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爱因斯坦谈人生》(十二) 《爱因斯坦谈人生》(Albert Einstein:The Human Side) [美]海伦·杜卡斯,巴纳希·霍夫曼 编 高志凯 译 刘蘅芳 校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4年10月         ※    ※    ※   1954年2月1日某人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引用了爱因斯坦过去 提出的号召,爱因斯坦当时呼吁人们,为了维护言论自由和反对 战争,必要时应准备去坐牢。接着他说自己的妻子看到爱因斯坦 的这一呼吁之后指出,纳粹掌权后爱因斯坦匆匆逃离了德国,而 没有留下来冒坐牢的危险大声疾呼发表自己的意见。他把爱因斯 坦的行为同苏格拉底相比,苏格拉底拒不离开自己的国家,而是 留下来“战斗到底”。她还指出,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有 名望的人要比无名小卒更为容易。   1954年2月6日爱因斯坦用英文写了这样一封信(爱因斯坦在 英文回信中出于某种原因删去了德文底稿中的半句话,现把译文 用括号加在原处):   谢谢你2月1日的来信。我认为尊夫人的话十分中肯。不错, 一个无名小卒在那种情况下确实要比一位稍有名望的人更加岌岌 可危。但是一位稍有名望的人除在必要时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之 外,是否还有更好的办法来利用自己的“名望”呢?   把我同苏格拉底相比并不十分恰当。对苏格拉底来说,雅典 就是整个世界。而我却从来没有把自己同任何一个特定的国家联 系在一起,更别说德国了,因为我同德国仅有的唯一联系只不过 是我担任了普鲁士科学院的院士(还有我从小学会的德语)。   虽然我是一个信念十足的民主主义者,但我深知,如果没有 一批愿意为自己的信念抛头颅洒热血、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正 义感的男女勇士,那么人类社会就将陷于停滞,甚至倒退。与正 常的时代相比,在现在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无须说,你是懂得这 一点的。         ※    ※    ※   爱因斯坦非常钦佩最高法院大法官路易斯·D·布兰代斯。 下面摘录爱因斯坦于1931年10月19日从卡普特写给波士顿报纸 《犹太辩护人》的一封短信,这家报纸当时正在庆贺布兰代斯七 十寿辰①:   人类真正的进步的取得,依赖于发明创造的并不多,而更多 的是依赖于象布兰代斯这样的人的良知良能。   1936年11月10日爱因斯坦从普林斯顿亲自给布兰代斯寄去这 样一封信(爱因斯坦亲笔书写的原信现藏于路易斯维尔大学法学 院布兰代斯书信文件之中):   今天是你的八十寿辰,我怀着无比敬仰和爱戴之情紧紧地同 你握手。没有人能象你这样,把如此深奥渊博的知识、才能,同 严于律己的自我克制精神融为一体,在默默无声地为社会服务之 中寻求自己生活的真正乐趣。我们大家衷心地感谢你,不仅因为 你所取得的成就,而且因为我们高兴地发现,在我们这个缺乏真 正的人的时代,竟然还有你这样一个人。   致以敬意和问侯……   ①此处文字与下文对照有出入,疑为原编者之误。——译者         ※    ※    ※   瓦尔特·怀特是提高有色人种地位全国协会的秘书,他不但 姓“白”①,肤色也是白的。他可以轻而易举地冒充一个白人, 这样就可以避免许多麻烦和种种迫害。当时黑人在我们社会中遭 受的迫害比现在还要严重。但他却选择了为自己的黑人兄弟的权 利而斗争的道路,他很清楚这样一来自己将遭受多少痛苦。1947 年他写了一篇题为《为什么我仍是黑人》的感人肺腑的文章,并 在10月11日出版的《星期六文艺评论》上发表。爱因斯坦读了这 篇文章后提笔给杂志编辑写了一封信,下面是这封信的正式译文:   阅读怀特的文章不禁使人对这样一句意义深远的话大为感动: 通向人类的真正的伟大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历尽艰险苦难 的道路。如果这种苦难是由囿于世俗传统的社会的盲目和昏庸所 造成的话,那么它往往使弱者产生盲目的仇恨,而强者则因此产 生高尚的道德力量,这是一种人间罕见的巨大力量。   我相信每一个感受敏锐的读者读了瓦尔特·怀特这篇文章之 后都会同我一样心里充满真诚的感激。他给我们大家讲述了自己 的故事,扣人心弦、令人信服的故事,使我们有机会同他一起踏 上那条通向人类的伟大的充满苦难的道路。   ①英文中的“怀特”(white)是“白”的意思。——译者         ※    ※    ※   下面这封信是爱因斯坦于1942年11月4日用英文写给一个巴 西人的,信件内容一目了然:   在我看来,你的建议在原则上很有道理:选择一小批已经证 明自己富有创造力并且对改善现有条件充满炽热而无私的兴趣的 人来管理经济。但我不能同意你的“测试”选择方法,这是一种 典型的工程概念,同你本人的“人非机器”的观点是相互抵触的。   另外,我请你考虑这样一个因素:只是找到十个最为合适的 人才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各国接受他们的决定和法令。对于怎样 才能实现这一点我心中无数。这个问题比选择适当人才更为困难。 同现有的条件以及到目前为止存在的条件相比,即使比较平庸的 人也能够用大致可行的办法来实现这一目标。自古至今,领袖们 之所以能够掌权并不是凭借他们的思维和决策能力,而是凭借他 们的号召力、说服力和利用同伴们的缺点的能力。   怎样才能把权力托付给那些既有能力又心地善良的人,这是 一个老难题,迄今为止没有人能够解决这一难题。非常遗憾,我 认为你也未能找到一个可以解决这一难题的答案。         ※    ※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爱因斯坦于1917年12月6日从柏林给 住在苏黎世的亨利希·粲格尔写了这样一封信。这封信上没有标 明日期:   这个爱好文化的时代怎么可能腐败堕落到如此地步呢?我现 在越来越把厚道和博爱置于一切之上……我们所有那些被人大肆 吹捧的技术进步——我们唯一的文明好象是一个病态心理的罪犯 手中的一把利斧。         ※    ※    ※   1934年爱因斯坦为一家美国杂志撰写了一篇关于宽容的文章。 因为编辑坚持要对这篇文章进行一些爱因斯坦无法容忍的修改, 爱因斯坦就把文章收了回来,因此没有发表。下面摘录这篇文章 的片段:   当我自问,宽容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使我想起天生幽默的威 廉·布什给“禁欲”所下的饶有趣味的定义:   “禁欲就是我们从各种得不到的东西那里得来的乐趣。”   我也可以作类似的说明:宽容就是对于那些习惯,信仰、趣 味与自己相异的人的品质、观点和行动作恰如其分的评价。这种 宽容不意味着对他人的行动和情感漠不关心。这种宽容还应包括 谅解和移情……   任何一种伟大高尚的事物,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科学成就, 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只是在文艺复兴使个人有可能不受束缚地 发展自己的时候,欧洲文化才在打破令人窒息的停滞状况方面取 得了最重要的突破。   因此,最重要的宽容就是国家与社会对个人的宽容。为了确 保个人自身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安全,国家当然是必要的。但如果 国家变成主体,个人却沦为唯命是从的工具,那么所有好的价值 就全部丧失了。必须先砸碎磐石然后才能长出树木,必须先松土 然后植物才能茁壮成长。同样,只有在人类社会达到足够的开放 水平、个人能够自由发展自己能力的时候,人类社会才能取得有 价值的成就。         ※    ※    ※   有时爱因斯坦自己的宽容也是很勉强的。下面我们可以看到 他是怎样借助辛辣的讽刺来安慰自己的。   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种技术性很强的抽象深奥的东西竟然 遭到了猛烈的政治攻击,这确实十分离奇。这种攻击经常是很恶 毒的。在德国,纳粹谴责这一理论是犹太人的理论,是共产主义 的理论,并说它毒害了德国科学的源泉。因此他们当然禁止科学 家传授这一理论。只有少数勇敢无畏的人才敢藐视纳粹的命令。 但即使这些勇士也不得不采用种种计策,例如在讲述这一理论时 闭口不提爱因斯坦或“相对论”一词。   至于苏联人,他们可不象纳粹那样认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 共产主义的理论。事实上,由于苏联国内对相对论是否符合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这一问题进行的辩论,苏联官方对相 对论的态度变得复杂起来了,结果一个苏联科学家要是支持相对 论就免不了要担风险。现在情况已好些了,但直到1952年4月苏 联科学院的一位院士还在指责爱因斯坦把物理学拖进“唯心主义 的泥潭”,指责爱因斯坦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并指出唯物辩证 法是建立在“物质世界的客观性之上”的。另外这位院士还公开 点名批判两名苏联科学家,谴责他们赞成相对论。美联社对这次 攻击曾广为报道,爱因斯坦在伦敦的一位老朋友把在柏林发表的 对这一事态的报道寄给了爱因斯坦。   在爱因斯坦的书信文件中我们发现了下面的一篇未经发表的 讽刺评论。这篇文章大约写于五十年代初,我们几乎可以肯定, 苏联对相对论的态度,尤其是上述事件,是促成爱因斯坦写这篇 文章的主要原因:   当全能的上帝制定自然界永恒法规时,有这样一个疑虑使他 忧心忡忡,即使到了后来他也无法打消这个疑虑:如果将来唯物 辨证法的最高权威宣布上帝的某些甚至全部法规均为非法,那么 局面将是多么尴尬。   后来,在他创造唯物辩证法的先知和圣人时,一个大同小异 的疑虑又钻进了他的灵魂,但他很快就恢复了平静,因为他发现 自己有绝对把握认为,这些先知和圣人是永远也不会相信唯物辩 证法的信条会同理智与真理背道而驰的。 (XYS2003010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