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北大教授杜小真的论文《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抄袭   作者:李晓波   由于写毕业论文,最近看关于德里达的书比较多,几天前,看了杜小真的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 95-103页)一文,觉得视野开阔,研究也很深入。尤其是其中讲到“原始的迟 缓”,对“第一次”与“第二次”的关系的阐释,令人印象深刻。还有,“两个 文本”的论述也是相当精彩。就在今天,我阅读了(法)文森特·德贡布著的 《当代法国哲学》(王寅丽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中写德里达部分的 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总感觉有些内容似曾相识,终于,我明白了,前几天 读过的杜小真的文章。我便将两者进行了粗略的比较,发现有很多部分几乎是一 个意思(只是有的地方表述不尽相同,翻译的原因)。包括前面提到的“第一次” 与“第二次”,“两个文本”,还有其他的内容,都在《当代法国哲学》中能够 找到。   主要有:   (1)“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章正文的第二标题:“从现象学起始的结构 主义的激进化”, 1.精神限制的来源(第97页):“60年代以来,许多人都喜 欢谈论‘哲学的终结’,不少人都认为西方理性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哲 学的终结’是从海德格尔那里借用的,但在应用中却显示了不同的方向:有些人 想借此说:应该从理论转向行动(比如马克思主义者及萨特的拥护者们),而其 他一些人则相对于古典哲学对哲学进行浪漫主义的批判(哲学介绍的是作为某一 特定群体或特定时刻的表达或表象的东西)。这样,海德格尔的味道就很少了, 哲学的终结就相当于:哲学是西方种族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就是把一种事实上 的形势作为合法建立起来的东西介绍出来的话语,把传统特权作为自然的至高无 上的东西介绍出来的话语。理性,当它被作为‘理性’(普照世界上的每一个的 阳光)被确定时,那它就成为了不义的、残暴的要求。这种对哲学的有意识的考 察与欧洲殖民统治的终结同时发生(阿尔及利亚战争在1962年结束)应该说不是 巧合。”   见《当代法国哲学》第181页:标题为:“现象学的激进化”。“60年代开 始,就有很多关于‘哲学终结’的讨论,认为西方理性的资源已经耗尽,走到它 的尽头了。‘哲学的终结’这个从海德格尔那里来的短语在许多意义上被使用, 一些人(马克思主义者和萨特的读者)用它来表示从理论转向政治行动的时代来 临了;其他一些人像浪漫主义抨击古典主义(它把一个特定民族或时代的表达或 表象当成普遍有效的)那样,对哲学发起了同样的抨击。在一种几乎非海德格尔 的意义上,‘哲学的终结’更普遍地等于是谴责哲学作为西方种族意识形态,它 是意识形态的,因为描述某个实际情形的话语被确立为合法性话语,或一项传统 特权被当作天生优越的自然属性。大写的理性,就它被体现为‘理性’(照亮普 世众人的光)而言,变成了非正义和暴力的实例。这个对哲学良心的检查与欧洲 殖 民帝国的消失同时发生(1962年,阿尔及利亚战争结束),注意到这一点并 非是无关紧要的。”   (2)紧接着的一段(第97页):“这样,哲学的批判把一种被扩展的理性 主义的图表放在人们面前。人们怀着一种解除殖民统治的意愿在说:‘哲学是一 种意识形态’。比如,哲学等于西方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等于统治阶级的话 语,弗洛伊德注意(应该是‘主义’,原文如此,这很明显是打印错误——注) 等于性象征,反弗洛伊德注意等于男子支配的意识形态。这个图表总是设定理性 面前有一种前途的。……(为了省力,打了省略号;省略号表示后面部分基本一 样,以后不再说明——注)”   在《当代法国哲学》第182页中间部分,能够找到:“这个对哲学的批判充 其量不过提出了一个扩大的理性主义的纲领。‘哲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无论其 意图是反殖民主义(哲学=西方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统治阶级话语),弗 洛伊德主义(=性症状),反弗洛伊德主义(=男性主义的意识形态),这个公式 都是无意义的。这类纲领都继续假定理性在前方有一个未来。……”   (3)接下来的一段(第97-98页):“但是,尽管人民(应该是‘人们’, 原文如此——注)可能把各种变化引入哲学,理性还是绝对的,因为它知道它有 这个权利。理性的秩序也是绝对的,因为‘人们只有在反对它的时候才能召唤它, 也只能在它之中反对它,在它固有的领地上,它只能让我们求助于计谋和策 略。……’(引的是德里达的话,比《当代法国哲学》多引了一句)”。   《当代法国哲学》第182-183页:“从现在起,无论有什么改进了的事实可 以加入哲学百科全书式的展示,理性都是绝对的,因为它正当地知道它是如此。 理性的秩序是绝对的,既然‘我们不得不诉诸它来反对它,只有在它之中才能质 疑它;在它的地盘内,理性只允许人们求助于计谋和策略。’(引的是法文版德 里达的《书写与差异》第59页)”   (4)接下来一段(第98页):“这样的两难就形成了德里达的出发点:说 为的是什么都不说(或者,人们赞成无视于他们赞成的理性,或者人们通过很有 情理的过程批判理性)。”   在《当代法国哲学》第183页能够找到,即该页的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说 是为了什么都不说(即使我们赞同理性,理性也领先于我们的赞同,即使批判它 也要以高度理性化的方式)——德里达的出发点就是这个两难困境。”   (5)接下来一段(第98页):“但还有第三个可能性,那就是诡计:计谋 与策略。对待可怕的、残暴的主人,德里达选择了使用双重的游戏的可能:装作 服从暴君的法律,而同时设置陷阱,使暴君的法律在其中不再能行使威力。……”   在《当代法国哲学》第183页第三段:“可是还存在第三种可能——狡诈、 计谋和策略。这里德里达和令人敬畏的(大写的)主人展开了贴身的较量,而我 们本来认为主人肯定能赢,因为竞争规则是他制定的。德里达的选择是开展一个 双重游戏(在此意义上一个‘双重代理人’为两方服务),假装服从规则的专制 体制,同时又用它无法解决的问题,给它设下陷阱。……”   (6)接下来一段(第98页):“不过,这些计谋必须建设,计算。……” (最后几句做了一些处理:删除了一些,还有就是把《当代法国哲学》第184页 第二段最后一句的脚注改成了文中引文)。   在《当代法国哲学》第184页第二段:“这些策略依然需要谋划和建 设。……”   (7)第99页,第5段,基本上是对《当代法国哲学》的第186第二段与第187 页第二段的糅合。   (8)正文第三部分:延异的概念,1.历史现象学与差异(第99页最后一 段):“德里达在《胡塞尔的<几何学起源>》的导言中,曾经对历史现象学的可 能性提出质疑。法国现象学家们坚信梅洛·庞蒂整理的胡塞尔后期的著作,并不 怀疑这样的理论存在着:……”   《当代法国哲学》的第188页:“在《<几何学起源>导论》中,德里达考虑 到了历史现象学的可能性。法国现象学家都不假思索地相信梅洛-庞蒂对‘晚期 胡塞尔’的引用,……”   (9)第100页第二段,基本上是对《当代法国哲学》第188页到190页的综合 处理。   (10)第100页第三段:“这个重获根源的权利意味着历史应该被设定为 ‘意义的纯粹历史’,意味着通过时间的意义传统或意义的表达,但决不是背 叛。……”   《当代法国哲学》第190页第三段:“正当地重新发现起源是什么意思?就 是历史必须被看作‘纯粹意义的历史’,这个意义在时间中转述,但绝不背叛意 义的传统。……”   (11)第100页,第四段:“德里达指出,我们事先完全知道,事实与权利 是永远不能重合的,否则就可能象萨特那样成为普遍真理的创造者——笛卡尔式 的上帝,永远指望着明天。……”。基本上是对《当代法国哲学》第191页第二 段的调整和加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德里达指出”、“德里达认为”。   (12)第100页,最后一段:有标题:2.原始的迟缓,“原始的迟缓的概念 似乎有些怪诞,但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如若在初源、在初次——第一次的时 候没有差异,那第一次也就不是第一次,因为它后面就不会跟着第二次了。而如 果第一次是唯一的一次,它在初源时就不会有第二次,那第一次就不是第一次了。 这样,第二不只是象迟到者在第一次之后来到的东西,而是能够使第一成为其为 第一的东西。……”   《当代法国哲学》第193页,有标题:原初延迟,“‘原初延迟’这个概念 是悖论的,但也是必然的。如果从起源上溯(每个时间都有起源),从‘第一次’ 上溯,就没有延异,那么第一次也就不是‘第一次’,因为没有‘第二次’跟着 它;如果‘第一次’是‘唯一的时间’,它也就根本不会在万物的起源处。……”   (13)接下来一段(第101页第二段):“那么,我们可以把起源设定为第 一次的重复:因此,‘正是非起源成为起源’(引文为《书写与差异》——注)。 从根源上看,不再有原始物由之仅仅成为原始物的‘平静的同一性’。如果在最 初只有简单的同一性,那从这最初起源就不会出来任何东西。”   《当代法国哲学》第193页第二段到第194页第一段:“因而,起源必须被想 象为一个服装彩排(第一次的重演),在这些词的戏剧意义上:首次公演的再现, 不过是在演出之前。因此‘它是原初的非起源’(引文为德里达《书写与差异》 ——注)。在源头上(或者我们喜欢说在本原上),不再有那种静谧的同一性 (在那里,原始的只是原始的)。如果在源头上真的有单纯的同一性,就什么也 不会从它里面发生。”   (14)接下来一段(第101页第三段):“在开始,就存在着重复,就存在 着再现,或因此,甚至没有再现,因为表象从来没有发生过最初的东西已经成为 一种抄件。在此就是‘非原则的原则’,德里达通过它消解了胡塞尔的‘原则的 原则’,……”   《当代法国哲学》第194页第二段:“‘太初有排练(重复)’,‘太初有 演出(再现)’(引文为法文版德里达《声音与现象》)。因而,甚至没有再现, 因为显现(再现是对它的一个回想)从未发生。原始总是一种复制。这里德里达 凭借一种类似于‘非原则的原则’解构了胡塞尔的‘原则的原则’,……”   (15)第102页第二段:“我们再回过来看一看原始的迟缓,就可以理解到 印迹通常意味着对一个不在场物表现出来的符号,是这个不在场物在自己通过后 在曾经在场过的地方留下的符号。……”。(有一点要说明,《当代法国哲学》 的第197页的脚注1中的文字,被挪到了文中:“这使我们又看到了梅洛·庞蒂的 ‘原始的过去’”)。   《当代法国哲学》第196第二段中的一句话开始到第197页第一段:“我们也 许注意到,我们用痕迹这个词表示一个缺席的事物在当下的印记,缺席的事物消 失后,在它以前所在之处留下的印记;……”。第197页脚注1:“……;这里也 提到了梅洛-庞蒂的‘原初的过去’”。   (16)第103页第二段:两个文本的阐述,基本上是《当代法国哲学》第199 页第一二段以及第201页第一段中的一部分的拼凑。   杜小真的文章中没有提到文森特·德贡布著的《当代法国哲学》,即使是一 点线索也没有。也许她认为这样的书翻译成中文的可能性比较小吧。所以她将该 书的一大段一大段的翻译过来,就据为己有了。殊不知,这本书在2007年翻译成 中文出版社了。学问高低事小,诚实与否事大。在中国现在的学术界,乃至其他 领域真的很需要诚实。弄虚作假,给人一种“好一片繁荣景象”的观感,实为虚 假繁荣。巴别塔都建不成,何况“假别塔”?   将上文发在爱智论坛上后,仅几分钟,我的帖就被删除了。   管理员的理由是:为了让杜老师安度晚年,此帖不便发表。(考虑到管理员 的隐私,具体内容省略)。   我的回帖是:看到你的删帖理由,我能够理解。但是,这不能够成为真正的 理由。因为“没有理由”。巴金说了真话,活了101岁。承认错误,能够使人更 豁达,而不是相反。为了学术界,杜小真教授应该理解,也会接受批评。如果她 真的要对她曾做过的事情负责的话。 (XYS20101113)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