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6.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台湾来信:韩寒吹的什么风? 作者:张钧凯(国立台湾大学政治系) 来源:观察者网  “韩寒”名字在台湾开始广为人知,大概要归功于台湾的新闻媒体。在2008年 两岸民间大交流以前,台湾媒体关于大陆的新闻,最常见的就是某省某小孩被夹 在墙缝,或是卡在洗衣机里。2008年之后,虽然台湾媒体对大陆的报导趋于“正 面”与“多元”,但不外乎几个主题:“钱”进大陆、“东学西读”(到大陆求 学)或是“东成西就”(到大陆工作)。   两岸看似交流频仍,而且很多人认为这样的交流可以推进两岸民众的认同, 并改变互相原有的刻板印象。在这个背景之下,韩寒以“赛车手”、“八○后作 家”、“当代鲁迅”、“青年意见领袖”等多重身分登陆台湾,他的书也被台湾 书商引进繁体字版。韩寒开始走红台湾,韩寒的书也开始畅销于台湾书市。不过, 台湾社会对韩寒的接受,大概还是将他认知为一位批判性十足、反省力强大,带 有些许“左翼”色彩的“中国”作家。   台湾对于大陆心灵上的壁垒,并没有因为两岸民间社会的快速交流而随之瓦 解。台湾民众认为自身很了解大陆,很能掌握大陆的动态,却没有感知到心中对 大陆的那堵墙并未推倒,所以对于只要被冠上“自由主义的旗手”、“民主异议 人士”的大陆“名人”,或是像韩寒这种被塑造的带有“左翼”色彩的八○后批 判型作家,台湾社会当然展臂热迎。当前这种“以右为左”的思想状态,不只存 在于台湾内部,更是新自由主义成为政治、经济与社会运作逻辑之下,两岸新的 共通之处。   这种荒谬与战后中国两岸的“双战体制”(即“内战”与“冷战”),以及 台湾内部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密切的相关。为了配合以美国为首西方阵营对红色中 国的围堵,再加上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寻求内部统治的正当性,“民主”与“自 由”便成为用来分断两岸的有利工具。因此,台湾过去常自称“自由中国”(用 以对比于大陆的“共产中国”),台湾也对外宣传自己是“民主灯塔”与“自由 宝岛”,而蒋介石也被歌颂为“您是自由的灯塔,您是民主的长城”(《总统蒋 公纪念歌》歌词)。   另一方面,1960年代之后,国民党政府对美、日在政治、军事与经济的全面 附庸,台湾也做为美国输出民主的重要跳板。了解台湾民主的生命史,若是避谈 两岸的“双战─分断体制”与对美日的全面附庸,那么,台湾民主发展的面貌仍 会被在历史与政治的迷雾所掩盖。解严之后的台湾,“民主先生”李登辉掌权, 他自己曾说,推动“民主化”的目标是要完成台湾的“本土化”。也就是说,国 际冷战虽然随著苏联解体而结束,台湾政客却高举“本土化”与“去中国化”的 政治大纛,把西方的民主体制以及资本主义市场逻辑,当作加深两岸分断的重要 工具与象徵。台湾海峡上那一堵无形的“民主自由心墙”愈砌愈高;军事上的 “冷战─内战”虽结束,心灵上的“冷战─内战”愈演愈烈。   “民主是我们的骄傲”是台湾民众朗朗上口的一句话。面对台湾政治与社会 的种种严重问题,一位文化评论者却认为原因在于台湾还不够民主,他开出了一 帖药单:“民主,民主,更多的民主”。这种将民主视为万灵丹的迷信,其实就 是台湾戒严体制的产物,也是双战结构之下的思维。一方面用来对抗大陆,证明 自己与大陆的不同,抗拒“中国”;另一方面也得以验证自己的“先进”,超越 周围地区的“落后”。我们喜欢获得“先进”民主国家的赞许,称职扮演“民主 模范生”的角色,睥睨周遭“不民主”的地区。   在如上的台湾社会气氛下,韩寒来台湾走一趟,与马英九惺惺相惜般握手之 后,写出的博文《太平洋的风》在台湾获得喝采与热议,也就不难想像了。台湾 社会对大陆的恐惧与焦虑,从戒严时期,解严之后基本上也被延续。而抚平自我 恐惧与焦虑的方法,只有持续相信自己是先进、进步、文明的,获得大陆名人无 条件而又温暖的赞扬,满足了台湾社会对自我的文明想像。所以,《太平洋的风》 在台湾广为流传、广受欢迎,是因为台湾民众觉得,那个落后地区的名人都钦羡 我们了,更加肯定了台湾的“民主成就”。连一向“反中”、“反共”的民视 (该电视台率先规定报导内容不准称“大陆”,一律称“中国”),也以晚间热 门时段的政论节目大加称赞韩寒的这篇博文。   但是,《太平洋的风》并不会加深“两岸关系”的交流,只会加深“两国关 系”的交流。不久之前,一篇台湾同学写给大陆同学看的文章《为什么台湾人现 在不认同“中国”呢?》,不只在台湾的网路社群流传,在大陆的博客与人人网 上也被热转。这篇热门的文章,其论述可以简化为:“大陆不自由、不民主,而 台湾要维护已有的自由与民主,所以不认同‘中国’”。双战结构与戒严体制的 思维,在今天摇身一变成为“文明分断论”。而文明分断论”最为人知的代表人 物就是龙应台。龙氏的文章《你不能不知道的台湾》,把台湾人描绘为:冷静、 包容与尊重;另一篇文章《请用文明说服我》,接着再以自由、开放与民主来将 台湾形象化。“文明分断论”背后就是战后西方国家在其他地区所散布的现代化 价值。按赵刚的说法,这些价值包括了社会组织分化、自由市场、消费社会、宪 政民主、政党政治、政治自由与文化上的个人主义等等美国的既存意象,并以此 意象为评判标准,愈趋同表示愈文明,相反则是愈落后。   马英九对韩寒的“久仰”,其实是根源于他俩在思想上对战后西方国家所散 布的现代化价值的一致。5月11日,马英九公开回应了《太平洋的风》,表示: “他看了很感动,台湾越来越展现诚实、善良、勤奋、进取、包容的核心价值, 这是台湾引以为傲,将来也能用这些价值与全世界分享与沟通,希望有更多人实 践这些让人感到光荣的价值。”国民党的政治菁英与官僚,多半是由美国教育与 价值培养出来,因此西方现代性的迷思,在这些人身上一览无疑,马英九亦不例 外。马英九真正在意的,不是他口中所说的“中华文化”,其实是上述赵刚所说 的西方现代化价值与美国既存印象。无怪乎,今年年初,马英九惊人地使用了 “数人头”与“砍人头”两种极端印象来区分两岸的政治体制。马、韩两人之间 的见面,是意识形态与现代化价值上的“久仰”,不值得大惊小怪。   至于,韩寒文章所提的几件小事,包括遗落的手机被出租车司机送回、眼镜 店老板借用工具给友人修眼镜,这种社会人群之间的信任与互助,不是相当正常 的吗?我们到大陆旅游,受到志愿者的热情接待,同样也能感受到我们与大陆朋 友、民众之间的信任。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以及2009年台湾的八八风灾,更是 两岸同胞真诚互助的展现(相关纪录可上网搜寻台湾“大我文创工作队”的纪录 片作品《我不只是一个人》)。此外,在微博上,一位大陆朋友分享了自己的经 验,他说自己与友人搭乘列车从西安回天津的途中,手机掉在列车上,列车长亲 自在列车上找到,并开私家车将手机送还。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互助,韩 寒在文章中,却巧妙地转化成为民族问题,暗示著信任与互助在大陆见不到。   韩寒文章另外一个潜台词,就是腐败的官员、富豪的超级跑车与顶级游艇在 台湾见不到,因此台湾比大陆更值得尊敬。韩寒所说的问题,是大陆的问题,也 是台湾的问题,更是世界的问题。这些政治与社会问题不正是资本主义体系之下 必然丛生的吗?可不要忘了,台湾陈水扁的贪腐弊案;不要忘了,台湾一些人捡 到钱财之后,硬是要跟失主讨领报酬,才肯物归原主;不要忘了,就在韩寒抵台 前不久,台湾南部一位拥有超级跑车的富二代,酒驾将妇人撞死,台湾媒体渲染 出一股“反超跑”与“仇富”的气氛;不要忘了,三名八○后与九○后的高中生, 深夜结夥到西门町对熟睡中的游民“泼屎尿”;不要忘了,台中几名青少年只为 “好玩”与“练胆量”,随机砍杀外籍劳工。这些政治与社会问题,在韩寒的文 章中,只有大陆存在,甚至将结论上纲上线到“我要感谢香港和台湾,他们庇护 了中华的文化,把这个民族美好的习性留了下来,让很多根子里的东西免于浩 劫”、“文化,法制和自由是一个民族的一切”。韩寒回避了更重要、更深层的 问题根源,与马英九不约而同地拿“中华文化”做为盾牌,不只掩饰了他们内心 共同对西方现代化价值的崇尚,更加深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敌视与误解,仅仅满 足了台湾社会集体的骄傲、抚慰了集体的焦虑。   无独有偶,同为八○后作家,被媒体封为“日本韩寒”的加藤嘉一(尽管他 本人并不喜欢这个封号),五月初也短暂访问了台湾。5月2日加藤嘉一在微博上 写下了访台心得:“它才是桃花源。既人性化又有人情味的台湾社会使我不知不 觉想到自己是理想主义者。我来台湾是为了追随文化,记住历史,寻求未来。不 管是思考日本的过去还是审视中国的未来,台湾都很重要。边缘的力量,台湾是 底线。台湾必须向世界说话,不要狭隘地面向两岸。大陆越去崛起,台湾越有希 望。”加藤比韩寒更露骨地称台湾为“桃花源”。其实,很多人将内心对欧美体 制的欣赏,投射在台湾身上;将内心对大陆内部问题的不满,也投射到台湾身上。 抱著投射心态来到台湾,就像戴著一副有色眼镜,不能敞开心胸的认识台湾,只 能处心积虑地来找寻“桃花源”(或是“民主灯塔”、“自由宝岛”,甚或是 “一个民族的一切”)。在台湾短暂的停留,满足自我心中的投射;离台之后的 心得文章,满足了海峡对岸的社会集体认同。这种包袱式的“互满”,不是助益, 而是伤害。   韩寒要把“太平洋的风”带回大陆,但我们希望这股风是对流的,两岸需要 更多、更深、更健康的理解,不要只是包袱式的互相满足。另外一方面,对国际 冷战与两岸内战遗留至今的结构、体制与思维,进行全面的清理,才可能具体而 真诚的互相理解与交流。 (XYS20120518) ◇◇新语丝(www.xys.org)(xys6.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