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从“盖茨被暗杀”谈控制网络假新闻 闵大洪 一、近期假新闻层出不穷 从3月下旬到5月中旬,中外各类媒体发生的一系列假新闻事件在业界造成震 动。影响恶劣、后果严重者有(按时间排序): 1、3月29日,《中国日报》(China Daily)网站发出“微软总裁比尔·盖 茨在洛杉矶遭到暗杀身亡”假新闻(不可思议的是,4月4日韩国众多电视媒体和 网络媒体再次重演了这一假新闻闹剧); 2、4月1日,《洛杉矶时报》在头版刊出资深摄影记者布莱恩沃斯基3月30日 从伊拉克前线发回的数字合成照片,报社发现后立即在4月3日解雇该名记者; 3、4月29日,海外中文网站“博讯新闻网”发出“赵/紫/阳昨晚逝世”假新闻, 引起共同社、《产经新闻》等日本主流新闻媒体的迅速跟进报道; 4、5月11日,美国《纽约时报》在其头版刊登文章,揭露该报一名27岁的记 者杰森·布莱尔在过去7个月里杜撰了36篇新闻报道,这一丑闻的曝光令美国新 闻界哗然; 5、5月17日,韩国联合通讯社发出“朝鲜劳动党总书记秘书室副部长吉在京 等三人叛逃美国”的假新闻。朝鲜中央通讯社随即指出,这是毫无事实根据的弥 天大谎,是反朝鲜分子制造的一幕荒唐剧,因为,吉在京副部长早在2000年6月 就已病故,并被安葬在平壤市郊的爱国烈士陵园。 在此期间,国内媒体还接连发生有其他假新闻或新闻内容严重失实的事件, 如3月31日,一些网络媒体刊出所谓的“西安女大学生用人体彩绘抗议美对伊动 武”照片;再如,5月14日,南京《现代快报》以近一个版的篇幅刊登记者石成 的文章《SARS激发经济新势力》,文中不仅编造了一个子虚乌有的高校——北方 财大,还编造了大量根本不存在的专家学者以及他们所谓的言论;又如5月21日 《青年参考》报刊登记者陈杰人的文章《女大学生卖淫现象调查》,文中关于 “湖北高校女生8-10%存在卖淫现象,25%从事陪侍活动”的内容,没有任何根 据。该报社主管部门已迅速(5月23日)对此事进行初步处理。 受众对国内媒体近期假新闻的现象进行了无情的鞭鞑,尤其一些假新闻的曝 光正是受众在网上率先揭露的,而且他们通过网络功能对报道中的疑点进行了调 查,更显示出今天受众的成熟。针对以上这些事件,新闻界和公众已进行了相当 多的批判和剖析。本文仅对网络谣言和网络假新闻的关系,以及网络媒体如何避 免假新闻传播再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 二、网络谣言传播教训由来已久 早在互联网蓬勃兴起的20世纪90年代末,网络谣言就已非常盛行,有的谣言 甚至对全球众多新闻媒体和正在起步的网络媒体“涮”了一把。 1998年7月,一对美国青年男女宣称将在网上直播他们第一次做爱的骗局, 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例。 一对18岁的美国青年男女“迈克”和“黛安”通过建立名为“我们的第一次” 网站,宣称将在美国东部时间8月4日晚9时在网上直播他们的首次性行为。据称 这是黛安的主意,她说大众应有言论与行动自由,而灵感则来自上个月网上直播 了40岁孕妇伊利莎白的分娩过程。当时网页将这对男女的脸部进行了涂黑处理, 也不透露二人的全名和居所。介绍中称迈克和黛安当年中学毕业,秋天就要升入 大学,两人都是处子之身。当时有网络用户便质疑这是个骗局,因为网页照片上 两人的身材太健美,看起来也不像18岁。 但这一信息太刺激,对新闻媒体来说真是求之不得的爆炸性新闻。各国众多 新闻媒体及新兴网络媒体争先恐后发布(包括公布网址)后,顿时造成了“全球 效应”,情景正如当时一则报纸标题《争睹情侣初试云雨 数千万人趋之若鹜》。 这一消息甚至引起有关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紧张,如泰国教育部紧急下令学校及 时促请家长,不要让孩子上网观看这对美国男女初试云雨的经过。后来一些新闻 媒体如《华盛顿邮报》开始质疑整个计划是个骗局,而且预言网站最终的目的是 拿色情吸引人,它只不过善于抓住时机和公众心理利用新闻媒体作免费宣传而已。 8月4日当天直播画面,男女主角除了穿着内裤、内衣拥抱接吻之外,并没有 做出其他“越轨”的事。事情结束后,这对有着真实名字和身份的男女举行了记 者招待会,而幕后策划者也出面称,这是一场“网上肥皂剧”,目的是“通过这 一特殊、大胆和经过精心策划的性教育事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威力来传达讯息 和教育世界”。〖注1〗 三、从网络谣言到网络假新闻 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指出,谣言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 闻。法国一本有关谣言的刊物在对谣言下定义时,开宗明义地写道:谣言没有任 何根据。《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指出,谣言是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 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而《现代汉语词典》上对谣言的定 义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注2〗 谣言借助各种先进的传播手段进行快速、广泛的传播,已成为今天新闻传播 领域中的一大公害。 互联网技术造就了信息传播自由的特点,信息发布和传输没有严格的检查和 核实系统,操作的方式(如个人网站、论坛、聊天室、新闻组、即时通讯等)也 越来越简便越来越多样化,这为别有用心的个人或机构通过互联网散布谣言提供 了方便。 自从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商业运作以来,伴随其高速发展,数亿用户(至 2002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已达6.5亿)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方便自由地进 入互联网,于是就造成了网络谣言大肆泛滥的局面。 任何网络造谣者的目的是要快速而广泛地传谣最终是受众信谣,因此使用一 般手法造谣并靠个人网站或通过论坛、聊天室、新闻组、即时通讯等功能传谣, 范围和效果仍是很有限的。从发展看,今天网络谣言达到“高明”程度有两大特 点:一是在制作环节,网络谣言炮制者采用新闻报道的手法,在形式上力求“逼 真”,甚至盗用媒体的名义;二是在传播环节,令网络媒体乃至传统新闻媒体 “中招”,通过它们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的传播平台以新闻形态进行再传播,以 证实其“可信度”。 以下便是两个发生在台湾、香港的案例: 2001年12月,台北举行第34届世界棒球锦标赛,台湾队获得第三名,因而在 岛内掀起一股棒球热。12月2日中午在棒球赛官方网站讨论区中,有署名“小雅” 的网友上贴了一篇标题为《香港苹果日报:周星驰要拍少林棒球》的贴子,文中 称随着电影《少林足球》的热卖,加上台湾与亚洲近来疯狂的棒球热,周星驰决 定与中国大陆体育部门以合资的方式,集合成龙、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等近 20位香港天王级明星共同拍摄电影《少林棒球》,新片预定2002年春节后开拍, 2002年圣诞节档期在香港、台湾、内地同步上演,相信该片必能打破《少林足球》 票房记录,并进军好莱坞。这篇以香港苹果日报名义且以新闻笔法写成的报道式 的贴子,被台湾众多新闻媒体发现后,在不求证的情况下进行刊发播发,成为台 湾2001年最夸张的假新闻事件。 今年4月1日,正值香港因SARS肆虐人心焦虑之际,一名停课在家的14岁少年 将新闻组、ICQ上流传的“香港将宣布成为疫埠”的谣言复制成《明报》即时新 闻网页的形态,并上传至近似明报网站的网址。这一以“明报专讯”名义发布的 网络谣言顿时造成社会恐慌,导致当天下午部分香港居民抢购风潮。特区政府有 关部门采取紧急措施及时辟谣,当天傍晚便制止住了人们惊惶失措的局面。明报 新闻网也及时发出澄清,并强烈谴责造谣者盗用明报新闻网的行为。当天晚上警 方以《不诚实使用电脑》之由,将涉案少年拘捕。 从互联网信息传播角度看,网络谣言很难杜绝,关键是网络媒体能否建立严 格的机制并提高编辑人员的责任心和业务素质,避免假新闻的发生。 四、“盖茨被暗杀”假新闻带给中国网络媒体的教训 今年3月29日,中国内地网络媒体发生“比尔·盖茨被暗杀”假新闻事件, 有以下三个特点: 1、首发者是主流新闻媒体网站,且是国内最权威的英文媒体网站,其新闻 来源又是“CNN”,使其他网站和媒体对这一新闻的真实性深信不疑; 2、新浪、搜狐等传播影响力巨大的门户网站以及一些媒体网站甚至一些电 视媒体通过“走马灯字幕”在第一时间转发,覆盖面瞬间达到最大; 3、与网络媒体内容提供紧密相连的手机短信也在第一时间发出,成千上万 的新闻短信订户随时随地获取了这一假新闻。 这一网络假新闻事件的发生,震动了中国网络媒体界,有严厉批评者称“这 是中国网络媒体有史以来最重大的丑闻”。 它留给我们多方面的思考: 1、网络媒体往往将时效性放在第一位,尤其将突发事件的首发视为自己实 力的最重要标志,而网民对网络媒体能否做到这一点也有很高的期待。但网络媒 体应该清楚的一点是,时效性和真实性不是对立的,更不能以牺牲真实性来换取 时效性。事实证明,谁一旦在这个问题上发生失误,谁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相 信多少年之后,在提到中国网络媒体发展时,“盖茨被暗杀”事件都会是网络假 新闻的“经典”案例。 2、“盖茨被暗杀”假新闻的成因,是网站编辑“过失性”错误所致,即并 不是网络媒体故意制造假新闻。在媒体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浮躁之风普遍可见, 对网络媒体来说,提高编辑的责任心和业务素质,避免此类错误便成为当务之急。 千龙网在事发当晚就发专文披露这一事件来龙去脉,并进行网上调查,从网友填 答选项来说,最高的便是希望“提高新闻从业者素质”,占52.4%。 就业务方面来说,编辑应该十分了解网络谣言的表现形态、传播途径等,提 高辨别网络谣言的能力。“盖茨被暗杀”假新闻之所以发生,主要在于在几个重 要环节上均有所失误失察:从聊天室发现新闻、链接到所谓的CNN网页、对该网 页上众多疑点没有辨别、没有发现所见网页是死网页、对地址栏中的网址形态没 有发现异常等等,甚至在网站第一次发出更正声明时,还没有发现错误,始终认 为看到的就是CNN网页。 对重大、突发新闻的核实、求证,是媒体工作的基本原则,在这一事件中也 被忽略了。 3、门户网站及不少新闻网站都在最短时间内转发了“盖茨被暗杀”假新闻, 有的还迅速推出专栏。按照通常的理解,转载网站不承担什么责任,尤其是转发 主流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注:网站转载的连带责任问题是一个需要专门探讨的 大问题,本文不作更多展开)。此事件发生后,向在网络新闻、网络信息传播中 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转载重大突发新 闻时,是否需要再度核实;能否在吃不准的情况下,宁可慢一拍。值得特别指出 的是,新华网、千龙网等新闻网站在此事件中就没有“闻风而动”。 4、网络媒体运作的一个特性是网站编辑往往以个人的判断选择新闻、发布 新闻,“把关人”的责任是一个人来承担的。“盖茨被暗杀”事件发生后,也向 网络媒体的运作提出了问题,是否需要建立完善的“把关”机制,特别是涉及国 际、国内时政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新闻的刊发有一定的程序。另外,是否 能建立并完善危机公关处理机制,万一由于各种原因刊发、转发假新闻后,能够 在最短时间内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消除不良影响,真诚地向当事方、向受众道歉。 搜狐、新浪在此事件的善后方面应该说基本到位,包括迅速向微软公司求证、发 现错误后立刻下撤报道、刊出致歉声明等,并重新检视自己的新闻发布程序。当 然,中国日报网站后来也刊出正式致歉声明,并在内部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整顿。 5、“盖茨被暗杀”事件也向网络媒体管理机构提出一个新问题,今后是否 应该制定假新闻惩罚办法,对刊发假新闻并造成严重后果及恶劣影响的网络媒体 给予处罚,以起到警示作用,达到提高网络媒体整体素质的目的。 五、避免假新闻是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所在和公信力的体现 “今天人们造假的能力已经超过人们辨别真假的能力”(美国电影《西蒙尼》 中的一句对白),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一大特点,而这一特点由于日新月异的数字 技术手段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媒体从业人员不要认为“盖茨被暗杀”假新闻此类错误自己不会发生,其实 每一个编辑、记者每天都面临着测试。这里不妨再举其他一些案例。如第二段提 到台湾主流新闻媒体仅根据BBS中的一个贴子就进行报道,甚至都不到香港苹果 日报网站去查证一下,结果闹出大笑话。对媒体来说,BBS中的贴子或许可以提 供某些新闻线索,但决不能在不求证不核实不进一步采访的情况下拿来就用。即 使是软性新闻, 也要步步求证,不应掉以掉以轻心。再如3月31日,国内一些网 站刊登两幅人体彩绘照片,标题为:“西安女大学生用人体彩绘抗议美对伊动 武”。其实任何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两幅人体彩绘没有任何反战图案或符号。 事情真相很快揭露,照片原是2002年9月西安一次人体彩绘活动所摄,有好事者 借伊拉克战争进行之际,编上一段文字配发旧照就轻易戏弄了众多网站编辑。至 于说,网络媒体出于政治、商业等目的故意制造假新闻,那是一种无耻行为。我 们可以看到海外反华反共网站经常使用这一伎俩, 如“博讯新闻网”发出“赵 /紫/阳去世”的假新闻,无疑是别有用心的人在SARS肆虐期间企图用政治谣言在中 国“搅局”,完全是故意所为。其实只要仔细分辩一下,就可以立刻断定这是假 新闻。如该网站都不敢将这条“独家新闻”长时间地驻留在首页头条位置,甚至 很快从重要新闻位置移走;若浏览同类海外中文网站,没有一个跟进报道的;至 于从报道本身看,更是疑点多多。 对这条假新闻哪家媒体要是“照搬”,署名“赵办”的假新闻始作佣者立马 就会偷着乐。不知一些日本主流媒体出于何种心态和动机大失专业水准加以转发, 致使这一假新闻在国际上喧嚣多日。 上述所有事件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是:当你在网上获取到一条富有刺激性和 冲击力的新闻时,你能否保持足够的清醒,并具有分析判断能力。 今天,互联网上非短流长、蛊惑人心的各类谣言盛行,或造成伤害,或造成 混乱。网络谣言成本极低,但收效却相当宏大。甄别互联网上的谣言和虚假信息, 杜绝通过自己的平台进行再传播的可能,是当前网络媒体必须认真对待的大问题。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媒体形成自己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基础,不论对传统 新闻媒体来说,还是对新兴网络媒体来说,如果发生假新闻或内容严重报道失实 的情况,对自己来说都是最大的伤害。《纽约时报》假新闻案揭露后,有评论痛 心疾首地指出:该报152年的声誉,没想到就这样毁于一旦!刊出数字合成照片 的《洛杉矶时报》图片编辑事后指出:“布莱恩沃斯基的行为完全不能接受,他 损害了读者对我们的信任。如果读者不再信任我们,那我们将一无所有。” 1998年12月,曾有“阿虹”编造故事让广东的广播媒体和网络媒体“中招”, 对其谎言进行了传播。我于1999年就这一事件的教训撰文,结束部分写道:“阿 虹的故事”至少可以使我们得到以下两点认识: 一、在当今众多媒体竞争达到白热化的态势下,要保证新闻真实、信息真实 确实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考验。具体到传统新闻媒体(报刊、广播、电视)与网 络媒体的关系来看,通常在两种情况下容易出现问题,一是传统新闻媒体从网上 获取信息不加核实便进行刊发;二是传统新闻媒体自己的网站为了时效性对获取 的信息未加核实便上网发布。 二、为了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信息的真实性,新闻从业人员今天也面临着更 大考验。在今天,为了真实的报道,除了调查、调查、再调查;深入的调查、全 面的调查、细致的调查外,别无它途。在很多情况下,甚至对某些事实“眼见为 实”已经不够,一定还要“科学求证”才行。或许这正是网络时代、信息时代对 新闻从业人员更高的要求。〖注3〗 历史的教训和当前的教训,他人的教训和自己的教训,当应一并牢牢、长久 地记取。 注释: 1、据1998年7月路透社、新加坡《联合早报》、香港《星岛日报》、台湾 《中国时报》相关报道及“我们的第一次”网站相关信息综合 2、黄爱萍,《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与传播形态初探》,载紫金网 3、闵大洪,《是范例,还是教训?——对〈迎接广播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一文中所举实例的质疑》,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年第6期 (写于2003年5月25日) (XYS2003061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