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6.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公布向复旦学术规范委员会揭发杨玉良学术舞弊的实名举报信 作者:董正葛 前言:   去年11月初,我向复旦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委员会送上关于杨玉良历史上谎称 获德国重大学术奖励并由此捞到一系列荣誉的实名举报.一百天(按规定应为30天 之内)后,该委员会后来了答复:”…在我们收到的举报材料中,像您这样实名又详 细的是很少的,为此,我们特别慎重地对你的举报信和相关材料作了多次分析和调 查,(但)根据你提供的材料,难以立项”.这完全出我意料!   小学生试卷被批不及格,老师必需圈出错误所在;法庭退回上诉材料,需列出 根据诉讼法哪几条,对我以身家姓名担保的实名举报却只一句”难以立项”就打 发了之,我无法接受.   对杨玉良学术谎报获得国外重大奖励的舞弊的议论,已经在复旦校园延续了 二十多年,但幽灵般真假难分,而杨玉良一路大发,进入本世纪后,已臻科学院院士, 国务院学位工作领导要职,只缘因特网全球开通,德国颁奖部门公布历届获奖名单, 杨玉良的骗局终于浮出水面.我同另一位老同志两年多来就此化名揭发,得到学术 界强烈的反应,但杨玉良早已经被委任复旦大学学的校长,我们的揭发得不到任何 一级领导”即使是片言只语”的鼓励,虽然他们都提倡对学术作假”零容忍”,令 我们失望之极,不久前决定以我出面实名举报,以期领导重视,却得到了最后摊牌:” 难以立项”,对此我已无它选择,只能公布实名举报杨玉良的材料全文,请全国学 者和主流媒体都来评论:”杨玉良这样明显的学术舞弊为何不予受理”?望各抒己 见.   我采用实名举报以示对举报内容负责,并为他们提供同我联系的途经.现在为 避免种种社会麻烦,公开发布时仍采用我用过的化名,实名存复旦大学学术道德规 范委员会.信中涉及举报人身份的文字也较原材料作了技术上处理,望给以谅解.   至于接下来的事,若领导有任何(哪怕只是一点点)重视揭发的表示,我将继续 配合,提供揭开杨玉良奇案的进一步材料,否则我保证”顾全大局”,自律”和谐”, 但将会无声地整理出一套完整的资料,留给愿意保存的单位,让杨玉良舞弊行为永 远刻在历史的C.R.柱上,让后世以此为荣辱的对照.   在此可能告别之际,我和另一位老同志向一贯支持我们的<新语丝>致谢,要向 西安<华商报>,和<广州日报>(上海站)致谢,他们是”唯二”的两家公正报道我们 的揭发,我们还要向在德国工作的”德国学子”,”Booksbooks”,”Sushi”等朋 友出自义愤的呼声致谢,更要特别要向中科院化名”Morya”的博士在他的博克上 对杨玉良舞弊所搜集的材料和细致深刻的分析致谢,有了他的分析,各级领导总有 被唤醒的一天,等待杨玉良的将是他自己说过的一句话:”任何人要为学术作假付 出代价”.   董正葛 谨识 (2012,03,13) 举报信内容提要: (一) 写进<上海地方志>的”杨玉良获1988年Leibniz大奖”属子虚乌有 (二) 子虚乌有的”1988年Leibniz大奖”为杨玉良申报上海青年科技精英称号获成功 (三) 杨玉良教授业绩中胡编”与研究小组一起获Leibniz大奖” (四) 杨玉良”获1988年Leibniz大奖”谎言的准官方版 (五) 杨玉良表态无法自圆其说 (六) 疑点重重,先易后难 (七) 最后的呼吁 举报信的全文: 复旦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委员会 主任,副主任, 及全体委员. 今向诸位实名举报复旦大学现任校长杨玉良院士历史上存在重大学术舞弊嫌 疑,望受理. 1986年秋,时为复旦大学化学系讲师的杨玉良被派往西德马-普(马克斯-普朗 克)高分子化学研究所跟Hans W. Spiess教授做博士后,1988年10月期满回国.此 后校园内传出他在德国期间获得一项高级别奖励的消息,却未见公布获奖证书,一 时真假难辩.进入本世纪,网络全球通,所谓杨玉良获德国最高级别奖励的真相浮 出水面:它纯属子虚乌有!但却已被写进了<上海地方志>,代代相传,更为他后来发 达的路上获得重大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 <上海地方志>所载”杨玉良获Leibniz大奖”纯属子虚乌有 上海市年鉴刊物<上海市地方志>(杨浦篇)第三十一编第三章<科技活动与成果> 的第一节<高校科技>中,记载了杨浦区内高校特出的科研成绩,其中一段介绍复旦 大学杨玉良:    “1952年出生的青年学者杨玉良,在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和高分子液晶显示 材料研究中,有突破性的进展,1988年获得联邦德国Leibniz大奖,1990年被 评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和1991年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 之一”.  (shtong.gov.cn/node2/node4/node2249/yangpu/node45855/node45869/node45871/userobject.ai32010.html) 但颁发Leibniz奖的德国科学基金委DFG(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公布的1988年获奖名单,共15人(12项), 却无杨玉良,他们是: 1. Karl Joachim Ebeling (Technische Universit? Braunschweig); 2. Lothar Gall (Johann Wolfgang Goethe University Frankfurt am Main); 3. Günter Harder (University of Bonn); 4. Walter Haug and Burghart Wachinger (University of Tübingen); 5. Werner Hildenbrand (University of Bonn); 6. Ingo Müller (Technische Universit?t Berlin); 7. Herbert Roesky,George Michael Sheldrick - (University of Gottingen); 8. Wolfram Saenger and Volker Erdmann (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 9. Günther Schütz (German Cancer Research Center,Heidelberg); 10. Hans Wolfgang Spiess (Max Planck Inst.for Polymer Research, Mainz); 11. Karl Otto Stetter (University of Regensburg); 12. Thomas Weiland (DESY (German electron synchrotron), Hamburg. (www.dfg.de/en/research_fuding/scientific_prize/gw_leibniz_prize.html) 其中的 Hans W. Spiess 就是杨玉良在德进修期间的导师.名单中没有杨玉 良绝对不会是”被漏掉”,或”被错写”成为他的老师Spiess教授. Leibniz奖是 德国最高等级的科学奖,奖额250万欧元,由第三方提名,再由杰出专家投票决定奖 给在德国做出特出贡献的个人,资助他接下来的七年(!!!)继续在德国(!!!)的研究. 刚来德国不久,无知名度,且到期就跑的(博士后)访问学者杨玉良,绝对不可能获 此奖励,可断定<上海地方志>所载”杨玉良获1988年Leibniz大奖”纯属子虚乌有 的捏造. (二) 子虚乌有的”Leibniz大奖”为杨玉良申报上海青年科技精英称号获成功 1991年复旦大学在为杨玉良申报”上海市青年科技精英”荣誉称号的材 料中使用了子虚乌有的”获1988年Leibniz大奖”,为他申报成功起了决定性作用. 这段事实刊载在官方文献<上海地方志>(青年篇)的记录中.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写的<上海青年志>第五篇<青年生产与科技实践>第四 章<科技实践>第三节<青年科技推广与评选>的开头的三段是介绍上海青年科技精 英评选活动和获胜者杰出业绩的: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自1989年起,每两年在全市范围内举行“上海市科技 精英”的评选活动,每届评选科技精英10名,科技精英提名奖若干名。    被评为上海市科技精英与获得市科技精英提名奖的科技专家,是从全市各 个系统层层推荐成绩突出的青年科技专家,也有为上海城市重大建设工程和农业 科技等做出重大贡献的青年科技评选,并结合社会各界群众投票选举产.    生于1952年11月的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杨玉良,在国内外 一流杂志上发表40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1986年获中国化学会首届青年化学 奖,1988年获联邦德国“莱布尼茨”大奖,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被 评为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和国家教委“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1991年,杨玉良被评选为上海市科技精英。   (http://www.shtong.gov/node2/node2245/node66268/node66280/index.html) 上述引文第二段中”从全市各个系统层层推荐”之句说明,杨玉良的事 迹是由”本单位(复旦大学)上报”,因而接下来第三段中的”1988年获联邦德国 莱布尼茨大奖”的业绩也是复旦提供的,它不仅是杨玉良本人业绩中最辉煌,更让 任何入围者无法与之抗衡,为杨玉良以第一名入选奠定基础,但它纯属子虚乌有。 (三) 杨玉良教授业绩中胡编”与研究小组一起获Leibniz大奖” 复旦大学出版,<新华书店>上海1992年10月发行的<复旦大学教授名录>(下 称<教授名录>)第270-271页上”杨玉良教授业绩”中有如下内容: 杨玉良教授1990年被评为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1991年被评为上海市青年 十大科技精英,同年被国家教委授于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人员. (杨玉良)1987年在德国期间参与固体核磁共振在高分子中应用,从事固 体核磁共振新技术的发展,建立了用子同步技术研究固体高分子中的结构、取向 和分子运动及其之间相关性的一系列新技术,并与该研究小组一起获得德国国家 基金会颁发的Leibniz大奖。 前校长华中一教授在<教授名录>序言中写道:”(<教授名录>的编写)得到教 授们和所在单位领导的支持,各学科组又认真的审阅了稿件”.此说明所写的业绩 都是教授们自己起草,单位(系,所)领导审阅批准.因之这里的两段文字就是杨玉 良自己所写,今天成了他伪造获得Leibniz奖,以及用它成功地谋取进一步好处的 正式记录: 所引的两段文字的第一段说明杨玉良用子虚乌有的”Leibniz大奖”作为主 力申报得来的”上海市青年十大科技精英”称号已经成了他的业绩,申报教授称号. 而第二段中所写的”(杨玉良)与该研究小组一起获得Leibniz大奖”之句,较 <上海地方志>中所写”杨玉良获得1988年Leibniz大奖”更显无中生有.<上海地 方志>中写的是杨玉良伪造获得一个”确实存在”的Leibniz奖,而这里写的则是 (一起)伪造了一个”连影子也见不到”的集体Leibniz奖. 颁发Leibniz奖的DFG规定只奖给个人!几人合得时分别写出各人名字,不搞集 体荣誉,哪有可能杨玉良和该研究组一起获奖.而此地被称为”该研究小组”的就 是杨的指导教师Hans Spiess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参见下文(四)).但杨玉良一回 到中国,竟把他老师获的奖改为”该研究组获奖”,他也就同老师平起平坐”一起 获奖”, 天下有这样方便获奖的事吗? 杨玉良1991年升教授,<教授名录>成书于1992年,其中的<杨玉良条>所写应 是他报批教授职称时的资料,因此他在申请教授职位时很有可能使用了”同该研 究组一起获Leibniz大奖”的虚假内容,而此前申报上海青年科技精英称号时已使 用了”获1988年Leibniz大奖”的虚假业绩,因此有理由怀疑杨玉良在这个时期所 获得的其它荣誉也存在使用”同Spiess研究组一起获得1988年Leibniz大奖”,或 使用”获得1988年Leibniz大奖”的嫌疑,它们是: 1989年申报副教授职称; 1990年申报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 1994年申报"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 1995年申报"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等等. 专此,特请求学术规范委员会务必查阅学校有关部门关于杨玉良获这些荣 誉的记录,证实或否定提出的嫌疑(见后文(六)). (四) 杨玉良获Leibniz奖的准官方版 在复旦大学校园网高分子科学系<欢迎来到杨玉良院士课题组>专栏中,以 “版权所有”的严肃性介绍杨玉良对“高分子固体的结构、有序度和分子运动相 关性的转子同步NMR新方法”的贡献: “……这些工作均以杨玉良为第一作者在《J.Chem.Phys.》,《Macromolecules》和 《Chem. Phys. Lett .》上发表,并获得广泛引用,也成为Spiess教授研究小组获1987 年10月DFG颁发的Leibniz奖的主要内容” (www.polymer.fudan.edu.research/yanggroup/bopp.htm) 在杨玉良的中学母校网站<著名校友>专栏中介绍杨玉良时也提到Leibniz奖: “杨玉良,1952年10月14日生,海盐人….1986年底提前两年获复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86年—1988年应邀赴西德马普高分子研究所做博士后,建立了一系列研究高 分子结构,序列和分子运动相关性的固体核磁共振新技术.他所在的(Spiess教授)研 究小组因此而获得全德DFG颁发的1987年度莱布尼茨(Leibniz)大奖”。 ---- 海盐元济中学,浙江省一级重点高级学1999-2009校庆专版(现已删除) 这两处都把Spiess教授获奖有目的地改写为”Spiess教授研究组获Leibniz 奖”,让杨玉良或为”研究组获奖的主力”(<高分子科学>版),或为”因杨的研究 才使研究组获得Leibniz奖”(<元济中学>版).它们未正式出版,暂称”(杨玉良) 获Leibniz大奖”的准官方版,但同官方版联在一起对照时,凸显杨玉良同” Leibniz大奖”关系步步升级: 1.杨玉良的研究是”Spiess研究组”获1987年度Leibniz奖的主力--(<杨玉良课题组>版); 2.杨玉良的研究使(Spiess)研究组因此获1987年度Leibniz大奖”(<杨玉良中学母校>版); 3.杨玉良和(Spiess)研究组一起获1987(1988?)Leibniz大奖”(<复旦大学教授名录>版) 4.杨玉良获1988年Leibniz大奖”(<上海地方志>(杨浦篇)>,(<上海地方志>(青年篇)版). 必须提出的是:这些版本中直接写上”杨玉良获1988年Leibniz大奖”的一 些版本特别令人惊讶:复旦当年为杨玉良向<上海地方志>(杨浦篇)办公室报送科 研成就时,以及申报上海科学技精英荣誉称号时,都拿”获1988年Leibniz大奖” 当作最关键的科研成就上报,但居然不要他出示”获大奖证书”,这违反报奖常理. 我高度怀疑复旦大学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科研处)中,有人同杨玉良关系特殊,于 是利用职务之便掩护杨玉良.对此,当我这份举报”被受理”后,即送上补充报告 介绍我所了解的情况(!!). (五) 杨玉良表态无法自圆其说 对前面四节所提的问题,一位老同志于2009年10月7日与我合写,由我出面在 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上化名”董正葛”写了<请问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您 什么时候得过Leibniz奖>公开质疑,此后我们继续揭发,<新语丝>还为此建立<杨 玉良问题>专辑,便于全国学者查询.杨玉良对我们的质疑在公开场合一言不发,却 有内部表态:”我当院士,当校长,上面调查过,没问题才让我当的”,更声称:“我 从来没说过获得1988年Leibniz大奖”,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这样的表态在 复旦校园内能收到”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的和谐,但我作为揭发者则要写出我的 评论. 杨玉良说的”上面调查过,没有问题才让我当上院士,校长的”,此话等于没说. 中组部当然调查过,但都是在我们揭发之前所作的调查,杨玉良绝不会向中组部汇 报他”获得1988年Leibniz大奖”谎言以及用此谎言得到上海青年科技精英称号 等劣迹,因此才有后来当院士,当校长的故事.若据实向中组部汇报,中国学术界问 题多多,还不至于多到可让谎称获国外大奖的人当院士,当校长的怪事吧. 至于杨的表态”我没说过获得1988年Leibniz大奖”更是特大笑话. <上海地方志>是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下的年鉴刊物:”以史为鉴,代代相 传”.其中不幸出现的那句”杨玉良获得Leibniz大奖”谎言若不是杨玉良提 供,<上海地方志>的(杨浦篇)和(青年篇)两家编辑部有何必要为杨玉良编造,且编 造得同后来出版的复旦<教授名录>一模一样,都把”Leibniz奖”凭空拔高一级为” Leibniz大奖”,世界上有这么奇事的吗? 现在请问杨玉良,若真的没说过”获得Leibniz大奖”谎言,那么被揭发后, 为何不以复旦第一把手的权威,立即下令以学校名义责令<上海地方志>两家编辑 部立即改正,并向他公开赔礼道歉,却只敢在内部说一句”我从来没说过获 Leibniz大奖”.再请问杨玉良:那又怎么解释他把利用Leibniz大奖申报得到的” 上海青年十大科技精英”作为教授业绩,写进<复旦大学教授名录>.领受”获得 Leibniz大奖”为他带来的巨大红利,现在只靠悄悄的一句”我没有说过”能脱身 的吗? 我还要向复旦党委宣传部说几句意见,望能转告. 党委宣传部负责同志在回答媒体有关揭发杨玉良的提问时说: 1. 复旦大学任何于杨玉良有关的简历中,没有任何杨玉良获得莱布尼兹 奖的内容”; 2.<上海地方志>所写(杨玉良获1988年Leibniz大奖)没经过我校核实. (参见: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回答<华商报>记者的提问,<新语丝>,2009,11.01). 那就请教宣传部负责同志两个问题: 1.负责同志一定知道复旦大学编写的由苏步青,华中一两位前任校长分别题 名作序的<复 旦大学教授名录>这本书.请问本举报信摘引的”杨玉良条”(270—271)中”同研 究小组一起获1987年Leibniz大奖”之句该不该被包括在”所有和杨玉良有关的 简历”之中? 2.负责同志说:”<上海地方志>所写”杨玉良获Leibniz大奖”没经过我校核 实”.那要请问:为何不马上派人同<上海地方志>编辑部严正交涉,为杨玉良讨个 清白,也为复旦挽回声誉?负责同志应该清楚:不痛不痒的”没经过我校核实”之 句只能引来公众的疑问--”无风不起浪”,难道别人硬加上去的? 其实杨玉良的问题纯粹是他个人学术私德问题,党委宣传部应放手让公众评论, 没必要动用党的威信为个人私德担保,为<上海地方志>中出现”杨玉良获1988年 Leibniz大奖”的谎言预设立场--”没经过我校核实”,这以后会陷入被动的.考 虑到杨玉良也在坚称”我没说过获Leibniz大奖”,我作为揭发者强烈要求复旦党 委宣传部,同<上海地方志>编辑部对质:”出现在<上海地方志>(杨浦篇)上和<上 海地方志>(青年篇)上的杨玉良获得1988年Leibniz大奖的谎言来自何处”.若由 于种种原因不便同他们对质,我以举报者的身份,呼吁关心杨玉良舞弊嫌案的媒体, 会见<上海地方志>(杨浦篇)编辑部和(青年篇)编辑部,请他们讲清楚<上海地方志> 上所写”杨玉良获1988年Leibniz大奖”的谎言是他们发明的,还是谁上报的,一 定要查出这个特大谎言制造者. (六) 疑点重重,先易后难 现在我把问题分成如下几类: 已可定案的: 1. <上海地方志>(杨浦篇)中”杨玉良获得1988年Leibniz奖”为虚假; 2. <复旦教授名录>所载”杨玉良和Spiess教授研究组一起获得Leibniz大奖”为虚假; 3. 使用虚假的”1988年Leibniz大奖”为杨玉良申报上海科技精英获成功是罕见的学术舞弊. 需要查看档案的: 鉴于<复旦大学教授名录>中的<杨玉良条>出现了”同Spiess教授研究组一起 获的Leibniz大奖”的字句,杨玉良有使用此虚假业绩申请教授职称嫌疑.而他此 前已有使用伪造的”获1988年Leibniz大奖”申报上海青年科技精英荣誉”的记录, 因此杨玉良(1988年德国回来后)1989年申报副教授职称;1990年申报上海市“新 长征突击手”; 1994年申报"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1995年申报"求是杰出青年 学者奖";都有存在使用”同Spiess研究组一起获得1988年Leibniz大奖”,或”获 得1988年Leibniz大奖”的嫌疑,我(举报人)要求在第三方主持下,向颁发这些奖 励的上海有关部门查阅杨玉良获奖事迹的存档(按档案工作条例,获奖者的业绩要 作为历史档案装订成册保存的). 需同<上海地方志>编辑部对质的: 鉴于<上海地方志>所写”杨玉良获1988年Leibniz大奖”为特大谎言;鉴于复 党委宣传部坚持”<上海地方志>所写没经过我们核实”,请复旦大学<学术道德规 范委员>会督促有关部门,在上级派员监督下,在独立媒体见证下,同<上海地方志> 的(杨浦篇)编辑部和(青年篇)编辑部对质,弄清” 杨玉良获1988年Leibniz大奖” 特大谎言究竟来自何处. 现在就可处理的: 1.让含有虚假内容的业绩介绍作为上海科技历史世代保留,任何人都无法同意. 按学术论文造假被发现后即被撤稿的做法,请复旦大学通知<上海地志>(杨浦篇) 办公室,立即撤去<上海地方志>(杨浦篇)第三十一编第三章第一节<学校科技>中 有关杨玉良业绩介绍的全部文字; 2.由于杨玉良上海科技精英称号的上报材料中含有虚假的”获1988年 Leibniz大奖”,请复旦大学通知上海科技协会,立即取消杨玉良获得的1991年上 海科技精英称号,退回退回奖状,奖章,奖金.(注:上海交大陈进磨掉摩托罗拉芯片 厂标,冒充自己成就;西安交大李连生国家科技进步奖申报材料不实,他们败露后 就是这样公开处理的). 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两项”现在就可以处理的”,同杨玉良是否承认他说过获 1988Leibniz大奖谎言无关,也同所谓”没经过我们核实”无关,这样的处理先易 后难原则,是打破杨案僵局的有效突破口. (七) 最后的呼吁 化名揭发杨玉良已经两年了,到今天才用实名向复旦<学术道德规范委员>举 报似乎晚了一点,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揭露”无时效限制”,希望不影响受理.老 实讲,杨玉良的故事发生在国内其他学者身上,早已闹翻天.至于在杨玉良前往进 修过的德国,一位国防部长因博士论文抄袭嫌疑,不到两星期边黯然下台,这同杨 玉良被揭发两年来毫发无损形成强烈对比,人人对此心里都有一本帐.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受中共中央委托,在中央部际 联合召开的”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严正指出: “我们要从维护国家科技事业的整体利益和科技界的整体声誉出发, 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对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实行强有力的监管,抓住最容易 出问题的领域,加大监管力度,不留漏洞和死角.要采取“零宽容”政策,有一 个处理一个,并公开曝光,决不让弄虚作假、剽窃抄袭行为有立足之地”。 中国国务院科技部万钢部长2010年11月1日在科协年会上进而宣布: “对于学术造假,包括以前的成果发现有造假的行为的,同样采取零容忍”. 复旦大学<学术规范>”总则”第四条更具体规定学术规范面前人人平等: ”复旦大学所有从事教学,科研和其它工作人员及研究生应共同遵守本规 范”. 望规范委员会诸位委员以复旦声誉为重,以国家学术前途为重,落实刘延东同 志代表中央的指示,落实万钢部长对学术舞弊的追究无时效限制的指示,象受理对 一般教师举报那样,查清建国以来这起”职位最高”,”案情最大”,”影响最恶 劣”的杨玉良跨国学术舞弊嫌疑. 顺致 政安 举报人 董正葛(化名,真名存复旦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委员会) 2011年11月1 日 附言:我特别推荐原中科院一位学者化名MORYA在他个人的博克中对杨玉良的学 术舞弊有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是一份难得的揭发材料,建议进入下面的网址查阅: http://linxianzu.blog.163.com/blog/static/179238097201152724926740/ (XYS20120409) ◇◇新语丝(www.xys.org)(xys6.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