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揭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的抄袭等违背科学道德的行为并剖析他的学术水平 直言 国家重视科学研究,近年来投入的经费大幅度增长,可是在科研领域内少数人违反 科学道德的行为也在滋长,这将严重影响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个别这样做 的人,已占据高位,撑握大权,成了“著名科学家”,其影响更坏,危害更烈。好 在这个问题看来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前年,一百多个全国性学会和两百多家 学术刊物签署了第一项维护科学道德的公约。中国科学院等五单位联合发布了《关 于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的若干意见》。今年,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时报》开办 了《科学道德谈》专栏。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公布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 准则》并宣布已有两名中科院院士因违背科学道德而除名。下面揭露一位中科院院 士、“著名脑科学家”杨雄里的问题。 杨雄里,1991 年当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或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 理研究所所长、《生理学报》主编、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 主任、攀登项目“脑功能及其细胞和分子基础”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学 科(微观)专家委员会主任等等。不久前又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 究所所长。杨雄里还常在各种场合中以“著名脑科学家”的面貌出现。这样一位 “重要”的“科学家”,他的科学道德和学术水平究竟如何呢? I。科学道德:下面是杨雄里做过的、各类科学上不道德的行为,各附例证: A。抄袭: 1998 年《生理科学进展》29 券7-10 页刊登了杨雄里一人署名的一篇综述, 题为《Muller 细胞与视网膜功能》。此文是杨雄里抄袭来的。他把1996 年国外 《神经科学动向(Trends in Neuroscience) 》杂志19 券307-312 页上 Newman, E. 和 Reichenbach, A.发表的, 题为《The Muller cell: a function element of the retina》的综述(以下简称为N 和R 文) 翻译成中文,略加删改,即作为他自己 的著作发表。在杨文中,除文末五行多的结语是杨雄里另写的和正文的第7 到第8页 中有三行多一点的内容是N 和 R 文中没有的,文初四行多的序言作了较多的改动外, 其它都抄自N 和R 文。下面任意摘录两段作为例证: (1) 杨文第8 页第 1 段:“Mulller 细胞表达多种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特别是内向 整流 K+ 通道。这些通道在细胞表面分布甚不均匀,它们决定了Muller 细胞的极低 的膜电阻 (10 ~21 MΩ)。此外,Muller 细胞还拥有延迟整流、快失活和 Ca2+ 激 活的 K+ 通道,Na+ 通道,以及钙通道,由于这些通道的电导比内向整流K+通道小 得多,它们可能并不显著调制细胞的膜电位。” N 和 R 文第 307 页右边第一段(注:“.....” 是杨雄里删去的部分):“Muller cells ..... express a wide variety of voltage-gated ion channels. Their membrane conductance is dominated by inward-rectifier K+ channels, which give these cells an extremely low membrane resistance, ranging from 10 to 21 MΩ ..... The inward-rectifier K+ channels are distributed in a highly non-uniform manner over the cell surface. ..... Muller cells ..... also possess delayed- rectifier, fast inactivating and Ca+ -activated K+ channels, Na+ channels, and Ca2+ channels. These channels probably do not modulate cell membrane potential significantly, however, as their cellular conductances are much smaller than that of K+inward-rectifier channel." (2) 杨文第9 页第 1 段:“就 [K+]o 而言,光激活视网膜神经元在两个突触 层(内、外网状层) 诱发 [K+]o 增高。这种增高的 [K+]o 必须被迅速清除,否则 神经元的兴奋性会发生激烈的变动。Muller 细胞通过几种机制实施其清除多余 [K+]o 的作用。其一是经被动和主动过程摄取K+,并暂时储存在细胞内。其二是 [K+]o 增加进入 Muller 细胞使之去极化,从而使 K+ 从其它区域流出。后者实际上是一 种空间性的缓冲机制,即以重新分布的方式来降低某些部分的[K+]o 。而这种机制 的运转是通过内向整流 K+ 通道进行的。在两栖类,这些通道多位于终足区,而终 足区又紧贴玻璃体,因此神经元释放的多余的 K+ 大部分从终足区流至玻璃体。在 哺乳类情况更复杂些,多余的 K+ 既流至玻璃体,又流至光感受器周围空间。这种 空间缓冲机制清除 K+ 的效率比单纯经由胞外空间扩散要高一倍以上。 N 和 R 文第 309 页左边第二至五段:“Stimulation of the retina with light results in neuronal activation and increases in [K+]o in the two retinal synaptic layers (the inner and outer plesiform layers). These light-elicited increases in [K+]o must be cleared rapidly in order to limit fluctuations in neuronal excitability. Muller cells remove excess K+ from extracellular space by several mechanisms. ..... K+ is taken up and temporarily stored in Muller cells, ..... by both passive ..... and active ..... processes. Potassium is also removed from extracellular space by a spatial-buffering mechanism: increases in [K+]o within the two plexiform layers depolarize Muller cells and led to K+ efflux from other Muller-cell regions. The resulting K+ spatial-buffering current effectively redistributes extracellular K+ from regions where [K+]o is initially high to regions where it is low.Spatial- buffering currents pass through inward-rectifying K+ channels, ..... .In amphibian species, a large fraction of all inward-rectifying K+ channels in Muller cells is localized to the endfoot at the retinal surface. Thus K+ spatial-buffering current preferentially exits from Muller cells at the endfoot. The result of this specialized form of spatial buffereing, termed `K+ siphoning', is that most excess K+ released by active neurons is transferred to the viterous humor, ..... . The pattern ..... is more complex in mammalian species, with excess K+ directed to both the vitreous humor and the fluid space surrounding the photoreceptors...... K+ siphoning is 1.6-3.7 times more effective in clearing K+ from the retina than is K+ diffusion through extracellular space.” 有没有可能杨雄里本来是要将该文作为译作发表的,印刷时将“译”字漏掉了呢? 不可能: (1) 文章的序言已经改动,结语已经改写过。 (2) 译文都要注明是译自哪一篇文章,在杨雄里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没有注明这一点, 而且还耍了一个花招:在杨文的第 9 页最后两行那句话是抄自 N 和 R 文第308 页右48 行的。这句话是:“这样的 Ca2+ 波能否作为信号传递的另一种方式,把信 息从外层视网膜向内层视网膜传递是一个诱人的问题。”原文是:“It is interesting to speculate that these Ca2+ waves provide a second pathway, .....(杨文略 去) for signals to be relayed from the outer to the inner retina..” 杨雄 里在这句话的后面加了一篇参考文献[17]。这篇参考文献正是杨雄里抄袭的、 N 和 R 的文章。很明显,杨雄里想要读者以为,作为他自己的著作发表的这篇文章中, 只有这一点是引自N 和 R 的文章,其它都是他杨雄里自己的。 B。编造率先发现: 杨雄里是否只做过抄袭这一项在科学上不道德的行为呢? 否。杨雄里把别的科学 家早已报导过的现象等,编造为是他的率先发现。例如十多年来,杨雄里曾反复宣 称是他率先发现了眼睛的“暗压抑现象”。这里仅举两个例子:在他写的《视觉的 神经机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一书封底作者介绍中写道“率先发现了视 觉信号在暗中受压抑的新现象(暗压抑效应)”;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中国科 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357 页杨雄里的自述中,他又写 道:“率先发现了视锥信号在暗中受到压抑的新现象”,并且用了这篇《自述》的 几乎 2/3 的篇幅来描述他“发现”这个现象的前前后后。 事实是暗压抑现象是Raynauld、Lavioletyte 和Wagner 三人在七十年代率先报导 的(Science, 204:1436,1979),而杨雄里是八十年代初在日本进修时才开始涉足这 方面的工作的。 是不是杨雄里不知道 Raynauld 等人的工作呢?绝对不是。暗压抑现象是Raynauld 等人率先发现的这一点,杨雄里知道得很清楚。1988 年Dowling 实验室发表的,有 杨雄里署名的一篇文章(J. Neurosci. 8:2259) 的序言中清楚地写道:“In recent years, however, sever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cone pathways in the teleost fish are depressed when an animal or retina is left in dark for prolonged periods of time (>1 hr) and that responsiveness of the cone system returns following illumination of the retina. The first of these studies was carried out by Reynauld et al (1979), ”这段序言的译文是“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硬 骨鱼在动物或视网膜置于暗中长时间 (> 1 小时)后,视锥通路受到压抑。视锥系统 的反应性在视网膜受到光照后恢复。 Raynauld 等人 (1979) 是首先进行这项研究 的。” C。杨雄里在引用有他署名的文章时删除共同工作者的姓名,或把他自己本来排在 后面的名字向前移: 以杨雄里1996 出版的《视觉的神经机制》一书为例。在这本书末附的参考文献中 所列文章,没有杨雄里署名而作者少于三人的,将姓名全部列出,作者超过三人的 则列出前三人的姓名,后加“等”字。可是有杨雄里署名的而有下列两种情况的共 同工作者的姓名,却不是按此办法列出,而是被删去了: (1) 合作者是国内的科学家:如书末参考文献 [33](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 报10:15, 1978),原作者有杨雄里、中国科技大学寿天德、中科院生理所李震元、 厦门大学海洋系郑微云和柴敏娟五位,可是在本书参考文献中,该文作者被列为杨 雄里等,另外四位的姓名都被删去了。对比之下,在引用杨雄里在国外实验室进修 或工作时,和国外科学家共同署名的文章时,他是列出前面三位作者的,只有在他 要更改排名次序时才是例外(见下一段)。 (2) 在原作中杨雄里的姓名排在后面的,他删去排在他前面的合作者,而把 他自己的姓名向前移:如参考文献 [152]是杨雄里在美国吴淼鑫(Wu, S.M.) 教授实 验室工作时参与署名的一篇文章,原作者为四人,杨为第四作者(Wu, Qiao, Noebels & Yang, Vis. Res. 33:2611, 1993)。但在本书中引用时,杨雄里删掉了Qiao和 Noebels 两位,将自己移到第二位,文章的作者成为只有吴淼鑫和杨雄里两人,后面连“等” 字都不加。 用这两种办法删去他的共同工作者的例子,在《视觉的神经机制》一书所附参考文 献中还有不少。杨雄里不仅在本书中这样做,早在八十年代初,杨雄里发表的文章 中引用他过去发表的文章作为参考文献时,已经删去共同工作者的姓名,此处暂不 列举。在已经被揭露了的违背科学道德的行为中,象杨雄里这样,在引用自己过去 发表的文章时,删去共同工作者的姓名或更改排名次序的做法,恐怕还是绝无仅有 的。 D。编造学历: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357 页中杨雄里写道:“1980~1982 年在日本国立生理 研究所进修,获学术博士。”凡是对该研究所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个研究所是 从1989 年起才开始授予博士学位的。杨雄里根本不可能在 1982 年在该研究所得到 博士学位。 II。学术水平: 杨雄里进入视觉这一领域已近四十年,从七十年代中到现在,不中断地在视网膜工 作也已近三十年。下面来剖析一下他的学术水平。 真正能反映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水平的是他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出的工作,而杨雄里 在国内做的工作很少被同行所引用: (1) 直到参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杨雄里在国内实验室的工作,基本上 没有被同行引用过: 杨雄里 1963 年从上海科技大学生物系毕业去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视觉组 工作,70 年代中期开始在厦门大学学报发表文章,1990 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 员候选人。这段时间内他在国内实验室所做的工作结果在几种学报、中国科学、科 学通报、动物学杂志和Vision Research 发表了简报和全文报导卅余篇,其中部分是 和他的导师或和外单位合作的。按照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 2001 年9 月的资料 (http:// www.webofscience.com),其中只有一 篇曾被其他科学家的文章(即不包括有杨雄里 署名的文章) 引用过一次。乏人引用决不是因为杨雄里的文章,除发表在Vision Research 那一篇外,都是发表在国内杂志上,因而别人不知道。在国外重要的文摘 (如生物 学文摘) 和计算机网络中 (如Medline 和 Web of Science) 都有在国内主要杂志发 表的文章的摘要。在国内发表的工作,只要是重要的,即使在还没有计算机网络的 时代,都很快就被广泛引用。例如邹冈和张昌绍1964 年发表的关于鸦片作用部位的 那一篇文章(中国科学 13:1099, 1964) ,被引用已超过一百五十五次(Current Contents, Life Science, “This Week's Citation Classic” 35[30]:11, 1992)。 杨雄里在国内做不出好工作并非受限于实验条件。早在八十年代中,生理研究所视 觉组过去的一位研究生去了美国一个和杨雄里在同一领域工作的实验室后就说过, 这个实验室的设备还不如杨老师的。 (2) 杨雄里成为院士已经十年,他在国内实验室的工作依然少有同行引用: 从1991 年到2000 年,杨雄里在国内实验室的工作又发表了简报十余篇和全文报导 约二十篇,可是依然有2/3 以上没有被引用过。被引用过的那些,除个别外,都不 超过三次。即使和杨很熟悉的,和杨雄里在同一个领域内工作的同行的文章,也不 引用杨在国内做的工作。如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杨雄里曾多次去吴淼鑫教授的实 验室工作。在吴发表的文章中,包括杨雄里也署了名的,到死未引用过杨在国内做 的工作。1994 年吴写了一篇,就是杨雄里在国内工作领域方面的综述 (Ann. Rev. Physiol., 56:141),引用了两百多篇文章,可就是没有引用任何杨在国内做的工 作。 在科学史上曾有过例子,重要的工作一时不为人所理解,在一段时间内乏人引用。 不过那些是属于提出和当时人们已经普遍接受的某个重要的概念或理论不符的实验 结果或理论,杨雄里的工作显然不属于此。 从参加科研工作到现在,杨雄里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国内实验室。他有第一流的仪器 设备,又有充裕的经费,经常有机会去国外活跃的实验室。从 1975 年以来杨雄里 在国内的工作共发表了简报和全文七、八十篇,可是这七、八十篇文章被同行引用 的次数,总加起来才不过四十次左右。这从一个方面说明杨雄里自己没有做出过比 较重要的工作。 杨雄里的学术水平还可以从其它方面来剖析: (1) 杨雄里抄袭别人的综述,从另外方面说明他的学术水平不高。前面已经揭露杨 雄里抄袭关于视网膜Muller 细胞的一篇综述。视网膜Muller 细胞属于杨雄里的研 究对象,他在这方面已经发表过研究论文,可是写一篇有关综述还要靠抄袭别人的。 (2) 杨雄里编造是他率先发现暗压抑效应是他的学术水平不高的又一例证。上面已 经揭示,暗压抑效应并不是杨雄里率先发现的,而且暗压抑效应只在一些硬骨鱼中 观察到,在高等脊椎动物,如哺乳动物,并没有这种现象(Lankkheet, M.J.M. 等 人,Vis. Res. 36:3955,1996)。因此,这个现象在视觉中并不具有普遍重要性。杨 雄里在这方面的工作,又大部分是他在国外实验室进修或工作时和外国科学家们合 作做的。可是在《院士自述》中杨雄里居然会化了近 2/3 的篇幅来谈它。这充分说 明他实在拿不出一项在他自己实验室做的,稍有重要性的工作了。 结语:杨雄里干违背科学道德的事至少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成为院士以后更是愈 干愈多,本文提供的例子只是本人所了解的部份情况。对于本文中列举的抄袭、编 造史实、删去共同工作者的名字、更改排名位置和编造学历等这些很容易查证的事 例,杨雄里尚且敢于这样做,人们不禁要问,杨雄里发表的那些内容不那么容易核 对的文章,情况又会是怎样的呢?杨雄里的研究工作仅限于低等脊椎动物(鱼类和两 栖类) 眼睛的视网膜,从来没有在较高等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任何部分,更没有在 脑做过研究工作,他又是怎样将自己打扮成一位“脑科学家”的? 显然,将这样的“著名科学家”近二十年来做过的诸多科学上不道德的行为,认真 核查,严肃处理,并公之于众,必将会大大地弘扬科技界的正气。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