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教育部文科重点基地评审专家王德胜“创新”抄袭法   作者:林同华   2009年12月25日,我在《文汇报》刊载《“宗白华研究专家”究竟作了些什 么?》一文后,全国有20000多家网站,包括中新网等著名网站全文转载。有不 少读者跟帖,有的读者写道:“林同华先生应该把王德胜这种抄袭的丑行完全揭 发出来,应该把全文发表出来警示学术界。没有想到王德胜的博士论文《散步美 学》在抄袭后还获教育部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应该要求有关方面把奖项收 回。”(《艺术中国》http://www.artx.cn/news/94871.html)   《龙腾网》有的读者分别写道:   “学术fubai竟至于斯,可悲可叹!”   “大家都学会了过度借鉴。中国的学术评价出了问题,教育部能解决这个问 题吗?我们期待。”   “太令人遗憾啦,商务的书也沾染上了污迹。纯洁学术风气,应该有更多的 当事人、专家出来说话。”   从这些强烈的反映里,我们可以觉察到,“宗白华研究专家”所涉及的学术 不端行为,还有进一步披露的必要。   注释和引用,是科学研究说明观点和资料来源的依据,也是表明作者是否掌 握第一手资料的象征物。“伪造注释”是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典型方法。它的手 段,是伪造学术观点的来源。或者规避学术观点的来源,或者将抄袭别人的学术 成果,作为自己的学术资源。它的目的在于抄袭和剽窃别人的成果。抄袭而未加 注释,我们常见之。但是,抄袭别人的成果,又加伪注,这是“宗白华研究专家” 的“新成果”。其手法之新颖,也是学术界所罕见的。   我在《“宗白华研究专家”究竟做了些什么》一篇小文中例列了王德胜若干 抄袭行为。这里,我将就王德胜博士论文(获得国家优秀博士论文奖)的伪注问 题,做一诠释。   王德胜博士论文的伪注,可分为三种形式:   (一) 移花接木:   我在1987年辽宁人民出版社版《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第14页(台湾骆驼出 版社1987年版第11页)里,公布了冯友兰先生对于宗白华的评价,至今,也已二 十二年了。原话冯契先生亲自告诉我的。当时,我把我在1984年由江苏人民出版 社出版的拙著《中国美学史论集》送给冯契先生和王元化先生,并请两位先生在 第三次全国美学教师进修班的课堂上演讲。我谈到,从1960年起,在中山大学时, 我在马采教授的指导下,他把自己写的一篇已经印成铅字的论文《中国现代美学 思想述评》给我阅读,里面就有相当分量的篇章论述宗白华的美学。我从此开始 注意收集宗白华的文章。马采因为参加昆明的中国哲学年会,所以认识冯契先生。 而马采先生最佩服、最尊敬的美学家是宗白华。可是,现在的人大都不知道宗白 华。1980全国美学会议在昆明召开。会议快结束选举顾问理事时,秘书长齐一先 生提议选举宗白华为顾问,当时就有好几位美学教师提问:“宗白华”三个字怎 么写?我和一道参加会议坐在一起的朱狄和朱一智,都会意地笑了笑。所以,介 绍和研究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体系很有必要。我正在构思一本小书。冯契先生微笑 说:“我在西南联大做研究生时,就听冯友兰说过,中国真正构成美学体系的是 宗白华。因为当时朱光潜在《哲学评论》上发表的论文是《克罗齐美学的批评》, 宗白华发表的论文是《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所以,冯友兰有这个评论。宗白 华的意境论很深刻,我准备演讲的题目,就叫关于‘意境’。你写宗白华的时, 要把这个思想写进去。”这样,在1985-86年写作《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就在 第14页中,我写道:   “早在40年代,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对当时担任《哲学评论》的 业余编辑冯契先生说过,中国真正构成美学体系的是宗白华。”   这不仅是一句宗白华的赞语,而是我从1959年开始步入宗白华话语世界到 1987年二十八年的科学研究心得与成果。   14年后,王德胜在《宗白华评传》第190页说:   “早在20世纪的40年代,已故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就曾经赞叹地对当时担 任《哲学评论》业余编辑的另一位哲学家冯契说道:在中国,真正构成了美学体 系的,当属宗白华。”(同华按:书末没有注释,不知从何而来)   2002年版王德胜在《宗白华》一书第123页所引上面这段话,同样,末尾也 无注释。   在17年后,王德胜在他的获奖博士论文第2页把这段话改成这样:   “而在20世纪40年代的时候,已故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则曾如此赞叹:在中国, 真正构成美学体系的当属宗白华,他能把中西美学思想融会贯通,写文章,讲课 都没有条条框框,好像随便一谈,要点尽出。冯友兰并称赞宗白华的《论<世说 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是现代中国学者研究魏晋风度的最好文章之一。”   在这篇博士论文中,“创造性地”加了一个其他版本没有的注释:   “转引自王德胜、邹士方:《朱光潜宗白华论》。香港新闻出版社1987年版, 第159页。”   这是一个伪造的注释。邹士方、王德胜(同华按:按原书版权页排列)《朱光 潜宗白华论》第159页没有冯友兰后面这段话。却有前面一段话的后半句:   “冯友兰先生认为,宗先生能把中西美学思想融会贯通,写文章,讲课都没 有条条框框,好像随便一谈,要点尽出。”   再一查,原来王德胜抄袭自冯友兰与邹士方1981年11月9日的谈话。邹士方 的记录原文是这样的:   “白华先生能把中西美学思想融会贯通,写文章,讲课都没有条条框框,好 像随便一谈,要点尽出。”(《宗白华评传》第210页。“录自冯与笔者的谈话 记录,1981年11月9日。”香港新闻出版社1989年版)   在王德胜伪造的注释里,把两段冯友兰在不同时期对于不同人所说的话,拼 在一起。他把“是”改为“当属”。他用一个移花接木的办法,出处注释将邹士 方写的《宗白华评传》换成王德胜、邹士方《朱光潜宗白华论》第159页。其中, 引用邹士方写的文章(按:邹士方在《宗白华传》一文中写道“冯友兰先生认为: ‘宗先生能把中西美学思想融会贯通,写文章,讲课没有条条框框,好像随便一 谈,要点尽出。’”刊载《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6辑,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别人不了解内情,也就以为他是亲临其境了。冯友兰先生的两段话, 前后相差40年,怎么会连在一起呢?王德胜为了欺骗博导,采用这种嫁接抄袭, 伪造历史的方法,违反了一个有良知的学者的道德规范,也与新中国的教授为人 师表的道德背道而驰。   王德胜通过这个伪造的注释,侵占别人的学术研究成果,表明他不惜动足脑 筋,以“高智商”的伪注作了移花接木的伪装。   这个“伪注”所获得的“成功经验”告诉了他,继续把这项成果“巩固”下 来。2009年,他在由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5-0203)、北京 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项目PHR(IHLB)资助的《当代处境中的美学问 题》中《关于20世纪中国美学及其研究》一文中第三节“宗白华与20世纪中国美 学”又用了这个伪注。在他为其硕士生、博士生的研究论文汇集的总论题为《关 于20世纪中国美学及其研究》一文中第三节“宗白华的启示”(其实,内容与刊 登于《中国美学》2004年第1辑完全相同,只不过小标题换了个说法)又用了这 个伪注,而且更加集中: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术界便将宗白华与当时另一位著名美学家、艺 术理论家邓以蛰相并举,有‘南宗北邓’之说。20世纪40年代,著名哲学家冯友 兰曾赞叹:在中国,真正构成美学体系的当属宗白华,能够把中西美学思想融会 贯通;并称赞《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是我国学者研究魏晋风度的好文 章之一(王德胜、邹士方:《朱光潜宗白华论》,香港新闻出版社,1987年,第 159页)”(王德胜著:《当代处境中的美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216页)   下面的冗长的文字注释同于博士论文,恕我不引了。   同样是博士论文,王云亮在《话语的转型----以宗白华的中国画理论为解析 案例》中对于这段宗白华研究历史这样评述和注释,我引用在下面,读者可以作 为对比参考:   “林同华作为宗白华的研究生,较早地对宗白华美学思想进行了系统而深入 的研究,1987年出版的他的《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一书是国内第一本研究宗白 华的专著。该书对于宗白华的哲学思想、诗意人生、中西比较学(比较美学、文 学、艺术学)、西方艺术与美学、中国艺术与美学、审美风格与审美范畴系统诸 方面进行了系统而详细的论述。书中说:‘早在40年代,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 先生,曾对当时担任《哲学评论》的业余编辑冯契先生说过,中国真正构成美学 体系的是宗白华。’林同华也认为‘宗白华他有自己独特的体系’(③林同华: 《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第14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林同华在书 中还说:‘宗白华先生并没有写下浩瀚卷帙的美学大著,但他有着中华民族传统 的崇高人格,又有生机活泼的美学散步风貌。他充满着诗意的热情,又蕴含着理 性的闪光。他是具有自由个性价值的诗人,又是探求宇宙意识、民族意识的智 者。’对宗白华美学体系的特色,林同华总结了四点:‘他的审美理想,可谓 “一往情深,真气扑人”;他的审美哲学,可谓“境与神会,情景交融”;他的 审美思维,可谓“学贯中西,潇洒自如”;他的审美表象,可谓“生机活泼,意 趣横生。”(①林同华:《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第13、14页。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林同华首开对于宗白华美学、艺术文本深入细致研究的先河。” (王云亮著:《话语的转型----以宗白华的中国画理论为解释案例》。第34-35 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这里,我要说的是,社会科学文本和博士论文注释规范,对于一个从事研究 和教学的学者来说,无异于是一个人人格的象征和缩影。王德胜是不是一个不懂 得这些规矩的年轻学者呢?我引用发表于2004年他执行主编,并发布征稿启事作 为供大家参考的文本如下:   “ 来稿要求:   ……   七、来稿一经采用,即奉稿酬,并赠样书。   八、来稿请寄:100089北京市西三环北路83号首都师范大学美学所王德胜。   (来稿一律附寄磁盘或直接用电子邮件传送。电子邮件地址: wangdesheng@solcnu.net)   九、引文及注释:   1.文章注释一律采用页下注。   2.作者应对照原著认真核对引文;凡引用经典著作或文献典籍等,须采用 权威出版社版本,非特殊情况一般不要转引。   3.引文内作者附加注释用( )标明。   4.引文注释须准确标明书名或篇名、著译者、出版社或报刊名称、出版或 发表时间、刊期、页码等,并用阿拉伯数字(如①、②、③)统一编码;注释编号 一律置于正文右上角、标点符号后。   5.引文注释范例:   ……”(《中国美学》2004.1 总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既然来稿由王德胜收编,而且有如此规范的注释要点和如此详尽的注释范例, 那我们尽可相信这位“执行主编”,岂是一位幼稚无知的“宗白华专家”?   1987年6月16日,在我出版了《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一书的三个月后,王 德胜在《人民政协报》发表题为:《精神可嘉,陋弊难讳----读<宗白华美学思 想研究>的几点意见》一文。这证明他完全看见了我在该书中冯友兰评价宗白华 的这段话,然后进行伪装和修改。关于王德胜侵吞别人的重要学术观点和成果的 行为,我将另文披露。   而从上述的中国美学稿约中,可以看到,“宗白华研究专家”的确很重视注 释,即使是转引。他在同一篇博士论文中,也做了说明。出版的博士论文第3页, 他在引用季羡林看了我经过14年的收集汇编整理的《宗白华全集》之后说:“宗 白华的美学思想应当重新研究,宗先生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要重新评定。”然 后,下面加了一个注解:   “转引自贺岚;《宗白华著译精品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版,第243 页。”(同华按:这段注释,显然也符合教育部的社会科学研究规范,也符合他 执行主编的稿约注释范例)   贺岚是一位资深出版家,他为了编辑《宗白华全集》费了许多心血,多次不 辞辛苦,带着宗涛的亲笔信,到上海向我约稿。在我抱病整理宗先生著作最困难 的时候,他伸出援助之手,既给我延长了交稿日期,又能使《宗白华全集》按时 出版。在评奖过程中,季羡林先生看到我主编的这部四卷本的《宗白华全集》, 说了这番话。为什么他引用季先生的话,注明出处,而引用冯友兰先生的更早、 更重要的话而会忽略呢?显然,标明了出处,那不是等于此地无银三百两吗?为 了让博导们看到他掌握“第一手资料”的严谨学风,他以熟练的嫁接抄袭方法来 掩盖其目的,先是在冯友兰的两句相差40年的不同年代所说的话中间,把句号改 为“,”;然后又把另一句话的出处巧妙地变为他们两人的合著中转引,最后变 成他的首次发现。他成了哲学大师、国学大师冯友兰评价宗白华的集大成者和发 现者。妙哉!   (二)顾左右而言他。我们学术论文注释的方法,是说明观点、资料的来源 的。“宗白华研究专家”却发明了一种特别有讽刺意味的注释法。这就是齐宣王 对付孟子的“顾左右而言他”注释法。   我在《宗白华全集》里,以《哲人永恒,‘散步’常新—忆宗师白华的教悔》 为题,第一次根据资深编审陈有昇提供的胡适对于宗白华哲学研究的评价说:   “胡适在20年代末,就曾经说过:‘中国真正受过哲学训练,懂得哲学的唯 宗白华、范寿康两位。’”(《全集》第一卷第774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版。1994年版第757页。以下所引,以1996年版页数,不再注明。)   这个重要的思想,公诸于世,至今也已15年了。七年后,即2001年,王德胜, 便在《宗白华评传》第154页加以抄袭:   “20世纪20年代末,胡适就曾经这样评价过:‘中国真正受过哲学训练,懂 得哲学的唯宗白华、范寿康两位。’”然后加了一个注①,读者以为他要注明出 处,可是,一看下面,却是关于范寿康的简要介绍。   在2003年博士论文的修改版《美学散步--宗白华美学思想新探》中第28页说:   “20世纪20年代末,胡适就曾经这样评价过宗白华的哲学研究:‘中国真   正受过哲学训练,懂得哲学的唯宗白华、范寿康两位。’”(原注①“范寿 康1894-1983,浙江上虞人,哲学家、美学家。1913年同郭沫若、郁达夫等一起 东渡日本,就学于东京帝国大学,获硕士学位。1922年回国,任上海商务编译所 编辑。抗战胜利后,赴台湾任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处长。后留台湾从事教育。著 有《美学概论》1927、《艺术之本质》1928等著作。”)   同样,他在后面又加了一个范寿康简历介绍的注解。他让人知道,“此话出 自胡适这位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声名显赫、一向力行专注学问研究的学者之口, 显然是很有分量的。”(第28页)真要感谢这位“宗白华研究专家”的提醒。   按照“宗白华研究专家”的约稿启事的转引法,这显然不规范。可是,博士 论文怎样让博导们通过答辩呢?应用齐宣王与孟子的答辩法“顾左右而言他”, 就是最理想的方法。   (三)“资源转换”。在“宗白华研究专家”博士论文第29页下面有一条注 释说:   “当然,这一价值必须体现为当代美学理论建构的原创性根据,以切实保证 ‘资源利用’的学科合法性,同时必须充分体现‘资源转换’的‘现代’性前景, 即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当代中国美学实现自身现代学科建构策略的内在满足元 素。”   哦,“宗白华研究专家”在让我们明白,别人的原创性根据也能够在“资源 利用”的学科合法性外衣下,充分体现“资源转换”的现代前景。那么,美学家 如果没有掌握那么多的美学资源,怎么办呢?王德貹博士告诉我们,可以想法做 “资源利用”和“资源转换”。这种新的“伪注”注释法,可以悄悄地把别人的 几十年的研究成果揽入囊中。   宗白华遗产的发现及其出版有一个复杂的过程。我整整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 先是1981年为宗白华收集整理《美学散步》,后是《美学与意境》,最后是《宗 白华全集》,这些,作为历史,我都要以保持真实的历史眼光,将其记录下来。 为了让读者了解王德胜是怎样利用注释将我的科研成果和演绎著作权,将我 我主编整理校点的宗白华遗产,通过“资源利用”和“资源转换”,变成他 的著作权和演绎著作权,但又不使本文过于冗长,我将其在博士论文《散步美学》 和《宗白华评传》编制的年表试举一例。   在我主编的《宗白华全集》第一卷1994年版第348页、1996年版第333页:   “《流云》   (读冰心女士《繁星》诗)   “读冰心女士《繁星》诗,拨动了久已沉默的心弦,成小歌数首,聊寄共鸣。 4月18日晨柏林。……”   这一组诗共8首。它的题目《流云》。但后面又有各组《流云》诗,为了让 读者了解宗白华发表时都用《流云》为题,而不易分辨,所以,我在不同的《流 云》诗上加了一个副标题。这一组的副标题,我加了“读冰心女士《繁星》诗” 一句话,并作了校注云:“原作刊于1922年6月5日《时事新报?学灯》。副题为 编者所加。”   第2首我校注云“①此诗收入《流云小诗》(上海正风出版社1947年11月 版),题为《解脱》。‘心中无限的幽凉’,改为‘心中一段最后的幽凉,’ ‘高楼底月,照我床上’,改为银河的月,照我楼上’”(第334页)   第3首我校注云“①此诗收入《流云小诗》时,题为《寄怀舍妹》。‘黑盈 盈’改为‘笑圆圆’”。(第335页)   第4首我校注云“①此诗……收入《流云小诗》1928年9月上海亚东图书馆版 时,题为《慈母》。”(第336页)   王德胜在《宗白华生平及学术年谱》中抄袭我的演绎著作权,然后作了一个 抄袭的注释,这就是我所称的“资源转换”式的伪注:   王德胜博士论文《散步美学》第257-258页,对这一组诗也做了注释。   王德胜抄袭的伪注是①:“《解脱》原诗‘心中无限的幽凉’改为‘心中一 段最后的幽凉,’‘高楼底月,照我床上’改为‘银河的月,照我楼上’;第四 首改题《寄怀舍妹》,原诗‘黑盈盈’改为‘笑圆圆’,第七首改题《慈母》。”   这段注释93个字,完全抄自我上面的演绎著作权。第一首,我没有校注,王 德胜也没有校注。第2首至第8首,加了4个注释,王德胜也照样加了4个注释。像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抄的如此仔细,伪注的如此真实,我的校注演绎著作权成 了王德胜的演绎著作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二条关于演绎著作权的规定写道:“改编、 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 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   第十四条说:“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 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为汇编作品,其著作权由汇 编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   所谓演绎著作权,包括汇编权、整理权、注释权等。“演绎作品是在已有作 品的基础上经过创造性的劳动而派生出来的作品,是传播原作品的重要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注释本》第11页。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王德胜抄袭我主编的演绎著作权的例子不胜枚举。他将我的注释,作为他的 作品的注释,这是一种伪注的方法。   另一种抄袭我的演绎著作权而作伪注的方法是:   将我整理、汇编、注释的宗白华著作,再做注释。   例如,《论<世说新语>和晋人之美》有三个文本。包括发表于1941年1月 《星期评论》和发表于1941年4月28日《时事新报?学灯》第126期和我整理收入 《美学散步》的文本。是两个不同的文本。我在整编《美学散步》和《美学与意 境》以及《宗白华全集》时,用的是我整理的文本。   “宗白华研究专家”却将我整理的文本作为《星期评论》文本,加以引用和 注释。   《宗白华评传》第353页   “1941年(民国30年,辛巳),44岁1月,代表作1月,代表作《论<世说新语> 和晋人之美》,在重庆《星期评论》周刊第10期发表。认为晋人的美感和艺术观 ‘是以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为基础,富于简淡、玄远的意味,因而奠定了一千五百 年来中国美感’,提出‘晋人之美,美在神韵’,‘晋人的美学是“人物的品藻” 等重要思想,对后世中国美学与艺术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宗白华先生《论<世说新语>和晋人之美》的《星期评论》文本,只有五个部 分。根本没有“晋人的美学是‘人物的品藻’”以下的内容。从“晋人的美感和 艺术观,就大体而言,是以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为基础,富于简淡、玄远的意味, 因而奠定了一千五百年来中国美感”在《时事新报?学灯》文本里是属于“晋人 的美学是‘人物的品藻’”这一小节所论述的观点。也就是说,《星期评论》文 本里根本没有这段话。他根据的是我编入《美学散步》《美学与意境》《宗白华 全集》里我整理的文本。   《时事新报?学灯》文本里这段话是这样的:   “晋人的美感和艺术观,就大体而言,是以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为基础,富于 简淡、玄远的意味,因而奠定了后来两千年来中国美感----尤以表现山水画、山 水诗的基本趋向。”   这说明,“宗白华研究专家”根本就没有掌握第一手的资料,而是抄袭我的 整理文本(1941年4月18日和5月5日),然后将其安置在所谓1941年1月的《星期 评论》文本上。而他压根儿就没有看见《星期评论》文本。   再看看他的博士论文《散步美学》这一段是怎样叙述的,就更加明白了他的 “深厚研究功力”了。   《散步美学》第284页:   “1941年(民国30年,辛巳),44岁1月,代表作《论<世说新语>和晋人之 美》,在重庆《星期评论》周刊第10期发表。开篇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 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 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提出‘晋人的美感和艺 术观,就大体而言,是以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为基础,富于简淡、玄远的意味,因 而奠定了一千五百年来中国美感----尤以表现山水画、山水诗的基本趋向’、 ‘晋人之美,美在神韵’、‘晋人的美学是“人物的品藻”’等重要思想,对后 世中国美学与艺术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一段的抄袭,仍然是移花接木的演绎著作权的抄袭。   第一,宗白华先生《论<世说新语>和晋人之美》的《星期评论》文本 开篇是: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糟、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 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于 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第二,“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是我整理出来 的第三个文本,在1941年1月的《星期评论》文本没有这段话。   第三,提出“晋人的美感和艺术观……”等也是属于整理出来的第三个文 本。   这位“宗白华研究专家”以为,大量抄袭我的演绎著作权,是谁也发现不 了的。在他的博士论文的注释中,他时而《少年中国》,时而《时事新报》, 时而《文学》杂志,时而《解放与改造》,时而《丙辰》……好像是他从这些报 纸和杂志的宗先生文章中掌握到第一手材料,然后得出与我不同的结论。这样的 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关于这个问题,我将另撰一文《“宗白华研究专家” 是如何侵吞别人的成果的?》   这种通过“高智商”的演绎著作权的“资源利用”和“资源转换”,的确 “是王德胜本人科研成绩的一次展示,也是我国20世纪美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收 获。”(王德胜《散步美学》第1页。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重点为引者所 加) (XYS20100326)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