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评】 这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耍的仍是将核苷酸类似物和核酸、核酸药物和 核酸营养品、核酸产业和核酸营养品骗局混为一谈,偷换概念的把戏,以味精、药物 证明保健品的作用,是典型的骗子做伪证伎俩,如此厚着脸皮乐此不疲地重复谎言, 除了骗子,谁有这样的能耐?(方舟子) 程光胜谈核酸保健品   Scitom:您关注“核酸保健品”的产业化进程有多少长时间了?请您简单介绍一下 国内“核酸食品”的研究与产业化进程。   程光胜:我支持核酸营养品,这里有两个原因:一、1964年,中科院微生物所的 方老先生,方心芳院士,就让我搜集这方面的资料。也就是关于核酸类物质应用的 资料。中间由于文化大革命耽误了一段。到1976年我才停止了这项工作。有十几年工 夫我的工作跟这个领域是紧密结合的。自己写过一些文章,也发表过一些实验结 果。当然那时我们是做发酵生产核苷酸类物质,也可以通称“核酸发酵”。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到核酸工业的历史——许多现实经历使我认为核酸营养 品是有用的。这要回溯到30多年前:第一个事情,核酸产品最初是作为调味品开发 的。即工业微生物发酵技术。这里有一个故事,1963年前后,我们国家出口的味精面 临着海外产品的严重威胁。那时我国外汇很少,许多海外华人喜欢祖国的味精,味 精可以换来外汇。当时日本人推销的味精叫做“特鲜味精”,而且买一包日本味精 就送一包中国产味精,让消费者自己去对比。大家一尝,做菜时用量又少味道又 鲜,当然我国在海外的味精市场就受到威胁了。   经过分析和调研,我们发现日本的味精里面加了某种核苷酸的钠盐。这种纯品 的鲜度约相当于普通味精的40倍。只要加一点点核苷酸就可以成倍提高味精鲜度, 而成本增加的又不多。所以我们所当时在方心芳先生带领下与轻工部合作搞“特鲜 味精”。这个项目当时不仅我们中科院微生物所在做,在上海的中科院生化所也在 搞。   酵母菌中含核酸很多,核糖核酸(RNA)最高可以达到10 %,一般都在5 %左 右,而我们生产啤酒时使用的酵母菌和生产抗生素得到的微生物菌体,里面也有很 多RNA,所以方心芳先生觉得原料来源比较丰富。RNA要分解成核苷酸有几种办 法,一种办法是用碱、酸去水解,如此得到的盐没有鲜味。另一种办法是用微生物 产生的酶分解,只有这种方法得到的物质才有鲜味。用微生物产生的酶将微生物细 胞中的RNA分解,生产有鲜味的核苷酸,是日本人的发明。   当时我用了一个月去查中科院收集的专利文献。那时我们还去北京啤酒厂去取 酵母泥提取核酸,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尽管外面闹腾,工作并没有完全停止。 这一年我们所的不少同志日夜奋战,筛选出了菌种,建立了生产工艺,并在工厂里 开始试产。特别是到1969年以后,全国至少有上百个单位在搞这个产品——中国的味 精厂多、酵母厂多、抗生素厂多。它们都用菌体提取核酸,于是全国都搞起来了。   开始它们大都是用我们用的“酶解法” 技术。还有一种技术是“自溶法”—— 通俗地说,就是当一个细胞失去生命后,其体内的酶会将细胞溶解,核酸也会分解 成核苷酸。上海生化所就用的这种方法,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微生物菌种供筛选。   当时我们是一个很大的组叫“肌苷酸组”。之所以叫“肌苷酸组”是因为组成 RNA的四种核苷酸里有一个叫“腺嘌呤核苷酸”,腺嘌呤核苷酸脱掉一个氨基就是 “肌苷酸”。肌苷酸有鲜味。还有一种“鸟嘌呤核苷酸”也有鲜味,鲜度比肌苷酸 还强。这些东西当时我们都做出来了。上海的一个味精厂就把这些加到味精中去 了。但是我们的技术成本还是没有竞争过日本。技术投入不够,科研受政治运动干 扰,国外也靠低价位压制我们的味精工业。   这是第一个原因。我觉得自己是了解核酸的。   第二个原因,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人们发现ATP有医药作用。当时我们还 搞了“肌苷”,是一种保肝药。因此核酸的作用就不只是生产味精和保健品,还可 以制药。如“五氟尿嘧啶”是抗癌必备药物。我们国家还有一个由我国创制的核苷 酸类药品,叫做“聚肌胞”可以治疗疱疹病毒感染,效果很好。我认为医药和食品 常常是相通的。当然医药要求有适应症。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开发出一种抗艾滋病的新药。是一种用核酸降解后 的核苷酸做原料,经过酶反应聚合成的很大的分子。于是我对核酸在医药开发上的 应用产生了兴趣。这也是我支持核酸产业的原因。 因为以上主观原因,今年年初乔宾福先生(上海市工业微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编者)就把我找去,他是我们当年从事核酸发酵研究的战 友,而且坚持这项工作大半辈子了。于是我就“卷入”了这场(关于核酸营养品 的——编者)“混战”。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