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普?从小崔说事看科学松鼠会   作者:王宝山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3904   今天晚上偶尔看了一下电视,新闻台小崔说事播出的是“科学松鼠会”的故 事。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因为它也是科学网的一员,经常发一批文章。据科学 松鼠会称,最近他们获得了国内的一个大奖,和神七宇航员出舱并列,和总书记 讲话并列。暂放下这个奖不说,看来科普在我国也想有抬头的趋势。但是看了这 一期的故事,我觉得有点问题,不吐不快。   节目开始,说了一个问题,手机的线为什么会缠在一起。小崔拿话筒问观众, 有的说太长,有的说太短。不知道这些人是托啊还是装傻,脸上一副茫然的样子。 松鼠会的专家讲出了科学的解释:“因为绳子在常态下不稳定,缠在一起才是稳 定状态!”全场恍然大悟的样子!如果是一个人自己在家里突发此奇思妙想的话, 那只是个笑话;但是在电视上说出这样的“科学”,未免玩笑开的太大了吧?把 绳子放那儿不动,你让它自己缠一起试试?能缠一起才怪呢!倒是缠在一起了, 它还会自己挣扎着涨一涨呢!缠一起纯粹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和什么“稳定态” 有什么关系呢?不会是从化学中的“团聚”或“凝聚”现象得到的灵感吧?   节目后来的问题集中在古生物上了,讨论恐龙的问题。松鼠会的专家俨然一 幅居高临下的样子,每个问题都是“结案”式回答。暂不说回答对错,回答问题 本身的方式就不科学,也不是科学的态度。松鼠会里的专家基本上是学生,如果 博士都是专家的话,那也只能是小领域的专家,如果转来转去的半路博士,做此 想当然的回答,只能说他的博士还需要再接着读,毕业都成问题的。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科普工作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科普这个问题。科普,顾名 思义的话,就是普及科学的意思,但普及的是科学的什么呢?如果一个科学结果 是一条鱼的话,我们要给没吃过鱼的人或没见过鱼的人去送鱼吃呢,还是教给他 们怎么打渔呢?还是那个老问题:“授之以渔,还是授之以鱼。”   我认为科普需要的是渔而不是鱼。具体的说,就是科普的是科学态度和科学 方法,而不应该是“一锤定音”似的所谓“科学结论”。通过小崔的这一期节目, 不知道有多少人以后会知道手机绳是不稳定态所以要缠在一起而沾沾自喜,不知 道有多少人要专门吃菠菜炒豆腐了。这种洗脑式的“科普”太令人害怕了。   什么是科学的态度?简单说就是不要洗脑的态度,客观地看待每一件事。是 通过逐渐解决问题而再提出更多问题的态度,而不是解决一个问题就可以关门大 吉,抱着答案睡觉的态度。是一种“不轻信”的态度,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态度。 如果连搞科普的人都没有这种态度,而试图用所谓的答案解决问题,那只能是借 科学的名义,办的却是不科学的事情。   什么是科学的方法?正面的定义已经讨论的很多了,每个做科研的人都应该 知道。从反面来问,什么不是科学方法呢?凭经验下结论不是,凭空臆想不是, 想当然不是,胡乱联系不是,空口无凭也不是。   科普工作,当然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告诉大众一件事情的真伪和现状,而不是 把大众对事物的认识从一个坑里硬搬到另一个坑里;科普工作,虽然不是科学研 究,当然也需要科学方法。再伟大的科学家,从他嘴里说出来的东西并不一定是 科学的,他脑子里想的也不一定是科学的东西。科学这个东西,与人无关,这也 是为什么科普工作很艰难的原因。如果只靠几个科学家说一说,大家就变的科学 了,那也太离谱了吧?现在为什么搞科普的都喜欢讲生命、宇宙、气候等领域的 东西,一是这些与人的日常生活比较接近,更重要的是这些领域的问题最多,现 代科学知道的最少,也是最能让人发挥想象、胡思乱想、胡说八道的领域。与其 相对的,数学、物理、化学领域,都不能任人臆想,照目前的科普做法,那难度 要大的多。   最后,呼吁热心搞科普的同学,一定要首先端正自己的科学态度,握紧自己 的科学方法,然后再搞科普,只有热情是剥不开科学的坚果的。同时,科普大众 不是为了让他们吃几条没吃过的小鱼,而是教他们打渔,普及看问题的科学态度, 普及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XYS20090405)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