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院士评选乎?选举乎? 作者:游民 “中国科学院有史以来,从来没有第一轮投票低30名的,在第二轮进入前十名。 2011年11月,施一公打破记录,从第一轮的第30名,变成第二轮的第一名, 稳进院士。   原因何在?   因为今年饶毅的罢选,震撼了院士们! 院士的大多数接受了饶毅的劝告,改变了投票,把30名的施一公变成了第一名。” (引自院士新闻《饶毅让院士们改正错误 院士选举施一公第一》)   读完该文,不免莞尔,甚觉该文题目中“选举”一词用得非常好,有画龙点 睛之妙。   众所周知,选举,一般都是有政治色彩的,比如,国外的总统选举,国内的 班干部选举,等等。而且选举一般都有自由竞争的意味,即几个能人站出来宣扬 自己能够胜任该项工作的能力和优势之处。最后由有投票权的人群来投票决定谁 当选。   鉴于选举的这些特点,那么,候选人发动媒体,动员人脉关系,为自己拉票 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因为工作能力是未来式,虚的,其判断的标准也就是虚 的,过去的成绩再怎么好,也很难证明未来的工作能力。   院士的评选也是“选举”乎?   评选,顾名思义,一个权威人士组成的评议组从众多的普通工作者中根据一 定的标准抽出合乎标准的人,然后,由权威人士组对抽出的人士进行比较,投票, 最终决定优胜者。在评选过程中,候选人事先应该不知道自己被抽出。因此除了 显著的工作成绩之外,若想提高被抽出,被权威者看中的概率,事先建立或改善 与评议组的关系,甚至动用媒体造势,扩大自己在权威组中的知名度,也是可以 采用的方法。但是与选举不同,这种动用外界力量和人脉关系对评选的标准没有 影响,而对为数不多的权威者有多大影响,完全取决于权威们的人格——把握客 观标准的严谨度。   由此可见,评选是选出合乎某个标准的最优秀的人,过去的成就为唯一参数; 而选举是选出最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未来的工作潜力为最佳参数,过去成就的 重要性仅是为未来能力提供证明。   作为评选与选举的区别的最好例子就是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是评选出来的, 而不是选举出来的。因而,获得诺奖的人很多都已经退休,不工作了。   因此,国内院士,到底该是评选?还是选举?   从国内院士评选过程的实际情况看,我认为,一部分候选人理解为“评选”, 而另一部分候选人理解为“选举”。过去的学者大部分理解为评选,现在大部分 理解为选举。一般民众均理解为“评选”,只因为官方文件里是白纸黑字—— “院士评选”。而从政府的操作行为以及当选院士后的实际情况来看,以“选举 院士”来理解“院士评选”更为贴切。两者的矛盾就是造成目前舆论对“院士评 选”议论纷纷的原因。   比如说,为啥那么多“官”成为院士候选人?为啥那么多大学和研究机构不 惜动员机构的全部资源为某个人当院士造势?还有假如院士新闻的文章是真实的, 那么为啥饶毅发动一下舆论,施一公便可从排名30跳到第一呢?   就我所知,政府在“院士评选”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本来评选专业方面 的优秀人物与政府毫无关系,过去的成就摆在那里,该咋样就咋样,没有商讨的 余地。但是,政府为了搞政治平衡,特意安排:西部要选几个院士;少数民族要 优先照顾;纺织业对我国贡献很大,因而纺织行业要有几个名额;为了体现统一, 港澳要有几个……这样,所谓的院士评选已经异化,演变成实际上的院士选举。   鉴于上述的分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论,我倒是建议,如果是院士评选, 而又要照顾这,照顾那,那么干脆把“中国”两字拿掉,分成西部科学院院士, 东部科学院院士,少数民族科学院院士……等等。就像“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一样,各自按自己的标准评选院士。要么,正本清源,把中科院院士“评选”改 为中科院院士“选举”。从共党无处不政治、无处不插手的本性来看,我更倾向 于“选举”中科院院士,这样更符合他们的嗜好。现在所谓的“院士评选”过程 中的种种不可思议,与人大选举过程的不可思议,难道不是一样的吗?   饶毅先生大概是掉进“评选”陷阱了,没有注意把自己过去的成就转化成未 来的工作潜力。施一公先生聪明得多,悟出了院士评选其实是院士选举,因而一 回来就造势,到处宣扬自己的“爱国”,这是未来能力的最佳表现,若不是方舟 子先生好事,在后面捅了一下,引起了小小的政治不良反应,他完全可能在第一 轮就排名第一。好了,饶毅先生倒下了,引起了不小的政治不良反应,王晓东等 哥们也出来挺了,施一公先生顺势从第三十爬到第一,尽管过去的成绩还是那个 成绩,但是政治效益很好。何来“饶毅让院士们改正错误”乎?   恭喜施一公先生! (XYS20111111)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