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6.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勘破韩寒“代笔”门   作者:李钟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0ebff0100y2p4.html   利用春节长假,我看了韩寒早年的文章,看了媒体以前采访韩寒的五六个视 频,翻看了大量质疑和反质疑帖子,我不得不相信,《三重门》、《求医》、 《书店》、《杯中窥人》等韩寒出道时的作品不可能是少年韩寒写的。良知也告 诉我,不管什么借口,都不是阻止网友们追求真相的理由。   随着方舟子和网友们质疑的深入,我认为,只要认真看过那些质疑文章,只 要不是抱有成见、预设立场,只要有起码的判断能力,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而 令我不解的是,在韩寒已经被扒得体无完肤之时,竟然还有些“公知”飞蛾投火 般地出来挺韩,比如易中天先生、张鸣先生、信力健先生,以及还算不上“公知” 的鲍鹏山先生等等。   我怀疑,“公知”们可能忙于思考着怎么解决国际、国内大事,对所谓“方 韩之争”这类“没有意思”(张鸣先生语)的小事并没有作深入了解,懒得看网 友们的质疑文章,仅是凭着印象,凭着成见,凭着立场,就对质疑者作了否定。 如果是这样,那么,请“公知”和读者耐心看看下面关于《三重门》的几个疑点, 判断一下大家的质疑是否有道理。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方舟子和网友们围绕 《求医》、《书店》、《杯中窥人》等作品找出的疑点太多了,不胜枚举,以下 例证都是方舟子及网友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我只是略作整理,不敢掠美!   韩寒高一时到底“彻夜”干了什么?   韩寒父亲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一书中说:“韩寒从进入松江二中读高一不 久,也就是1998年的下半年起,开始了他的长篇小说《三重门》的写作。”   而韩寒在2009回忆高一生活时却说,他在高一“干的坏事非常多”,忙着交 女友、泡学姐、追学妹、恋老师,甚至花一星期时间研究如何在半夜里爬管子进 入女生宿舍。(注1)   那么,他还有时间写《三重门》吗?韩寒赶紧在2012年1月25日的博文《光 明和磊落》中解释道:“17岁的我为了这本书,花费了整整一年多,也荒废了学 业,白天到深夜,课内到课外,周一到周日,甚至连体育课都逃了,和一帮来例 假的女生一起窝在教室里不停的写。”   韩寒曾多次说自己不读中外文学名著,甚至连中国“四大名著”也没看过。 而有网友通过阅读《三重门》,发现书中引用中外名著五十余种,涉及中外名人 近百人(注2),显示出作者丰富的知识面。才华可以“天赋”,但知识必须通 过学习得来,一个不读书、包括语文在内七门课不及格的中学生,如何具备如此 丰富的知识?   面对质疑,韩寒一改此前宣称“不读书”的浪子形象,忽然把自己打扮成了 一个小书虫。他在《正常文章一篇》中说:“到了初中高中,我拼命的读各种书, 这点我的同桌和老师都可以证明,到了高中更加病态,彻夜阅读《管锥编》《二 十四史》《论法的精神》《悲剧的诞生》。”   韩寒高一这一年既要交女友、泡学姐、追学妹、恋老师,半夜爬管子进女生 宿舍,又要彻夜阅读《管锥编》《二十四史》,还要彻夜创作长篇小说《三重 门》,还荣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可真够忙的!   可惜,韩寒想通过扬言自己酷爱读书,来解释为什么《三重门》等作品能够 吸古纳典、旁征博引,一不小心把牛皮吹破了——如果他知道“二十四史”是套 什么样的书,肯定不敢这样吹牛。一个曾承认“读不懂”《围城》的人,居然能 彻夜阅读《管锥编》!一下子又露出了不读书的底色。   作者会对自己作品不熟悉吗?   试问,古今中外哪个作家对自己的成名作一问三不知?   韩寒对《三重门》书名的含义说不上来,这个就不用提了。在2000年CCTV “对话韩寒”节目中,主持人问韩寒,台上的那个女孩是不是像《三重门》中的 女主角Susan?韩寒的反应,明显不知道Susan为何许人也。当主持人追问时,韩 寒只用了一句“这个我们私下交流”敷衍过去。   方舟子在《谁是“答春绿”——假话连篇的韩寒》中还举了一个韩寒没读过 《三重门》证据。因为张放没有理解《三重门》里的一首蹩脚的谐音诗“卧梅又 闻花,卧知绘中天,鱼吻卧石水,卧石答春绿”,遭到了韩寒的冷嘲热讽。韩寒 在1月28日的博文《答春绿》中得意地说:“我当年写《三重门》的时候挖了这 个坑,不料十三年后,这个团伙的某位成员居然扑通掉了下去。没有想到2012年 刚刚开始,年度笑话已经诞生了。”方舟子在看了《三重门》后发现,《三重门》 在引用了这首诗后,紧接着就指出了这首诗的真实含义:“我没有文化,我只会 种田,欲问我是谁,我是大蠢驴。”读过《三重门》人,不可能认为这是一个 “坑”,因为这个“坑”在小说中就已经被填上了。张放不理解,说明张放没有 完整读过《三重门》;韩寒吹嘘这是自己挖的一个“坑”,恰恰说明他对《三重 门》的内容很不熟悉。   网友道前子发现,2005年11月,韩寒新书《就这么漂来漂去》出版不久,在 韩寒接受网易采访的视频中,网易主持人念了《就这么漂来漂去》封底的一段话, 韩寒否认说:“啊,这不是我写的。”主持人吃惊地问:“不是你写的?”韩寒 说:“这……我不知道出版社哪加的,放在后面,我自己都觉得很别扭,我看了, 很肉麻啊。”主持人:“我也觉得很肉麻。”韩寒:“因为这完全不是我写的。”   韩寒认为这段话是出版社的编辑写在封底的,岂不知这段话正是其书里写的, 是从该书正文第一章最后一段(第5页)摘录下来的。   韩寒承认这段话不是自己写的,那么这就说明,这段话肯定是有人代笔。韩 寒在悬赏时曾说谁若是找出“哪怕代笔一行字”的证据,他将奖励2000万,范冰 冰随即附和说她也愿出2000万“共襄盛举”。他们的信誓旦旦还算数吗?   对此,韩寒通过《成都商报》解释说:“韩寒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这段 话是他所写,只是他并不赞成这段话的观点,当时采访时他觉得自己不可能说出 这种话才矢口否认。”   对于其悬赏之事,韩寒在接受湖南卫视“新闻当事人”栏目采访时说:“但 我又没有办法证明我没有团队,所以才开玩笑的,拿出了这个悬赏。”   高调悬赏,到头来被他解释成一个“玩笑”!   易中天先生在《我看方韩之争》中赞扬韩寒“是汉子”。韩寒对自己说过的 话百般抵赖,言而无信,这也居然能成为易先生心目中的“汉子”?看来易先生 对“汉子”的要求也太低了。   《三重门》写的是中学生活还是大学生活?   有网友通读《三重门》,发现这本小说写的并非初中、高一生活,而更像是 大学生活。高一就退学、并没有大学生活体验的韩寒,能写得出来吗?这可不是 发挥文学想象能够办得到的。再说,如果韩寒是凭天才般的想象来写大学生活, 可又为什么在小说中明确说明写的是中学生活?   《三重门》的原稿可能本来写的就是大学生活,后来因为要冒中学生之名, 硬改成初中、高一生活。因为改得不细致,所以留下了很多蛛丝马迹。比如,初 中、高一学生整天忙着参加“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忙着谈恋爱吗?更奇特的是, 中学老师讲的课居然出现了文学理论、文艺美学、西方文学、中国文学史等大学 中文系才有的课程,而且初中生、高一学生还要考“学分”。   且看《三重门》里师生的对话:   胡教导果然教西方文学出身,张口说:“你很喜欢读书吗?”   雨翔忙称是。胡教导问下去:“批判现实主义的书读得很多吗?”只等雨翔 点头。雨翔忙说不是。   胡教导沉思一会儿说:“那么自然主义的——比如左拉的书呢?莫泊桑老师 的书喜欢吗?”   试问,这是中学师生交流的问题,还是大学师生交流的问题?   到底谁有可能写出《三重门》?   2007年6月18日,韩寒在接受凤凰网《凤凰非常道》栏目主持人何东的访谈 中,坦言自己“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儒学”、“我是真没看过《红楼梦》。”但 《三重门》中却有对《红楼梦》情节的描述。   韩寒曾对湖南卫视记者表示他“看不懂”钱钟书的《围城》,说钱钟书“文 笔太难”、“太学贯中西,有太多的英语”。方舟子和网友们通过比较研究,发 现《三重门》、《书店》等作品深受钱钟书的影响,甚至有些句子也是在刻意模 仿钱钟书,并列举了《书店》中一些和《围城》里的句子相似的例句。   韩仁均忙在《说说我自己》中替韩寒解释道:“家里的一本《围城》不知被 他翻过多少遍,第一本翻烂后我又买了一本。因为喜欢,所以他后来在第一本书 《三重门》里刻意的模仿他的偶像钱钟书《围城》的风格一点也不奇怪。”   儿子明明说只是翻了翻,看不懂,老子偏偏说儿子在小说中刻意模仿《围城》 的风格,该让读者相信谁呢?到底谁喜欢《围城》?   幸好又有网友又扒出了韩仁均1991年获上海《故事会》第一届“最佳故事” 奖的作品《难成眷属》,韩仁均在此文中写道:“俗话说:好过的时候两个月像 两天,难过的时候两个月胜两年。钱钟书在《围城》里说老头子恋爱起来如同老 房子着火,一烧着就没救了。想不到方根龙这‘小老头子’恋爱也如老房子着火 一般没救。”对《围城》里的细节描写信手拈来,说明韩仁均对《围城》相当熟 悉。   那么,深受《围城》影响的《三重门》的作者是谁,还不清楚吗?   手稿是写作者最有力的证据吗?   如果说,《三重门》、《求医》、《书店》、《杯中窥人》是已届中年的曾 考入华中师大中文系的韩仁均所写,所有疑点都荡然无存,一切将变得顺理成章, 没有任何人会提出质疑。   而若说这些是十七岁的少年韩寒所写,疑点会越扒越多,以致于韩家父子根 本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所以韩寒干脆不解释了,表示“不再回应”。为了压制 质疑之声,还虚张声势地到法院上告,恐吓无效,先是悄悄地从普陀区法院撤诉, 继而悄悄地从金山区法院取回上诉材料。韩家父子的所谓证据,估计就是韩寒在 博客上晒的那些抄写得整整齐齐、连页码都没标的“手稿”吧?这些东西能经得 起法庭的检验吗?   信力健先生在《方韩论战的冷思考》一文中却说:“在麦田、方舟子开始质 疑的时候,韩寒出示了手稿就足以应对质疑。因为手稿是一个写作者能够拿出的 最有力的证明,特别是在电脑化时代,作者手稿更显珍稀。”   仅仅有手稿,就是写作者能够拿出的最有力的证明吗?我看未必!如果我把 《红楼梦》抄一遍,难道就可以证明我是《红楼梦》的作者吗?基于文本的分析、 论证、推理,加上对写作时间、出版时间、当事人的回忆等等的分析、佐证,这 些要比仅有手稿等所谓“实证”更靠谱。   再说,在电脑化时代,难道写作者们因为没有手稿,就无法证明自己的作品 不是自己写的吗?我看这是杞人忧天。易中天先生在貌似公允的《我看方韩之争》 一文中有个表态,我就非常赞赏。易中天先生说:“我支持方舟子质疑韩寒。如 果哪天他要质疑我,我也表示竭诚欢迎。”有真水平的人,根本就不用担心被人 质疑代笔。因为你的作品你最熟悉,你的创作能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证明。 只有心中有鬼的人,才不敢参加一切文学活动(如在博客上声明不参加研讨会、 交流会、笔会、讲座,原则上不接受当面采访等),才在面对质疑时赌誓悬赏, 辱骂恐吓,惊恐万状,进退失据。   鲍鹏山先生的诡辩   鲍鹏山先生为了替韩寒说话,先是步网文《人造鲁迅》的后尘抛出“苏轼代 笔代考”论,又在《新民周刊》发表《方舟子“倒韩”的事实和价值》一文,再 次拿苏轼为例,意在驳斥方舟子和网友们质疑韩寒的荒谬。他写道:   甚至,我们还能质疑苏轼的进士考试是有人代考。理由如下:苏轼《凤鸣驿 记》云:“始余丙申岁举进士,过扶风。”是年(1056年),苏轼21岁。但苏辙 《东坡先生墓志铭》:“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以《春秋》 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又《范文正公文集叙》:“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 京师”。又《东坡先生本传(《宋史》)》:“ 嘉祐二年,试礼部,……殿试中 乙科。”显然,苏轼举进士当为1057(丁酉)年,年22岁。结论是:苏轼进士考 试是请人代考。不然,怎么会连自己哪一年考中进士都记错了?   如果说,鲍先生在文章中宣扬的“天才论”说明他脑筋的不清晰,那么,瞎 扯“苏轼代笔”论,则说明其学问功底的不扎实。   鲍先生认为苏轼“代笔代考”的理由,主要是苏轼对自己考中进士的时间与 苏辙等人的说法不一致,苏轼说自己“丙申岁(1056年)举进士”,而据苏辙等 人的记载,苏轼考中进士是在丁酉年(1057年)。于是鲍先生就如同发现新大陆 一样宣布:“苏轼进士考试是请人代考。不然,怎么会连自己哪一年考中进士都 记错了?”   鲍先生错就错在,他没有正确理解“举进士”这个词的含义。举进士,意思 是参加进士考试,并不是考中进士的意思。考中进士,那叫“进士及第”、“登 第”。   唐宋时期,京城会试(进士考试)均在春季(正月或二月)举行,故称春闱。 苏轼参加会试的时间是在丁酉年正月,远在四川的苏轼必须在上一年(丙申岁) 的秋冬季节出发,才能不耽误考试。苏轼于丙申年离开家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 (举进士),第二年(丁酉年)春天进士及第。苏轼的说法与苏辙等人的记载并 不矛盾。   “举进士”这个词,对研究历史和古典文学的学者来说并不陌生,史籍中常 有某某“举进士不第”的记载。若按鲍先生的理解,岂不成了“中了进士没考上” 了?鲍鹏山不理解“举进士”的含义,与余秋雨把“致仕”理解成“求官”有一 拼!   李贺因为其父名讳的原因,不能参加科举考试,韩愈特意写了篇著名的《讳 辩》为李贺辩解,文章开头就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 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如 果把文中的“举进士”解释为“考中进士”,请问鲍先生,这篇文章该如何理解?   鲍鹏山先生质疑苏轼的前提并不成立,却想用来说明质疑韩寒之荒谬,此所 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乎?   关于发挥“文学想象”的狡辩   网上流传贺卫方先生的一段“微博”,挺韩者以此来为韩寒的“穿越”作品 进行狡辩。   贺卫方先生说:“有人把艺术文学的创造当做一种经验活,必须有经历,才 能出作品。其实,没经历,未必不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知识。况且文艺创作离不 开想象力,甚至虚构出那种比真实世界还典型的文学天地。贝多芬晚年感叹他的 境界只当得八岁的莫扎特;吴承恩无需与妖魔鬼怪同吃同住才写西游记。”   单看贺卫方先生的这些话,一点都不错!但是,如果拿这些话来与署名“韩 寒”的作品作类比,则大谬矣!   比如韩寒的《求医》写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医院的情景,《书店》中写的是 上世纪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初的情景(如闭架售书),《三重门》里面出现对大 学生活的描写,有人遂替韩寒解释说,这是韩寒发挥文学想象的结果。难道吴承 恩必须与妖魔鬼怪同吃同住才写《西游记》吗?难道二月河必须在清朝雍正年间 生活过才能写《雍正皇帝》吗?   我惊讶于这些人的奇特的思维和逻辑!   吴承恩明确告诉读者,他写的就是唐僧取经的故事;二月河明确告诉读者, 他写的就是清朝的故事。他们所想象的,都是他们想告诉读者的情境。   而韩寒明确告诉读者,《求医》、《书店》是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就医、 买书经历,那他就没有理由在作品中靠想象描写成七十年代的场景;《三重门》 写的是中学生活,那他就没有理由发挥想象把中学生活写成大学生活。   举个例子说吧,某人写了篇小说,讲的是中国21世纪的故事,但在小说中, 却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城市马路上跑的是马车,家家户户点着油灯,官员坐着八 人大轿,女人都缠着小脚……请问,这难道不是非常荒谬的描写吗?这可以用一 句发挥文学想象来解释吗?   所有疑点集中到一起,就能形成证据链   尽管韩寒亲口承认《就这么漂来漂去》中有一段话不是他写的,但仍有些挺 韩的人咬紧牙关说:质疑韩寒没有确凿证据!   他们所说的确凿证据,可能是指“人证”,即有人站出来承认他是韩寒的代 笔。   而我认为,如果狡辩的话,所谓人证物证,仍不是确凿证据。因为人证、物 证也有可能伪造、栽赃。如日本电影《追捕》里杜丘被诬陷为小偷,就有“人证” 和“物证”。   在事实基础上,根据当事人的自白,所做的分析、论证、推理。比单纯的所 谓“人证”和“物证”更靠谱,更有说服力。   仅有一个或几个疑点,或许可以解释过去;每一个疑点,或许都可以一一狡 辩;但数十、上百的疑点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即使能够一一解释,也足以形成法 律意义上的证据链!   下面是我在“猫眼看人”论坛一个网友的回帖中看到的案例:   1979年夏天,美国康乃狄克州伯灵敦镇的一个12岁的小女孩失踪,后经警局 和全镇居民两昼夜寻找,在树木里发现她被烧焦的尸体。时任康州警政厅刑事鉴 识化验室主任李昌钰博士受邀参与案件侦破。   李昌钰连夜赶到现场,凭借丰富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在现场已经被部分破坏的 情况下,判断女孩是被奸杀后用汽油焚尸。生前有被捆绑的痕迹,被强暴时被人 用她的衣服蒙住脸。他提取了已经被烧焦的用来捆绑小女孩的鞋带,并在警察的 帮助下在现场不远处找到了一枚用过的火柴和凶手的毛发,后来又找到凶手作案 用的小刀。   经过一番抽丝剥茧的化验推理和排查。住在小女孩家附近的同学罗纳被锁定 了:罗纳有这种稀有的火柴;有这样一把单刃小刀,恰恰小刀又不见了;他家里 有长捆鞋带,恰恰他前几天又给人帮忙刷过红油漆;恰恰他又是B型血(那时还 不能查DNA);经搜查他汽车后备箱,有遗落红黄蓝三色油漆,而这恰恰又与小 女孩脚踏车的颜色相同;更巧的是,他家里也有一个汽油桶。   李昌钰以鉴定专家的身份接受了陪审团的询问,尽管罗纳咬紧牙关不承认自 己杀了人,也找不到现场目击者,但最终大陪审团认可罗纳犯案的证据,宣布正 式以强奸谋杀罪起诉罗纳。不久,辩方也认为证据无懈可击而认罪。罗纳因为强 奸并杀害乔安娜而被判30年的徒刑。   以罗纳案来说,如果逐条辩解的话,每一条都可以解释。   依靠一盒火柴能定罪吗?有火柴的人多的是!   就因罗纳认识小女孩能定罪吗?认识小女孩的人也不少!   仅因罗纳有相同的小刀能认定人就是他杀的吗?有这种小刀的人多的是!   因为是B型血就能确认凶手吗?B型血的人多的是!   仅有长捆鞋带就能确认凶手吗?有长捆鞋带的家庭也不少!   刷过红油漆就是凶手吗?油漆匠经常帮人刷红油漆!   家里有一个汽油桶就是证据吗?家里有个汽油桶并不犯法!   汽车后备箱遗落红黄蓝三色油漆是证据吗?也许这只是巧合!   ……   单凭某一两条,不仅不能成为证据,甚至可以说是荒谬的的指控。但所有的 疑点加起来,就能够形成一条证据链,其可信度并不亚于一个“人证”。   参用数学上的“概率论”来解释,孤城异客网友指出:这么多的疑点集中到 一个人身上,对世人来说,绝对是小概率事件。在侦破刑事案件中广泛采用的指 纹、DNA验证法,其准确率也并非百分之百,但其误差小得可以忽略不计。   “韩寒”公开发表和出版的作品,以及他一个多月来的博文、他亲口说出的 话,就是无法抵赖的证据。方舟子和网友们通过文本分析和推理、论证,发现了 大量的破绽和疑点,如此多的疑点集中到韩家父子身上,展现了质疑者不可辨驳 的逻辑。所有疑点都集中起来,还不足以形成一条证据链吗?   为挺韩“公知”们说句话   我在猫眼看人论坛看到了好几个帖子,列举了挺韩的“公知”名单及其言论, 跟帖则是一片骂声。韩寒说他在《三重门》中挖了一个坑,以看人掉下去为乐。 我看,那些不明就里便纷纷出来挺韩的公知们,又何尝不是在主动跳入韩寒挖下 的大坑?   人们把经常就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有学术背景、有道义担当的知识分子称为 “公共知识分子”,简称“公知”。而在韩寒代笔门中,“公知”仿佛成了贬义 词,经常看到网友们在相关帖子的回复中说:看还有哪个“公知母知”来为骗子 背书!   在此我想为“公知”们说句话:“公知”们经常就社会热点事件发表看法, 不可能所有意见都正确,不可能每句话都无可挑剔。偶尔看走了眼,说错了话, 并不代表他们所有的文章都错误,更不代表他们的人品有问题。有的“公知”一 开始出来挺寒,是想替韩寒打抱不平,但在逐步了解详情之后,便会改变态度。 勇于接受批评,勇于修正自己的错误看法,我想这是真正的学者和“公知”应该 具备的素质。   记得2009年3月,我曾在一个帖子里批评贺卫方先生的一首小诗不讲格律, 贺卫方先生不久就通过我的新浪博客给我发来了纸条,承认自己对格律不太精通, 语言诚恳地感谢我的批评,这使我对贺卫方先生肃然起敬。按说贺先生完全可以 不予理睬,我也没指望贺先生能够回应,但贺先生的回应,体现的是一种能够接 受批评的气度和胸怀,这才是大家风度。   如果韩寒父子当初没有对麦田、方舟子进行污辱和谩骂,而是诚恳地接受批 评,如实解释事情原委,我想也不至于激起网民的“倒韩运动”。   质疑韩寒事关社会诚信   代笔之事古已有之,赵翼《廿二史札记》里就有篇谈及东汉时人代笔的《倩 代文字》。只要当事人不说谎,读者也不计较。在当代,多人共用一个笔名也很 常见,如余秋雨极力否认曾经加盟的文革批判组“石一歌”,就是十一个人共用 的笔名。“林达”据说是一对旅美夫妻的共同笔名,署名“林达”的文章,大家 都知道这是他们夫妇二人的观点,也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如果“韩寒”是父子 共用的一个笔名,我看也无可厚非,起码可填补中国文坛的一项空白嘛!   为什么网友们不质疑“林达”等等而偏偏质疑“韩寒”呢?我想,这是事关 诚信的问题。梁效也好,石一歌也好,皇甫平也好,林达也好……大家都知道是 怎么回事,当事人也没有说谎欺骗读者,只要合作者没有署名权纠纷,勿庸别人 说三道四。而“韩寒”就不同了,之所以闹到今天,就在于韩家父子的说辞常常 自相矛盾,漏洞百出,给人一种不诚信的强烈信号,进而激发网友们继续质疑的 热情。   记得当年打周老虎,网友们的打假热情也是经久不衰。按照鲍鹏山先生在 《方舟子“倒韩”:事实和价值》一文中的逻辑,周正龙等人编造发现华南虎, 是个善意的谎言,有助于当地的环境保护。让大家有个美好的希望多好啊,为什 么要把这个神话打破呢?打破这个神话的价值何在啊?如今大家当然都明白了, 揭穿周老虎,就是为了得到真相;就是为了维护这个社会已经极为稀缺的诚信; 就是要告诉骗子:他们眼中的人民“素质”再低,也不会低得所有人会永远被骗 子欺骗!如果周老虎这类骗子胜利了,那岂不是我们全民族的悲哀?   如果仔细阅读署名韩寒的作品,就会发现其前、中、后期的风格迥然不同。 其前期《杯中窥人》、《求医》、《书店》、《三重门》等,喜欢掉书袋,文字 较古雅简练,显系出自一人手笔;而2005、2006年韩寒博客上的博文,则文理不 通,病句连篇,显系一毫无文字功底的“差生”所作,这些博文现已全部删除, 但镜像仍在,网友均有复制;后来针砭时弊的博文,则时有机警风趣之言,文字 也通顺可读,从不旁征博引掉书袋,与其前期文笔又有不同……看来这里面水很 深,写作者靠写作常识已经无法解释这一现象了。   大家质疑韩寒,窃以为并没有什么“阴谋论”,不必想得太复杂,大家也只 是弄清真相而已。   真善美,必须以真为基础。没有真,善是伪善,美是假美。任何造假行为, 哪怕是虚假的“正面典型”,也是对社会诚信的损害。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 良知的知识分子,绝不会放弃对真相的追求!   易中天先生在《我看方韩之争》一文中正告方舟子说:“君子之过,如日月 之蚀。道歉只会加分。死硬到底,则可能‘反误了卿卿性命’。”我看用来忠告 韩寒及其背后的那些人更合适!用来提醒挺韩的“公知”们,亦无不妥!   =======================================   注1:   见韩寒2009年10月《纪念母校——致青春预备役》一文:“当年进松江二中 非常不容易,好在现在不怕老师了也不怕被开除了,我就可以全部交代,当年是 因为我初中的女朋友直接免试被这里录取,我才锁定了这所学校。在这个学校里 干的坏事非常多,不好好上课(但是我一直在好好学习),假装抽烟喝酒(出了 学校以后反而十年没有沾过),半夜爬水管子去三楼的女生寝室——你们可能都 不知道如何才能进去,我也是研究了一个星期,这个工程就像《越狱》一样,需 要图纸,我这里还有一份当年设计的路线图,可以顺利安全的进入女生寝室,当 然,这个计划的最后一个程序是要有人给你开房间门的,要不你爬上去干吗干谁? 和女朋友分手后,还泡过学姐,追过学妹,中意过老师,后来留级了以后,又认 识了同班的女朋友,相处多年。如今可以全部说出,好痛快啊。”   注2:   据网友的检索,《三重门》引用的名著名篇如下:   《三字经》、《走出魔镜的钱钟书》、《李敖快意恩仇录》、《舌华录》、 《尚书》、《论语》、《左传》、《红楼梦》、《水浒传》、《四世同堂》、 《史记》、《战国策》、《江南的水》、《贺拉斯》、《流浪的人生》、《铁轨 边的风》、《教学园地》、《镜花缘》、《佳人》、《美女赋》、《西厢记》、 《中国文学史》、《万历野获编》、《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孙子兵 法》、《说文解字》、《变形记》、《中国作家传》、《广阳杂记》、《康河里 的诗灵》、《数字化生存》、《闲情偶寄》、《孟子》、《会通派如是说》、 《本·琼森与德拉蒙德的谈话录》、《心理结构及其心灵状态》、《论大卫·休 谟的死》、《包法利夫人》、《西游记》、《聊斋志异》、《西学与晚清思想的 裂变》、《管锥编》、《出师表》、《从混浊到有序》、《形式逻辑学》、《搜 神记》、《长恨歌》、《肉蒲团》、《淮南子》、《羊脂球》……   《三重门》涉及到的名人如下:   鲁迅、列子、曹植、杜甫、老子、钱钟书、吴宓、叶公超、李敖、胡适、韩 非子、荀子、庄子、朱光潜、狄德罗、徐志摩、竺道生、柳永、毛泽东、宋玉、 韩愈、柳宗元、刘墉、海德格尔、叔本华、孔德、墨子、林徽因、雅典娜、唐寅、 曹聚仁、陈寅格、魏尔伦、李煜、尼采、郭沫若、卡夫卡、格里高尔、萨姆沙、 墨索里尼、马里内蒂、拿破仑、希特勒、居里夫人、瓦特、爱迪生、张海迪、奥 特加、范德萨、苏格拉底、孔子、彭祖、伯玉、柏原崇、江口洋介、董桥、梁实 秋、戴望舒、柳亚子、孟德斯鸠、曾国藩、李百川、孔祥熙、慈禧、肖复兴、赫 鲁晓夫、栗良平、左拉、莫泊桑、福楼拜、李渔、杜牧、张俊欧、亨利、托尔勒、 普里戈金、莎士比亚、江青、罗曼·罗兰、王尔德、苏东坡、杨万里、邵稼轩…… (XYS20120226) ◇◇新语丝(www.xys.org)(xys6.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