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1.dyndns.org)(groups.yahoo.com/group/xys)◇◇ 《北京晨报》的黑色幽默 沈弘   作为《晨报》的一个老读者,我还是很喜欢看各个版面上那些新闻报道的。但时感美中不足 的是,报道文章中经常夹杂着一些看似颇为时髦,但实际上错误百出的“洋泾浜”英语,使 人读后很不舒服,像是被硬逼着吞下了一只苍蝇。 例如在《晨报》2002年2月23日第四版上载有关于清华研究生黄瑞用英语向布什总统发问的整 版专题特写报道。在分别由王颖晨和胡强劲撰写的两篇短文中,作者都特别强调了这位女同 学高超的英文水平,她的提问“被美国《纽约时报》评为本次清华学生提出的最尖锐问题之 一”,而且“当该女生以流利的英语念完问题时,听众为她的犀利提问也为她流利的英语报 以热烈的掌声”。不仅“做高级工程师的爸爸夸她的英文好”,就连清华大学副校长胡东成 也表示非常满意,认为她和其他提问者一起都“反映了中国学生的风采”。 然而大煞风景的是,记者胡强劲在文章中试图引用黄瑞同学所提问题(“布什在台湾问题上 ,是否还牢记他对十三亿中国人民的承诺?”)的英语原文,并且画蛇添足地解释说:“‘ 13亿’在英文中表示为:one billion and thirty million”。读到此处,笔者不禁被惊出 了一身冷汗。我想大概连普通的中学生也应该知道,英语中的“one billion and thirty million”并非“13亿”,而是“10亿零3千万”。而 “13亿”最简便的英文表达方式应该是 “one point three (1.3 ) billion”,或者更正式一点,是“one billion and three hundred million”。这样的搞笑文字被堂而皇之地登载在首都一家大报上,堪称国际玩笑—— 在如此重要的外交场合,谁竟敢向美国总统传递这样明显的错误信息?难道提问者从中国13 亿人口中刨去了台湾人和新疆、西藏的民族分裂分子?这事要是发生在文革期间的话,后果 简直不堪设想! 《晨报》的黑色幽默在读者心中投下了一个阴影和疑团:究竟这只是记者的笔误,还是黄瑞 同学的口误?如果是前者,那倒还好,因为它只是反映了记者个人英语素养的欠缺;但倘若 是后者,那就殃及了在大礼堂中为黄瑞同学鼓掌叫好的一大批清华师生的政治觉悟和英语水 平,就连那位副校长也难免要丢面子。不管怎么说,它都明显暴露出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 的漏洞和问题,因为即使那位记者也肯定是个大学毕业生。 这么说并非危言耸听。众所周知,国内报刊上类似的“洋泾浜”英语可谓屡见不鲜。就在一 两个月之前,《北京晨报》还登过另外一篇关于北京电影制片厂审查影片《寻枪》的文章, 作者署名为杨阳。该文大字标题上赫然写道:《“MADE IN”陆川 还是“MADE IN”姜文》。 凡是学过一点英语的人都会对这个标题感到十分的别扭,因为在英文介词“in”的后面,一 般都是跟地名;而假如要跟人名的话,介词就必须从“in”改成“by”,即《“MADE BY”陆 川 还是“MADE BY”姜文》。这应该算是小儿科的英语语法知识吧。 中国古代不乏“东施效颦”和“邯郸学步”一类的笑料。但在当前中国已经加入世贸,北京 准备举办奥运会,举国上下都在努力跟国际接轨的大环境中,此类“洋泾浜”英语如一再见 诸于报端,它带给读者的就不再是上述典故所能引起的那种捧腹的开怀大笑,而是足以令国 人尴尬窘迫的无奈和苦涩。 ◇◇新语丝(www.xys.org)(xys1.dyndns.org)(groups.yahoo.com/group/x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