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专家不是学术食客 王乾荣   鲁迅在《名人和名言》一文中说:“博识家的话多浅,意义自明,惟专家的 话多悖的事,还得加一点申说。他们的悖,未必悖在讲述他们的专门,是悖在倚 专家之名,来论他所专门以外的事。”   专家而论“专门以外的事”,大都是对那事并不熟悉,正如鲁迅所说,“专 门家除了他的专长之外,许多见识是往往不及博识家或常识者的”,但他又以为 自己既然是一门的专家,那么其他一切事也都“无不胜人”,所以便喜欢乱说一 气———这就是“悖”。   不过专门家而谈专业以外之事,不管他自己感觉如何良好,知其底细者大抵 都不会把他的“外行话”当真或当成“名言”。这也许就能减少专家“专业以外 的话”的副作用。   钱学森博士说,一个真正的学问家,必须“精通”他的专业,“熟悉”与自 己专业有关的知识,“了解”一般的自然、社会、人类常识———这三者都是他 必备的素质。如果是这样的专家,便与博识家庶几近之,他发表专业以外的议论, 人们倒不妨姑妄听之,以为增广见识,至少有益无害;而如果专门家的知识只局 限于自己专业的那个狭小圈圈,对世事、对常理常情都懵懵然,那么在遇到与己 之专业无关的事时,则最好闭上尊嘴,以免贻笑大方,乃至误导了大众。也就是 说,他在这方面就不要再“悖”下去了。   然而专家之悖,其实并没有停留在鲁迅所说的这一方面。他们的悖,同时也 可能恰恰悖在其“专”上———那就是发表“很专业的谎言”。因为他是专家, 他在他的专业领域的真话人家自然相信;而如果他说了专业谎话,人家似乎也不 能不信。这里的危害,我以为更大。   专家们在专业上说谎,大约有两个可能:一是他的“专”尚不牢靠。他名义 上是一个专家,实则对专业一知半解,但他没有自知之明,每每以专家或大腕儿 自居,好为人师,无意中说了露怯的话。这似乎有情可原,但实际上也很害人— ——因为他披的是“专家”外衣,是会诓人上当的。另一个可能是,他在“利益 选择”面前公然撒谎,歪曲事实真相,居心即在于骗人。与“以权谋私”一样, 这乃是“以专业谋私”、“以权威身分谋私”,都可以归于腐败。   鲁迅又说:“名人在卖着他们的‘名’,不知道可是领着‘干薪’的?倘使 领的,自然是同意的自卖,否则可以说是被‘盗卖’。‘欺世盗名’者有之,盗 名者以欺世又有之,世事也真是五花八门。”这话真可谓剖骨见髓!   现在人们对于“实权腐败”不说已经看得一清二楚,却已知之甚多,因此颇 有警惕,愤恨也烈,一片“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声;而对于“话语权腐败”, 人们似乎还不大明了,甚至往往把那类整天慷慨激昂、唾星四溅乱发议论之人, 视为社会良知的代表。比如有一位名流或权威,他以自己的违心言论或影响力, 促成了一个本不该如此解决的问题的如此解决,又从获利的当事人一方取得自己 “应得”的一份“报酬”,这叫不叫腐败呢?我看,这是一种堂而皇之的“雅腐 败”———既有实惠,又扩张了名气,名利双收,岂不乐哉悠或!   我说的现象,不光发生在法学界。最近有人也加入了“核酸大合唱”,把所 谓“核酸保健品”鼓吹得神乎其神,却遭到三名诺贝尔奖得主的痛斥,认为是商 业炒作。在文学艺术界的“研讨会”上,也有所谓评论家者,拿一份红包,玩一 次山水,就可以胡吹乱捧一部作品或一个演员。当然,法学界是最要命的,因为 那可能“决定”社会是非和法律上的罪与罚,乃至于一个人的生死。   学者们的“见解”一旦与利益诱惑纠缠不清,那学术实际上就死亡了,导致 的结果也必然十分可悲和可怕。   所以对于学界以外的咱们芸芸众生来说,正如鲁迅所言,“是应该将‘名人 的话’和‘名言’分开来”对待的。名人的话并不都是名言,专家的话也并不都 是真理。   老子曰:“名可名,非常名。”可以叫得出来的“名”,便不是经常不变的 名。我们更不时看到,当下一些“过气”的名家,也在那里撑着名人架子,对任 何事情都喜欢说三道四,实际上他那一套早就陈腐不堪了———他们本该一方面 加紧新知识的学习,一方面自我收敛才对。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他们的清誉是有操守,尽管在世风浮躁、物欲横流 的时代,也要牢牢地把持这一点,多少给老百姓留一点儿希望。当专家的良知发 霉之时,我们则宁愿唾弃“专家”而看好鲁迅所说的那一种“常识者”。   当然我要赶紧声明:我国目前各方面的专家不是多了而是很少。我们非常需 要专家发挥他们的专长。我绝对没有否定专家和反对专家发表意见的意思,我指 的仅仅是那些打着“专家”旗号,为一己私利而欺骗众生的人。 (《法制日报》2001/03/12/)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