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清史文献组玩弄伪招标   作者:皮后锋   (江苏社科院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2年启动的国家清史工程,是国家近年重大学术文化工程,其最终成果要 接受当代学界同行和社会公众的评判及历史的检验,其编纂过程也不例外。国家 清史编纂委员会为此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其中,《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招 标及申报指南》规定,遴选项目主持单位和项目主持人,应遵循“公正、公平、 择优、透明”的原则。遗憾的是,我在申报《严复全集》的过程中,发现国家清 史编纂委员会下属的文献组暗箱操作,玩弄伪招标的把戏,其手法之“高超”, 令人叹为观止。   是否向文献组申报《严复全集》,我一度举棋不定,学术界的朋友也众说纷 纭:有人说,严复研究无论是前期成果还是资料收集,江苏地区学者均有可观的 积累,完全可以一试;也有人说,目前学术腐败愈演愈烈,不按潜规则出牌,前 期成果与资料积累再多也白搭。我以为,投标不成功也无所谓,权衡再三,决定 约请业师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孙应祥先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承贵先生、苏 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俞政先生等共同申报。   申报之前,我担心招投标过程被操弄,于2007年1月26日专门上书国家清史 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先生,表达了申报意向,戴先生旋将该函转达文献组。同年 2月28日,文献组秘书夏艳小姐给我发来电子函:欢迎申报《严复全集》,并附 文献类申报书(电子版)一份。同年3月初,我就申报《严复全集》一事电话咨 询文献组组长(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陈桦先生,并表示很快将《申报书》 寄达文献组。陈桦先生告之:不要赶速度,应先将电子版《申报书》传给文献组 专家审查。同年4月22日,我将电子版《申报书》发给文献组。次日,文献组秘 书夏艳小姐电子函复:“申报书已收到,并将尽快转交相关专家处理”。同年8 月,我电话询问文献组:《严复全集》是否已提交专家组评审?有人(可能是夏 艳小姐)回答说:这个项目目前尚不成熟,此次没有上报专家组评审;以后如上 报评审,届时会通知投标人。   2009年1月12日,我通过电子函质询文献组《严复全集》招标进展情况。同 年1月15日14:30左右,文献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燕京女士通 过电话予以答复,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1)2007年上半年,文献组专家 认为,我申报的经费偏多,而且严复的资料很好找,不知能否发现新资料,不如 将有限的经费用于其他项目,因此否决了《严复全集》这个项目;(2)2008年 下半年,专家组再次评审《严复全集》,决定批给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林平汉先生 组织的点校组;(3)批给林平汉的理由主要有三:他申请的经费只有我申请的 一个零头;他联合全国20多所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组成点校组,阵容强大,而且 也包括南京大学的老师;他的点校组有福建师范大学的严复研究所作依托;(4) 劝我加入林平汉的点校组。   我认为,孙燕京女士以上所言实在经不住推敲,兹就如下几个问题请教孙燕 京女士和文献组。   其一、学术研究是否依靠人海战术。自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栻先生1950年 代撰写《严复传》以来,江苏地区三代学人已潜心研究严复50余年。早在1960年 代,王栻先生就带领南京大学历史系部分教师成立《严复集》编辑小组,着手收 集整理严复著译,业师蔡少卿、孙应祥先生分别于1970年代初、1970年代末加入 该小组。1983年王栻先生逝世时,《严复集》尚未成书,此后,孙应祥先生受王 栻先生生前所托,又花了整整三年时间才将该书整理完毕,于1986年交付中华书 局出版。孙应祥先生虽然参与《严复集》编辑工作稍晚,但花费工力最多,是该 书的主要编者之一。随着《严复集》编辑整理工作完成,孙应祥先生积累了大量 严复研究资料。2001年,鉴于江苏地区学者的长期学术积累,福建人民出版社与 业师蔡少卿、孙应祥先生商谈编辑出版《严复全集》、《严复年谱》、《严复大 传》等书事宜。商谈结果,孙应祥先生分工承担《严复年谱》;我于1990~1996 年在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完成博士学位论文《严复与西学东渐》,分工撰写 《严复大传》。因大传、年谱写作任务繁重,我和孙应祥先生一时无暇旁顾,加 之严复资料一时不易搜集齐全、出版社筹集经费不足等因,编辑《严复全集》暂 时中止。2003年,《严复年谱》、《严复大传》完成出版,我随即又承担了《严 复评传》的撰写任务,仍然无暇顾及《严复全集》,为此,我与孙应祥先生将手 头部分资料先编成《严复集补编》,交由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同年,国 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秘书处在全国范围内调查清史研究人员,我从中得知清史工程 已启动两年,而且专门设有文献整理项目。2006年《严复评传》完成出版,我与 孙应祥先生开始着手准备编辑《严复全集》。总之,我们编辑整理《严复全集》 是基于长期的学术积累和真诚的学术兴趣,与个别因国家清史工程而临时起意的 名利之徒固不相同。   联合学有专攻的学界同行共同编辑《严复全集》,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但并 不依赖人海战术,我对此作了变通处理,就近约请了江苏地区的孙应祥、俞政、 李承贵三位学者共同向文献组申报,如能申报成功,再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参加。 俞政先生1980年代初在南京大学历史系师从王栻先生攻读硕士学位,参与《严复 集》编辑工作,出版专著《严复著译研究》,另外发表大量严复研究论文;李承 贵先生1990年代初开始研究严复,出版专著《中西文化之会通:严复中西文化比 较与结合思想研究》,另外发表大量严复研究论文。他们对严复文献之熟悉,相 关学术成果之丰硕,在学术界均名列前茅。我们虽然人数不多,即使不再增加人 手,也不意味着不能编好《严复全集》。   林平汉先生号称组织了20多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但据我所了解到 的有限信息,其中,有的学者被盗名(详见后文),有的并非专业学者,有的只 是挂名,其申报书不乏虚张声势的成分。再者,有的学者尽管写过研究严复的文 章,并不等于在搜集严复文字方面走到前沿,如果人多即代表有优势,按林平汉 先生的做法,事先既无须征得当事人同意,事后又拒不公布投标书,还不如干脆 列出200人甚至更多。   至于将福建师大严复研究所作为林平汉先生中标的一个理由,恐怕过于勉强。 据我所知,该研究所并非实体,只是一个虚设机构,基本上可与林平汉先生画等 号,该所在收集严复资料方面既往有什么成绩,现在又有什么新发现,完全可以 摆出来让学界同仁见识见识。   林平汉先生的《申报书》并非国家秘密,作为投标人之一,我在(2009年1 月15日)电话中提请文献组公布该《申报书》,以验证他是否确实组织了20多所 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但为孙燕京女士断然拒绝,她声称《严复全集》尚未正式 批给林平汉先生,即使批准了也可以取消,如果取消,这个项目以后就不做了, 换言之,这个项目要么批给林平汉先生,要么取消不做。孙燕京女士的上述说法 与《严复全集》实际批给林平汉先生很久自相矛盾,说明她宁愿取消这个项目也 不愿该《申报书》见光,不知其中究竟有什么不宜公开的秘密。   其二、文献组是否完全按投标书下拨经费。我申报的经费为60.5万,确实不 少。这是因为,我与孙应祥先生在既往访寻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有的资料收藏 单位开价很高,因而在预算中列入了按规定由文献组掌控的底本复制费15万元; 另一方面,我们预计《严复全集》各类文字近700万字,经咨询有关出版社,被 告之出版《严复全集》此类书籍没有稿费,故以每千字25元左右的标准列入了点 校费;此外,全部是差旅费等方面的预算,并无虚报。实事求是地说,要把《严 复全集》编好,这个预算决不算多。再者,我发给文献组的电子版《申报书》本 为草稿,文献组既然认为我申报的经费偏多,为什么不与我沟通,而是以此作为 一项理由将我的《申报书》予以否决,而且否决后也不告诉我?对于获批项目, 文献组难道完全按申报数额予以资助?林平汉先生申请的经费如果只有我有申请 的一个零头,是5千元还是5万元?如果是这样,又何必申请资助?   其三、文献组为何授意林平汉先生修改投标书。2007年上半年,文献组既然 以严复资料好找等为由否决了《严复全集》这个项目,为什么仅仅时隔一年,严 复的资料就变得不好找,以致2008年下半年又重新评审这个项目?是否林平汉先 生有了重大发现?我后来得知:林平汉先生第一次填写的《申报书》不符合要求, 文献组只好将其打回,并以严复资料好找等为由,表面否决了这个项目,实则是 暂停评审,以便等待其第二份《申报书》,这才是2007年上半年未评审《严复全 集》的真正原因。显然,文献组一开始就决定将《严复全集》批给林平汉先生, 否则,决不可能违规通知他重填《申报书》。文献组的这种做法毫无“公正、公 平、透明”可言,是典型的暗箱操作。孙燕京女士在电话中声称:文献组不敢暗 箱操作,与林平汉先生私下没有接触、没有勾兑,而文献组却又如此关照林平汉 先生,其中实在奥妙无穷,耐人寻味!不仅如此,孙燕京女士还在电话中反问我 是从哪里得到林平汉先生两次填表的消息,实际上,重要的不是消息来源,而是 文献组是否这样做了以及为什么这样做!   其四、文献组何以默认林平汉先生盗用其他专家学者名义。显而易见,我约 请的点校组成员决不可能同时参加林平汉的点校组,兹随文附上孙应祥先生2009 年4月8日的声明书为证。令人惊异是,孙燕京女士在电话中理直气壮地告诉我: 林平汉组织的课题组中“也包括南京大学的老师”,而目前南京大学长期研究严 复的学者只有孙应祥、李承贵二人,林平汉显然至少盗用了孙应祥先生的名义, 林平汉本人并不否认这一点。我十分怀疑,其《申报书》也可能擅自列入了我、 俞政及李承贵三人的名字,质言之,我们可能不知不觉就被林平汉全部“代表” 了。其《申报书》究竟盗用了多少专家学者的名义,尤其是其中是否有我的名字, 由于标榜“透明”的文献组拒绝公布该标书,目前还是个谜团。由此可见,林平 汉先生填写《申报书》时施展了瞒天过海的手法,不惜盗用他人名义,擅自将竞 争方成员列入其课题组以排挤竞争方,其所作所为实不可以常人常理来考量。编 辑《严复全集》本是好事,而林平汉先生竟动用众多学术以外的手段与功夫,严 复九泉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林平汉先生急于得到《严复全集》这个项目而盗用他人名义,倒也不难理解, 而令人不解的是,文献组是如何审查《申报书》的?《严复全集》总共只有两家 竞争,孙应祥先生的名字同时出现在两份投标书中,而且我的电子标书中列有本 人、孙应祥、俞政及李承贵四人的电话,文献组如想核实孙应祥先生究竟参加哪 个课题组,可谓举手之劳,但文献组对这种反常现象视而不见,这并非无意疏忽, 而是蓄意合谋。文献组既然授意林平汉修改《申报书》,对其盗用他人名义的虚 假材料只好照单全收,如认真审核,这出伪招标的把戏就演不下去。与此相联系 的是,孙燕京女士还在电话中替林平汉当说客,希望我和孙应祥先生加入其点校 组,如此一来,林平汉的《申报书》就不存在盗名问题了,其幕后操作顿时变得 天衣无缝。殊不知,与林平汉先生合作,从来就不是我们的选项。   其五、评审清史文献类辅助项目究竟包含哪些程序,文献组是否拥有否决权。 文献组专家审查电子版《申报书》是否为必经程序之一?这一程序究竟起什么作 用?文献组审查我的投标书,究竟有什么结论?如果没有问题,文献组为什么始 终不通知我正式填写《申报书》?如果有问题,究竟有什么问题?是否严重到连 正式填写《申报书》参与公平竞争的资格都没有?即使没有正式填写《申报书》 的资格,文献组为什么不主动向我反馈审查意见?其实际情况是,我如果不在 2009年初追问《严复全集》的招标进展,文献组根本不想告之审查意见和最后评 审结果,更不用说及时了。孙燕京女士说,评审过程非常复杂,而据我此次申报 《严复全集》的过程来看,文献组直接否决了我的投标书,给谁不给谁,一切都 在其掌控之中,足见评审过程非常简单。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文献组是否 拥有否决权?如果有否决权,其他程序岂非多余?   其六、文献组为什么刻意阻止投标人投寄标书。《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文献整 理类项目申报书》中的《填表说明》有云:“《申报书》须同时报送电子文档一 份和纸质打印件一式三份……纸质打印件中一份为原件,凡需签名、单位盖章处 须有亲笔签名和印章。”文献组也曾答复说:评审时会通知投标人。我的理解是: 《严复全集》这个项目正式评审前,文献组应会通知我填写纸质《申报书》并签 名盖章。而实际情况是,自从我向文献组提供电子版《申报书》以来,直到文献 组瞒着我将这个项目批给林平汉先生,文献组从未通知我填交纸质《申报书》, 以致2008年下半年专家组评审时,只有林平汉的投标书。现在看来,陈桦先生通 知我先将电子版《申报书》传给文献组专家审查,其主要目的就是阻止我填写纸 质《申报书》。目前,学术腐败人所共知,一般情况下,课题评审即使不规范, 也无非是背后拉票而已,至少形式上所有申报者都可以纳入评审程序,而文献组 为了确保将《严复全集》批给林平汉,竟罔顾基本的程序,公然将我排除在外, 连起码的遮羞布都不要,这种赤裸裸的操弄已无任何底线可言,显示出当今学术 腐败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得知《严复全集》的“评审”结果后,有人嘲笑我本不该去凑这个热闹。其 实,世道如此,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对我来说,意外的不是结果,而是林平汉先 生的公然盗名、文献组的肆意操作及其极端虚伪的态度。文献组当初如坦诚电话 通告:《严复全集》拟委托林平汉整理,不说“欢迎申报”之类的官话,我自然 不会浪费时间填写《申报书》,文献组在操作过程中不知要减少多少“麻烦”。   文献组玩弄伪招标,百分之百地玷污了国家清史工程的声誉。2009年4月10 日,我再次致函戴逸先生,并附孙应祥先生声明书,向他反映有关情况,提请他 敦促文献组公布林平汉的《申报书》。尔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告之:戴逸先生 身体不适,很难料理公事。同年6月10日,我又将致戴先生函转呈国家清史编纂 委员会副主任马大正先生。同年7月2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秘书处电话告之: 所发信函,戴逸、马大正先生均已收到,我所反映的问题正在调查处理。此后再 无下文,或许水很深,以致清史委员会调查至今尚无结果。   前辈学者戴逸、马大正先生以高龄出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正副主任,事繁 责重,精力有限,按职责分工,他们本不负责此类辅助项目,对下属行为不可能 事无巨细一一监督,他们最后签字批准《严复全集》这个项目时可能也受蒙蔽, 我非常理解他们的难处。我现在公布此事,并非幼稚地期待清史委员会公布调查 结果,更非指望文献组自己“开胸验肺”,而是提醒学术界的弱势群体注意:与 文献组打交道要三思而行,以免被其忽悠。   最后声明:本文如有失实之处,竭诚欢迎文献组和林平汉先生提出反驳,或 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附:孙应祥先生声明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本人从未允诺以任何形式加入福建师范大学林平汉教授组织的《严复全集》 课题组。据文献组专家孙燕京教授透露:林平汉教授的课题组成员中“也包括南 京大学的老师”,这说明林平汉教授的《申报书》极有可能擅自列入了本人的名 字。为此,敬请公布其《申报书》,如查证属实,敬请敦促其修改《申报书》, 并在正式出版《严复全集》时也不得以任何形式擅自将本人列为其课题组成员。 专此声明。   南京大学历史系   孙应祥(签名)   2009年4月8日 (XYS20100126)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