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黑白胶片光栅编码彩色摄影术的争辩 一位南开大学光学所毕业生 (方舟子按:作者来稿用的是真名,根据其要求隐去) 方先生: 我对这件事的看法是: 一、母国光院士的工作从学术和技术角度讲都不是造假; 二、对于这项工作的宣传的确有所夸大,但并不是说这项工作没有重要的意义 就我和同学以及我所熟悉的一切老师所知,这场争论见于文献的只有两篇,之 后再没有发现双方任何人就此事发表辩论性的文章。我要解释的问题有以下几 个: 一、母国光教授所从事的这项研究工作的历史沿革和此项工作的创新之处。 母国光先生(当时可能还不是教授)在80年代初期曾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作过访问学者。而《黑》、《用》两文里都曾提到Trancis T. S. Yu(杨振寰) 就是宾州州立这个课题组的教授。母国光教授的工作正是接着两文所说的Prof. Yu的工作展开的。Prof. Yu和母国光教授都是白光方面的专家,他们在这方面的 合作是比较自然的。Prof. Yu的工作在白光信息处理方面范围铺的很广,他提出 的对记录彩色图像黑白胶卷用白光解码的方案是这些工作的一部分,白光方案比 用三种单色解码方案更接近使用,但是Prof. Yu所用的记录方案仍然是三次曝光 的。母国光教授继续按这个方向做下去,他的创新之处在于:1、提出了将三色 光栅一次记录与白光解码结合(请注意,是结合)的方案。这个的确没有人先前 提到过。2、将这个方案付诸实施,制成了真正的仪器,发表于《仪器仪表学报》 (见《用》文)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后者,因为这个三色光栅的方案先前并没有 谁真正在实验中验证,更谈不上制成样机和成品了。而且在实现的过程中还要遇 到一些实际的问题(见《用》文)并不是原来的理论所准确预见的,为了能与实 际符合,母国光院士的课题组还在这诸多方面做了研究,发表了一些文章(见 《用》文)。这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突破,因为这个仪器研制成功后,第一次 使得黑白胶卷记录彩色信息,成为一种比较实用的技术,而不是只有在实验中才 能演示的系统。 母国光教授的专业是光学工程,而当时这个专业的名称为光学仪器,是工科专业。 将各种光学系统的方案付诸实现是其重点所在。而且,在科学研究领域,理论与 实践是并行不悖的,不存在谁比谁高贵的问题。 二、是不是"旁门左道"? 不管母国光院士的这项工作是不是在造假,我都不能认同《寻找一篇打假学术打 假文章》(以下简称《寻》)的作者所谓的"舍当时数字化技术的正途(采用CCD, 磁记录等)不走,却用光栅技术并仍采用胶卷记录来作彩色还原,是一种旁门邪 道,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市场前景上都是根本走不通的"。 首先,在这个项目刚开始研究,甚至基本已经成功的时候,CCD技术还不是非常 成熟的,摄影(此处尤指彩色摄影)产业的发展前景并不是很明朗的。把数字化 技术当作正途并不是所有研究人员的共识。 其次,科学研究本身就有不确定性的因素在里面,没有谁能完全正确的预测科学 的将来的走向。况且,在科学研究中,不同的流派提出不同的主张,按各自的思 路发展自己的理论与技术,互相竞争,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很常见的事情, 而且还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很大的特点。若在光的粒子学说占上风时指责光波动理 论是"旁门邪道",或者在光波动理论占上风时指责微粒学说是"旁门邪道",那么 光量子理论就不会出现了。如果在科研展开之前就人为的限定其途径与方向,这 个是可以的,那个是不可以的,科学早就不称其为科学了。 在这方面,《寻》文作者是非常不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的。 再次,即便今天也不能称母国光院士的工作没有应用价值。虽然数字摄像技术 (以CCD为主,CCD本身仍然是模拟的)大有取代传统摄像技术的趋势,但目前并 不是没有缺陷的。现在CCD的靶面还不能做的太大,像航空拍摄这样需要大幅面 图像记录介质的,CCD还并不适用。而另一方面,如《用》文所述的彩色胶卷的 缺陷,母国光院士的工作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现在,用于航拍的借助三色光栅 利用黑白胶卷记录彩色图像的照相机已经研制成功(而且是在《黑》一文发表以 后),《寻》文作者所谓"那个奇怪的照相机也没了下文"并不是事实。 而有《用》一文在,《寻》文的作者所谓"证据虽如此确凿,却既没有反驳,似 乎也没有下文"也不是事实。我不知道《寻》文作者在此事上不顾事实,究竟是 怎么回事?如果是故意造谣,我自然对他不齿,如果是他没有占有充分的资料, 那么作为一个研究员(其自称)应该知道科学研究所应有的素养与道德--那就是 不能听风就是雨,不能偏信偏听,更不能主观臆测、随意编造!在这件事上,我 期待着《寻》文作者的回音,我愿意与他正面交锋。否则,我只能把他也列为科 技造假者的行列! 说句题外的话,不独母国光院士的课题组现在遇到了困难,就光学信息处理整个 领域而言,现在也面临极大的困境,原本光学信息处理的研究目的是要取代冯· 诺依曼型计算机而开发出新一代速度更快、原理迥异的计算机,现在却有被高速 发展的冯·诺依曼型计算机挤出历史舞台的趋势。很多人认为光学信息处理没有 前途了(包括作者本人),转到其他方面去了,但是也仍有一些专家在坚持,在 期待着新的突破,因为无论如何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发现比光跑的更快的东西。 三、此项成果的作用和宣传中的夸大 在当时报道中称母教授的这项成果是"国际首创"和"异常重大的技术突破"。称其 为国际首创,这确实不假,因为前面已经讲过这个光学系统(而不是把它拆成各 个零部件,将它们与这个有具体功能系统隔离开来讨论)的方案及其真正的实现 确实并未见诸报道。但称其为"异常重大",我认为这并不贴切(我现在已经无 法记起这一提法是母国光教授或者白光信息组中的某位老师主动讲出的,还是当 时的记者听到他们的讲解后主观猜测的),是吹牛了。无论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 还是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角度,都只能称其为在某方面比较重要的突破--包括 思想(idea)的突破和技术上的突破,其中思想上的突破还显得比较小,因为这 项工作产生的新思想只是把已有的思想进行重新组合。从光学信息处理研究的全 局来看,这项成果只是一个局部的、阶段性的成果,只代表了在白光信息处理方 面,具体是黑白胶片记录彩色信息方面达到了比较成熟的实用阶段。它首先不是 光学信息处理研究的全面性进展,其次从后来的发展来看,也没有起到以点带面, 带动光学信息处理取得全面进步的作用。从经济和社会效益角度看,它也是仅在 彩色摄影中的某些方面起到了较重要的作用,而并没有带来这个产业的革命。总 之,我认为,从两个极端来看待这项成果,过高的赞誉或过低的贬损都是不尊重 事实的。 四、所谓"一篇文章和一个专利"。在言放的《黑》一文有这样一句:"……所谓' 黑白胶片作彩色摄影技术'(它由一篇文章和一个专利组成)实际是抄袭(甚至 在某一方面倒退)的产物"。请注意这里提到是一篇文章和一个专利。实际上这 项工作并非只有一篇文章,在《用》一文里已有明确的解释。这从一个方面反映 出"言放"老师对这个项目的具体细节并不是很了解的。而且,在从逻辑上讲,不 论母国光院士写了多少篇这方面的文章,都不会改变他造假或者不造假这样一个 事实。那么为什么"言放"老师还要这样写呢?这和当时南开大学流传的一句话有 关,即母国光教授"只凭一篇文章、一个专利就凭上了院士",那么言放老师这篇 文章在很大程度上是想说明母国光教授不够院士的资格。客观的说,在中科院增 选学部委员时,母教授这项工作在媒体公开所造成的轰动效应确实对其当选有很 大的帮助,而且很可能是决定性的,但是母教授的重要成果还很多,他的成就可 见南开大学网站对他的介绍(见附件)。 附件:母国光院士简介(引自南开大学网站: http://web.nankai.edu.cn/rencai/yuanshi/muguoguang.htm) 母国光(1931.1.22--)   应用光学家。辽宁省锦西市人。195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曾任南开 大学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中科院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南开大学 现代光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国际光 学学会副会长;大学国际联合会常务理事;天津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协常委。   长期从事光学和应用光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白光光学图象处理、光学模 式识别、机器视觉、褪色胶片的彩色恢复、彩色胶片的档案存贮、编码彩色摄影 和显示、菲涅尔全息泸波的三维目标识别、彩色编码、光学神经网络及其在识别 中应用以及三维图象显示等方面的研究都提出重要的新概念和新技术,发展了现 代光学信息处理学科。设计并研制"彩色电视显象管涂屏用的特殊光学校正镜"、 "防空预警雷达信号的光学投影系统"、"军用白光彩色图象处理系统","大幅面 航空摄影用的彩色图象编码及解码系统"以及"锥轴深椭球冷反光镜"等多种新型 光学仪器和器件。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和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主编的 《光学》获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发表论文70余篇。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自1987 年先后获得日本国立命馆大学名誉理学博士; 美国光学学会、国际光学工程学 会的Fellow(资深会员)。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