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新闻界的行为失范值得重视   肖雪慧   近日连续看到的两篇文章促使我谈谈这个题目。   一篇是亚洲时报在线中文版8月28日发表的题目为《中国“教育产业化”争 论难息》的综述报道。说实话,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性的题目,综述者抓住它,表 现了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应有的职业敏感。然而新闻从业者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 的,诸如严谨、求实,给读者的东西务求准确,等等,都是必须遵循的规范。但 这篇报道在这些方面大成问题。诚然,文中提及的源自“教育产业化”这一政策 的学费暴涨甚至乱收费等现象,以及由学费暴涨和乱收费导致的种种悲剧都是有 根据的。可是在向读者介绍围绕教育产业化这一政策的争论时却很有些信口开河, 很有些不负责任。其中,涉及我的文字严重失实,而我作为综述报道提及的争论 当事人之一,这种失实直接导致所介绍的争论情况是歪曲的。该文先告诉人们, “网民有感而发的《教育产业化:丧钟为你而鸣》”“在各大论坛被传诵一時”, 紧接着说我“近日也在媒体连续发表《教育:必要的乌托邦》、《南橘北枳的 ‘教育产业化’》等系列文章,在痛陈现行教育体制弊端的同时,以尖锐的笔触 对‘教育产业化’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在业界引起较为强烈的轰动和反响”。综 述除还引用了两句民众对教育产业化的质疑以外,上引那两句“网民有感而发” 和我“近日也”什么什么,就是关于争论介绍的全部内容了。可这短短介绍性文 字问题实在不少。第一,我这一系列文章明明是全面推行教育产业化的1999年当 年写的,即四年前写的,正式见诸报刊也快四年了,收进包括我的教育随笔和其 他学者编的教育问题集子在内的多种出版物中也有两年多了,怎么成了“近日” 发表的?而亚洲时报涉及我的这段话太眼熟,一查,原来是2000年初四川青年报 一篇关于我系列文章观点的综述专稿里的表述。综述当时是上了网的,现在应该 能找得到,亚洲时报的这篇报道的作者大概就从网上找来了这段话,在原文“近 日”后面加了个大有文章的“也”字便原封不动移了过来。报道文章不是学术文 章,要把另一媒体上的相关介绍移过来,不是不可以,但至少必要的核对工夫不 能省略。例如,四川青年报那篇文章所说“近日”究竟是哪一年的“近日”,就 应该核对一下。我虽不懂网络,但也知道网上文章是要标出日期的,核对日期不 费事。①可综述者没有核对,硬把早已发表的文章时间给后移了几年,这已经严 重歪曲了事实,犯了报道文章的大忌。再说,对“教育产业化”,我该说的话几 年前已经说过了,最近并没有就此发言,这篇报道从四川青年报移来几 年前一段文字描述当下的争论,实际上使报道所说的争论有了虚构的性质。不仅 如此,在移来这段文字中再加上一个“也”字,以肖雪慧“近日也在媒体连续发 表......系列文章”之说造成与“网民有感而发的《教育产业化:丧钟为你而 鸣》”“在各大论坛被传诵一时”之说相呼应的假象。该核对不核对的粗枝大叶 作风和想当然的一个“也”字,使这篇报道中关于教育产业化争论的文字歪曲了 事实,而且实际上以记者手中一只笔改写和颠倒了教育产业化政策出台后真正争 论过程的来龙去脉,提供给了读者错误的信息。第二,既然在综述报道有关问题 的争论,作者对自己文章所提及的主要争论文章是应该先读一读的。但我有理由 断言作者根本没读过,至少没有认真读过所提及的文章。作此断言,不光因为文 章中关于我的那一段话完全出自第二手材料并且未加核对,更有另一事实支持我 的断言。这另一事实是,作为报道中所说日前围绕教育产业化正进行着激烈争论 之主要依据的网友的《教育产业化:丧钟为你而鸣》和我的《南橘北枳的‘教育 产业化’》太相似了,只要先后读过,必得出两篇中必有一抄的结论。两篇文章 不仅基本观点相同,而且还有以下许多相同:对我国各级政府机构一贯低效率甚 至无效率却在实施所谓教育产业化、从百姓本来就不充盈的口袋里掏钱时雷厉风 行的批评相同;对这一政策带来的实际后果的描述和评价相同(例如,都有“成 都附近一个小小县级市德阳,就有20名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高考学生因家贫凑 不出数千元学费而面临弃学的痛苦抉择”,而在这一相同叙述中,都犯了同样的 错误:把地级市德阳错当成“县级市”了——这一错误是我在四年前犯的,近日 看到一位网友对《丧钟为你而鸣》的更正才知道德阳并非县级市,才知道这篇文 章跟着我犯了这个错误);选取的批评对象(比如某院士、某些教育界人士、那 些“眼睛朝上不朝下”的经济学者)、批评角度完全相同,批评用语如出一辙; 选择来作为剖析和驳斥对象的涨价论据——国际接轨说、受益者投资说、优质优 价说、教育成本说、教育消费说以及高等教育是教育消费中的高档品说——同样 完全相同,剖析和驳斥思路、用语同样如出一辙;列举的“舆论普遍认为”、 “大势所趋”等拉大旗作虎皮、唬得善良百姓做声不得的论调,还有“学费上涨 幅度未超过居民的经济承受力”之类瞎说照样完全相同,对这些说法的批驳亦是 如此。如同前面所提及的连错误都犯得相同,这里是连选来作为对照的美国曾为 涨一美分邮资开了几十次听证会这样的例证也都一模一样;对“教育产业化”本 然含义的追溯,对美国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如何进行了教育产 业化的尝试、取得了怎样的社会效益的叙述和总结,关于“对所有这些大学来说 始终坚定不移的是,在教育产业化方面的尝试和努力决不允许动摇大学作为保存、 发展、传播普遍价值和文化遗产的公共机构这一根本,决不允许动摇大学作为 ‘追求真理的场所’这一根本”的判断连同为此而引用的麻省理工学院院长就职 演说中的一句话也都统统相同......如此等等。还有许多相同,就不必一一列举 了。总之,文章总共八部分的《丧钟为你而鸣》的二、三、四部分,即该文的主 体以及集中谈教育产业化的地方在上述所有方面与《南橘北枳的‘教育产业化’》 完全一样,多出的内容主要是增加了媒体今年披露的一些事例以及作者激愤情感 的表达。如此多思想观点乃至文字表述的重叠,表明两篇文章必有一篇抄了另一 篇,而且不是一般规模的抄。任何报道者看到这情况,为了报道文章的信誉,都 会先下一点查证工夫弄清楚真相再决定取舍,或者干脆回避。这篇报道的作者没 有取舍也没有回避,结果在由离谱的时间错误导致的歪曲报道之外又以有抄袭问 题的文章为依托,这就完全破坏了作为报道生命线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如果说亚洲时报中文在线这篇报道因粗枝大叶和想当然导致严重失实,并闹 出把抄袭和被抄袭之作一起选来证明一场争论的笑话,那么此前十来天厦门晚报 一篇由记者撰文的《当学生对抗老师》则干脆按需要进行了编造。我不幸又成了 被编造的一方。该文大意是谈中小学生跟老师的对抗已是带普遍性的现象,文章 每列举几个案例,就有“专家观点”紧随其后。在“无声的对抗”这部分分别举 了高中生在校长作报告时看小说、报刊以及受了批评的学生在黑板上画老师漫画 作弄老师这两个例子。接下来的“专家观点”中,有一段发言被归在了我的名下: “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对老师可笑的反攻,基本上是教育忽视人文熏陶的自食 其果。静心而论,我们的教育给过孩子些什么?偏激、浅薄和浮躁如果不是一个 人,而是一种普遍的现实,我们是不是该往深处反省?”②   这可奇了。我压根不知道文章中列举的若干例子,当然也就没有资格对此发 表任何意见。怎么硬往我头上安了这么一些话?我不想评价这段话本身,我要说 明的是它们与我无关,无论这些话中肯与否,我都不能据为己有。同样,撰文记 者也不能把这些我根本没说过的话派给我。我相信记者并无恶意,但根据需要臆 造发言无论如何都有违记者职业准则,其结果是自毁信誉。   新闻媒体的报道不同于文学作品,可以发挥想象力;也不同于学问,提供的 是系统而有深度的知识,事实上人们也从未对新闻媒体提供的内容抱这样的苛求, 但要求提供的信息及时、准确。是否及时,这与一个国家的新闻自由度有关,也 与能力有关;是否准确诚然也可能关涉能力问题,但却更与从业者的个人道德、 生活态度有关,与是否敬业、是否尊重新闻职业规范有关。因为,所提供信息应 是准确的而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虚假,乃是新闻从业者必须坚守的基本准则。可 我连续遭遇两篇出自两个不同媒体且时间相距仅十来天的不实报道,这不能不让 我感到新闻界漠视甚至践踏这一基本准则的情况相当严重,也不能不让加深我原 本就存在的对我国新闻界职业操守的不乐观看法。   说到过去就已经产生的不乐观看法,自然是来自新闻界早已暴露出来的种种 问题所致。诸如瞎编乱造、假新闻盛行、以无聊炒作去迎合低级趣味,等等。除 了这些已经有很多人披露过的问题,据我看,至少还有两大问题需要提出。一是 相当部分新闻从业者业务素质差。我曾在我省一电视新闻采访节目上看到下面的 情景:一个六七岁小男孩家庭遭飞来横祸失去了父亲。赶赴现场采访的新闻记者 把话筒朝正伤心哭泣的小男孩鼻子下边一塞,废话就出来了:“父亲死了,你伤 不伤心?”小男孩边哭边答:“伤心!”又一问:“哪儿在伤心?”小男孩不知 道该怎么回答,只是哭。这先拿一个无意义问题接着又拿一个愚蠢问题去为难刚 遭不幸的小孩——后一问题别说几岁小孩没法回答,就成年人遇上也只好发愣— —,暴露出采访者缺乏准确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但我认为,这涉及义务素质 能力方面的问题还不是最重要方面。最重要的是由选择的提问对象和所提问题本 身暴露的业务素质精神方面的缺憾:缺乏保护遭逢不幸的儿童心灵的意识。我很 反对一些记者为追求新闻效果把心灵需要抚慰的不幸儿童暴露在镜头下、展示在 众人面前,更反对拿各种问题、特别是朝伤口撒盐的问题去为难这些儿童、去撕 裂他们的心。刚才叙述的这一令人心里不是滋味的情景是几年前的,但相似情景、 相同问题在电视新闻采访节目中至今常见,远的不说,不顾及贫困学子自尊心, 不管人家愿不愿意就把他们弄到电视里亮相就是近日还在通行的做法。   最恶劣的是一些记者罔顾职业道德、违背做人的良心,从根本上颠覆新闻功 能,使之从监督国家权力、促进和维护民主、自由以及推进社会正义的力量畸变 为权力的工具,以采访、报道之名,行隐瞒真相、欺骗民众、愚弄民众、败坏民 众之实。其中,用刻意选择的场景或刻意安排的画面进行愚民思想灌输的情况相 当常见。例如经常塞给观众如下场面:灾民得到赈济物质时、拆迁户得到某种补 偿或迁新居时、一些被选中的贫困户在接受党政官员“送温暖”时......都是感 激涕淋、受宠若惊。而且,这种场面除了让人们听一方许多感激话,还决然少不 了记者对另一方的无限拔高、肉麻吹捧。其实,拆迁户获补偿天经地义,补偿公 正,用不着感激谁;如果不公正——事实上,损害拆迁户利益的不公正情况在我 国非常严重——,受损害者有权利要求公正,记者有义务披露真相。至于赈济灾 民、救济贫困乃任何社会的政府无论出于道义的或功利性考虑都应履行的职能, 为此所花的钱也出自人民纳的税而决非任何官员自掏腰包。然而一个语词转换术 ——譬如“送温暖”,任何政府都该提供的公共服务就成了赐予的恩惠。这一来, 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就变成施恩与受恩的关系。当宪政民主不张早已成为我国各种 社会病的根本问题,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亟待理顺,国民也早就该走出几千年皇权 时代阴影,在精神上站立起来,这种情况下,新闻界责任重大。但不少从业者却 还在不断拿以上场面继续模糊人民与政府的关系,继续宣扬跪着的精神状态。这 已经不是行为失范的问题,而实在是罪不可恕。   新闻记者有无冕之王的美称,这美称缘自世界新闻界在监督权力、维护民众 知情权、保卫民主宪政等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这中间也包括在我国坚守职业信 念、秉持良知而为此付出巨大代价的新闻工作者。   为了新闻界已有的荣誉和职业的尊严,新闻界人士当敬业、自重!   2003年9月14日   注:   ①我后来上网查询到了四川青年报有关我连续发文批评教育产业化的报道, 发现清清楚楚标明了日期。请看:   http://edu.sina.com.cn 2000/04/12 四川青年报本报记者罗忠政   世纪之交,正当“教育产业化”愈来愈成为一个热门词汇,并大张旗鼓付诸 实施的时候,西南民族学院青年学者肖雪慧副教授近日在有关IT媒体连续发表 《教育:必要的乌托邦》...   在这种情况下亚洲时报中文在线这篇2003/8/28的报道说我“近日也”,恐 怕还不能用粗枝大叶、疏于核对来解释。   ②见http://www.csnn.com.cn/csnn0308/ca177017.htm,上网时间为2003年 8月15日。 (XYS200309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