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获“上海图书奖一等奖”的一本书是否有抄袭之嫌?   作者:王九   上个月新语丝网站一文谈到郭沫若1958年12月18日写的一篇短文。他在该文 中指出了《人民日报》一组“孩子的诗”其中一首的抄袭,并大喝一声“大人抄 袭,断不可恕!”   这就是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对“抄袭”的明确态度。他不光在立场 上旗帜鲜明,在行动上也雷厉风行。你瞧,一看到中国第一大报未能发现的抄袭 现象,尽管只是一首“可恕”孩子的诗,但他当晚就撰文,一针见血地对大人们 提出了及时的忠告。   我相信1958年,“抄袭”,尤其是学术界的“抄袭”如有,大概还是“凤毛 麟角”之现象。五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国家也将迎来六十华诞。伟大祖国变化巨 大,大多走向好的方向;少数现状令人忧虑,“学术腐败”便是一例,其中, “抄袭”已成风气。新语丝网站上见到的仅是“冰山一角”。   不必说几年前媒体揭露的北大某某教授之书稿剽窃,也不必谈前期网上热议 的29岁某某新市长清华读研之论文抄袭,只要提一提我两年前偶然翻到的一本中 文畅销书(刚在网上发现这本作者为上海名校“人文教授”的读物居然获“上海 图书奖一等奖” ),就可以想象“抄袭”在中国大陆几乎像吃饭睡觉一样正常 进行。当时,美国的一位名教授听说他个人网页上的“标准像”以及他的故事放 进了一本标题为《力量》,副标题为“改变人类文明的50大科学定理”的书中, 托我访问北京时替他代购一下看看如何。我一见到书,就觉得这本讲科学史但未 开列任何参考文献,2005年上海出版,至少重印了三次,生产了23410本,定价 为30元的“畅销书”的书名不太科学(例如,我们一般说“科学定律”或“数学 定理”,却不说“科学定理”;又如,“改变人类文明”不及“改变人类文明进 程”通顺)。当我翻到标题为“就这样走出混沌——李—约克定理”的第50章, 读到第304页怎么感到似曾相识?眨了眼才想起这些句子来自我曾撰写的一文之 2003年6月初稿;该稿曾放在我的个人网页上。现在我们来按照上述新语丝网站 文章中提到的“郭沫若对照法”比较一下我文和该书的两段话:   “1973 年三月的一天下午,当李天岩来到约克的办公室时,约克对他说: ‘我有一个好想法告诉你。’这个想法已在约克头脑中直观地凸现,但他未能予 以证明。两周后,运用他得心应手的微积分技巧,李天岩完全地证明了这个后来 出了名的李— 约克定理。” (我文)   “1973 年3月的一天下午,当李天岩来到约克的办公室时,约克对他说: ‘我有一个好想法告诉你。’这个想法已在约克头脑中直观地凸现,但他未能予 以证明。李天岩运用他得心应手的微积分技巧,仅仅用了两周时间,就完全证明 了约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李 — 约克定理。” (《力量》)   “文章在两星期内改写完成,三个月后被《美国数学月刊》接受,并刊登在 1975年12月份的那一期上。《周期三则乱七八糟》一文,第一次在数学上严格地 引入了“混沌”的概念。尽管早在1964年,苏联数学家沙可夫斯基证明了较李 — 约克定理第一部分更为一般的结果,但只有李 — 约克定理的第二部分才深 刻地揭示了混沌的本质特征:混沌动力系统关于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以及由此产生 的解的最终性态的不可预测性。根据统计,该文可能是数学界及物理学界被引述 次数最多的当代重要论文之一。截止2001年,它已被引用了700多次。” (我 文)   “1975年12月,李天岩和约克在《美国数学月刊》上发表了论文《周期3意 味着混沌》,第一次在数学上对“混沌”进行了严格的定义。李 — 约克定理深 刻地揭示了混沌的本质特征:混沌动力系统关于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以及由此产生 的解的最终性态的不可预测性。《周期3意味着混沌》可能是当代数学界及物理 学界被引用次数最多的重要论文之一。截止2001年,它已被引用了700多次。” (《力量》)   我提出一个问题:上述比较是否像当初郭沫若那样得到“抄袭”的结论?另 一问题是:如果该书第50章抄袭了别人的文章,那其它49章的部分叙述是否也在 万维网或其它资源中不加交代地如法炮制?只字不漏地抄袭别人的文章,照郭沫 若比较客气的说法,“实在是不太老实的作风”。如果连被抄的文章都不列在 “参考文献”之中,那作风简直是“不太老实”的平方了! 力量:改变人类文明的50大科学定理 作者: 李啸虎 ISBN: 9787806467411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XYS20090820)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