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7.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一个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剖析   作者:庞关   摘要:文章通过对某作者撰写的十多篇文章的剖析,指出了这些文章之间的 内在联系以及作者通过自我抄袭、交叉取材、分部取材的手法重复发表文章的现 象。基于此,文章提出了隐性学术不端的概念并给出了发现隐性学术不端的方法。   关键词:学术论文,隐性,学术不端,行为   一、引言   在一次非常不经意的文献检索中,发现几名作者就一个议题,在连续几年的 时间发表了10多篇文章,参见文献[1]-[18]。这些文章大部分还被EI收录,有些 还被SCI收录。面对这样的情况,笔者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去对这些文章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这些文章是作者通过先投中文后投英文或者先发会议后发期刊或者反 过来的手法,大量地自我复制发表,出现了罕见的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由于这些 论文延续的发表时间很长,跨度通常在2年以上,加之作者采用不同文字在不同 场合(国际会议、国外期刊、国内期刊等)发表,而且作者充分在文笔上下功夫 如变换文章标题和摘要、变换句子表达、变换公式表达等,导致非认真分析其文 章难以发现其“隐性学术不端”现象。   本文就所列举的文章进行分析,指出其隐性学术不端的行为,并针对这种现 象给出了一个判断隐性学术不端的方法。   二、文献[1][2][10][12]雷同点的存疑   文[1]于2006年6月发表于大连的一个国际会议(the 6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文献[2]于2007年发表在国际期 刊Measurement上;文[10]于2008年发表于中文版《电子学报》第二期;文[12] 于2009年发表于中文版《工程图学学报》第五期。笔者从技术层面研读了这几篇 文章,发现:   (1) 文[1]、[2]、[10]、[12]第一二节的核心内容是相同的。   (2) 文[1]、[2]、[10]、 [12]采用都是同一实验对象——有关实验对象的 描述都是一样的。   (3) 从文字表达来看,文[10]是文[2]的中文译本。作者在文[10]里仅仅更 换了一两个计算结果,其他内容几乎可以逐字逐句对应(当然是中英文对照模式 下的);文[12]是文[10]的简化版,当然作者也在文[12]中更改了部分实验结果, 在表达手法也略有改变。   (4) 有关分析、实验结果更为细致的结果有以下雷同点。   1. 文[1]中的fig1同时出现在文[2]中为fig1(c),也出现在文[10]中为图1 (a),文[12]中为图2(a);   2. 文献[2]中的fig1(b)同时出现在文[10]中为图1(a),在文[12]中为图 2(b);文[2]的fig1与文[10]的图1、文[12]的图2完全一样;   3. 文[2]的fig3(c)源于文[1]的fig3;文[2]的fig4与文]10]的图4雷同;   4. 文[10]的图3(a)源于文[2]的fig3(b);文[10]的图3(b)源于文[2] 的fig3(c);文[10]的图4源于文[2]的fig4。   因此可以想象,上述四篇文章绕成一个圈圈,彼此重叠、彼此共享一个数据 源。几篇学术论文的内容按照这种圈圈式结构相互交叉又有一个共同的核,就是 隐性学术不端的典型表现形式。它们围绕一个研究点,貌似在不断地开展研究。 由于其内容之间的交叉、重叠与实验数据共用,说明它们没有扩展研究,仅仅是 以不同的论文在公布同一个结果的部分或者全部。   一般说来,真正从事学术研究的作者,他们的论文虽然也有交叉和重叠,但 是它们不会形成一个圈圈,而是形成一条曲线或者分叉的曲线,表明的他们的研 究在沿着一个方向或者不同方向延伸。显然,论文之间的重叠度越大,其学术不 端的程度也越大。   隐性学术不端之所以称之为隐性,是因为它的表现具有欺骗性。首先,它们 都是所谓高端文章,让人觉得水平很高。其次,它们变换主题,让人觉得是在同 一个方向上的不同研究。读者可以从前面列举的文献[1]、[2]、[10]、[12]的题 目就可以看出,咋一看是两个不同主题,感觉作者是在不断深化研究。当你仔细 分析了这四篇文章的关系,你就发现它们其实是一个东西。等你恍然大悟时,作 者的学位、职称、领导岗位都得到了。这就是隐性学术不端的危害,它潜伏期长, 表现不明显,但是同样具有危害性。   下面一小节对文献[3][4][7][8][9][11][13][15][16][17][18]的分析,会 进一步证实笔者的观点。   三、文献[3][4][7][8][9][11][13][15][16][17][18]雷同点的存疑   由于笔者未能得到文[13]的全文以及文[14],只能以手头文献来了解情况。 有关这些文献的出处不一一点明;经研读不难看出以下问题。   (1) 理论与原理部分,存在下列雷同。   1. 文[3]的1.1节(图像的梯度估计)、文[9]的1.1节(图像梯度估计)、 文[15]的1.1节(基于梯度的运动估计算法)、文[17]的第2节(Gradient-based motion estimation)雷同;   2. 文[3]的1.2节、文[4]的2.3.1节、文[7]的II-A节、文[8]的III-A节、 文[9]的1.2节、文[11]的1.1节、文[17]的第2节、文[18]的3.1节雷同;   3. 文[3]的1.3节、文[7]的II-B节、文[8]的III -B节、文[11]的1.2节雷同;   (2)实验设计部分,有以下雷同数据。   1. 文[3]的2节、文[7]的III节、文[8]的III-C节、文[9]的第2节、文[11] 的1.3节、文[17]的第4节雷同;   2. 文[8]的5节、文[11]的2.1节、文[18]的4节大部雷同;   3. 文[3]的3节、文[9]的3节、文[15]的3节、文[17]的2节主体内容雷同;   4.文[8]的图1、文[16]的图1、文[18]的图1雷同。   (3) 实验数据部分出现的雷同点。   1. 文[3]与文[7]、[8]、[9]、[11]、[17]、[18]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方法;   2. 文[1]、[2]、[7]、[10]、[12] 、[9]、[15]、 [16]采用都是相同的实 验对象——有关实验对象的描述都是一样的;   3. 文[3]的图3、文[9]的图4、文[7]的图7,文[17]图5应属相同结果且涉嫌 数据做假;   4. 文[3]的图4、文[7]的图8-c、文[17]的图7雷同;   5. 文[8]的图4、文[11]的图4、文[18]的图4雷同;   6. 文[16]的图1、2与分别与文[18]的图1及文[17]的图3相同;文[16]图2还 分别整体或部分出现在文[3]的图1、文[15]的图2、[9]的图1、[4]的图2、[2]的 图1、[10]的图1、[12]的图2、[1]的图1等地方。   (4)从文字表述方面,文[9]是文[3]的整合与翻版,文[11]是文[8]经整合 后的中文版;文[18]是[7][8][11]整合后的英文版,文[17]是文[3][7][15]的整 合.。   综上所述,文献[3][4][7][8][9][11][13][15][16][17][18]形成一个更加 紧密的圈圈式结构。这些文章时间跨度长达6年,属于典型隐性学术不端。   四、其他存疑   后文所列出的文献中,文[5]、[14]未找到全文,文[13]也只是找到了一个 两页纸的简介,无法进行比对。但是可以推断,文献[13][14]是同一篇文章,文 [5]与文[6]以及文[4]-[1]有极大的瓜葛。鉴于没有证据,笔者姑妄测之。   五、结论   根据前面第二、三小节的分析,笔者大胆推断,所列18篇文章中,其实源于 一个理论原理和一个实验以及一组实验数据。所列诸文献均为作者采用整合、调 整文字表达、变换中英文、移花接木等手法产生的。笔者窃以为此行为属于学术 不端。由于它们不是赤裸裸地全文抄袭,而是采用局部抄录、移花接木、选择数 据发表的手法,因此属于隐性学术不端。   几天前跟一个书画家一起聊天时听到大师谈及中国画与西方画之间的区别。 大师说:“中国画主要是写意,仅表述一个轮廓和概念,留下让读者想象的空间; 西方画写实,看到什么就画什么,不添加不减少,尽可能接近真实。”由此,笔 者窃以为国内一些学者更应该去当画家而不应该从事工程技术与自然科学的研究, 因为后者也是写实的。   参考文献   1. Qinghua Lu, Xianmin Zhang. Multiscale MSE-Minimizing Filters for Gradient-based Motion Estimation. IEEE the 6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Dalian, 21-23 June 2006.   2. Qinghua Lu,etl. Multiscale MSE-minimizing filters for gradient-based motion estimation[J]. Measurement 40 (2007) :841–848   3. 卢清华, 张宪民. 基于梯度的鲁棒多尺度微运动测量算法. 中国机械工 程, 2007, 18(22): 2674-2678.   4. 卢清华, 张宪民. 基于梯度的多图像小波变换高精度运动测量. 华南理 工大学学报, 2007, 35(1): 39-43   5. Qinghua Lu, Xianmin Zhang. Multiscale motion estimation using gradient-based filter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3:2 (2007): 507-512.   6. Qinghua Lu, Xianmin Zhang. A Robust Multiscale Algorithm for Motion Measurement with High Accuracy. ASME Proceedings of MNC2007: MicroNanoChina07 January 10-13, 2007, Sanya, Hainan.   7. Qinghua Lu, Xianmin Zhang. Robust multiscale algorithms for gradient-based motion estim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aging Systems and Technology, 2008, 17: 333–340.   8. Qinghua Lu(卢清华), Yanbin Fan, Xianmin Zhang. In-Plane Micro-Motion Measurement with High Accuracy Based on Computer Microvision. IEEE the 7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Chongqing, 25-27 June 2008.   9. 卢清华, 张宪民, 范彦斌. 基于梯度滤波器的多尺度高精度微运动测量, 测试技术学报, 2008, 22(3):203-207.   10. 卢清华, 张宪民. 用于运动估计的最小化MSE滤波器设计.电子学报, 2008, 36 (2): 239-244.   11. 卢清华, 张宪民,范彦斌. 基于计算机微视觉的鲁棒多尺度平面微运动 测量. 机械工程学报, 2009,45(2): 164-169.   12. 卢清华, 张宪民, 范彦斌. 一种运动估计算法的性能评估方法. 工程图 学学报, 2009,30(5): 113-118.   13. Low-Cost Optical Measurement for Micro-Displacement with High Accuracy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0, (Volumes 139 - 141) ,pp2042-2045   14. Q. Lu, et al., "Low-cost optical measurement for micro-displacement with high accuracy," in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ICMEA2010, December 7, 2010 - December 9, 2010, Guangzhou, China, 2010, pp. 2042-2045.(http://222.201.132.45/ArticleShow.asp?ArtID=1972)   15. 卢清华,张宪民等.一种考虑精度和效益的微运动测量算法.中国机械工 程,2010,21(11):1330-1333   16. 卢清华,计算机微视觉采集的微结构图像功率谱分析,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0,(6):220   17. Qinghua Lu(卢清华), Xianmin Zhang , Yanbin Fan. A multiscale optimal filter method for micro-motion measurement with high accuracy. Measurement,2011, 44(1): 96–101   18. Micro-vision-based displacement measurement with high accuracy 2011,Proc. SPIE 8321, Sev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recision Engineering Measurements and Instrumentation, 83210I (November 15, 2011); doi:10.1117/12.903720 (XYS20130830) ◇◇新语丝(www.xys.org)(xys7.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