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张颖清事件   作者:邹宗平   根据山东大学网页介绍,张颖清,1947年生。山东大学教授,山东大学全息 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息生物学的创始人和创立 者。20世纪80年代,张颖清创立了全息生物学,全息生物学是研究全息胚生命现 象的科学。2004年10月因病去世。张颖清是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有关他的争 论持续时间之长,影响面之广可以说是罕见的。   1993年11 月,邹承鲁收到了山东肥城矿物局中心医院周慕瀛的一封来信, 信中提到“因为您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所以我认为您应该了解到如下事 实:有人(并且在好几份大报、刊物及国际会议宣言)以相当规模有相当影响地 宣传全息生物学,致使相当数量的(包括学术界中下层)人民误以为中国(大陆) 人将会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所谓的全息生物学理论及实践因而也有相当的市场, 甚至重点大学、全国政协委员都有跟着跑的 …。请求学术界权威能从科学的严 肃性上出把力制止伪科学泛滥,救救中国百姓,救救中国科学,救救中国。”信 中特别举出了1992年5月1日山东《大众日报》上刊登的一篇题为《一个伟大学说 的诞生》巨幅文章,专门介绍张颖清和他的全息生物学。信后还附有周慕瀛自己 的简历和一篇质疑全息生物学的文章。1995年4月3日,经邹承鲁推荐,《中国科 学报》刊登了此文的修改稿。在推荐信中,邹承鲁写到“过去几年,所谓‘全息 生物学’的文章是有所见,国内生物界对此有强烈的不同看法,现寄上周慕瀛同 志的一篇文章,希望予以照登,以利百家争鸣”。文章发表后,张颖清给邹承鲁 写了一封长信,并提供了一些附件材料。时隔多年,人们大概已经对张颖清和他 的全息生物学印象不深了,究竟为什么当年有人会认为,张颖清的全息生物学即 将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研成果呢?也许张颖清在他给邹承鲁的信中 已经陈述得非常明白了,在信中张颖清写道:   经过自1972年以来的23年研究,我创立了全息生物学,全息生物学是研究全 息胚生命现象的科学。我所发表的全息生物学内容,主要有:全息胚学说、人体 生理病理相关部位分布的全息胚律、全息胚诊疗法或生物全息诊疗法、穴位全息 律、泛胚论、生物全息律、生物全息电图诊断仪、生物全息治疗仪、全息胚针灸 理论、全息胚针麻理论、在基因组中cDNA返接与缺失动态平衡论、子基因组理论、 子基因组扩增形式新基因组并建成细胞的理论、强化期望性状转基因组合工程理 论、全息胚定域选种法和全息胚定时选种法、由全息胚复式跟随发育建成生物个 体的理论、泛控论、癌机制的全息胚胎癌区滞育论、艾滋病的HIV病毒和佐剂所 致免疫超敏论等。   ………………   1990、1991、1992年,我三次访问了评定颁发诺贝尔奖的瑞典。对诺贝尔生 理学与医学奖的评选颁发机构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的科学家介绍我的理论。也 与许多对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具有永久提名权的教授(瑞典各医学院校的教授 有这种永久提名权)进行学术交流,向他们介绍我的发现,也了解到他们对我的 研究的看法。   我第一次访问瑞典后,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科技处给国家教委发(91)典科字 第06号文指出:“我们把张颖清教授的有关材料介绍给了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 医学营养系副教授瑞福特先生。   ………………   我在瑞典的讲学访问活动都有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科技处或教育处的同志在场。 我第二次访瑞之后,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科技处给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发了(91) 典科字第39号文介绍了我的访问和讲学的情况指出:“根据张颖清教授此次访问 活动的情况,我们认为,只要进一步做好全息生物学理论的科学论证和推广工作, 加强宣传,这一理论的发明者张颖清教授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获诺贝尔生理学与 医学奖。”(附件5)第三次访瑞之后,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科技处和教育处给国 家科委、国家教委又发了(92)典科字第31号文,指出:“在访问过程中,这些 教授与张颖清教授进行了友好热情的交谈,就全息生物学作了学术讨论,并对张 的理论给于了很高的评价。五人评委之一的格瑞讷教授祝贺取得已有的成就,希 望能看到张取得更大的成。   ………………   1992年去瑞典之前,我已将我的两部英文版著作和上海科教电影厂拍的关于 我的理论的三部科教电影的英文版录像带,给了生理学与医学诺贝尔委员会(该 委员会负责评选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五位委员之一的格瑞讷教授(他是该委 员会中唯一的一位生理学家,又是诺贝尔神经生理学研究所所长)。我并在给他 的信中明确说,我个人认为,我的全息胚学说和关于生理病理相关性的发现值得 获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我在此信中还谈到,“回顾诺贝尔奖的历史,还无一 位中国人获生理学与医学奖。这对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中国是一个重大的遗憾,这 对诺贝尔奖这一最重要的国际大奖也是一个重大的遗憾”。我到斯德哥尔摩之后, 他在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诺贝尔神经生理学研究所会见了我。我们谈了2个小时。 他给了我的理论以热烈祝贺,说我是这一理论的创始人,并进一步详细了解了我 的理论。我回国后,他又给我来信说:“我非常赞赏你提出的你的那些技术。” (附件7)   邹承鲁向《中国科学报》推荐周慕瀛先生文章的本意,是当舆论明显的倾向 某一方的时候,推荐发表有不同意见的文章,希望通过百家争鸣,探索科学的真 理。通过讨论、辩论促进科学的民主,而且多听反对的意见,对科学的发展和科 学家个人都有好处。鉴于张颖清的来信,邹承鲁给诺贝尔奖委员会委员格瑞讷教 授写了一封信,询问有关张颖清在信中向他出示的附件(7)—格瑞讷教授1992 年写给张颖清的一封信的情况。格瑞讷教授92年写给张颖清的这封信当年曾在国 内流传甚广,也是张颖清宣称他即将获得诺贝尔奖最有力的证明之一。很快,格 瑞讷教授回信给邹承鲁,他在信中写道:   多谢你关于张颖清博士的来信。非常感谢你来信告知,我1992年写的信(指 Grillner给张的回信)正在中国流传。你手上的那封信的确出自本人之手,虽然 我在信中写道‘我非常欣赏你对你的技术所作的介绍’,但这绝不意味着我对他 的全息生物理论的认同。张博士的确在1992年参加挪威的一个学术会议时,和他 夫人一起顺访我系。不过,在与他进行的简短讨论中,我其实对他的数据提出了 强烈的质疑。   显然,张博士的理论与现代生物医学毫不相关。他的报告之所以“有趣”只 是因为他本人对其惊世骇俗的、非科学的理论显得如此自信。实质上,我的信 (指Grillner给张的回信)仅意味着对他的邀请的一个有礼貌的回绝,别无他意。 本人对该信在中国被广为散发深感不悦。【P4】   从张颖清本人和格瑞讷教授给邹承鲁的信中不难看出,第一,张颖清并不是 接受邀请到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诺贝尔神经生理学研究所去做学术报告,而是被中 国驻瑞典大使馆推荐去做学术报告的。后来也有人在新语丝网站上发表文章,证 实张颖清当时在瑞典的讲演均是中国驻瑞典使馆的工作人员组织的。第二,格瑞 讷教授并没有认为张颖清的非科学的理论可以得诺贝尔奖。第三,首先是张颖清 的个人认为,如果他的全息生物学不能得到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将是诺贝尔奖 的一个“重大遗憾”,其次是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向国家科委和教委的三次推荐。 换句话说,就是张颖清先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毛遂自荐,然后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再 向国家科委和教委推荐并要求支持和扶持张颖清的“即将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工 作。” 因此,所谓的“伟大学说的诞生”、“张颖清…以全息生物学来叩击诺 贝尔奖的大门了”【167】、1990年第一届国际全息生物学学术讨论会《会议宣 言》中的“可以预言,全息胚学说的提出者张颖清教授将获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 奖。”等等报道,除了媒体的炒作之外,只是存在于张颖清头脑之中的一些幻觉 罢了。   在接到张颖清的来信之后不久,科学院学部收到了国务院领导要求核实关于 全息生物学相关情况的指示。学部领导对此事非常重视,经邹承鲁和学部联合办 公室的同志共同研究,组织了一个由全息技术、医学、生物学、农学方面的十位 院士、专家组成的评议小组,对张颖清提供的材料进行评议。评议组组长是当时 生物学部的一位副主任。 1996年1月, 评议小组经过认真研究,写了一个很长 的评议意见上报了国务院。评议意见认为:“张颖清教授通过长期观察,阅读了 大量资料与根据一些临床实践提出‘全息生物学’或‘全息胚’假说。该假说主 要根据一些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尚缺乏深入细致的科学实验证明、必要的基础研 究论证与前瞻性的系统研究设计。张对现代生物学中的许多理论和研究成果尚缺 乏深入系统的理解,归纳与融会贯通,以致不能确切地,而不是从肤浅的表面联 系中,通过已有知识与理论来充实和阐释其假说。” 在向国务院的上报意见中 还提到:“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Huxley 教授的评价则是‘如果能得到充分的证实, 你的理论显然可以是非常重要的’, 其重点显然在前一句”。针对当时国内对 全息生物学和诺贝尔奖的舆论宣传,评议意见最后提到:“关于诺贝尔奖金的争 取,肯定是中国科学界努力方向之一。以往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工作都是在当时 最新的科研成果与严格的科学实验基础上,进行系统工作获得大量科学资料,经 过科学验证或进行总结而成的。科学界是通过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了解这些成果, 而不是通过公众媒体获得的信息进行评价的。过度的宣传和缺乏基础的争取并不 能对此提供有益的帮助。” 根据这些材料,邹承鲁给张颖清写了一封信,并附 上评议组讨论的结果和格瑞讷教授的信。邹承鲁在信上说,为了爱护你的声誉, 如果你不继续在媒体进行炒作,此事就到此为止,所有材料都不会公布。如果你 再继续进行炒作,我保留公布全部材料的权力。   其实,邹承鲁和张颖清、周慕瀛均不相识。他当年之所以坚持不懈的反对在 一项科学成果得到反复验证之前就在媒体上夸大其词,作出不符合事实的宣传的 原因首先是对科学尊严的尊重,还有就是希望通过牛满江、张颖清等等的事件推 动当时国内科技体制的改革,减少在科学研究活动中过多的行政干预,加快中国 科学走向世界,和世界接轨的步伐,从而在中国更快更好的发展科学研究。正如 1991年,邹承鲁和14位院士在一封题为《再论科学道德问题》的公开信中所说: “科学家声誉的建立,应该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工作,在严肃的科学书刊上发表论 文,阐述自己的见解与论点,依靠这些工作和论点对科学发展的影响,经过科学 界反复的实践,逐渐取得国际科学界的公认。绝不能依靠本人向领导自我夸张的 介绍自己的所谓成果以取得领导批示,然后再依靠报纸、电视、电影等新闻媒介 予以宣传。这样做也许可以取得一些短暂的、廉价的荣誉,实际上对科学家本人 没有好处,有时甚至在科学界起到相反的作用。科学是严肃的、无情的,用这种 手段建立起来的所谓知名度,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是不能建立一个科学家科学 声望的,最终只能被时间所淘汰。”【168】 (XYS20091230)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