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再与马邑骐骥网友商榷   作者:彼德潘   上一篇回复中,我已说了口舌之争无益,打算偃旗息鼓。现在又来挑起事端, 未免显得自食其言。盖因这次想说的重点和上次有所不同,忍不住还要啰嗦两句。   起先我以为马网友是初学咋练的中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好”(当然这是我 个人的标准)的科普作品,在练笔中走了弯路;品读他的回复,原来他写成这样 是深思熟虑的。因为“残酷的现实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喜欢那种传统意义上 的科普文章了。”继续按“老路子”走下去,路只能越走越窄。于是马网友刻意 求新求变,遂成《人蚊大战》一文。   愚以为马网友所言确是事实,严肃的科普作品是不大招人待见。(比起马网 友所言“越来越”,我倒倾向于是一贯如此。比如方舟子的书,恐怕没有任何一 本的销量能和《论语心得》相提并论)我感慨他的一片良苦用心,却不认同他的 科普方法。马网友自命“于平淡中欣赏万千烹饪方法,于随性中书写同道中人菜 系。”(此句大概未经斟酌,“菜系”如何“书写”?),我也以烹饪为喻,马 网友只知道同样的原料在不同厨师手中会呈现不同滋味;却忽略了另一个事实, 同样一个菜,在某些人吃起来是珍馐美味,另一些人却连筷子也不愿动一下。川 菜好吃吗?对喜欢麻辣口味的人确实如此,但是喜好清淡口味的广州人却未必买 账。如果一个川菜厨子完全按广州人的口味做菜,做出来的还能叫川菜吗?这样 的厨子,或许可以称为好厨子,但决不能称为好的川菜厨子。同样,就算马网友 的《人蚊大战》会比方舟子的作品卖得更火,我认为马网友充其量是畅销书作家, 而不是好的科普作家。如果马网友确如自己所说,真正把受众限定在“同道中 人”,我想他就没有必要过分介意于读者群的大小。   曾经看过报道,大意是说有研究表明,人类天性中就有与科学精神不相容的 一面。这一消息是真是假我没有查证,但是我相信,科学这东西并非人类与生俱 来的,它的一些特点与人类的天性也确有冲突之处(比如科学告诉我们“眼见未 必为实”)。因此也就决定了能接受“科学”的只有一小部分“反常分子”, 科学的“普及”只可能是相对的普及(比如从人群的3%增加到10%),绝对意义 上的普及,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至少短期(几十年内)也是不现实的。以下数据 也支持我的想法,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 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即便是科学最发达的美国,在2000年时公众达到 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也才17%,仍然是绝对的“小众”。(如果考虑到这种 测评更偏向于考查受试者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而非科学精神,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 人更是小众)因此,科普不受大众欢迎,与其说是因为科普工作者太无能,不如 说是因为科学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能够接受它的人有限。为此而过分忧心,甚至曲 意迎合并无必要。   即使按马网友的方法,能够让科普作品的读者群迅速扩大,我认为也谈不上 是了不起的成绩。松鼠会有个口号是剥开科学的坚果,我认为口号本身很好,科 普的目的是替读者剥除外面的硬壳(专业性术语等等妨碍理解的因素),让读者 品尝科学的果肉。但是实际操作中,部分松鼠却走了样,它们不过是在科学的硬 壳上磕出条缝,然后连壳带肉,撒上白糖、食盐以及各类调味料,一顿爆炒出锅。 食客吃起来倒也觉得不难入口,甚至还会夸赞“好吃”,其实欣赏的是其中添加 的牛肉香精。如果有一天真的让他吃到了果肉,他或许会发现果肉并不合他的胃 口。科普的目的,是为了给那些喜欢果肉而不善于剥壳的食客提供方便,而不是 为了把不喜欢果肉的食客骗到自己的餐馆来。   马网友质问“没有畅销的科普著作为源泉,谈何全民理性思维?谈何全民科 学思维?”,我认为是本末倒置了。如果全民都有科学思维,就犯不着为科普著 作的销路发愁。在这一前提没有达成之前,我们就要着力在民众中树立科学思维 理念。而要帮助民众树立科学思维理念,“规范”的科普比“畅销”的科普要重 要的多。马网友以于丹为榜样,我就举这个例子,于丹的《心得》卖了一万套, 但是对于普及孔子的思想有什么帮助?只能说普及了“于子”的思想。假使马网 友忠实于孔子原意也出了一套《心得》,或许只卖出100套,但这一百套却扎扎 实实的为孔子思想的普及做了贡献。如果科普作品给读者留下“科学本身死气沉 沉,毫无趣味,全靠作者文笔支撑”的印象,这样的作品越畅销,危害反而越大。 何况一个要做科普的人,怎么会挖掘不出科学本身的意趣呢?我读《自私的基 因》,看到从“个体进化”理论出发所构建的数学模型,能够与实际观测结果合 若符节,油然而生“得窥天机”之感,由衷感叹造物之奇妙是任何编剧所不可企 及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作者自己都觉得科学本身无趣,不如放弃科普的 念头。   靠着迎合读者来扩大受众,被改变的是科学,而不是读者,真正的科学精神 无从谈起,结果只能是泥沙俱下。这样的科普,成绩再“显著”,也不过是沙上 建塔而已。苏共拥有20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拥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 而到拥有近2000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为什么?20万党员时,坚定的马列主义 者占了大多数;2000万党员时,真正的马列信徒还有几人?与其一味追求扩大数 量,不如沉下心来夯实基础。   最后说点题外话,马网友推测我说他水分多,是指“行文中加入的情感成分 有点多”,这个问题我想解释两句。首先,就我所读过的科普作品来说,极少大 段描述个人感情(可能与个人阅读量有关)。我也认为至少自然科学类作品不适 合加入太多情感成分。历史学不属于自然科学,马网友把《明朝那些事儿》拿来 类比是有些取巧的。至于把《三国演义》都拿来说事,简直让人无语,不知多少 人至今还以为周瑜真是让诸葛亮气死的,马网友对自己的科普作品就是这样的期 望值吗?其次,马网友自述“情感成分有点多”,我看有替自己涂脂抹粉的嫌疑。 还以“蚊吻事件”为例,被蚊子咬了一口居然想到自己的贞操不保,想到乱伦, 请问马网友,这是你的“真情实感”吗?情感夸张到具体事实无法支撑的程度, 还只是“情感成分有点多”?说 “滥情”更为恰当吧!一个人看到大海感叹自 己渺小很正常,看到漱口杯也感叹自己渺小,那就应该考虑是否得了忧郁症。   另,前一篇文章所引“蚊吻事件”段落,也并非全是小报花边新闻,还是传 递了一些有用信息(只有母蚊吸血、蚊子偏爱叮哪些人),把这近千字一概斥为 “玩弄辞藻”欠妥。在此致歉。 (XYS20110928)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