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深圳大学副校长杜宏彪教授抄袭我的论文   作者:张寰华(Thomas Cheung)   从Google查到, 杜宏彪教授:   1990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地震工程与防护工程,获博士学位.   2006年, 广东工业大学建设学院院长、建筑设计院院长.   2008年, 任深圳大学副校长,中共深圳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 (参见 http://www.szu.edu.cn/szu2007/docc/xyxw2.asp?InfID=1822).   应该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权威学者.   本人孤陋寡闻, 偶然有机会拜读杜宏彪先生一篇论文:   杜宏彪(广东工业大学) “用于空间钢筋砼结构弹塑性分析的杆件多维恢复 力模型”, 工程力学, 1997   该文"提要": 本文利用塑性理论建立了杆件多维恢复力模型, 对空间框架结 构进行了弹塑性地震反应计算, 用试验结果检验了模型的合理性.   该文的"计算纵向和横向位移反应与试验结果的曲线对照图": http://www.buildcc.com/attachments/2009/01/04/63347_200901041647001.jpg   实测曲线来自对一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不一致的三层框架模型振动台试验.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有较好的吻合性.   杜宏彪先生 先后发表若干篇此类"多个内力塑性耦合"的文章. 这些文章曾 被许多学者参考引用, 可见颇受同行重视.   本人同样欣赏杜宏彪先生所做的实际而有意义之工作.   可惜也不得不声明(以正视听及申张学术道德): 杜宏彪先生这些"多个内力 塑性耦合"公式是依照我论文《空间框架结构对多维地面运动的弹塑性动力反应》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3年01期)思路推导而来的.   因为凡用我论文思路推导的此类"多个内力塑性耦合"公式(不管如何改头换面, 修补掩饰), 最终关键是要解决硬化模量的计算, 即我论文(20)式. 否则所有推 导公式只是徒具形式, 没法执行计算.   正是在此关键之处, 杜宏彪先生几乎原文照抄我论文导出(20)式的那段文字 论述(夸口一句, 其实也只能用我的解决方法, 为它我曾苦思冥想大病一场).   然而在杜宏彪先生的参考文献中却未注明出处, 这是把别人艰辛成果轻易地 窃为己有捞取名利的相极不道德的学术抄袭行为("凡是引用别人文章或想法,就 算经过改写,只要作者未注明出处,就算是抄袭"). 沉默等于纵容, 助长歪风. 更何况杜宏彪先生为人师表, 又是大学领导和权威学者, 自己不正, 如何表率?   顺便一提, 别的论文或书著作者若引用我论文, 就我所知都有注明出处. 例 如:   "结构多维抗震理论"   市场价:¥75.00 出版日期:2006-7-22   作者: 李宏男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7030170466 丛书名: 当代杰出青年科学文库   前言: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多维弹塑性地震反应, 介绍了目前应用的 主要两种方法:   塑性理论方法(此即我论文,并注明出处)和柱端假设弹簧模型......   从Google查到, 李宏男教授:   现任土木水利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学历:   1978.10-1982.7: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土木系本科生,获学士学位;   1985. 9 -1987.6: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硕士生, 获硕士学位;   1987.10-1990.7: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博士生, 获博士学位。   国外工作经历:   1992. 7 -1994.8:美国费吉尼亚理工学院与州立大学,博士后;   1999.10-1999.11: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 访问教授, 合作研究;   2000.10-2001.8: 美国费吉尼亚理工学院与州立大学,访问教授.   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   2. 国家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编委会 副主任;   3. 国家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建筑结构学报》编委会委员;   4. 国家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工程力学》编委会委员;   5. 国际高层建筑与城市住宅委员会 成员;   6.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理事;   7.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随机振动分会 副理事长;   8. 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 常务理事;   9.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控制分会 副理事长;    10. 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抗震专业委员会 委员;   11.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耸结构专业委员会 委员;   1. 我论文导出(20)式的那段文字论述(省却数学式的摘录):   根据向量函数关于向量导数的定义式,   公式(18.2)   然而上面矩阵的元素仍属未知,它们是时间的函数,与(加载)过程有关,需要 跟踪测定,依目前实验技术是难以测定的.   上面矩阵非对角元可写成   公式(18.3) .....   可见矩阵(18.2)非对角元之所以不为零,反映了塑性内力间的相互作用.   作为近似计算,若令这些非对角元全为零会是怎样呢?这时对角元便变成...... 此说明忽略塑性内力相互作用效应的近似性就相当于: 用一组形如图1的特性曲 线所反映的一维内力状态的简单硬化特性来近似代表构件在多维内力状态下的复 杂硬化特性.前者是构件本身固有的力学性质,跟过程无关,易于实用地预先确定.   2. 杜宏彪先生论文的有关叙述(省却数学式的摘录):   根据向量函数关于向量导数的定义式, 不难导出式(3)中......的具体表达式, 它是非对角元素不为零的4x4阶矩阵, 反映了塑性内力间相互作用的硬化特性, 这些元素是时间的函数, 与加载过程有关, 需要跟踪测定. 但按目前所采用的实 验方法和所获得的试验数据是难以确定它们的变化规律的, 作为近似计算, 令这 些非对角元素全为零, 那就是用一组易于预先确定的反映单轴内力状态的简单硬 化特性来近似代表多维内力状态下的复杂硬化特性.   请大家对照以上两段文字, 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这次汶川地震实在震撼,不少朋友希望看到我的论文. 为抛砖引玉, 今把该 论文摆上互联网, 方便查阅(以前网上只能看到论文摘要)   "空间框架结构对多维地面运动的弹塑性动力反应" 全文下载 (31页, Word file) :   http://d2hiqw.bay.livefilestore.com/y1ptkF4inVaBTNTA2bP_GmhRFITsVh88_dc5OikCermWrcJksRz5JQz97PVPDzfx7RbO3EYmLQnSsrVuHJHFY7lDQ/My%20thesisdoc?download   请 多多指教!   谢谢 各位的宝贵时间! (XYS20090107)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