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转基因水稻:商业化前夜   《新世纪》杂志2010年第8期,记者于达维   两种转基因水稻首次获得农业部安全审批,距离普通中国公众的餐桌越来越 近;但关于转基因水稻的争议正不断升级   这是一顿不同寻常的“年夜饭”。   2月5日晚,武汉市狮子山,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50多 位研究人员共聚一堂。寿司作为开胃点心放在头盘,红薯稀饭和武汉名小吃豆皮 则是主食——这些米制品的原料,都是实验室研发的转基因水稻。   实际上,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带领的上述研究团队食用转基因大米已经 多年,但此次意义非凡:他们研发的两种转基因水稻,率先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 安全证书。   1月31日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 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这对于张启发及其他转基因水稻研发者来说,无疑 也是利好消息。   转基因大米进入普通中国公众的餐桌,尚差“临门一脚”。由于安全证书是 转基因作物品种上市之前最难的关口,剩下来的或许仅仅是时间问题。但关于转 基因水稻的争议,正因此进一步升级。   神秘的安全证书   2009年10月22日,中国生物安全网公布了“2009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 全证书批准清单”。该网站由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主办。   清单中的两种转基因水稻,正是由华中农业大学团队所研发:在华恢1号和 汕优63这两种水稻品种中转入具有Bt抗虫蛋白的基因Cry1Ab/Cry1Ac。这也是中 国首次颁发转基因水稻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所谓Bt抗虫水稻,是将野生土壤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下称Bt)中的基因经人 工合成后,插入到水稻的遗传物质DNA 中,使水稻自己产生Bt抗虫蛋白,杀死多 种以谷物为食的螟蛾科害虫。   两种转基因水稻的有效期是2009年8月17日至2014年8月17日,生产应用范围 限在湖北省。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团队成员林拥军教授表示,安全证书应该是2009年8月就 批了,但他们也是2009年11月才知道。   公众知道的时间则更晚。2009年12月初,很多媒体和公众才从一些专家和国 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那里获知消息。   林拥军表示,现在就说转基因水稻已经打开商业化种植的大门为时尚早,但 有了农业部的安全认证,除了商业化应用所必需的品种证,不再需要其他的证书。   “是否有生产利用价值,要经过品种审定评价,我们已经向湖北省农技推广 部门提交生产性能审定材料。”他解释说。   品种审定通常需要进行区域试验,时间可能会持续两年到三年。但在很多业 内人士看来,安全证书是最难过的“关口”,之后更多的只是程序问题。   两种转基因水稻以近乎神秘的方式“闯关”成功,让人觉得有几分意外。而 其他的转基因水稻品种,也正在排队等待安全审批。   第三次飞跃   与西方国家以小麦消费为主、稻米只作为补充不同,稻米是中国城乡居民最 重要的口粮。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升,中国水稻生产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根据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的分析,中国必须培育出一批产量高、品质好的 突破性新品种,才能充分满足今后对稻米的需求。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就希望利用传统育种技术培育“超级稻”。这一 计划虽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也面临诸多瓶颈,如品种的抗虫性、耐旱性,以及对 肥料的高效利用等。   在这种情况下,转基因技术被推到前台。2005年,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 提出培育“绿色超级稻”的构想。   在他看来,20世纪60年代矮化育种和70年代中期杂交水稻的成功应用,使得 中国的水稻亩产分别增长20%左右;借助转基因技术,则有望实现水稻单产的第 三次飞跃。   张启发称,将品种资源研究、基因组研究和分子技术育种相结合,不仅有望 满足水稻高产的要求,还能做到“基本不打农药,大量少施化肥,节水抗旱”, 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生态的影响。   Bt抗虫水稻,则是“绿色超级稻”战略的第一步。这次获批的两个品种,均 为张启发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及其同事2005年曾在美国《科学》 杂志发表论文称,Bt汕优63抗病水稻可以节省约八成的农药,大大减少农药使用 对于农民健康以及环境的影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表示,转基因抗虫水稻比 非转基因水稻产量高出6%至9%,因为减少病虫害所减少的损失,相当于提高了产 量。   当然,转基因抗虫水稻是否可以稳定地带来产量的增加,或许还需进一步观 察。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农业经济学家戴维·齐伯曼(David Zilberman)评论 说,黄季焜的研究说明,采用转基因水稻在经济上和健康上都有很多好处,如果 转基因水稻在中国获批,可能会带动许多亚洲国家效仿。   此前,美国和伊朗已经批准转基因水稻的种植。但在这些国家,转基因水稻 种植面积有限,或者水稻并非主粮,影响力相当有限。而中国一旦放行转基因水 稻的商业化种植,无疑将对全球水稻市场产生巨大冲击。   争议难消   然而,围绕着转基因水稻利弊和安全证书审批的争论,注定不会这么快尘埃 落定。   对转基因技术一直持反对态度的绿色和平就认为,转基因水稻可能会对环境 与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其食用安全性尚不明确。此外,转基因水稻涉及国 外专利,从而给国家的粮食安全埋下“定时炸弹”。   该组织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方立峰说,为转基因水稻颁发安全证书,等于 “将中国的农业、国民健康与粮食主权三个方面都置于巨大的风险之下”。   转基因水稻获得安全证书一事曝光之后,农业部办公厅在发给媒体的书面答 复中表示,这两种转基因水稻经过多年安全评价,也是中国转基因技术研究取得 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成果,为商业化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林拥军则告诉本刊记者,一个转基因水稻品种在提交审批后,需要进行中间 试验、环境释放试验和生产性试验三个阶段;即便是最后的生产性试验,他们早 在五年前就做完了。此后,按照农业部的要求,又由第三方认证机构将主要的项 目重做了一遍。   至于转Bt抗虫蛋白基因的安全性,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傅强表示,这种基 因转入后,只会导致鳞翅目昆虫死亡,因为只有鳞翅目昆虫有这种基因编码的蛋 白质的特异受体,人类及其他的动物、昆虫均没有这样的受体,所以无毒害作用。   “Bt农药已经作为绿色农药推荐使用了几十年,Bt水稻不过是把土壤微生物 中的基因转到水稻中,对人是不会有问题的,起码从现有的试验中看不到任何影 响。”他补充说。   至于Bt基因的专利问题,拥有专利最多的孟山都公司中国办事处强调,该公 司并未在中国申请Bt基因的专利;只有中国的转基因水稻出口,才可能涉及专利 问题。   然而,此次转基因水稻的获批,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至少,在信息公开和公 众参与方面,就难以令人满意。   无论在美国这样支持转基因作物的国家,还是在英国这样未批准转基因作物 商业化的国家,决策信息的及时公开、公众最大程度地参与、独立机构的介入和 监督,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中国农业部则未向公众详细披露具体的评估报告。而审批结果,也仅仅发布 在一个很少更新、大众也很难注意到的专业性网站上,导致公众在很长时间之后 才注意到这一事件。   这样一种相对封闭的审批过程,或许可以在短期之内加速转基因产业的发展, 但也可能因此加重公众的疑虑,引发长期持续的过度负面影响。实际上,在天涯 论坛等网络社区,已经出现了大量非理性的反对声音。   所幸的是,支持转基因的一些专家已经意识到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参与转基 因安全评估的三位专家在2009年年底出面接受人民网访谈,华中农业大学方面也 开始高调回应各种质疑。   但很多公众的疑虑,恐怕还难以消除。中国转基因水稻商业化之路,需要直 面的绝不仅仅是技术难关。 (XYS2010303)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