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从泡沫学术、人海学术到混沌学术 ──中国文科学术危机与困境管窥 杨曾宪 1990年代以来,面对文科学术腐败、学术失范和泡沫学术①泛滥局面,有关学术 打假、学术规范重建等问题的讨论一直是学界热点。到王铭铭抄袭案被揭露,这一 热点更变成新闻焦点,各界有识之士痛心疾首之余,纷纷发表高见,寻求对策。笔 者虽身处学界边缘,多年来孤自从事美学哲学研究同时,也在观察思考这些问题, 现借《人文杂志》宝贵篇幅,将有关文科危机与困境的一己之见坦陈于此。旁观者 清,这或许有助于中国文科学术走向真正的繁荣。文中涉及的三个概念,“泡沫学 术”是对文科危机的描述性概念,“人海学术”、“混沌学术”则是我对文科危机 与困境的分析性概念,它们彼此因果关联,又独立存在。需说明的是,“一己之见” 并非谦辞,因为笔者没就相关问题做全面调查,只是凭个人有限经验或研究所得给 出结论,这便意味着本文并非严谨学术论文且难免偏颇。因即将论及学术规范,所 以,我自己需先合规中距作此说明,避免产生不必要误读,同时也借此表达欢迎批 评的真诚态度。 一:关于泡沫学术 目前,人们深恶痛绝的是学术腐败和学术失范。像各种论著抄袭评奖作弊等等,皆 属学术腐败;像学风不正编著混淆等等,皆属学术失范。鉴于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学界分析已到位,关键在匡正实践。尽管在社会道德失范情况下,学术风气难以淳 正;尽管当面子法则畅通无阻时,学术批评也难以开展;但只要加大刚性制度约束 和舆论监督力度,学术腐败和学界歪风猖獗蔓延的势头总是还可以遏制的。而相对 说来,我倒认为真正危及学术生命且难以根除的痼疾,恰恰是泡沫学术。之所以这 样讲,是因为泡沫学术往往是打着学术旗号扼杀学术,打着学术规范幌子践踏学术 规范。 学术的意义,不在于对人类知识量的积累,而在于对前人知识质的推进。其中,对 人文学科来说,学术需要对前人(人文)知识和思想有所传承有所发现,需要有思 想的创新;对社会科学来说,学术需要对前人(社科)知识和理论有所继承有所发 展,需要有理论的创造。学术的生命就在这“发现、发展、创新、创造”之中。如 果说学术有元规范的话,它绝不一个技术操作规范,如何征引注释等等,而是一个 智慧创新范畴,看你是否比前人更有思想,是否超越前人贡献出有价值的新知识、 新观点、新理论等等。如果离开这些价值内涵,那么,无论是怎样的“皇皇巨著”、 “世纪经典”,或是怎样的重点课题、重奖成果,都统统是泡沫学术。泡沫学术在 完成它的晋职获奖或其它非学术社会功能之后,很快就变成学术垃圾。因此,泡沫 学术本质上是反学术的。但问题严重性在于,有些泡沫学术,是学术打假打不掉的, 一般学术规范约束不了的,而且,由于其曾获得很高的学术奖项,其“带头人”, 此前已是或其后更是著名博导、学界权威,使其得以合法地繁衍着、蔓延着,堂而 皇之地成为学术正宗。在这种情况下,恕我直言,任何学术规范建设努力最终都将 归于无效,因为这种合规范的非学术,将吞噬掉真正的学术! 现在,就让我们看看泡沫学术在当代学术各个层面上的严重存在。 首先,有些学科本身便是建构在泡沫之上的。遗憾的是,我不能在此指陈那一门学 科是泡沫学问,但却绝不是无的放矢②。1980年代,我为生计,也为自修,曾在 电大蓬勃发展时期,担任过文科数个专业的十多门课的辅导教师,接触了大量文科 教材,听了许多教学录音,感触良多。譬如像社会心理学、中外文学等课目,或启 人心智,或增加学识,学与不学、教与不教,的确大不一样。但也有些冠以“XX 学”的课目,基本是将常识换个说法,学生只要有阅读能力,躺在床上读一遍就可 搞通,根本不需花功夫去专门教与学(许多人的轻松自考实践可反证这一点)。学 生在这种泡沫“学问”中浸泡久了,反倒思想僵化,踏上社会往往“找不着北”! 我在《假文凭泛滥的经济学分析》杂文中,曾如此分析过:假文凭再真,但如果人 的知识技能是假的,那又有什么用呢?假文凭泛滥的真实原因是文科真文凭的贬值。 在这种真做假时假亦真的情况下,真假文凭只有道德法律意义。而一旦抛开这些因 素,假文凭应当说是很“经济”的存在:它既没浪费学生生命,又节约了国家经费, 还可让泡沫教授下岗,如此等等。当然,这是杂文笔法,但其中道理却被广泛认同, 否则,它就不会被反复盗用了。 其次,是某些课题属泡沫化的假问题。我想以曾是热门话题的古文论现代转化为例。 这本是一个理论的实践性问题,与“话语”权无关。今天,中医依然有生命力,是 因为它依然能治病,包括治西方人的病。假如不是这样,中医界只是反复强调中医 “话语”的丰富性和转化的必要性,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既然大家都肯定古文 论话语的优势特征,为何不去应用和实践,用转化后的古文论“话语”写出漂亮的 批评文章,让当代评论家集体“失语”呢?但数年过去了,只闻倡导声,不见操练 人,便证明了它的泡沫性本质。当然,今后如有学者能用实践证伪我的观点,我仍 将很乐意承认错误。需说明的是,尽管可能有学者因这一课题而教授而博导,但我 绝没有否定古文论研究的意思;众多参与者的真诚弘扬传统文化动机不容怀疑,其 较高学识水平也有目共睹,这与某些借“后”学制造泡沫的泡沫教授不可同日而语。 只因笔者曾对这一问题做过研究③,便拿来作为例证。 最后,则是大量存在的泡沫著述。鉴于我们都处在这种泡沫著述的包围中,便无须 举例了。这之中,哪些为职称或年度指标而完成的泡沫著述,确有体制性原因,大 家彼此心知肚明,且不去管它。但那种以泡沫学术为资本、大作权威秀的著述却应 当戳穿,因为它的危害甚巨。譬如某些著名学者,几乎年年都发表建设“中国特色” 的“XX学”的文章,或是关于“马克思主义XX学”的“几点看法”的宏言空论。 我绝不怀疑这些倡导的正确性,问题是,如此年年“站在高坡上,给人指方向”, 其动机却令人生疑。细想一下,原来是这种文章,材料现成,观点宏大,气势贯通, 且很容易捞取权威名声:别人成功了,帐记在自己名下;别人失败了,自己毫发无 损──这真可谓成名的终南捷径!影响所及,许多青年学者也都学会了做这种空头 大文章,一上手,也是关于“XX学”的“几点认识”,结果,几十年“认识”下 来,我们恰恰很少贡献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XX学”! 二、关于人海学术 泡沫学术是由综合原因造成的,其中,量化考核制度无疑是直接原因。但窃认为, 在教授职称含金量已大大贬值的今天,如果不进行结构性调整,只简单地放弃量化 管理,虽会有少数学者去坐冷板凳,献身学术,但肯定会有更多的教授,踢开冷板 凳,兀自享受去了。因此,量化管理只是“表”,文科设置与评价体系的偏颇才是 “里”,人海学术,就是其表现。 笔者在大学体制外,不了解目前文科量化管理的普及程度。但即便没量化指标的单 位,由于论文是文科各系列职称评定的硬指标,文科从业人员几乎也全都承担着科 研任务。按2000《中国统计年鉴》统计,中国高校文科教师为18万人(讲师以 上职称13万人),加上全国社科院系列及政经文教各部门所属研究机构的文科研究 人员,这支队伍可能超过25万人,这就自然组成一支世界上最庞大的文科研究队 伍,形成千军万马搞科研的“人海学术”局面。因此,所谓学界浮躁,并非学者们 自己愿意浮躁,而是人海学术现状使大家难以宁静致远,走内涵开掘型研究之路, 而在外延拓展型学术道路雷同撞车。譬如将西方理论变学问,在编著译著上寻出路, 像西方哲学史、美学史,几乎年年都有新成果;譬如将诸子学说变理论,靠传统文 化吃饭,像儒家新说、道家新论,几乎月月都见新文章。这之中,多数“新成果” 只是学术拼盘或概念游戏而已,且拼盘质量每况愈下,游戏程序早已僵化。问题是, 就这样后来者也很快就无“路”可走、无“饭”可吃了,连像样的“新泡沫”都 “泡制”不出来了。 不妨以现代文学研究窘境为例。我曾经的概括是:30年、6个作家(鲁郭茅 巴老曹)、3千人研究大军。当然,不止6个作家。但即使再重新排坐次、再拓展 研究领域,譬如将王度庐这样的武侠作家也挖掘出来,这30年的研究资源也是有 限的。何况,这“3千”数字太保守了,据上述《年鉴》统计,高校文学教师为7. 4万人,其中现代文学教师不应少于1.5万人。这样,加上应届现代文学博士、 硕士生,这现代文学论文年产量恐怕要超过2万篇(当然,未必都能发表)。这么多 的论文,什么题目做不烂!这很像1958年大跃进“万斤田”的密植情况,结果 是小麦大面积倒伏,收获的全是秕糠。如此有限的学术空间研究资源经如此高密度、 高强度地开掘,收获的同样多是泡沫学术甚或垃圾学术了。当然,我绝不认为这3 0年已研究透了,甚至包括鲁迅。吃鲁迅饭的人不少,但真正承继鲁迅精神的不多。 鲁迅恰恰在如此密集重复“研究”中,被人善意或恶意地反复糟践歪曲,忽而被神 话,忽而被丑化。一个真实的鲁迅,离我们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这便形 成各领域研究者越多、研究越难深入、越难出好成果的怪圈。因此,这种泡沫学术 看似是学界喜剧或闹剧,实则是学界的悲剧、学人的悲剧!它浪费了学术资源,更 浪费了学者的生命! 令人焦虑的是,目前这种悲剧趋势还在加剧。随着高校规模扩大、文科“点”和 “基地”的增加,文科队伍也在与时俱增。而在赶超“世界一流”学术大跃进思想 指导下,许多大学都提出创办研究型大学的口号,包括地方大学、党校在内,几乎 所谓文科单位都在将重点向科研倾斜。“人海学术”变成“人海战术”,许多单位 为鼓励人人搞科研,采取“锦上添花”的重奖政策:重点刊物发文重奖,获省部奖 励再重奖,拿到国家课题更重奖等等。如此重奖既是激励,更是巨大压力,甚至可 能比一般量化管理更会窒息学术生命。笔者从1983年起用了15年时间完成自 己的系统美学研究,我曾庆幸因在大学体制外,避开量化竞争的压力;但放到今天, 扪心自问,我能不理睬这重奖诱惑再去坐十年冷板凳吗?着实难乎哉!因此,按目 前趋势发展下去,不仅学术腐败、学术泡沫蔓延势头难以扭转和遏制,而且,可能 事与愿违,文科学术水平提高不了多少,文科教学水准却会下降。实际上,今天一 些名牌大学的文科学生甚至研究生的质量已被社会亮出了黄牌。 因此,我认为目前这种畸重科研的学术评价取向和研究主导型的人才结构、激励政 策需动大手术改革。重视高教或科研,必须尊重教学和科研规律。那种认为只有人 人搞科研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的观点并不准确,因为科研成果是可以共享的,一个能 广泛接受他人成果的讲师,其教学水平可能远高于哪些炮制泡沫学术教授。而实际 上,像自然科学家并非人人可当一样,从事文科研究同样需要天赋等条件,不是谁 想搞谁就能搞的。那些不适于、不乐于搞科研的教师让他专心从事教学,其贡献可 能远大于迫使其从事泡沫学术研究。正基于这种认识,我建议对大学文科进行概念 性和功能性改造。首先,借鉴理工分科的做法,将文科分为“基础文科”和“应用 文科”两大类。前者包括文史哲等专业,后者包括应用经济、企管、法律、行政管 理和社会工作等专业。同时,将大学分为研究型和普通型两大类,少数重点大学承 担科研任务,多数大学只承担教学育才(包括研究生)任务。相应地,文科教授可 分为“研究教授”、“应用教授”、“普通教授”三大类。对后两类教授的评价尺 度,主要看培养学生的质量,论著不再作为硬性指标;只对前者才有论著成果要求, 当然,这种要求必须重质轻量,实事求是。如此这般纵横两刀切下来,使全国只剩 下1/20的文科教师肩负科研任务,人海学术局面便会消失,泡沫学术和学术腐 败产生的动能便可大大减少,其蔓延势头也将被遏制。 这种转型是否会降低高校教学质量、降低对应用或教学型教授的要求呢?我认为不 会的。现代普通高教,同样要讲规模效益,它主要靠好的教学团队、科学的教材教 法,并不靠名师言传身教,未必都需要研究型教授。像MBA教育,便是靠实践性 系统性教材教案,科学创新教学方法确保学员质量的。今后,普通大学文科就要培 养具有深厚人文修养、掌握坚实社科基础理论、有着多种过硬应用性技能的复合型 人才,包括本科生及硕士、博士等等。当非研究型教授集中精力按这样的目标从事 教学时,高教质量肯定会大幅度提高,起码可以结束目前文科大学生眼高手低甚至 不会写文章的尴尬局面。而这反过来又对应用型或教学型教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际上,拼凑论文易,写好文章难;主编“砖著”易,讲课生动难。我在《中华读 书报》曾发表过讽刺“泡沫教授”的随笔,为众多教授朋友欣赏并共鸣,原来这不 会写文章,不会发言的“教授”所在多有。这种“低能教授”是难以培养“高能人 才”的。因此,今后,非研究型教授必须要有很高的学术素质和教学能力:不仅博 学多才会讲课,还要学术视野开阔,能选用优秀学术专著为教材,能吸收最新科研 成果搞讲座写学术批评文章等等。这些素质和能力要求有些很难量化,可以由大学 生投票进行评比。但只要采取教授竞争上岗的刚性淘汰制度,这种评选比任何高评 委都公平透明,泡沫教授便难以为继了,优秀的应用型、教学型教授的社会地位、 经济收入便可能高于徒有虚名的研究型教授。 这种转型是否会降低文科科研水平呢?肯定也不会的。目前在泡沫学术泛滥的情况 下,人人写自己书,人人不读别人书,即便是严肃的学术成果也被淹没了,除非有 人炒作,一般是很难浮出水面的。而当学术泡沫清除之后,众目睽睽之下,研究型 教授对自己的著述质量自然要十分重视了,这只能大大提高文科科研的整体水平。 当然,这还需要从学术著作出版销售评价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其一,各级课题经 费要从源头上防止给泡沫学术立项;其二,要大幅增加各级图书馆的学术著作专项 采购经费,图书馆一般是不会大量购买泡沫著作的;其三,要对各个学术刊物设定 刊载学术著作批评(而不是正面绍介)文章的比例,提倡教学型教授写批评文章; 其四,要改进社科评奖方法,以学术原创为标准,减少奖项,突出质量。只要形成 合力,就有可能改变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使优秀学者的优秀成果被肯定,并获得 相应效益。在这种评价机制面前,滥竽充数者要么辞职,要么转行专心从事教学, 人人争搞科研的局面便会改变。而对于普通大学有志科研的教师来说,这也不影响 他们的学术前途,因为即便不能流动到研究型教授岗位上,也可“业余”从事研究 并获得社会支持,笔者的成果便从来都属“业余”性质。实际上,学术研究不是种 青苗,“重点基地”或“国营农场”未必有好收成;而凭借志趣、勤奋与才分, “自留地”里倒可能结出硕果。 三、关于“混沌学术”④ 在文科教学体制转型、学术泡沫清除之后,是否就能出理论、出思想、出真正理论 家和学术大师呢?结论仍是不确定的。因为中国学术界一直存在着若干影响文科研 究深化的消极因素。这些因素概括起来,就是我所谓的“混沌学术”或学术混沌化。 这里的“混沌”与“混沌学”无关,而是指在学术研究中自觉不自觉地捣浆糊、趟 混水现象。混沌学术是泡沫学术重要成因,但却并不与之对等,因为很多严肃学术 成果中也有混沌化倾向。“混沌学术”存在于以下几个层面上: 学科性质混沌。文科通常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这已是学界共识。这两种学科 划分对“史”或资料性工作而言,并没有多大意义,但对“论”或理论研究而言, 却是极其重要的。人文学科,包括人文哲学、人文美学和文艺批评等等,他们都允 许甚或依赖主体感悟体验参与,而难以或不需实证检验。譬如人文哲学中的生命哲 学、人本哲学、艺术哲学等等,往往都是一个自洽的价值体系,是哲学家对人性、 对生命、对艺术意义的个性化拷问或诠释。而对生命意义的拷问是永远不能穷尽的, 对艺术的诠释是永远不能终结的,因此,这类人文学术的价值也是永远无法取代的。 中国传统哲学,虽没有思辨形式,但有诗化传统,也多属人文哲学范畴,其中感悟 宇宙人生、重视人性修养的内容抽象出来,同样具有人文学术价值。 社会科学,除去通常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法学等等之外,还包括社 科性质的哲学、美学。辩证唯物主义,就属于社科哲学。社科哲学具有本体论方法 论认识论实践论统一性特征,需要能揭示客观真理,能经得起实证验证。因此,社 科研究不能天马行空,随意诠释,乱出概念,主观臆断。但我们学者却缺少对两种 性质学科区分的自觉,各种越界混战比比皆是。譬如美学,社科美学好比足球,通 过激烈角逐是可分出胜负的;而人文美学好比太极或气功,虽博大精深,健体益智, 但各派间难以兼容,外人也无法与其过招。既往的美学论争就好比足球与太极混在 一起,你用实证否定我,我用感悟回击你,结果几十年吵下来,谁也不服谁,美学 自身也陷入悲剧境地⑤。前述“建设中国XX学”的学者,就是想将不同性质的古今 中外理论“混炖”成一盘“大菜”,结果自然要化为泡沫了。为了避免陷入泡沫学 术,一些严肃学者(及其博士生)往往由论转史,由X学家变成X学史专家。而这 种史、论不分同样是一种学术混沌,严重影响着中国人文学术特别是社科理论的建 设,限于篇幅,此处不详论。 2、研究方法混沌。这种混沌又表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基本逻辑方法的欠缺。由 于缺少逻辑传统又深受佛禅悟性思维的影响,再加上汉语汉字的特殊性,所以,我 们的逻辑混乱似是普遍现象。譬如当代学者已习惯于将“仁”、“道”等概念随意 用西方文化诠释,使儒学中既含有人道、民主思想,又含有生态哲学、普世伦理、 环保意识;如此“万论皆备于我”,我真搞不懂中国为什么还会落后。更有某老先 生师承孔子,曰如何就如何,说怎样就怎样,言之凿凿却从不论证,据“三十年河 东,三十年河西”,便声言“21世纪是中国文化世纪”。由于兹事体大,笔者曾 费一番功夫,对这论断进行了梳理和批评。谁知,我等来的反批评文章不作论辩, 而将某老名言再重说了一遍⑥。初不甚解,细想一下,这倒合乎逻辑,某老这套连张 天师都请出来的神道感悟类学问,原本是无法逻辑论辩的,只好不再理论。问题是, 这种非逻辑现象也常出现在中青年学者身上。我曾有过“教授名声扫地”说法,这 说法自然不周延,但一位教授在公开发表文章中却这样驳论:“如果现在教授名声 都已经扫地了,那么,为何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力争在教授问题上榜上有名呢?”这 真令人哭笑不得。这位教授混淆了价值与价值名声而不自知,试问:现实生活中人 人趋之若骛去拼命争抢的名利价值,难道都有好名声吗? 方法混沌表现的第二层次,就是混淆社科方法和人文方法。这实际上是学科性质混 沌的伴生物,其中,将西方人文哲学特别是后现代哲学作为普遍方法搬用的情况已 司空见惯。后现代哲学,都有着强烈的解构批判色彩,并不具有社科哲学的普遍方 法论意义。譬如像所谓非本质主义,像“东方主义”著名的“东方/西方、野蛮/ 文明”公式,对于解构西方话语霸权或认识殖民文化本质,都很有思想启迪意义。 但盲目套用,将其作为新锐认识武器,从而认为中国国民性劣根性是传教士的虚构、 认定东方落后事实子虚乌有,那便步入误区了⑦。更可笑的是,一位新锐学者,竟从 中央台的足球解说词中捕捉到了“殖民话语”。在德国大胜沙特的比赛中,解说员 说它很“像大人和小孩的比赛”。这位学者便义正辞严地指出:这“大人/小孩” 明明是帝国主义描述欧亚关系的概念嘛!根据这样的逻辑,凡殖民者说过的,我们 便只能倒着说,今后只能用“大人”、“先进”等概念来描述亚洲,但这就能给东 方带来文明进步吗?如此非本质主义、反“东方主义”,恰恰是阿Q主义! 评价尺度混沌。自然科学研究之所以能沿着线性轨迹不断推进,而社科研究却往往 曲折绕弯甚至踏步不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自然科学有明确的评价尺度和检验手段, 而社科理论则缺少这样的尺度和手段。我这里没提人文理论,是因为它更难以寻求 刚性评价尺度。似乎只要能启人心智愉悦精神且自圆其说有同道共鸣,各种人文理 论就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而社科理论则显然应该有刚性的评价尺度,否则就不是科 学。由于学界对此缺少共识,我便借鉴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精致证伪主义”提出 了“四项原则”作为对自己社科理论研究的尺度。现提出来供大家参考。它们是: 1、包容性原则:前人学说之合理性部分,应充分为新学说所包容;2、阐释性功 能:新学说既能用新规律阐释前人所无法阐释现现象,又能更深刻更完满地阐释前 人已阐释过的现象;3、发现预测功能,新学说能揭示前人所未触及的新现象、新 规律;4、硬核不可证伪性:具体的论断可以证伪,新学说之核心框架应当坚挺等 等⑧。某项新学说是否符合这四项标准,当然也有个验证过程,但由于多数社科理论 难以直接由社会实践验证,它便只能通过学术批判验证。所以,我认为这“四项原 则”也是社科理论的核心学术规范和批评标准。 当然,这“四项原则”本身是否科学,也是需要检验的,但它们在学术批评实 践中有效性却是勿庸置疑的。譬如,包容性原则,就要求写社科论文不能目空一切, 直接承接先秦或希腊,似乎这几千年学界一片空白。这是众多泡沫论文的特征。譬 如,阐释性功能,就要求你的论文不能天马行空,无视人间烟火,而一定要援例举 证,而且要面对不利于本论点的例证。实践美学中的许多高论,往往被一些简单审 美现象证死,如月亮之美,经常被解释为它像劳动创造的玉盘。那月牙呢?那月半 呢?后两条原则不一一解释了,眼下只这两项标准能做到就很不易了。笔者从事美 学研究时,一个敦煌月牙泉为什么美的问题,就使我推倒了全部书稿重来,多花了 数年时间。笔者在从事系统价值学研究之前,曾用一年多时间将中国学者相关论述 一一分类摘要。而有位编辑枪毙我论文的理由,就是说我尽罗列别人观点批评一通 后再引出自己观点。殊不知,这种研究比起“有关价值学若干问题”的表态文章难 写多了!我相信,如果大家都能认同并坚持这些基本标准,社科研究中的学术泡沫 将难以存在。 学术方向、理论范式混沌。我认为,这两种连体的“混沌”是当前危及中国学界特 别是社科理论生机的一个致命性问题,因为它所扼杀的不是泡沫教授,而是最优秀学 者的创造力。人的学术生命是很短暂的,一旦在学术定向上出现偏差,其获得原创性 理论成果的概率便大大降低了。我认为,社科研究的方向,必须也只能来自现实及 历史中的真问题;从“问题”出发并科学回答问题,才有“主义”的生命。顾准的 伟大,就在于他的理论思考环环扣紧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当然,需要借鉴学习西方 社科理论范式,但必须结合本土实际进行创新完善。那种进口西方问题、或套用西 方范式裁剪中国问题甚至中国学术的做法是极为有害的。某些后学新锐热衷将西方 “病”移植到中国的目的,多半是为兜售贩卖他们舶来的“新药”。当然,并非所 有进口的问题都是假问题,类似搬来一个“亚健康”概念,肯定能在国人身上发现 它的征兆,并将“新药”推销出去。但这恰恰使我们模糊了对中国固有问题或病理 的清晰认识,难以对症下药。恕我直言,新左派与自由主义之间著名的论战,便很 有些将中国问题欧美化的味道。由于对西方大师理解的差异,更由于中西文化中 “左”、“右”概念多有不同,这场争论往往让圈外人看了更像一场迪斯尼版的关 公战秦琼。当然,我绝不怀疑双方统领学者之渊博学识和拳拳爱国忧民之心,但他 们所操的某些理论武器,的确有些游离于中国社会,所开出的治国良方,预后效果 的确可能不良。这也是如此激烈的一场论战,却在中国现实镜面上没留下多少划痕 的原因。最近,洋儒家又被引入中国,儒学正在被用西方范式重新解读。如果这种 解读能切中肯綮,自然是件好事,但依笔者观察,这洋儒对孔儒的颂扬,却只能使 我们远离而不是逼近儒家的本质。 或许,有学者认为这便是中国学术与世界学术接轨,我并不以为然。人文学术 不必说了,在若干社科领域也是很难形成统一理论范式的,更没有所谓国际水准。 因为与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科学面对的民族文化是多元的,社会文明发展程度是有 差异的,社科理论也自然应是多元的差异性的存在。通常所谓的国际学术界,其实 只是指欧美学术界,包括“东方学”,也是在西方话语中心的产物。而中国社会、 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文化传承下来,的确有其特殊性。中国社会固有的问题和当代 转型期凸现出特殊难题,或是西方不可能遇到的,或是西方理论难以诠释的。譬如, 被明恩浦“发现”的“面子”被公认是解读中国社会种种特异现象的一把钥匙,但 它迄今仍是个迷,之所以是迷,就是因为套用西方社会学概念难以解释。再譬如, 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程度或失业率,在社保机制极不完善的情况下,根据西方标准 早已进入警戒线了。但中国社会却相对稳定,我认为这便与儒文化承传下来的超稳 定意识形态和社会机制相关,与中国社会固有的“亲缘保障体系”(“有三个富亲 戚不算穷”)相关。笔者在观察中发现,许多下岗职工对今天社会的满意度,甚至 远超过某些高薪退养的老干部。这些现象,显然需要有特殊的理论;而中国的现象 研究透了,中国的理论本身就具有国际水准,对于后发国家,对于东方世界就具有 普遍意义,就是世界性的学问,这也才是真正的“东方主义”。 当然,我决不否认学习借鉴西方社科理论的重要性,只是我们决不能匍匐在西方大 师脚下,以当好学生为荣。西方大师各领风骚若干年,且这边有英美,那厢有德法, 是永远学无尽期的;而作为学生学得再好,也是得不到西方学界的尊重的。中国学 界应该学习海尔,海尔今天能成为国际化大企业,是因为张瑞敏在虚心当学生的同 时就想着如何超越他的老师。中国学术与欧美学术的差距,并不比中国企业与世界 一流企业的差距大,只是中国学者缺少这种与西方老师比肩而立平等对话的自信和 勇气。如同一流企业订标准一样,一流学术订范式;理论范式,这才是学术话语权 的核心。我们必须要有探寻和建立中国自己理论范式的自觉和自信,这方面我们是 有条件的。譬如对儒文化的科学阐释。新儒家在海外,声称儒家已经死掉了,其实, 儒文化仍现在时态存活着,今日中国的许多深层问题,成也儒家,败也儒家,要科 学地解析把握儒文化,是肯定要生成若干新的理论范式的。即便在社科哲学一些元 问题上,中国同样也有竞争力,因为我们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传统。譬 如,劳动价值论,在经济学范畴中的争论是很难深化的,因为它本质上是元价值问 题,需要靠社科价值学、靠新的价值理论范式解决,而西方价值学理论人文与社科 混沌不分,是难以给出这样的概念的。其它,如伦理学、美学等等,尽管西方学派 林立,我们都完全可以生成独立派别与他们并立。 我真诚相信,当中国学术泡沫逐渐消退之后,中国文科是完全可能在不久的将来, 以丰硕的学术成果取得自己的话语权,并获得西方学术界的尊重的。但它的前提, 却是中国学者必须要有学术自信,有理论自觉,并有一颗自由跃动着的创造灵魂。 ①学术泡沫、学术腐败情况理科同样存在,因笔者学识所限,将议题仅限于文 科,后文的学术概念也皆指文科。 ②对中国学界泡沫学科及泡沫学术之怪现状,我曾在讽刺小说《“高兴学” 兴衰记略》中做了形象化的揭露;易中天教授深为共鸣,并创作出一部中篇小说 《高高的树上》。待发表后,有兴趣读者不妨找来一读。 ③杨曾宪:《有关古文论“失语”、“复语”问题的冷思考》《人文杂志》1 999年第5期。 ④本节所论问题也涉及社科院系统,但因其所占分量较小,且需专题研究,故 省略。 ⑤杨曾宪:《关于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值的几点浅识》《学术月刊》 1998年5期。 ⑥杨曾宪:《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吗?》《文艺报》2002、1、8; 蔡德贵:《解读季羡林的“河东河西论”》 《文艺报》2002、3、12。 ⑦杨曾宪:《质疑刘禾的话语霸权》《文艺报》2000年12月12日; 《质疑“国民性神话”理论》《吉首大学学报》2002年1期;《“面子”是东 方学的虚构吗?》《东方丛刊》2002年2期。 ⑧杨曾宪:《审美价值系统》《导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3月版。 杨曾宪 研究员 青岛社科院 邮编:266003 本文发表于《学术界》2002年5期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