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www.xys2.org)(groups.yahoo.com/group/xys)◇◇ 剽窃之作玷污《南方周末》 聂依匆 2002-02-14  【 千龙新闻网 】 辞旧迎新之际,我们尴尬地发现:被称作“入世元年”的2002年刚刚拉开序幕, 对“剽窃”的揭露和声讨便如浪潮一样涌来,而且一浪高过一浪。 北大名教授涉嫌剽窃,新浪和搜狐两家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互诉剽窃……在漫天 飞散的剽窃丑闻中,人们麻木已久的心已经无法继续麻木了。 如同揭露一个北大名教授涉嫌剽窃一样,把有些声望的媒体和剽窃联系起来,说 实话,笔者很犹豫,也很痛心。但是笔者之所以选择写这篇文章,是因为笔者不 希望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剽窃”还继续盛行。 “惊讶” 2月1日中午,笔者接到千龙新闻网“千龙视野”栏目一位编辑的传呼。一年多以 来,笔者一直是“千龙视野”的特约作者。这个栏目每天刊登2到4篇独家深度报 道,已经吸引了一些北京乃至全国的铁杆读者。 “看没看到最新一期《南方周末》?”这位编辑问我,“有一篇在头版刊登了黑 体导读的主打文章,我怎么越看越觉得眼熟?”他告诉笔者,这篇4、5千字的长 文和他不久前编发的一篇“千龙视野”头条文章极其相似。 笔者很快翻开1月31日出版的《南方周末》,看到这篇题为《日本“哭穷”背后 的实情》的长文。初读了几段,笔者就感觉到该文很有可能是剽窃,因为这行文 和用词太像“千龙视野”的另一特约作者小寒。 因为一时联络不上小寒,这位编辑委托笔者认真核对并了解事件真相,为“千龙 视野”和小寒讨一个公道。 “《南方周末》一直是我十分尊敬并推崇的媒体,曾经多次合法转载过千龙视野 的文章和观点,这次究竟怎么了?”他语气中含着明显的惊讶。 实际上,“惊讶”也是笔者当时最深切的感受。 “真相” 2月2日和3日是周末,笔者打算用两天的时间仔细核对,以便确定《南方周末》 刊登的文章是否真的是剽窃。可是,“真相”比笔者想象得简单得多,也容易得 多——笔者仅仅用了10分钟,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百分之百的剽窃! 大段大段不加掩饰的抄袭!掐头去尾、欲盖弥彰的伪装!小寒那篇发表于2001年 11月17日“千龙视野”的文章被连骨头带皮地吞进了剽窃者粗糙的文字包裹里! 小寒文章的题目叫《日本酝酿新的“珍珠港偷袭”把戏?》。而《南方周末》署 名“郑理”的文章的标题,实际上正是小寒文中的第一个小标题。 “郑理”在文章开头引用了一小段最新经济预测数据后,随即开始整段整段地抄 袭。郑文第一个小标题部分大约六、七百字,除了对小寒文中个别字句作了删除 之外,一字不差。在这一部分文字中,几乎每一个字,包括标点,都是剽窃。 郑文第二个小标题部分,也是完全抄袭小寒文章的第二个小标题部分。不过,不 知是嫌小寒的标题不够高明,还是为了掩人耳目,小寒原来的小标题“衰退是一 种假象”,被改为“真的不行了吗?” 第二个小标题部分除了个别字句、段落的删除外,600多字的郑文与小寒的原文 仍是一字不差。 小寒的文章总共有三个小标题,但是,最后这唯一的小标题部分也没有逃脱被剽 窃的命运。只是,小寒的这一部分,在郑文中变成了最后一部分,也即第六个小 标题。这一部分,从标题到文字,也几乎是囫囵吞枣一字不差。 郑文总共有6个小标题,除了把小寒的文章从头到尾完全“消化”了之外,其余 的三个小标题部分所证明的观点,仍然姓“小”不姓“郑”。 “说法” 2月4日。星期一。遵照嘱托,笔者一上班就按照《南方周末》版面右上方的号码 挂了长途电话,找郑文所发表的“视点”版的责任编辑。接电话的是一位姓 “YAN”的编辑。(我仍然不能确认是严格的“严”还是颜色的“颜”,但他告 诉笔者说都一样,因为那里就他一个人姓“YAN”)。 听完我的叙述,这位编辑非常平静,语气中听不出丝毫的惊讶。他说:我们是转 载的,从北京《百姓》月刊2002年第一期上转载的。 “你们在转载前有没有和原刊物以及作者联系过?”笔者问。 “没有。”他有些迟疑地说,随即补充道:现在一般转载别的媒体的文章,都不 需要打招呼。 原来是“拿来主义”惹的祸!的确,在媒体空前繁荣而竞争空前激烈的现在,一 篇文章被转来转去甚至抄来抄去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没有人反思这样做究竟合不 合法,究竟对不对。也没有人反思,这样做会给中国媒体和社会带来怎样的恶果。 一篇五、六千字的重要文章,连个招呼也不打,拿来就用,难道中国作者的知识 产权就如此不值钱吗?何况,这是一篇百分之百的剽窃之作。在中国已经正式加 入WTO的今天,作为一家向来以“社会良心”和“公理代言人”自居的媒体,难 道不需要做深刻的反醒吗? 往小里说,媒体对读者的良心在哪里?往大里说,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在哪里?! 一般的读者也许对《百姓》月刊一无所知,但是他们从影响甚大的《南方周末》 上发现了被剽窃的文章,他们会认为这是《南方周末》的文章。不容否认的另外 一个事实是,《南方周末》不问青红皂白就转载了剽窃之作,在客观上也扩大了 对原作者著作权益的侵害。 如果从读者的角度看,一个“千龙视野”的读者在看到这一期的《南方周末》后, 他也许会觉得是《南方周末》而不是什么《百姓》月刊剽窃了小寒的文章——因 为,他买的是《南方周末》,是《南方周末》把一块别人偷来的肉再次塞进他的 嘴里。 他会问:像《南方周末》这样本应该自重身份的媒体,而且又是“视点”这样一 个新锐的栏目和在头版刊登导读的重要文章,怎么也可以屈从于时下的不正之风, 如此草率地把一块别人已经嚼过的馒头再次端上读者的餐桌?即使是这样一块别 人已经嚼过的馒头,还是偷来的啊。 本来,如果《南方周末》在上这道“大餐”之前,能够规规矩矩地和原刊物联系 一下,或者打算转载这一文章的编辑者能够在网上稍作检索,其实并不难发现其 中的破绽,也就不至于落入这样一个“剽窃陷阱”。 “稿费” 《南方周末》的编辑最后承认,如果《百姓》月刊承认剽窃,那么他们也会“负 连带责任”,可以道歉。 这位编辑同时以略带惋惜的声音对我说:你们要是早点发现和打电话,我们就可 以直接把稿费寄给你们。言下之意,稿费已经寄给“郑理”了,稿费的损失,因 为你们打电话晚了。 笔者很佩服《南方周末》邮寄稿费的速度。说实话,文章见报3天之后稿费就已 经寄出,在中国媒体中恐怕已经算是很够意思的“君子”了。但是,为什么要急 于提到稿费呢? “稿费”?笔者想他是误解了。笔者打这个电话不是为了给小寒讨稿费。 也许,在许多侵害了别人知识产权的人和媒体看来,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就是稿费吗?然而,稿费真的能够解决问题吗?或者说,目前的知识产权危机 仅仅就是一个稿费问题吗? 同样的尴尬发生在笔者和《百姓》联系的时候。《百姓》的电话是《南方周末》 的“YAN”编辑告诉笔者的。他还告诉笔者,这是一本农业部主办的杂志。 是吗?笔者有些不信:农业部办这么一份八竿子打不着的杂志干什么? 可是电话号码并没有错,这份杂志也的确是农业部办的。 接笔者电话的是一位姓“江”的女编辑。第一次她说不了解情况,让20分钟以后 再打。笔者等了半个小时,再次拨通了电话。奇怪的是,这次她的声音比第一次 明显变得更加亲切和热情。 她提出的解决方案只有一点:“我们付给小寒稿费。” “稿费”?稿费就能够让剽窃者搪塞过关吗?! “改名” 《百姓》的这位女士在“和主编、记者”沟通之后,给笔者的解释是:“郑理” 是他们的编辑给小寒起的笔名。 听到如此说法,笔者感到加倍的“惊讶”——都知道编辑是给作者修改文章的, 却从来没有听说过编辑还有修改作者名字的权利。如果这样可以的话,也许发表 笔者这篇文章的“千龙视野”的编辑可以把笔者的名字改为“鲁迅”? 《著作权法》规定,作者享有以自己确定的方式署名的权利。《百姓》的编辑到 底读没读过这部法律,到底有没有一丁点的知识产权意识? 何况,所谓“郑理”就是“小寒”的说法,纯粹是强词夺理的狡辩。因为,“郑 理”的文章和“小寒”的文章明显是两篇文章,而前者是用粗糙的资料和文字对 后者进行了生吞活剥的剽窃。 这位编辑承认他们从网上看到了小寒的文章,觉得写得“特别好”,特别“佩 服”,又“特别想”刊用这篇文章。 笔者问,那么你们为什么不直接下载文章然后以小寒的名义刊登?为什么不和 “千龙视野”联系(电话就在网上很醒目的位置)?为什么要采取对网上的文章 进行了全面抄袭、加工和重新包装的剽窃手段? 她含混地解释了半天,语言完全没有逻辑,也完全不能否认剽窃的事实。但她仍 然始终否认剽窃,否认“郑理”是他们的编辑或记者。笔者也不再和她争执—— 毕竟是否剽窃是完全可以用事实乃至法律说话的。 “期待” 事实上,对于《百姓》的说法,小寒也不能接受。“我不是这篇剽窃我文章的文 章的作者,我更不是郑理——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可能是。”小寒说。 在生活中,小寒是一个过于迁就别人、有亏总是留给自己吃的人。对于“千龙视 野”栏目编辑和笔者的愤慨,小寒苦着脸,无可奈何地说:告诉我,我该怎么办? 小寒曾经饱受剽窃之苦。他的作品曾被无数网站非法使用,累计被侵权字数数以 百万计。有一次,在一位刚刚打赢了一场网络侵权案的律师朋友的怂恿下,他花 了几个星期时间,整理了5家主要网站的侵权资料,并花费了5000元做了公正。 后来呢,因为法院管辖权等“麻烦事”,他的起诉不了了之。 对此,他只有苦笑:这太普遍了,没有办法。 这一次,小寒又会面临什么样的结局呢? 《百姓》月刊的编辑在和笔者联系的时候一再追问小寒的联系方式,也许他们认 为可以请吃一顿饭,或者干脆一句“对不起”就可以解决问题。毕竟,大家都在 这个圈里,抬头不见低头见,完全可以“一笑泯恩仇”。 是的。可以。但是,小寒和“千龙视野”的编辑告诉我:他们期待的是侵权者能 够勇于承认错误,在承认剽窃性质之后严肃、正式道歉。 “千龙新闻网并不难登陆,我们的联系电话都在上面,我等待他们的主动联系。” 千龙新闻网“千龙视野”栏目的编辑说。 ◇◇新语丝(www.xys.org)(www.xys2.org)(groups.yahoo.com/group/x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