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6.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南方报系与韩寒的双簧戏:封面之王“韩寒”的练成细节 这是难得一见的媒体奇观:从2006年开始,南方报业开始了长达7年的“韩寒报 道”,旗下《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南都周刊》先后发布长篇报道 和封面采访累计超过19篇。也得益于这些报道,韩寒从一名叛逆青年、作家、博 客写手升级为“网络英雄”、“青年领袖”、“公民韩寒”,甚至是“公敌韩 寒”。那么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 作者:陈永恒 《赢未来》2012年9月   2006 年之前,韩寒在媒体上是个“边缘人”   很难确定韩寒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和媒体互动的,但可以确定的是,2006年 之前的韩寒在媒体上绝对是个“边缘人”。   2001年到2006年这5年之间,韩寒最夺目的媒体印象还是他的登场。带着叛 逆、才华、不服从甚至有些不合作的态度,韩寒因央视《对话》栏目被全国多数 观众所熟知。这也是媒体和他的粉丝,在追述“领袖韩寒”、“公民韩寒”诞生 之路必须提及的光荣历史。   不过这5年间,韩寒也被不少“行业媒体” 关注。比如2002年04期《当代学 生》刊登了《飞驰的韩寒》为标题的文章,同年第六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发表 了《毁誉韩寒》的报道。不难看出,此时的韩寒还是以一个中学生的身份出现。 尽管他早已退学,但是按照惯例,他应该也只能是个中学生。   2002年9月,韩寒终于成为“大学生”了。在一本叫《大学时代》杂志刊登 的名为《九月阵雨》的文章中,韩寒与另一位高中辍学的“ 叛逆少女” 春树一 起登版。在这篇文章的配图中,韩寒留着惯有的长发,戴着墨镜,用水杯喝水时 若有所思地凝视着远方,像极了港片中帅气有型的周润发。他依然是那副叛逆、 耍帅的模样。甚至直到2004年,《时代周刊》亚洲版还是以《新激进分子》为题, 将韩寒与美国“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论。   转变出现在2005年,作为一名职业赛车手,韩寒开始取得不俗战绩。这一年 《新京报》先后以《赛车要冷静,写作要热情》、《2005年我一本书都没看过》 为标题,报道了80后代表作家力争赛车冠军。这家有南方报业血统的媒体首次抛 去“叛逆”、“辍学”等标签,来正面接受韩寒的努力。虽然对韩寒“作家”和 “赛车手”的双重身份进行了肯定,但是文中依然可以看到韩寒年少轻狂的一面。 “2005年我一本书都没看过”是他常用的句式,这种绝对逻辑,成为日后他备受 质疑的“阿喀琉斯之踵”。   2001年~2005年是韩寒在北京漂泊的四年,也几乎是韩寒成长历程中的最低 谷,有一阵子他几乎已经从公众视野里消失。有一次朋友蔡崇达去见韩寒,韩寒 在电话要他带去一个汉堡,见面后韩寒一直一边吃汉堡一边写博客。“我问他能 不能先吃再写,他还是轻轻松松地说俏皮话:‘读者嗷嗷待哺,都在等待我的乳 汁’。”“他如果不坚持写,有一天世界就彻底把他忘了,但是实际上那天他眼 睛都快睁不开了。”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在2006年前,韩寒虽然上过不少媒体,但还是没有出现 在主流话语中,他的所谓叛逆、赛车手、作家等身份还属私人领域,其彰显的也 只是个体努力。但这一切都被博客改变。   2006~2007 年网络英雄韩寒的诞生   至今也没有人知道,韩寒为何突然喜欢上了写博客。但这已不重要,因为韩 寒似乎找到了他和这个世界的对话方式。   2006年2月24日,白烨在他的个人博客上贴出《80后的现状与未来》一文。 直陈韩寒的作品“越来越和文学没有关系”,并对“80后”提出了批评:“‘80 后’写作从整体上说还不是文学写作,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的‘票友’写作…… ‘80后’作者和他们的作品,进入了市场,尚未进入文坛。”   3月2日,韩寒做出回应,在博客上贴出《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认为 “每个写博客的人,都算进入了文坛”。文中一句话迅速在网上流行:“什么坛 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最后也都是花圈。”   3月4日中午,白烨贴出《我的声明:回应韩寒》,他表示,“可以不喜欢我 的文章,但不可以用粗暴又粗鄙的字眼骂人。”   仅仅两个小时后, 请注意这个时间,韩寒完成了看白烨博文到构思文章再 到写作、发表的全过程。   三天后,白烨发表声明,宣布将关闭博客。但这一场论战并没有结束,反而 越卷越深,舆论漩涡越搅越大。此后的一个月,韩东、解玺璋、陆天明、石康、 高晓松等数十位名人卷入骂战。   2006年4月7日,《南方周末》文化版以整版的形式发表了题为《韩寒白烨笔 战始末:起于网络,无疾而终》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张英、夏榆分别在上海 和北京采访了骂战当事人韩寒、白烨。这也是韩寒首次如此大篇幅地登上当时中 国最具舆论影响力的报纸。   有意思的是,文章首次提及韩寒对此次骂战媒体报道的认识。“网络是相对 公平的媒体,我们可以见识各种声音、很好的文笔,他们也基本知道事情的来龙 去脉……我没接受什么电视的采访。报纸的有一些,北京的、四川的、南方的, 都比较公正客观。相反,上海的媒体非常傻,全是一些评论员在那里叫嚣还网络 一片优美蓝天啊,小孩子不要说脏话啊,对事情的认识完全不够……上海的某些 媒体太监做惯了,看见男人反而不认识了。”   无法证实是不是这段话,导致了一个奇怪的媒体景观:从2006年至今,韩寒 一次又一次搅动社会舆论,成为“青年领袖”、“公共知识分子”甚至《时代》 百大年度人物,但是上海的媒体几乎对他消声了。不管是解放报系、文汇新民报 系还是SMG,作为韩寒的家乡媒体,他们本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却 始终没有好好关注过这个年轻人。这也在客观上给身处南中国的南方报系提供了 绝佳机会。   2006年的12月8日,《南方周末》将韩寒提名为年度人物候选人,虽未当选 年度人物,但还是将其评为“网络英雄”。记者张英毫不吝啬溢美之词地写道, “博客成为了韩寒的意见平台,从痛骂白烨的文学批评到赵丽华的诗歌写作,从 怒斥某市公安局抓妓女站街到呼吁应该强制安装卡车后护栏,这一年里韩寒的博 客引来喝彩无数,板砖无数,口水无数。”   2007~2009 年青年领袖韩寒的诞生   进入2007年,尝到博客甜头的韩寒火力全开,利用这个平台,从“封杀央 视”、“华南虎事件”、“携枪登机”到“炮轰于丹”等等,几乎每一个社会热 点发生时,你都可以听到韩寒的声音。   这一年郭敬明、张悦然等80后作家相继加入作协,《南方周末》在问韩寒怎 么看待此事时,他“俏皮”而绝不妥协地说,“他们都加入作协的话,我就没有 对手了……作协一直是可笑的存在。中国作协成功地将一批批野狗驯化成家狗不 算,还成了走狗。本来男作家都应该是闲云野鹤,结果全成了闲人野鸭。”   对于作家和作协,韩寒的看法一如既往地激烈。事实上,高中时代的韩寒曾 是校文学社成员。他对当初自己的“合群行为”的解释是:“因为我是长跑特训 生,每天都要围着操场跑十圈。为了躲避长跑训练,我就参加了文学社。”   当然,《南方周末》的记者张英虽然采用了韩寒的说法,但一个用引号的 “合群行为”还是很巧妙地点破了韩寒的心理,那种说了大话, 但是又不想承 认的内心。不过这种质疑显得隐蔽而不动声色。   2007年底,《南方人物周刊》接过了报道韩寒的大旗。作为脱胎于《南方周 末》刚刚诞生3年的人物类杂志,韩寒是再好不过的话题人物。就像杂志中所言, “他的聪明和机智更类似于即兴的俏皮话”更加适合青年读者。   此前的两年,依托《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在高校和青年群体中获 得不少拥趸。就像周润发、梁朝伟是一部电影的票房保证一样,对一本杂志来说, 韩寒是话题性和销量的重要保证。他在大学生和青年群体中聚集了海量“粉丝”, 而“粉丝们”则想知道自己的偶像的一言一行,偶像的能否回答自己所面临的焦 虑。双面需求之下,韩寒成为被选择消费的对象。   在该刊2007年11月《领秀韩寒》的封面专题中写到,“如果韩寒没有成为韩 寒,他就只会是一个中等个子, 瘦, 有些黑,有些俊俏的,有些普通,喜欢说 些小笑话的小伙子。大学毕业后,在一个公司朝九晚五,找个女朋友,一起为前 程发愁。”韩寒的成功说明了“世界上还存在这样一种可能”。   这个试图探索一代人命运的专题结尾,作家韩松落这样说道,“韩寒的胜利, 不过是一种成功的方式取代了另一种成功的方式,是貌似叛逆(或伪叛逆)的成 功方式,取代了温顺合作的成功方式。韩寒和他的拥趸,奉行的依然是主流的价 值观。”   2009~2011 年公民韩寒的诞生   进入2009年后, 与韩寒有关的媒体策划中,南方报系的新生刊物《南都周 刊》异军突起、后来居上、拔得头筹。他们找到了阐释韩寒最好的角度——公民, 这也是2009年报道韩寒中最好的封面标题。   事实上,《南都周刊》报道韩寒不是第一次,上文提到的“韩寒封杀央视” 的报道就是出自该刊之手。但是此前的《南都周刊》只是一份娱乐生活类报纸, 虽然已经过两年多的运作,但正像其总编陈朝华所说,“作为报纸形态的《南都 周刊》似乎走入了死胡同:一方面是低端的品相与包装使得阅读体验差;另一方 面,编辑部一直不屑于把《南都周刊》办成一份毫无影响力的资讯指南、购物清 单。对此,我内心万分焦虑,一直在思考真正出路。”   有的时候转折就在一瞬间,“折腾多年的《南都周刊》,从2009年3月开始 彻底按照期刊的路数杂志化运作,好像顿时找到了自己的魂,选题独到,精品迭 出。”   无从得知新生的《南都周刊》是如何突然爆发这样大的策划能力,负责《公 民韩寒》专题执行的罗小敷似乎并不是“公民韩寒”概念的提出者,“我是这儿 的员工,领导安排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在南方报系内部,其业务主要分为三个板块。首先是最具国际影响力和舆论 引导力的《南方周末》板块,包括旗下的《南方人物周刊》等;第二个板块是 《21世纪》报系,专做财经新闻;第三块就是南都板块。而旗下的《南都周刊》 则承载着将《南方都市报》推向全国的使命。尤其是在孙志刚事件后,南都采编 骨干遭遇撤换,一本能够跨地区采编和发行的杂志显得尤为重要。   2009年,《南方周末》终于将韩寒选为年度人物,得知获奖后韩寒说,“14 年前,在同学们还在看《红领巾报》的时候,我每周都要用可调配资产的十分之 一来买《南方周末》,是这份报纸给了我最初的启蒙。14年后,就是这样了。我 很荣幸。”韩寒对投桃报李的事情已经信手拈来了,因为他知道再牛逼的个人, 他的话语权也需要媒体参与建构。   2012 年至今“公敌”韩寒的诞生   2011年的最后一个星期,韩寒在博客上接连抛出了三篇标题磅礴的文章: 《谈革命》、《说民主》和《要自由》(合称“韩三篇”)。它们和韩寒以往的 博客一样,迅速被转到微博上并轻而易举获得超过百万次的点击。但它们又和他 以往的博客很不一样:它引起的质疑比反响更多。   知名IT评论博客麦田公开质疑韩寒为“人造”,而随着麦田的公开道歉,这 场论战很快转变成韩寒和方舟子的“代笔之争”,两派观点针锋相对,持续至今。   虽然《南都周刊》2012年1月12日制作了《“公敌”韩寒》的封面专题,并 用略带傲慢的语气对那些质疑者说,“韩寒缺乏逻辑,韩寒没有学术素养,韩寒 没受过知识训练,这些都是老话题,不过很久不被人提了。新问题也有:韩寒被 质疑为五毛,这倒是新鲜。”   2012年2月,在网络上质疑韩寒代笔非常炙热的时候,《南方周末》发表了 一篇同样引起极大争议的文章,这就是记者陈鸣采写的《差生韩寒》。“我的第 一任务是还原,或曰去魅。有人说韩寒是神,有人说是鬼。南周对韩观察多年, 从既往信息判断,这个三十岁还不到的人身上标签实在太多太重,光芒万丈之下 很少有人去看他的来时路。我们想呈现一个真实的韩寒,个人特质如何决定自我 成长。我们希望读者看完会说:哦,原来现在这个众人眼里复杂不一的韩寒是这 样走来的。”这种处理方式,使它脱离了是非现场,看到了人物过去的脚印。而 几乎同期,香港《文汇报》的网络杂志《汇声汇色》(创刊号)以“诚忘耻韩” 为标题,做了一组“倒韩”文章。对同一人物,在同一时期,媒体上的报道如此 对立,在先进的中国,非常罕见。   其实在南方报系过去对韩寒的报道中,也可以看出部分质疑传统。包括前文 提到的张英《绝不加入作协》的文章。而《南方人物周刊》的何三畏是少数公开 刊文质疑韩寒的南方报系作者。   他在《“表面现象”看韩寒》一文中就对韩寒的“绝对逻辑”提出质疑, “这套思维模式多么厉害:首先绝对化地把对方设置为阴暗的小人,这就构陷了 一个模式,使得任何企图说我的链接不妥的人,都将是一个动机不良的小人。”   一位南方报业的员工这样吐槽,很难解释“韩三篇”出来的动机是什么,假 如那个时候没有乌坎事件,还是谈论的好时机么?即使谈论,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也会大打折扣。作为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韩寒对于网上的谩骂、批评应该有承 受的心理,但他依然暴跳如雷,这与“青年领袖”的定位似乎相差甚远。“其实 任何一个人天天将你放到新浪首页上推荐,你也能成为青年领袖。”   很难简单说明南方报系与韩寒是什么关系,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孙志刚案 件后,“大胆敢言”的南方报业有些变了样,其赖以成名的封面报道和方舟评论 已经降至“普通报纸”的水准。于是,对体制监督的失声转向了对一个人的巨大 关注,由此开启了与韩寒的畸形共舞。   韩寒与南方报业的互动史   2006年~2007年   2006年4月7日《南方周末》发表《韩寒白烨笔战始末:起于网络,无疾而 终》,展示了韩白论战的主要观点,尤其是韩寒对“文学官场化、评论圈子化” 激烈的反对。   2006年12月《南方周末2006年度人物候选人:韩寒》。候选理由:扯下傲慢 文坛的纸披风,赢得相当数量的喝彩声。   2006年12月《南方周末》发表文章《韩寒80后网络英雄》,一位写字、玩赛 车又发唱片的敢为青年形象映入读者眼帘。   2007~2009年   2007年11月《南方周末》发表《韩寒:绝不加入作协》一文,文中韩寒称 “作协是个可笑的存在”,自己“不想当王小波”,因为现在社会忧国忧民国家 不乐意,国民又不在意。   2007年11月韩寒作为80后最具感染力的符号之一,登上《南方人物周刊》, 《如果韩寒没有成为韩寒》,他就不会获得这些新的内涵“叛逆”“反对体制” “勇敢地自我表达”等等。   2007年11月同期的《南方人物周刊》发表了《谁造就了韩寒?》上的文章解 构了韩寒成为韩寒的三个原因:韩寒的粉丝、韩寒自身叛逆的性格以及成功者的 身份。   2007年11月“善良”、“本分”、“不虚荣”、“热爱工作”、“对待朋友 诚恳”这些都是韩寒被媒体忽略的个性。《其实我根本就不叛逆》一文发表在 《南方人物周刊》上,挖掘韩寒的另一面。   2009~2011年   《郭敬明输出的是很贱的价值观》一文发表在2009年11月的《南都周刊》上, 韩寒称郭敬明给的价值观是纯粹的物质,却没有给人提出一个渠道,告诉人家要 怎样去满足。   2009年11月《南都周刊特别报道:公民韩寒》文中称:2006年韩寒开博客至 今,除了赛车生活,对政府的批评和对社会问题的意见成为其主打内容。假以时 日,他就是第二个鲁迅。   2009年12月《南方人物周刊》评选《韩寒:天性之魅》“他说出的总是最真 实的、未经修饰的道理。就像皇帝新装里的那个孩子,总不经意地调戏、挑战这 世界所有的规则。”   2010年1月《南方周末年度人物:韩寒者,冒犯也》,文中称,韩寒善于用 调笑的声音说出肃穆的真理,他鼓舞了无数的“自我”。   2010年1月《时无英雄,让我这样的竖子成名》发表在《南都周刊》上,韩 寒只是习惯消解权威,贪玩的他对贴在他身上的“青春公民”“意见领袖”“公 知”等标签都不感兴趣。   2010年4月《热闹的韩寒,寂寞的韩寒》发表在《南方都市报》上,文章称, 韩寒一个人的喧哗,衬托出无数人的沉默,这是不正常的。而改变的钥匙不在韩寒 身上,在每一个人的手里。   2010年4月《像韩寒那样珍惜你的痛感》发表在《南方周末》上,文章称 “韩寒太普通了,但这才是他最有力量的地方。韩寒越普通,就越具有普遍性, 就越是可以推广。”   2010年6月《韩寒:某个时刻是演员》发表在《南都周刊》,面对网络上掀 起的“韩寒现象”,他自己并不在意。他在意的是怎么玩得风情万种。   2011年2月《像韩寒那样活着》发表在《南方人物周刊》上,文章倡导,像 韩寒那样活着,坚持“常识”,活得真诚而直率。   2012年至今   2012年1月2011年末,韩寒以韩三篇“杀戮权贵,也杀戮民众”成为公敌韩 寒。他开始不再讨好任何人,遵从自己内心的原则行事。《“公敌”韩寒》发表 在《南都周刊》上。   2012年1月《学会在妥协中追求》发表在的《南方人物周刊》上,韩寒承认, 自己以前的思路更直线一些,但现在想的更多。不过他还是在妥协中追求,表达 最想表达的意思。   2012年1月韩三篇过后,那些曾经将韩寒骂为“公知”的人们,开始展开双 臂,欢迎韩寒归队。《南方人物周刊》的《韩寒转型》专题出现。   2012年2月文人之间的笔墨官司,应当笔墨打,提起诉讼是不智之举。《韩 寒失策的诉讼》评价了在方韩事件后,韩寒诉讼的行为实为失策。此文发表于 《南方周末》。   2012年2月《为什么是韩寒》中,薛冲分析了韩三篇在韩寒笔下诞生的原因, 刊登于《南都周刊》。   2012年2月2001年,韩寒来到北京,开始了他“微微微微”有点困难的旅程。 在这段时间里,他偷偷用功,因为《世界差点把他忘了》。   2012年2月《南方周末》《焦点之外看韩寒》说,韩寒说话声音温和,目光 清澈,经常像个羞怯的男生;同时他又很坦然,不回避任何个人问题和政治问题。   2012年2月《南方周末》说,韩寒在高中时是成绩差的学生,他无可救药地 写作,更像是种孤注一掷,是个十足的《差生韩寒》。 (XYS20120911) ◇◇新语丝(www.xys.org)(xys6.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