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为什么菲律宾种转基因作物? 2010年04月19日三联生活周刊   菲律宾是亚洲唯一批准种植转基因主粮的国家,本刊记者对菲律宾进行了实 地采访,试图找出原因。   ◎袁越(发自菲律宾)   罗萨莉的说法   3月的菲律宾,天气已是酷热难当。在这个位于赤道附近的岛国,一年不分 春夏秋冬,而是只有两个季节——从5月到10月为雨季,其余皆为旱季。受厄尔 尼诺现象的影响,菲律宾去年遭受了创纪录的飓风灾害,损失惨重。今年却又遇 到了罕见的旱灾,很多地方已有半年没怎么下过雨了。   本刊记者从位于吕宋岛南部的首都马尼拉出发,乘坐长途汽车一路向北,沿 途横跨数条干枯的河流,原本宽达几百米的河床都只剩下了一条几米宽的小溪。 此时正值春玉米即将收获的时候,枯黄的叶片在热风中互相摩擦,发出了刺耳的 声音。   5个小时后,长途车驶进了班诗兰(Pangasinan)省。这是位于吕宋岛中西部 的一块平原,也是菲律宾最重要的粮仓之一。罗萨莉·埃利亚苏斯(Rosalie Ellasus)开着一辆崭新的进口SUV将本刊记者接到了她位于马纳瓦格(Manaoag)市 的家中。这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小院,院子中间的晒谷场上铺满了刚刚收获的金黄 色玉米粒,院子周围是一排羊圈,几只山羊在悠闲地吃草,院子后面是一眼望不 到边的农田,种满了一人多高的玉米,再过几天就可以收获了。仔细看,这片玉 米叶片碧绿,叶形完整,密密麻麻的叶片遮住了阳光,地上看不到多少杂草。   “今年的庄稼全靠抽地下水灌溉,花了不少油钱。”罗萨莉说,“因为旱灾, 今年玉米收成不好,每公顷只有8.2吨,比去年少1吨。按照目前的价格计算,这 就相当于少挣了3万比索。我们这里缺水,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只够自己吃。 但是气温足够高,剩下的时间里能种两季玉米。玉米是我们的经济作物,挣钱全 靠它了。”   罗萨莉不但说话的口气像个商人,就连衣着打扮也不像是一个典型的农民。 “我本来不是农民,也曾经瞧不起农民,但现在我经常涂着口红,穿着高跟鞋去 参加各种聚会,目的就是想让大家看看,农民可以是一个令人骄傲的职业。”   罗萨莉就出生在马纳瓦格市,她的父亲是个司机,母亲是一名家庭妇女,一 家人从来没有种过地。20岁时罗萨莉嫁给了一名住菲美军士兵,并于1980年跟随 丈夫移民美国,在一家医院找到了一份技术员的工作。1995年丈夫因病去世,3 年后她带着3个孩子回到菲律宾,花了70万比索买下1.3公顷土地(1公顷等于15 亩),变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70万比索大约相当于11万元人民币,对于一 位单身母亲而言不是一笔小钱,罗萨莉决定好好经营,下半辈子争取靠它过上安 逸的日子。可是一年后她就尝到了当农民的滋味,真的是一点也不好受。   “我一开始种的是杂交玉米,结果田里冒出很多玉米螟,把玉米棒子和叶片 都啃得坑坑洼洼的。我赶紧撒农药,撒完也不放心,每天都要去查看一遍,饭都 吃不好。到最后每公顷只收获了4.5吨玉米粒,又因为被玉米螟啃食后卖相不好, 粮站不收,最后只卖出了3.5吨,勉强保本。”   “种玉米很费钱,光是化肥每公顷就要9000比索,如果施用有机肥的话就要 1.5万比索。再加上种子的费用、农药的费用、农机(柴油)的费用和人工的费用, 每公顷玉米的各种成本加起来至少10万比索。”   2000年10月,菲律宾政府派来一支工作队,向县里的农民宣传转基因玉米。 罗萨莉去听了科学家们举办的讲座,对这种不需要喷药的玉米很感兴趣,便主动 申请把自家的田当做试验田,试种转基因玉米。   “当时去听讲座的大都是老农民,他们生性固执,对传统的种田方式有一种 天生的骄傲感,看不起台上的那帮年轻的技术员。但我不一样,我本来就不是农 民,从头开始学习怎样种庄稼。另外,多年的外国生活也让我眼界大开,敢于接 受新生事物,所以只有我一个人签了约。”   2002年,罗萨莉在自己的田里种了3种不同的玉米,一种是孟山都公司的转 Bt基因玉米——MON 810(商品名DK818 YD),一种是先正达(Syngenta)公司的类 似产品,一种是普通杂交玉米,结果孟山都的玉米收获了7.367吨,先正达收获 了7.240吨,杂交玉米因为虫害的原因,仍然是只收获了3.5吨。   “当时转基因玉米还未获批准,很多人告诉我菲律宾的非政府组织(NGO)正 在准备大规模抗议,甚至还要武力毁田。我说我不怕,我相信科学家的话,这种 玉米没毒。再说美国已经种了很多年,如果有毒早就被禁了。另外,我亲眼看到 了转基因玉米的好处,既能省劳力又能省钱,凭什么不让我种?于是我私自买来 种子,继续种植转基因玉米。”   2002年底,菲律宾政府正式批准了转基因玉米的种植。当地农民看到了罗萨 莉的榜样,纷纷改种转基因玉米,以至于种子公司都供应不上了,转基因迅速变 成了卖方市场。目前除了孟山都和先正达这两个行业巨无霸外,还有先锋 (Pioneer)和拜尔(Bayer)这两家跨国公司,以及玉米世界(Corn World)和生物种 子(Bioseed)这两家菲律宾本土公司加入了竞争,菲律宾农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竞争的直接结果就是逼着竞争对手不断推出新产品。果然,2005年孟山都又 推出一个新产品NK 603(商品名Roundup Ready),把抗除草剂基因转入玉米。两 年之后,孟山都再接再厉,把MON 810和NK 603进行杂交,成功地培育出带有这 两种特性的新型杂交玉米。罗萨莉很快改种这一新品种,每公顷只需要花700比 索除草剂的钱,就能有效地控制杂草的生长,不但节省了人工除草的费用,而且 还免除了耕地需要的柴油费用(耕地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除草),进一步降低了成 本。虽然这种新种子比较贵,每公顷需要花7000比索买种子,但平均每公顷能收 9吨玉米,刨去成本和租地的开销后每公顷净赚7万比索。 “转基因玉米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叶片不被虫咬,形状完整,做成手工艺品还能 多卖几个钱!”   此时的罗萨莉已经不再亲自种地了,而是摇身一变成了一名管理着10公顷土 地的小地主,雇了几个佃农帮她种地,但她仍然喜欢把自己叫做农民:“我只是 抛弃了传统的方式,把农业当做一项产业来经营而已。”她现在还有一个身份是 马纳瓦格市的议员,已经做了两年,今年5月又将举行大选,她制作了一批印有 自己头像的招贴画,准备开始上街拉票。   “新一代的菲律宾农民观念已经非常现代化了,我们慢慢习惯了自己决定自 己的生活。”罗萨莉说,“没人逼我们种转基因玉米,是我们亲眼看到了好处, 自己决定要种的。如果将来有了转基因大米,我想我们会立即接受的。”   朱莉和安东尼奥的说法   离开罗萨莉,本刊记者又奔赴同样位于吕宋岛中部的塔立(Tarlac)省康塞普 西翁(Concepcion)市,拜访了朱莉·麦迪娜(Julie Medina)女士。她和罗萨莉一 样今年都是50多岁的年纪,但她衣着简朴,肩膀上还搭了条毛巾,看上去比罗萨 莉更像一个地道的农民。没想到,她却是一个掌管着400公顷土地、拥有150名佃 农、每年粮食总产值达到了1200万比索(约合27.5万美元)的正宗的大地主。   “我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喜欢种田,对农民的辛苦十分了解。”朱 莉对本刊记者说,“所以我虽然身在国外多年,心里却一直惦记着家乡人。”   和罗萨莉一样,朱莉21岁时嫁给了一名美军士兵,并于1981年跟随他移民美 国,可惜两人于次年离婚。朱莉独自一人留在了洛杉矶,并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 校拿到了一个文秘学位。此后她嫁给了一个石油工程师,跟随丈夫周游全世界, 扩大了视野。正是在越南和泰国旅行时她见识了当地的有机农业,并对有机肥料 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1991年,距离塔立省不远的皮纳图博火山突然喷发,火山灰让大片农田颗粒 无收。当时身在国外的朱莉立刻想到了她在智利和秘鲁的见闻,这两个国家也位 于火山多发地带,当地农民掌握了在火山灰上种庄稼的技巧,收成相当不错。为 了帮助家乡民众尽快走出皮纳图博的阴影,她决定回到菲律宾,把自己学到的知 识传授给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谁知她一回来就不想再走了,便决定定居在家乡经 营农场,传播有机农业的理念。   “我现在最大的乐趣不是挣钱,而是看看用有机的方法到底能让玉米产量增 加到多少。”朱莉笑着对本刊记者说,“我最近从一个韩国人那里买到一种有机 肥料,主要是用鸡粪做的,虽然1公顷要施3万比索的这种有机肥,但产量提高非 常显著,而且土壤结构依然保持得很好。”   “既然你这么喜欢有机农业,为什么还用转基因种子呢?”本刊记者不解地 问。   “这两者不矛盾啊,我只用先正达的转Bt玉米种子,不用孟山都的‘二合一’ 种子。”   原来,朱莉认为有机农业就是尽量不用任何化学物质。Bt玉米可以不用打农 药,正好符合她的要求。另一个抗除草剂特性则正好相反,只有喷洒除草剂才能 体现出它的优势,所以朱莉没有采用,而是宁愿用人工的方式除草。   “我还发现了转基因玉米的一个好处。”朱莉对本刊记者说,“一些害虫吃 不了玉米,只能改吃杂草。Bt基因让害虫变成了益虫,我们就不用杀它们了。”   其实,朱莉对于有机农业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菲律宾大学马尼拉分校公共 健康学院院长尼娜·格劳利亚尼(Nina Gloriani)医生对本刊记者介绍说,由孟 山都开发的这种抗除草剂玉米抗的是草甘膦(Glyphosate,商标名Roundup),这 是一种有机磷除草剂,属于第二代除草剂,实验证明对哺乳动物的伤害很小,没 有致癌性,其半衰期也很短,对环境的影响轻微。相比之下,人工除草需要翻土, 费工费油不说,翻土造成的水土流失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潜在危害,所以说人工 除草其实并不一定就比草甘膦更环保。不过,朱莉依然坚持己见,菲律宾政府也 没有强行要求她改变,而是给了她选择的权利和充分的自由。   这个例子正好说明转基因技术的可塑性很强,一个崇尚有机农业的人同样也 能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转基因种子。   离开朱莉的农场,本刊记者又来到了一个家庭农场,农场主安东尼奥 (Antonio)是一个40多岁的地道农民,不怎么会说英语,只能依靠翻译和记者沟 通。他对转基因技术的来龙去脉并不十分了解,只是看到别人种的转基因玉米既 省钱又高产,就决定自己也试试,没想到他立刻爱上了这种高科技种子,决定全 部改种转基因玉米。   安东尼奥甚至成为新型“二合一”种子(商品名DK9132 RRC2/YG)的最早试种 者,这是孟山都刚刚投放市场的第二代“二合一”种子,有40%的植株每株能结 出两个玉米棒子,产量比第一代“二合一”又提高了不少。   “我不管别人怎么看,反正我体会到了转基因玉米的好处,这是我自己的决 定,任何NGO(非政府组织)都别想改变我。”安东尼奥说。   与其他国家一样,菲律宾也出现了一批专门反对转基因技术的NGO,他们一 度相当活跃,甚至组织过暴力抵抗。那么,为什么菲律宾农民最终没有听他们的, 而是敞开怀抱迎接了这种新技术呢?这首先要归功于菲律宾大量的回国“菲侨”。 记者采访的3位菲律宾农民有两位都是“菲侨”,这不是偶然的。事实上,因为 菲律宾宽松的出国政策,以及英语的普及,使得菲律宾成为亚洲对外输出劳动力 最多的国家。本刊记者在采访期间沿途遇到的大部分菲律宾人要么自己曾经出过 国,要么家里有人正在国外打工,这些人带回国的不光是美元,还有开放的心态。 菲律宾人尤其对美国的生活方式和先进技术非常崇拜,而美国恰好是转基因农业 进行得最早,也是最彻底的国家,美国中西部那些面积庞大的转基因农场为菲律 宾农民树立了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还有一个因素不能忽视,菲律宾人的饮食习惯是一种奇怪的东西方结合体。 他们的主食通常是大米,但菜则几乎都是大鱼大肉,很少吃蔬菜豆腐,这就使得 菲律宾对动物饲料的需求量非常大。各种动物饲料当中玉米无疑是最划算的,同 时玉米也是发展得最早、技术上最成熟的一种转基因主粮。菲律宾政府之所以能 够成功地引进转基因玉米,与上述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当然,菲律宾科学家和政治家们的贡献也不可忽视。   科学家和官员们的说法   “菲律宾的转Bt玉米从温室试验到大田试验,再到最终的商业化生产,走过 了一条艰苦曲折的道路。这是对菲律宾生物安全监管体系的一次挑战,可以说我 们这个体系经受住了考验。”菲律宾科技部执行秘书长埃斯特雷拉·阿拉巴斯特 洛(Estrella Alabastro)在一本名为《现代生物科技与农业》的书的扉页上写下 了上面这句话。该书的主编莱昂纳多·冈萨雷斯(Leonardo Gonzales)博士向本 刊记者介绍说:“这本书是由5位亲自参与过菲律宾引进转基因玉米这件事的专 家学者撰写的,详细地讲述了这件事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是一本如何在发展中国 家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的教科书,非常值得亚洲各国学习借鉴。”   要想理解为什么菲律宾走在了其他亚洲国家的前面,可以先来研究一下冈萨 雷斯博士的履历表。他在菲律宾上的大学,毕业后去美国田纳西大学读书,获得 了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先是在国际水稻研究所担任农业经济学研究员, 后又成为菲律宾政府的农业政策顾问,领导着一个以研究农业新技术发展为宗旨 的非政府组织(STRIVE)。也许是因为菲律宾曾经是美国殖民地,两国之间的文化 交流一直非常频繁,像冈萨雷斯这样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后回来从事研究工作的 学者人数非常多,他们的存在极大地促进了菲律宾科学界与国际同行之间的交流。   菲律宾有两个农业科研中心,一个是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总部设在吕宋 岛南部的洛斯巴诺斯(Los Banos)。另一个是菲律宾大学洛斯巴诺斯分校(UPLB), 尤其是隶属于该分校的植物育种研究所(IPB),更是汇集了不少国内顶尖的育种 专家。早在1987年,这两家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就看出了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巨大 潜力,联合成立了一个生物安全研究小组,开始着手研究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问 题。1990年,时任菲律宾总统克拉松·阿基诺宣布在这个小组的基础上成立国家 生物安全委员会(NCBP),使得菲律宾成为南亚地区最早建立类似机构的国家。 NCBP联合了包括菲律宾农业部、卫生部、科技部和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委员会等 数个国家级机构的科学家,共同管理转基因农作物的引进和种植。   1996年,孟山都公司向NCBP提出申请,打算引进转Bt基因玉米(MON 810)。 接到申请后,NCBP委托IRRI和IPB联合进行试验,地点选在了IRRI专门花费100多 万美元建成的转基因农作物专用玻璃温室。“由于Bt玉米已经在美国、加拿大、 南非、阿根廷和日本等国获得了批准,因此我们决定把研究重点放在转基因玉米 对菲律宾本土环境的适应上,而不是一般性的安全问题。”前菲律宾大学昆虫学 家艾米莉亚娜·博纳多(Emiliana Bernardo)博士对本刊记者说,“比如MON 810 原本是用来对付欧洲玉米螟的,我们专门研究了它对亚洲玉米螟的毒性,发现照 样有效。”   第一批试验结束后,NCBP决定在选定的几个地点进行户外试验。试验的条件 严格遵循国际惯例,试验田一律选在远离人群的地方,周围有护栏,并设24小时 保安。转基因玉米的播种时间和附近的普通玉米保持3个星期以上的时间差,防 止交叉传粉。试验完成后所有玉米和植株都必须先煮沸15分钟后再埋入土中。更 重要的是,试验地点全都对外公开,保证周围的老百姓享有知情权。   第一批户外试验完成后,NCBP又决定扩大试验范围,检验这种新型作物对于 不同环境的适应程度。大规模试验同样严格遵循国际惯例,对每一块试验田的位 置都做出了公示。也就在这个时候,由一些国际NGO牵头组织的反转基因运动开 始了。   “菲律宾的反转基因声势一点也不亚于其他亚洲国家。”博纳多博士告诉本 刊记者,“我们这里不但有人绝食抗议,还有人采用暴力手段破坏试验田,以至 于所有的试验田都不得不配备了武装保安人员。”   “转基因技术的反对者通常都是一些不懂技术的人,他们的立场都很绝对, 不可能发生改变。”冈萨雷斯博士补充说,“比如2003年6月的那次绝食抗议, 政府派出官员和专家和他们沟通,谁知绝食者们在念完自己的声明后便声称自己 饿了,根本没有听专家们的回应便回家吃饭去了。”   “大部分反对转基因的人都来自国际非政府组织,他们提出的很多质疑都来 自国外,并不适合菲律宾国情。”博纳多博士举例说,“比如有人认为Bt蛋白质 会杀死蝴蝶,但这个证据来自北美,北美蝴蝶需要迁徙,往往在某个时间集中到 某个地方进食。而菲律宾蝴蝶不需要迁徙,因此没有这个问题。再比如有人怀疑 转Bt玉米会让害虫产生抗性,但菲律宾的玉米都是和水稻间种的,加之菲律宾农 作物的多样性很高,害虫的生存压力低,很难产生抗性。”   虽然科学家的意见非常一致,但菲律宾政府并没有强行推广转基因,而是在 市政厅举办了多次公开辩论会,让正反两方的人都有发言的机会。面对反方的咄 咄攻势,菲律宾科学家们保持了冷静的心态,坚持采用理性的方式和对方沟通, 坚持用事实来说话。“我觉得这是菲律宾科学家们做得最成功的事情。”冈萨雷 斯说,“我们通过讲道理争取到了菲律宾农民的支持。事实上,正是由于农民代 表在辩论会上公开支持转基因技术,公开争取自己种植转基因玉米的权利,才使 得天平转向了我们这一边。”   在认真倾听了各方意见后,菲律宾政府决定站在科学这一边,于2002年12月 4日正式向MON 810颁发了证书,允许其在菲律宾进行大规模商业化种植,同时批 准了转基因玉米作为主粮和饲料进入菲律宾市场,转基因主粮的种植领域里第一 次出现了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身影。不过,由于MON 810属于黄玉米,不是菲律宾 人爱吃的白玉米,因此转基因玉米大都作为饲料被使用了,但这并不妨碍有相当 一部分转基因玉米被加工成玉米粉,进入了食品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这份证书的有效期只有5年。在这5年的时间里菲律宾的科研 人员一直在密切监视种植情况,一旦出现问题,比如亚洲玉米螟出现抗性,就可 以要求种子公司改进技术,研制出新型的Bt转基因种子。可喜的是,菲律宾尚未 发现玉米螟出现抗性,MON 810的许可证已经延期一次了。   “转基因玉米的引进是符合菲律宾农民利益的。”菲律宾科技部政策研究室 研究员戈弗雷·拉蒙(Godfrey Ramon)对本刊记者说,“菲律宾农民完全有权决 定是否采用转基因种子,以及采用什么样的种子。比如有些地方玉米螟危害不大, 就不必用抗Bt种子。”   菲律宾农民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截止到2009年底,菲律宾种植转基因玉米的 总面积已经达到了50万公顷左右,比去年增加了7%。除此之外,菲律宾政府还批 准了转基因油菜、苜蓿、棉花、土豆、大豆和甜菜在菲律宾的种植,转基因大米、 木瓜和茄子也将在不远的将来端上菲律宾人的餐桌,菲律宾成为转基因农业领域 最醒目的一张亚洲面孔。   与此同时,全世界种植转基因农作物的总面积也已达到了惊人的1.34亿公顷, 同样比2008年增加了7%左右。目前已经有25个国家的1400万农民种上了转基因农 作物,其中90%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普通农民。转基因技术为提高粮食产量,保 护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为世界各地的农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偏见源于无知+不讲道理   ◎袁越(发自菲律宾)   转基因是一种技术。评价一种技术的好坏,第一要看它服务于谁,第二要看 它是否划算。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必须根植于科学分析,但同时也必须跳出科 学的框框,从社会和环境的角度予以考量。   任何成功的技术,都必须让使用者受益。转基因技术在医药方面的应用满足 了这一要求,但在农业方面就出现了偏差。目前已经被商业化的转基因农作物大 都是针对农民的需要而设计出来的,它们减少了农民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种田的 成本,增加了农业的利润。但对于消费者,也就是所有吃粮食的老百姓而言,转 基因农作物更像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怪物,谁也说不清它究竟好在哪里,为什 么要种它。难怪有相当数量的老百姓对转基因持反对态度,因为他们不觉得这种 技术是为他们服务的。   反对需要理由。老百姓缺乏专业知识,只能把目光转向少数意见领袖。于是, 绿色和平组织和少数专家学者站出来充当了老百姓的意见领袖,对转基因农业的 服务对象和服务效率都提出了质疑,声称转基因技术是大公司赚钱的工具,其潜 在危害尚未可知。   第一种质疑本来是站不住脚的,现在还有哪一种新技术是免费的呢?但是当 反对者将此事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后,这种质疑就立刻变得掷地有声了。   第二种质疑看似合理,谁能证明转基因食品没有潜在的危险?但是仔细分析, 这种质疑同样站不住脚。谁能证明任何东西永远无害呢?当一件事情的时间尺度 被放大到“永远”之后,就只能用概率来描述它。科学家早就证明转基因农作物 的安全性和其他新型农作物等同,其对环境的益处很可能大于坏处,但这样的描 述显然太过抽象,没能打动消费者的心。   在一个自由的社会,消费者就是上帝。没有消费者的支持,转基因农业不可 能得到健康的发展。问题在于,大多数消费者一叶障目,并没有意识到潜在的风 险正向他们逼近。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内的绝大多数国际农业研究机构都在发 布警告:世界粮食危机是真实存在的,转基因技术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问题在于,任何新技术的发展都需要时间,如果我们现在不做好准备,等到危机 真的来临时很可能就来不及了。   这就是我们必须了解转基因技术的理由。■ (XYS20100422)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