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读唐吉坷德《“震”出来的差距……》   作者:游民   今天读了唐吉坷德先生的《“震”出来的差距——写在日本8.9级强震之后》 (下称唐文),在此想说几句。   剔出掉唐文中一些情绪性的观点,唐文中的观点代表了很多中国人的观点: 很吃惊,大地震后日本人表现的那么好!?   但是,看到这些文字,在我的眼里忽然浮现的是日本人的惊觉:那么大的沙 尘暴,北京人咋那么安定自在?!   说的都是“外行话”,或者叫“站着说话不腰痛”,所以,问题的关键是 “背景”。   唐先生可能也知道日本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但是,我估计他没有在日 本生活的体验。一般中国人到了日本,第一次遇到地震是“跑”,跑到街上发现 没有一个日本人“跑”;第二次遇到地震不跑了,心里忐忑不安;第三次遇到地 震,该睡则睡,该吃则吃,只是嘴里嘀咕几句“又地震了!”……五年过去了, 一天突然惊觉:“好奇怪耶,一个月没有地震了?”   我想这么一说大家都该明白了。长此以往,人们对地震的认识是会改变的, “地震跑啥?上千年了,该倒的房子早倒了。”“被震倒的房子压死几率跟抽签 差不多,难道这次抽到我了?”……。因此,日本人防地震伤害时主要防的是意 外受伤,比如家中放在高处的东西掉下来砸着头、玻璃碎片扎着脚、断电断水等 时的临时处置。   很多中国人对日本的防震措施可能有误解,以为躲到桌子底下可以救命。房 子倒了,桌子能救命吗?   日本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日本就是“人为地震而生,事为地震而做”。从这个 角度来理解日本人在这次大震中的表现或更加明晰。   这次大地震,测定的结果是9级,事后看起来吓人,但是,当时的人们第一 时间并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地震了,震度很强。并非日本人不怕,在周围建筑和 物品“嘎吱”作响的怪声中,每个人都害怕、紧张,区别就在于“适应度”。确 实“这种高素质不是一时的培训或应急教育能够造就的,而是日常文化生活的积 累。”(引自唐文)说一万遍,不如体验一次。中国人没有几个人体验过这种场 景,因此,与日本人首先考虑“自卫”不同,中国人对地震的认识和体会是很浅 薄的,遇到地震的第一反应就是“死”。在逃避了死的恐惧以后,面临人生第一 次的震灾体验就是深度绝望——亲人死亡以及毕其一生的财富瞬间消失了。   汶川大地震中,我想很多活下来的人可能都有这两种体验,而且是第一次, 因此,灾民的有些不理性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据说尽管经过了千百次的训练,但 是,士兵第一次上战场时都是手足无措,吓得尿裆。   震灾后,中国人的深度绝望情绪是有历史原因的,“逃荒”一词便是证明。 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人民支援的意义就在于帮助灾民消除震后的深度绝望情绪。 下面哪里再发生地震,那么,灾民的非理性行为就会减少。   如果能够在建筑质量上过关,那么,死亡的恐惧也没有了。中国老百姓在面 对突然而来的地震时就会越来越冷静了。   实际上,在中国,建筑质量的问题不是“防震”的问题,而是法令是否得到 贯彻和遵守的问题。按中国建筑标准建造的房子在日本估计是防不了六级地震的, 即使一次六级地震不倒塌,两次、三次总要爬下。但是,除了极少地震多发地区, 在中国其他地方是足够了。百年等一回,毕竟还要考虑成本问题。   与地震相比,这次海啸对日本威胁更大,但是,这次海啸也是“千年等一 回”,难道日本以后会把防波堤加高到10米以上吗?我看未必,不合算。   因此,不要把中国建筑的防震性能与日本建筑的防震性能相比较。   至于“日本避难所无人吸烟,无人乱扔垃圾;大家离开了避难所后,没有留 下一张纸片,没有一个烟头;打公用电话依然排队;学校里教师是最后撤走的。” (引自唐文)等现象,都是老生常谈的事。我并不反对以这种说辞来教育国人, 但是,最起码,如果说话者能够深刻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这两个 不同的名词概念,那么,他可能会从另一个角度、或以另一番情绪来说这番话。 因为以这样的姿态来教育显得有点高。高在什么地方呢?高在出发点——中国人 就应该与别人不同,即使饥肠咕噜、赤脚走路,也要保持干净整洁、温文尔雅、 举止得体……(此处省略N字)“礼仪之邦”的风采,死也不能表现得比发达国 人低一等,让人瞧不起。   GDP第二并非是世界第二。 (XYS20110317)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