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用Google一查,发现除《中国青年报》外,《光明日报》2000年7月5日也曾 报道过薛毅博士的事迹。情节与中青报的报道大致相同,只不过以记者口吻写,显 得更客观些,不如《中青报》那么感情充沛。 关于类似的事迹,看过很多报道。描述不外乎“高薪”,“俺这里永远有一张工作 台和计算机在等候你归来”,等等。但一个普通教学和研究机构提供8万美金以上 的“高薪”,是第一次看到。 《光明日报》的报道中还提供了一些量化指标,如“他先后发表科研论文159篇, 有6篇被选入国际会议”。对薛博士所在领域非常不熟悉,但依常规而言,以35 岁(今年应是36岁)的年纪,发表159篇论文,实属高产,但“被选入国际会 议”离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尚有很大距离,似乎不值得专门列为成果。而且现在 这时候再提“被选入国际会议”,总让人觉得不安,毕竟这是“生命核酸”之创始 人崔秀云教授的招牌。(方舟子按:“选人国际会议”不能算是发表论文。按惯例, 只要交了注册费用,论文内容又符合会议主题,就都可以“选入国际会议”) 现在有些科学工作者不知怎的,总有些不清不楚。“海外归来派”的同志们抛出些 许辉煌经历,可满足一下虚荣,赢得一些艳羡;国内同志也不让那些朋友专美,总 也能制造些荣耀,找些光环罩着自己。 (bli) 无悔的选择 ──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青年博士后薛毅 本报通讯员 郭洪平 黄选军   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青年博士后薛毅35年的人生历程中,曾有 过几次留在国外工作的机会。   1995年12月,在德国柏林大学举行的世界口腔生物学术大会上, 薛毅宣读了《厌氧菌在口腔疾病中的意义研究报告》,引起来自30多 个国家400多位学者的关注。会议还没有结束,柏林大学牙科研究所主 任瞻斯博士诚恳地邀请薛毅到他的研究所工作。面对优越的实验条件 和良好的工作环境,薛毅谢绝了瞻斯博士的挽留,如期回国。   1997年6月,薛毅应瑞士苏黎世大学口腔生物研究所主任古根海姆 教授的邀请,到瑞士进行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修。当古根海姆教授读 完他送交的6篇论文时,当即表示给薛毅前10个月的工作加薪10%,另 考虑增发13个月的工资。此时,英国一家牙科研究所和南非开普敦大 学也向薛毅发出了邀请函,许以丰厚的待遇这些,都没有动摇薛 毅回国的决心。   1998年6月,在古根海姆教授为薛毅举行的欢送会上,一个不愿回 国的留学生对薛毅说:“学术无国界,你留下来,会有更大的发展。” 薛毅对他说:“祖国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我不能忘本。”古根海姆教 授被深深打动了,他免费赠送给薛毅价值3000多美元的菌株和一本亲 笔签名的最新著作。这些菌株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薛毅将它们全部 带回了祖国。   从瑞士回国前,薛毅收到了妻子用快件邮来的从瑞士直飞日本的 机票和赴日本的全部手续。薛毅清楚,是否飞日本,意味着这个家庭 的前途。他与妻子是一个导师带出的学生,两人在共同的事业中产生 了爱情,婚后感情一直很好。后来妻子去日本进修并定居日本。赴日 本的机票,对薛毅来说好比最后通牒。经过痛苦的思考,薛毅又一次 选择了祖国。   回国后,薛毅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全部贡献给我军医疗事业,他设 计的牙髓炎、牙周病病因机理研究,在全军“八五”课题招标中一举 中标。他先后发表科研论文159篇,有6篇被选入国际会议。他先后荣 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被北京军区和北京军区联勤 部评为“青年科技练兵之星”、“优秀中青年科技干部”,并三次荣 立三等功,一次荣立二等功。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