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由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和广州地球化学所"百人计划"引进思考中科院百人计划乱象   作者:SEESEA   曾几何时,中科院的"百人计划"作为海外杰出青年人才的代名词,吸引了大批 优秀海归回国投身科研。然而,这几年,百人计划的招聘和执行越来越变味。 2009年新语丝上曾发表过北仁所写的“也谈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该文指出, 百人计划已脱离了当初设计、计划的目的,成为中科院各研究所争取国家资源、 应对国家各种检查与评估的手段。   这两年来,上述现象愈演愈烈。不夸张的说,百人计划制度执行过程中的种 种不端行为,已经开始侵蚀中科院的人才评价制度。北仁曾提到,研究所领导 “出于政绩考虑引入百人计划”。我认为只要这些“百人计划”水平达标,在客 观上多少还是能够起到补充新鲜血液,提升国内科研水平的作用的。然而,近年 来,中科院“降格以求”招聘不符合百人计划标准的海归人员的做法屡被曝光; 作为一名青年科技人员,我深有体会,——这样的恶劣做法对科学院的科研人员 队伍尤其是本土培养的青年科研人员具有巨大伤害!   这里举两个我所知道的例子说明中科院百人计划招聘的不端行为。   例一是我的一位朋友所在的南海海洋研究所。该所的百人计划研究员徐向荣, 她的研究方向为水环境污染与修复及水处理技术。朋友告知,该方向是南海海洋 所新建方向,希望引入国外高水平研究人员。而从个人主页和ISI上可以查到, 徐向荣研究员的主要工作是污染物的降解/吸附机理,成果主要发表在 Chemosphere等环境科学领域的一般性刊物上,并且并未得到太多关注(它引仅 一篇达到四十余次)。作为一名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我认为这样的背景很难 达到国内高水平环境科学研究机构的正高岗位的要求。大家可以查询中科院生态 环境中心或者985高校的环境科学学科中副高级职称人员的成果记录(很多都有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环境科学主流刊物的论文),做一对 比就知。   徐向荣研究员的主页 http://sourcedb.scsio.cas.cn/cn/rck/brjh/201011/t20101119_3023502.html。   例二是已在新语丝上曝光过的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单业华研究员(见2011 年3月沉默新城的帖子)。在我看来,单研究员的主要问题是,置与原单位的契 约于不顾,并且论文成果的版权处理不够诚信,实际上并没有达到中科院百人计 划入选的标准。   上面两个例子,也许在看惯了中国科研界种种黑暗的前辈们看来不值一晒。 但是,我想大声提醒大家:这些看似并不严重的把关不严现象,正在严重侵蚀中 科院人才评价体制的基石!   我仔细读了中国科学院网站上关于百人计划管理的公开文件 (http://www.pe.cas.cn/zcgz/rcc_zcgz/brjh/200710/t20071023_211035.html ),发现如果真能严格执行该文件,引入不合格人才的几率并不大!   入选百人计划的基本条件(注意,还只是基本条件)有:1.具有博士学位;2. 获得博士学位后有连续4年以上海外科研工作经历,一般应在国外获得助理教授 及以上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3.独立主持或作为主骨干参与过课题(项目)研究 的全过程并做出显著成绩;4.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能把握本学科领域 的发展方向,具有长远的战略构思,能带领一支队伍在国际科学前沿从事研究并 做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成果;5.在本学科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做出过具有 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在重要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有影响的论文,或掌握关键 技术、拥有重大发明专利等,其研究水平足以担当招聘单位的学术带头人;6.恪 守科学道德,学风正派、诚实守信、严谨治学、尊重他人,具有为我国科技事业 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而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   其中,4-6条很大程度上靠评委会,而2、3条则属于相对较硬性又有一定门 槛的规定,并且具有较明确的判别标准。然而,根据新语丝的披露和自己的观察, 没有达到海外连续4年科研工作经历的,以及未达到海外职位要求的,还有未达 到主持课题标准的海归入选百人者,并不少见。不信,大家可对照各研究所百人 计划的履历就可发现并非个别现象,包括上述两例(其中徐向荣研究员为博士后, 而单业华研究员更是未达到海外科研工作标准)。   我要说,这种肆意践踏门槛和规则的行为,对于国内培养的优秀青年人才太 不公平!   正如沉默新城所写到的“这些年来,不少年青科研人员凭借跟科研机构领导 的私人或学术关系,在不同的机构辗转腾挪几次,就获得越来越高的资源和地位。 相反,老老实实安心于本职岗位的科研人员,却总是不能够获得更公平的待遇。 单业华来中南大学之前,刚完成青岛海洋大学的博士后工作,就以特聘身份来中 南大学的地学院。这其中,本身就与一些高级管理人员的操作有关。倘若单业华 能够踏踏实实珍惜中南的礼遇,安心做科研工作,倒也无可厚非。但事实上,单 业华根本志不在科研,很快就又凭借其导师的关系,进入中科院牟取更多的利益。 见微知著,这实在是造成我国科研人员不能安心踏实工作的一个非常恶劣的原因, 属于似乎并不特别严重但实际上危害深远、巨大而隐蔽的学术不端行为。”   诚如斯言!在目前国内科研生存环境严苛,青年科技人员(尤其是能够坚持 一些基本原则,不靠依附某些大人物生存的人)在这个行业生存太难太难,与职 称相关的待遇、项目经费以沉重的生活压力都让人近乎透不过气来。这种情况下, 一个相对公平的评价机制,——哪怕是政绩导向下的一个“累死人”政策,好歹 是科研人员奋斗的一个动力,一丝希望,如果连这点起码的公平都剥夺,青年科 技人员还有什么希望?   执掌着“说谁行谁就行”大权的研究所各级领导们,你们要知道,你们给自 己的不合格关系户或团队人才提供一条终南捷径的同时,也就堵死了一个甚至多 个勤勤恳恳又不会(或不屑)来事儿的本分科研人员的路,或堵上了一位合格海 归人员的路!   中科院的研究所被很多人看成是一块相对的净土,但这几年的所见所闻,实 在让人灰心。几乎每个研究所的招聘规则上都有一条“宁缺毋滥”,但实际上有 多少研究所真正做到了?   青年科技人员作为研究所里最弱势的一群,每每聚在一起聊天,多有不平。 大家的共识是,我们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希望研究所制定的貌似公平公正的政策, 能够在阳光下执行。如能如此,即使再苦再累,权当是献身科研了。然而,这一 单纯的诉求却往往被前辈们嘲为“幼稚”;更有甚者,亲眼见到某走捷径的(伪) 百人计划嘲笑另一位本本分分的研究人员“太死板、不会沟通”。潜规则大行其 道,竟到了这种程度。   这些不满,跟知心的师长们交流时,大家也往往只是一叹,末了总不忘提醒 看开些、千万别出头;甚至举出方舟子的例子提示说真话的代价。思忖再三,生 活不易,父母、伴侣、孩子,无一不让人顾忌(此时就更能体会方舟子公开打假 的可贵)。许多本可以爆发在阳光下的愤懑,一经思忖,就只能化做这些牢骚文 字写在这里。而且,除了新语丝,甚至找不到第二块能引起科研同行些许关注, 又让人信赖的园地,这难道就是我们在号称”科研春天“的当下,所必须面对的 残酷现实? (XYS20110512)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