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由《略读“新语丝网络科普奖”参赛作品有感》想到的   作者:马邑骐骥   【小序】今年5月初将一篇大一暑假(2009年)创作的作品《人蚊大战》投 到新语丝,然后就忙着准备出国的事,忙着TOEFL和 GRE 考试,昨天晚上来新语 丝,无意间读到了彼得潘先生的文章——《略读“新语丝网络科普奖”参赛作品 有感》 (http://xys5.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2/xys2.txt 彼 先生题目中标点使用有误,后生无畏,冒昧修改,还望见谅!),读到先生对 《人蚊大战》(http://cdn.xinyusi.info/xys/netters/psi2b/mayiqiji.txt ) 的评论,心里蛮不是滋味,一夜未能成眠。思来想去,若是随便一个论坛里遇到 这种事,也就罢了,可是新语丝里大都是一些高校的老师、学生,受众群体的特 殊性决定了晚辈有必要进行一番解释。   彼先生想必也是新语丝的忠实读者,想必方舟子先生的文章也看过很多,我 就权当这两个条件是成立的,以下将一一展开晚辈在读了先生的评论后的感想。   先生文章中一开始就说“我承认这篇文章只是扫了一眼,所以评论起来可能 不公允”,我有点不解,也不知先生是何方神圣,文章只扫了一眼,自己在感觉 评论起来不公允的情况下还进行评论,窃以为,知人论世,知文论事,这是最起 码的评价前提,先生只扫了一眼,就能言之凿凿地给分数、下结论,晚辈实在觉 得这样做,有悖于我们新语丝社区的精神——事求真实,事求理性,事求科学。 进而晚辈觉得这于读者是一种误导,于作者是一种失态。   先生进一步真诚地坦露阅读感慨“老实说,我根本没兴趣读完这篇文章。我 疑心作者原意是参加‘网络文学奖’的评选,不小心投错了稿”,晚辈实在是抱 歉,写作风格使然,实在是很难让您充满兴趣地读完文稿。至于您疑心重重地进 一步发挥,晚辈觉得先生是把事情搞幽默了,投稿作者分不清“网络文学奖”和 “网络科普奖”这不是一般的错误,而是涉及为文资格的大问题了,连最起码的 文字辨别能力都不具备,谈何为文?更谈何载道?晚辈虽不才,但酷爱读书,先 贤典籍从未荒废,科学进展时时关注,虽为理科出生的优等生,无愧文史熏陶的 儒书生。最起码的文字功夫和文字修养还是有保障的,不至于分不清基本概念, 把自己创作的作品“不小心投错了稿”这也太幽默了,让晚辈禁不住又笑了起来。   先生接着先让步“我并不反感增强科普作品的趣味性”然后又格式化地转折 “但是这种趣味性,应该是着力发掘科学本身的‘趣味’,而不是靠玩弄辞藻来 ‘逗乐’”考虑到先生说得这个问题挺严重的,晚辈自己先反思了一下,又专门 看了看原文,看到底哪儿有“玩弄辞藻”的问题,看了半天还真没发现,不知是 不是晚辈行文中间或流露出一丝古典气质被先生误解了?抑或是先生对“玩弄辞 藻”有自己独到的新解?既然先生引出这个问题了,晚辈顺便多解释一下,先生 如果有机会有时间有诚心深究这个问题的话,请先生移步到晚辈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realmayiqiji )里再扫上那么一眼,看看辞藻是 怎么玩弄的。晚辈从初三开始创作,断断续续创作也有七八年了,能够深深地体 会到一个新手从“玩弄辞藻”到“我手写我心”的创作成长过程,更能深深地理 解先生对后生们的寄托。晚辈的创作绝不涉及玄幻、修仙之类的,始终恪守自己 的为文之道:在无序的世界里寻找有序的哲学,在无道的世界里寻找有道的艺术。 始终清醒地在感传着无序状态下各种人的生存状态,始终清醒地感传着无道状态 下各种人的精神状态,自我评价:文章很少发表,创作从未间断,绝对对得起历 代文人共同锤炼出来的“文化人格”。   先生在括号里又给出进一步的解释“弄不清两者区别,比较一下方舟子的作 品和科学松鼠会的作品就一目了然了”权当晚辈学识有限,“弄不清两者区别”, 先生进一步发挥,把事态扩大化“比较一下方舟子的作品和科学松鼠会的作品就 一目了然了”晚辈以为,方先生的科普文章有自己的风格,但是不能等同于整个 科普界,更不能被人随便拿来欺负别人:只要和方先生的文章风格不一样,就戴 上一顶大帽子“玩弄辞藻”,甚至进一步升级随便株连第三方。这样岂不成了 “科普霸权”?想必方先生本意也不在于此。看看征文要求第一条就知道了,明 明写着“体裁和篇幅不限”,从来没有让人跟着方先生走,更没暗示作者去仿制 方先生的文章风格。晚辈还以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科普事业需要不同的风 格,更需要容纳不同风格的气度。   先生接着又很有同情心地感慨“很不幸,我认为本文就偏离了科学的‘原 味’”,晚辈不解,这个“原味”是作何解释,上了引号是作原意强调用,还是 用其引申意。不过,晚辈想起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话说,有那么一年不 知从甚么地方突然听人热议“于丹”和《论语》,后来知道原委后,当场就对着 几个同学发飙,对于丹先生一票否定,当时还颇以为自己读了很多古典,颇以于 丹先生的“恶搞”为耻。后来慢慢开始想,中国那九亿多农民兄弟也有权利享受 咱老祖宗的文化,要是直接把那些原味古典丢给他们看,估计是没人能看下去的, 从此对于丹先生重新评价,觉得于先生的工作还是很有价值的。一前一后,就是 因为晚辈的评价立场经历了由“以自己为主”到“以九亿农民兄弟为主”的转换, 这样一转换就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评价。晚辈以为,专业的学术介绍就好比是古典 《论语》,大众的科普文章应该像《于丹<论语>心得》那样,受众更广泛,风格 更随和。多说一句,目前国内的科普界普遍低迷,估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找 到类似于丹先生的创新性表达方式,没有充分表达出对受众阅读的人文关怀。不 知您那个“原味”应该作啥子解释嘛?   先生接着高屋建瓴般地给出评论“把这洋洋数千言的水分挤掉之后,剩下的 干货实在可怜:为消灭蚊子,作者使用了烟熏、杀虫剂、直接用手拍,以及除去 室内积水(杀灭幼虫)等方法。中间段落很牵强的插入了一点蚊虫生理特点的介 绍。”晚辈犹豫了片刻,怎么感觉在哪儿听到过这种声音,想了想,终于想起来 了,是初中语文课上,经常听老师讲抽取“水分”“干货”之类的对于阅读题得 高分如何如何神奇,想必先生中学时应试水平一定了得!晚辈以为,如若按先生 这种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模式去阅读文章,估计再好的文章也只是“水分”洋洋 洒洒,也只是徒有二三“干货”罢了。且不说先生在“只是扫了一眼”的情况下 凭借深厚的应试功夫抽取出来的那二三“干货”是否公允,晚辈以为读者在阅读 的时候不会去想中学时候的阅读解题技巧,也不会去想甚么“水分”“干货”之 类的,读者阅读的潜意识状态应该是读之有物,物之有情,情之有理,理之有道, 是为阅读快感也!   先生可能想说的意思是,晚辈行文中加入的情感成分有点多,影响了科学应 该有的“原味”,进而使“原味”“干货”少了很多。如果是这样的话,请允许 晚辈再多解释一番。先生应该很熟悉二十四史,单拿《明史》来说,一般读者对 这种“原味”“干货”有多大的食欲?且不说硬咽下去是否会对食道造成损伤, 且不说硬咽下去是否会对消化造成危害,光是文言文到白话文转译这一块估计就 让一般读者消受不起了,更奢谈甚么“原味”?看看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 儿》,行文中无不以作者的情感取向在引导着读者一步一步地解读大明那三百年 的兴衰。晚辈坦言,自己对当年明月的行文保持警惕,然而不得不承认当年明月 对读者阅读心理的人文关怀很到位:大家伙儿不就是想茶余饭后玩玩历史吗,那 好,咱就一起来戏说一下大明那风雨三百年吧!于是当年明月很轻松很随和地把 大明那三百年过了一遍。不知有多少人是通过《明朝那些事儿》了解大明历史的! 同样不知有多少人是通过《三国演义》了解三国的!先生可能会习惯性地又给人 戴帽子“迎合读者”,晚辈觉得读者不是用来迎合的,读者是用来交流的,只有 真真正正对读者的阅读进行人文关怀,只有真真正正地对读者的需求进行人文关 怀,才能让自已的作品为读者所接受,才能进一步影响一代读者。没有读者的作 品,谈何作品价值?千年的老调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全然不顾听众的感受,全 然拒绝创新突围,这样的圈子能有生命力吗?晚辈以为,当前科普界需要注入更 多人文关怀,需要在语言风格上进行新的尝试,需要加入作者的感情成分,需要 更加轻松愉快不失风趣的阅读感受。当然,这全是晚辈一己之见,先生是否同意 需另当别论。然而残酷的现实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喜欢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科 普文章了。一个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即使著名者如方舟子先生的科普著作的销售 量也实在是让人担心,没有畅销的科普著作为源泉,谈何全民理性思维?谈何全 民科学思维?   先生之后又总结“一句话,作为中学生作文,大概可以给个高分,没准还能 获个啥奖项。作为新语丝网络科普奖参赛作品,我只能给个不及格”晚辈看到这 句话最难受,不仅仅替个人难受,也替先生难受。“奖掖新人”是历代先贤一贯 践行的主流思想,晚辈虽才学不高,虽行文没达到先生所倡导的“中规中矩”, 亦不至于沦落到“中学生作文”的水平,想来自己这些年来也用类似不负责任的 暴戾之气欺负过别人,不觉分外难过!幸好,先生还算给面子,没用“小学生作 文”贬之。不知先生是否真是“新语丝网络科普奖”的评委,如果是的话,晚辈 只能低头将这个“不及格”的作品作撤回处理,以免玷污了新语丝这方圣土。顺 便多说一句,作为长辈,提请先生避免类似“只是扫了一眼”就责任感陡增、慷 慨陈词的风格,最起码请您扫上两眼,否则晚辈们会有一种错觉:以为一个手持 狼牙棒的卫道郎中,只用一眼低头看人,义正言辞,端坐于上,秒杀人于眨眼之 间。   先生最后很真诚地给出了一个十分十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作者真要立志写 出趣味性,建议读读第一届的获奖作品《让科学的巴别塔直达真理的天空》”晚 辈实在没有要“立志写出趣味性”,心之所向,文之所到,一切任由文笔挥洒。 倒是,晚辈在新语丝社区度过三载有余的大学时光后,对学术人格和文化人格有 了刻骨铭心的认识,将来立志踏踏实实搞研究,也许某一天累了,躺下来,顺手 写点文章,至于是甚么体裁、有多长篇幅,一切随意,没有任何限制,也不受任 何限制。先生推荐的那篇文章,晚辈之前早看过了,这儿不作过多评价,只能说: 同样的蔬菜给了不同的厨师去料理,烹饪手法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菜系,不同的 菜系给不同的人享用。晚辈只能做到:于平淡中欣赏万千烹饪方法,于随性中书 写同道中人菜系。   以上是晚辈的解释,如有逻辑含混之处,如有语焉不详之处,如有轻狂放肆 之处,还望先生不吝赐教!   二零一零年九月二十三日深夜于山思凌幽阁写罢 (XYS20110925)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