题在于,当监管脱节的时候,谁来监管监管者?   在现有条件下,想把食品安全做好,我个人想提三点对策。第一,重奖重大 食品安全问题的举报者。行业内部的猫腻儿,没有人比行业内部的人更了解,行 业内肯定也有竞争,我们如果能够真正重奖举报人,并且保护好举报人,就一定 能够及时得到信息,从内部瓦解这些造假者。第二,要严格处罚。我们的处罚力 度,在法律规定上已经日益完善和严厉,但在执行上,还留有空间。最好能让每 一个被抓住的造假者都不敢再犯,甚至不得不离开这个行业,才有足够的威慑力。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由地方政府行政长官负责制。我希望能在食 品安全上实现“一票否决”,任何地方,只要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该地方“一 把手”即使不被免职,也不得被提拔。   只有这样,地方政府才不会把食品安全仅仅挂在口头上。只要地方政府能够 有精力、舍得花力气真正去监管食品安全,我相信政府是有能力保障我们舌尖上 的安全的。   点评   要常态化监管   不要“救火队员”   马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食品安全事关百姓福祉,民众高度关注的背后,一场没有硝烟的“食品安全 保卫战”悄然打响。面对公众的悲哀和愤怒,相关部门的反应也算快速,但“马 后炮”式的整治仅仅算差强人意,民怨难消。   尽管舆论“严惩不良企业”的呼声不断高涨,官方却始终缺乏壮士断腕的魄 力。事实上,监管部门时常扮演“救火队员”,哪里出了问题才忙着组织力量去 清查、检验。舆论不禁要问,为何监管、排查、惩处不能常态化?应对舆情,怕 的是“隔靴搔痒”。从长远看,打破“鸵鸟效应”,政府管理思维亟须改进。   食品安全频现“多米诺效应”,残酷的现实倒逼政府慌忙应对。而更令人担 忧的是“易粪相食”的窘境,恐将国人拖入“互害型社会”的深渊,长此以往, 公信力何在?   终结“易粪相食”的链条,不光要靠商人的良心,更要靠监管者的决心。面 对食品安全领域出现的很多新问题,舆论要求修改《食品安全法》的呼声不绝于 耳,网民呼吁提高食品安全的立法层次,引入惩罚性赔偿,建立黑名单制度,加 大惩处力度。有关部门能否尽快回应这些呼声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XYS20130511) ◇◇新语丝(www.xys.org)(xys7.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