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原载2001年5月30日《中华读书报》) 寻找失落的学术秩序 □冯雨   要想准确地了解学术圈内的腐败程度是不可能的,但是根据那些已成定论的 案例涉及到的领域、机构、人员来看,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当下的情况是非常严重 的。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一般的研究单位到国家一流的科研院所、高等院 校,从普通的研究人员到拥有博士、教授头衔的学者,可以说腐败无处不在。这 的确很可怕。   不过尽管很可怕,却也很正常。这里先问两个问题。如果说你只用花一半甚 至更少的力气,就能得到比现在高两三倍的收益,而且所冒的风险基本是0,最 多也就是两三个实在看不过的人在背地里偷偷说你几句闲话,你作不作伪?你周 围的人会不会作伪,概率是多少?——当然,也就是问问而已,我不想得到答案, 你也不必当真。   很多作学问的人通常都把作学问看得高尚而纯洁,在一个圣洁的地方,怎么 能容纳得下市井中的偷鸡摸狗?这是不是一种自恋情节,我不太清楚,但我觉得 如果有人坚持这种观点,其心理倒是与当年孔乙己在说“读书人的事,能算偷 么?”时颇为类似。在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时候,爱因斯坦对德国知识界的反应 是非常失望的,因此在战争结束之后再也不肯回到自己祖国的科学共同体中去。 在中国大放卫星的那段历史上,知识分子的精彩表演绝对是不亚于普通老百姓的。 我不敢就此下断语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是享乐的,但是至少在今天,构成我 们社会的人中的绝大部分绝对都是有私心杂念的。有欲望就有犯错误的动机。   所以我认为,假货在学术界的大行其道与其在市井中的泛滥一样,是极其正 常的。学者们也都是人,都是有七情六欲、都要吃喝拉撒的凡人。既然不是神, 我们就没有必要把这块地看得多么清洁。如果一味地强调道德的力量,对于假货, 对于造假,我们永远只会限于毫无边际的泛泛之谈。   《圣经》中的创世故事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创世之初,人类始祖亚当和夏 娃尚未有羞耻之心,尚未能分辨善恶,还处于懵懂未知的本真状态。这时候的人 还没有道德观念,他人及我、我及他人。因此除了不得吃知善恶树上的果子之外, 上帝未与人立任何约。当人偷吃禁果,知道分辨彼此善恶之后,上帝就与人一次 次地立约,而且一次比一次具体,一次比一次严格,一旦人违反,就降下灾难和 瘟疫来惩罚他们,让他们悔改。作为造物主,上帝对他的产品是有深刻的了解的, 他知道单凭道德是无法约束人类的行为的,他们必须要遵守律法,而且一旦逾越 就必须遭受制裁,否则他们无法成为义人。这是神话,但蕴涵着对人性的深刻洞 见。   在学术研究已然社会化、团队化,参与其中的不只是绝少的一部分人的时候, 如果没有一个由有效的预防机制、合理的惩罚机制、严格的监督机制构成的学术 制度,我们怎么能防止学术腐败的泛滥?在理论上假设每个人都可能是小偷未免 武断,但是如果我们据此能够建立起一个新的的秩序,有效的阻止腐败的蔓延, 武断一点又有什么不好?   据我所知,国内的学术刊物都有各自不同的据称是“严格”的审稿制度,但 即使那种最大胆的整段、整页、甚至是整本书的剽窃,赤裸裸地将他人的劳动成 果据为己有的事都有人能做,而且屡屡成功,为什么?这是不是说明,在学术刊 物上发表文章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也还是作者与编辑的私交?我不知道现在的学术 刊物有多少真正是严格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同行评议”的方式来审稿,但是我相 信如果绝大部分见诸学术刊物上的文章在这之前已经通过三五个同领域的专家审 阅的话,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学术腐败现象将会大大减少。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不 称职的教授、博导,有那么多不合格的博士硕士?我们的评选制度为什么不能保 证遴选的都是合格人才?我们天天都有人在抱怨现在是一个盛产好好先生的时代, 那么我们的制度在哪些环节上或者说在根本上就是在纵容、滋长这样的好好先生?   单单有防范机制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惩罚措施。正如法律光规定什么样的 行为是小偷还不够一样,还必须同时确认什么样的行为应该做出怎样的判罚才能 取到震慑的作用。合理的惩罚制度首先应该能够保证判定结果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在这个基础上作假者除了承担国家的法律所确定的责任外,在学术圈内也必须受 到必要的制裁,付出他们应该付出的代价。   防范机制和惩罚机制本身应该是透明的,这有利于建立一个严格的监督机制, 而一个严格的监督机制又是保证防范机制和惩罚机制良性运转的关键。现有的防 范机制和惩罚机制无法完成本应完成的任务,很大的原因是它们既不透明又无一 定之规,明明知道这件事有问题,偏偏就找不到一个该负责任的个人或部门。   现在基本上我们的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会,这些学会是学术共同体的权 威机构,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制度化它们责无旁贷。中国的现实情况很复杂,人 事关系更复杂,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对付学术腐败困难重重。但是如 果我们想要不满足于只是无关痛痒的说说而已,如果我们不想只是在忍无可忍的 情况下才来宣泄一下自己的不满,我们就必须克服这些困难。腐败的泛滥源自于 制度的欠缺,遏止腐败,必须完善和规范我们的制度。   把王海和方舟子相提并论似乎并不合适。不过王海的打假行为和方舟子在自 己的网站上设立学术打假栏目恰好都处在同一个时代,倒也不是纯粹的巧合。他 们的行为应该说是在某些本应由社会共同体完成的功能因为缺乏顺畅的执行机制 而无法完成时出现的一种补偿效应。他们都是有勇气的人,他们的行为在激发人 们的权利意识以及在警醒人们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方面都会发挥作用。他们都是 各自领域内一种更完善更合理的运做机制出现的催化剂。这也正是他们的意义所 在。他们的行为恰恰不应该被当成一种可以效法的模范或榜样。须知,全国人民 都成为王海也无法代替法律的完善和制度的规范,而所有的学者都成为方舟子也 不能替代一个合乎理性的学术团体。   在方舟子答《明日报》记者的访谈中,对自己所进行的打假工作进行了简单 的总结,先说到了中国人的“一种奇怪的心态”——对腐败分子无比宽容,对打 击者反倒百般指责,其次又认为“我们已揭露了几起大学教授抄袭案,可谓铁证 如山,但这些人仍然没有受到任何处分”。尽管我与方舟子并无多少交往,但我 相信他的人格。我认为他所说的“铁证如山”就确确实实是铁证如山。我同样为 他们所揭露的这些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而失望。不过这也正好表明了在一个讲 求法律、规范和制度的时代,个人英雄主义式的游侠能走多远。不管有多少像我 这样相信他的人支持和声援,都无法令他具有一个合理合法的制度能赋予他的神 圣性和权威性。这就令他得到的结论缺乏足够的震慑力。而可以想像的是,他不 小心得罪的那些人,肯定会借机浑水摸鱼,反咬一口。同样,排除掉中国人是不 是有某种奇怪的心态,因为方舟子的公信力不是来自制度的保证只是来自人们对 其人格的信心,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建立起这种信心,自然也会有很多的人对他 的行为和动机作出各种各样的猜测和评价。   遏止学术腐败,建立一个新的学术秩序,更多的需要学术界自己的努力。尤 其我们不应该对大众媒介抱有太多的期望。不管王海也好,方舟子也好,从他们 的身上,我们都能看到大众传媒的双重影响。在理论上,大众传媒承担着“讴歌 正义,鞭挞丑恶”的社会责任。但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媒体本身对此意识淡漠, 另一方面,它们也是单个的利益主体,其行为主要也在于利益的驱动。因此它们 对学术界的关注往往抱着猎奇和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眼球这样的动机。他们在今 天揭露了一起剽窃案,在明天一样会鼓吹出一个学术泡沫,特别是在缺乏制度保 证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会更明显。因为他们缺乏判断力,在没有参照的情况下, 他们对消息来源的信用等级无法进行评估。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