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也论阎照祥聘为中国古代史博导之怪现象   ——当代中国学术官僚化一瞥   作者:景文   1920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而栖身于政界的金毓黻在日记中写道:   今日喜作政客,鲜为学者。其故在政客者,一旦斧柯得假,则高下在心,用 舍由我,权位以此而崇,功名由之以盛,加以宫室之美,妻妾之奉,穷乏得我, 在己既足自豪,人亦从旁羡慕,此为政客者所以日多也。至若为学者,其性恬淡, 其志清明,其行苦卓,非有确立不拔之志,遁世无闷之想,即令有志力学,或夺 于外诱,或止于中慑,必致中道而画,尽堕前功。呜呼!学者之所以默相证慰者, 没世不可知之名耳。设并此更无之,人更无愿为学者矣。……吾国学者,千古一 辙,至今日而犹然。章太炎氏之学,精约独至,前无古人,考其成功,乃在流离 颠沛之时,迫而后出,亦缘忧愤。及至近三、五年,处境渐亨,著述之业,转见 衰歇,间有言论,乃近政客。……旁征西土则异是,彼邦学者,位居政客职官之 上,国家尊崇特至,社会宾敬极恭,无吾国学者之苦卓,而有一世之乐,百世之 名,胸襟淡泊,志趣高尚之士,孰不乐为此,西土学者所以日多也(《金毓黻文 集》编辑整理组校点:《精晤室日记》第一册,辽沈书社,1993年,第80页)。   柳诒征先生亦云:   学者产生地有两种,实验室、图书馆一也,官厅、会场、报纸、专电、火车、 汽车二也,前者有学而无术,后者有术而无学,潮流所趋,视线所集,则惟后者 为归。故在今日号称不为官吏,不为政客,不为武人,不为商贾,自居于最高尚 纯洁之地位之学者,其实乃一种变相之官吏,特殊之政客,无枪炮之武人,无资 本之商贾,而绝非真正之学者。官厅所见此等学者也,会场所闻此等学者也,报 纸所载此等学者也,专电所登此等学者也,终日奔驰于火车汽车而不息此等学者 也,主持教育主持学术为学界之托竦斯此等学者也。此等学者愈多,教育愈坏, 学术愈晦,中国愈乱,乱而学者之术愈进步(柳诒征:《学者之术》,《学衡》 第33期,1924年9月)。   以上两位先生的路向并不一致,但他们所论,却共同道出了民国时期学术界 的部分真实情况。中西文化存在不少重大差异,西方学术和政治一分为二,界限 明晰;而中国则长期受到“学而优则仕”传统的影响,历来官学不分,学者为官, 官员为学,由此滋生中国学术官僚化的深厚土壤。前不久在新语丝网上看到了 《从阎照祥被聘为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谈起》,不久又看到史学 佳先生《博导并非万能》和良知先生《谈学术造假和信任危机》两篇类似的评论。 虽然,以上两篇评论和前者所论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但主要论点则几乎不谋而 合。由此表明,“阎照祥现象”并非是中国学术界和河南大学的偶发事件,因其 具有特殊的典型性,故已日益引起中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平心而论,学术理性 的复苏和回归,是学术界的幸事,值得可喜可贺。   我们所谈论的,并非阎照祥本人的学术地位问题。因为尽管阎氏在国内学术 界同行中不断自诩,其学术地位仅次于郭沫若,是与高敏、李学勤齐名的“一流 学者”,但中国学术遵循的规范往往是盖棺定论,毕竟阎氏还活跃于中国学术界, 并“领军”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团队,由此定论,为时尚早。河南大学是一所拥 有百年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著名学府,在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曾谱写了中原 教育史乃至中国教育史上辉煌的篇章。仅以文史学科为例,可谓大师云集,群星 璀璨。有的网友曾如是评说:“泱泱河大,沧桑百年;壤厚根深,叶茂枝繁。董 氏作宾,冯氏友兰;名扬天下,大师风范。嵇氏文甫,范氏文澜;圆融通博,薪 火相传。孙(作云)任(访秋)周(守正)张(今),朱(绍侯)马(佩)王 (汉澜)万(曼);还有校长,李师润田;校长弟子,李君小建。大师云集,群 星灿烂。”今日看来,以上赞誉,并非虚构。且不论阎氏能否和冯友兰、董作宾 学术地位相当,其是否达到了孙作云、任访秋、周守正的学术境界,则疑问颇多。 问题的关键尚不在此,民国时期乃至上个世纪80年代的大师们,并不见得身居要 职,虽有范文澜、嵇文甫、李润田等先生先后出任河南大学的校级领导,但实事 求是地讲,他们均属于名副其实的“学而优则仕”者。他们给河南大学和中国学 术界留下的最深刻的影响并非是他们曾出任过河南大学校长职务,而是他们是学 术界公认的学识渊博、造诣精深的一代宗师和教育家。至于冯友兰、董作宾、孙 作云、任访秋、周守正等先生则皆为中外文化传统下的纯学者。与他们不同的, 阎氏的角色则分外分明,他是河南大学任命的正处级领导,不仅在河南大学历史 文化学院长院达10多年之久,而且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先后担任中国史学会 理事、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会长、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副 会长,职位之多,令人称羡。正因为此,阎氏敢于在学术界同行中自诩,其学术 地位仅次于郭沫若,是与高敏、李学勤齐名的“一流学者”,自然是有底气的, 甚至说是无可非议的。   但令人感到疑惑的,阎氏勇挑重担,甚至先后奋不顾身地挤进中国近代史和 中国古代史的硕导、博导行列,则与孙作云、任访秋、周守正的学术境界,迥然 有别。阎氏曾觉得自己的工农兵学历和硕士研究生学位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学术进 步的要求,所以在54岁时连一天都没有进武汉大学便轻易地获得了武汉大学史学 博士学位,由于阎氏年龄早已经超过60岁,受聘河南省特聘教授的时间已到,但 又甘于继续为国家的学术事业“做贡献”,而河南大学世界史学科没有博士学位 授予权,总得想一个灵活变通的办法,至少要在河南大学和学术界同行面前有一 个较为“充分”的理由,那就只好硬着头皮、厚着脸皮去争一个中国古代专业的 博导。这一点,对于掌控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10多年之久的阎氏来说,自然是 一件易如反掌的小事。中国学术体制和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密切相关的,阎氏 如此做,不仅理由充分,而且对于河南大学的学科与学位点建设及阎氏的学术发 展,均有百利而无一害,其能够得到河南大学和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领导的支 持,则完全在情理之内。   虽然,不少人皆赞同大学是培养人才和学术研究的机关,但随着学术官僚化 趋势的蔓延,阎照祥现象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已见怪不怪了,甚至一些替阎氏鼓 吹的学者则直言,请勿大惊小怪,河南大学此类现象已非第一例,多了。按照这 些人的逻辑,似乎赞同和鼓吹的人多了,社会“宽容”度高了,谬误就可以转变 为真理。这里不难继续想到柳诒征先生的话:“此等学者愈多,教育愈坏,学术 愈晦,中国愈乱,乱而学者之术愈进步”。阎照祥现象是中国学术官僚化的最典 型的个案之一,这一现象留给学术界的思考是颇为深刻的,权利、资源的高度集 中,阎照祥现象的频频发生是难以遏止的。我们期盼更多的有志之士,积极关心 中国学术的现状和未来,从阎照祥现象中努力探寻学术官僚化趋势下新的人才培 养机制和道路。 (XYS20100127)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