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扑朔迷离的两院士除名,兼论现行院士制度的弊端 陶世龙 《五柳村》网站 2001年12月10日解放日报在“院士自律有‘十戒’违背科学道德 两名院士除名 ” 的标题下报道:本报北京12月9日专电,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 任张存浩院士,今 天在公 布《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时说,已有 2名中科院院士因违背科学道德而除名,其中一人受到法律的制裁。   一时这被除名的两位院士是谁?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出现种种推测,总之 以为这回整治学术腐败要动真格的了。我当即向相识的院士打听,得到的回答是; 没听说有什么人被处理。   过了两天,见到以“‘院士除名’是几年前的事”为标题的光明日报记者12 月12日电:“针对近日有些媒体传播的中国科学院开除两名院士一事,中科院有 关人士今天指出,两名院士‘除名’是多年前的事情,和本次院士增选及颁布院 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无关。”这就有点使人纳闷,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拿到公 布《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时来说呢?   就我的感受而言,作为院士个人,在学术上总都有所成就,在操守上一般也 是注意的。我以为,现在更应关注的,是这种院士制度存在的弊病。  我们这个院士制度,已经并正在科举化,千龙网使用过这样一个标题:“当院 士如同考状元”。(2001年12月8日12:02)当然是比喻,但问题的根源恰好就在 这里。可能有人不以为然;科举是钦定,现在是选举,怎能同日而语?   的确形式是不同了,但细查其精神,便不难发现,原来是一脉相承。   唐太宗创科举,或称为“举业”,将天下英雄纳入彀中,其奥妙就在为“学 而优则仕”找到一条在当时说来是比较公平的一条途径,使出身贫寒的知识分子 的“书中自有千锺粟”的美梦,多少有成为现实的可能,不致于因怀才不遇而去 投靠野心家造反。但由此,无数中华的英才便围着这指挥棒转,失去了自己独立 的人格与思想,自然科学在中国古代无法建立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人材都 为了应试而一心只读圣贤书去了,几乎没有人去研究自然。明清两代考八股文, 更把知识分子的思想禁锢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正如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所言: 便是夫子到如今也要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要不,没人给 你官做,夫子的道也就不行了。  现在是崇尚自然科学了,但做举业的实质其实照旧,不过这回是一心只读科学 书了;获得硕士、博士成了新的“举业”,而我们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院士制度, 便成了今日举业的顶峰,院士相当副省级,虽仍不算很高,但学术终又能与官本 位的等级制连结起来了,一当院士犹如范进中举,房子车子自不用说,少不得还 安排个什么“长”或“主任”之类,如果说物质待遇和官衔这些是外在的东西, 只要个人看得淡泊就行了,那么学术的“官化”,如成了院士便可以有这样那样 学术上的特殊权力,地位与权力可以使人腐化这条规则,在学术领域中,也未必 就一定能够免俗。如果使院士变成享有终身制的学术官僚,享有免责权,出现官 官相护,问题就严重了。我想这也是大家对两院士除名的这条还有点含混的消息 特别关注的一个原因。  在北大网站《新青年》中,看到林楚方2001年12月12日贴出的华夏时报发表的 “追踪院士除名事件”,其中有这样一些文字:  "学界的腐败比官员腐败更可怕,因为他所造成的损失难以弥补。"这位科学家 指出,由于院士所处的地位极高,一个人一旦成为院士,往往可以决定某一学科、 项目的发展进程和质量,如果他们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科研实力和竞 争力。 "我身边就有受害人"。他还向记者透露,在争取课题时,有时不是看你 的水平和学识,而是看你和课题安排人的关系。拿到课题就意味着一笔资金进入 你的帐户,而这笔钱的数额极为可观,这些钱最后用在了哪儿,谁也不知道,而 最后项目评审的时候,你可以找"吹鼓手"为你吹,也没有一个相对独立、公正的 部门或机构去调查他们,一个国内空白,就可能被"填补"了。  "一些人为的东西总制约着你,你在做研究的时候不能真正独立自主,也许你 很辛苦,但你却拿不到钱。"  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材料表明,申请项目过程中弄虚作假、剽窃和 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滥用科学基金等事例的绝对量在增加。   我相信文中说的这些问题是存在的,因为在这类学术腐败事件过去被揭露出来 的已不少。但随之而来也就产生一个问题,既然学术界的腐败丛生,享有科学界 最高荣誉的院士们仅仅是自律就够了吗?  我高兴看到“张存浩说,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影响科学界,科学界也不是一块净 土了。一些不良行为时有发生,一些腐败行为在各种形式掩盖下滋长。从核酸风 波到基因皇后,从盲目攀比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到院士候选人打 广告,个别科学家的行为引起广泛争议,为社会所瞩目。这些现象如不及早加以 遏制,必定会对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起到严重的干扰和阻碍作用。”(驻 京记者李文祺,2001年12月10日,解放日报)同时马上想到这些不正是前一阵 “新语丝”“三思言论集”等网站所揭露的吗。那时他们还受到阻扰和责难,也 有院士出来说公道话的,但很少。我以为院士作为国家学术领域的带头人,首先 应带好学风,纠正今日学风之败坏,责无旁贷,而这么多的院士,有谁敢打包票, 给个清白?在学术领域中也必须发扬民主,并且从制度上保证,而现在这种办法, 适足以促长学阀、派阀的产生。  除了封建科举制的遗留影响,今天还多了一个中国社会环境正转入市场经济的 因素,院士成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商品,也已可见端倪,为商家做活广告即其一例, 在官场,权钱交易;在学术领域,仔细观察分析,类似的以个人或单位的学术招 牌来做交易的行为又河尝没有。  张存浩副主任是掌管科学道德建设的,对学术领域中出现的腐败事件,显然比 我要清楚得多,那么在对记者发表谈话时为什么仅举出“多年前的事情”来作为 今天反学术腐败的例证而不及其他?  按照2001年12月13日南方周末头版,该报驻京记者邓科、贾杭“追踪‘院士除 名’事件”的报道:张院士称,那则消息不准确。两名院士被除名实际上是多年 以前的事情,与这次出台的自律准则没有直接联系。但没有说他没对记者说两院 士被除名的事。  如果张院士没有提到两院士被除名这件事,记者何以能知道?要是记者乃无中 生有,张院士就应该明确指出,现在只是说不准确,可见他还是讲过的,这就又 回到前面提出的问题,既然无关,为何要拿来在这种场合讲?  有些事说不清楚结也罢,关键在这学术领域中的腐败。今后如何去清除?仅仅 是院士自律,显然不够。  还想补充一点,现在揭露的几乎全为自然科学界内的问题,不要忘了科学中还 包括有社会科学,在社会科学的领域中是不是就没有腐败呢?值得有心的人士去 查一查。     最后,我想重复一下,我所注意的,更多着眼于制度而不是院士个人,有些人 本质或用心也许是好的,但屈从于周围的环境,做了不该做的事,其间还有各种 差异。因此对具体的人和事,必须掌握情况,细致分析,有所区别,不可轻率; 但同时也不应对那些敢于揭露学术腐败现象的人横挑鼻子竖挑眼,回避问题的实 质。在今日各种信息交流快速发达,特别是互联网笼盖全球的情况下,任何对丑 行的掩盖都只能欲盖弥彰,使小苍蝇变成大象。要有问题还是老老实实争取主动 为好。  前年,国民党的秘书长,蒋经国的庶子章孝严,绯闻曝光后,马上公开承认错 误并辞职,得到家人和社会的谅解,在今年的“立法委员”选举中,对手如云竞 争激烈的情况下,仍能高票胜出。盖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想,在学术领域中 更是应该如此。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