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科学中的伟大与生活中的世俗 ——评《恋爱中的爱因斯坦》 张九庆 《三思科学》电子杂志2004年第2期   我认为,把《恋爱中的爱因斯坦》当成是一本关于爱因斯坦的爱情生活的逸 闻趣事或者恋爱历程的纪录来阅读,肯定是原书名误导的结果。如果把副标题 “一部科学罗曼史”也省略掉,像某些人建议的那样,把书名简单翻译成“爱因 斯坦情史”或者“爱翁情史”之类,可能更能吸引中国读者的眼球,因为喜欢科 普读物的人要比喜欢阅读轻松的八卦故事的人少得多。一个哗众取宠的书名把一 本科普类传记作品引导上虚构的小说般的阅读之路,也许并非作者的初衷,毕竟 作者花了七年时间,认真地翻阅了爱因斯坦早期的书信,换了五副眼镜。   作者把重点集中在1901年与1919年爱因斯坦与米列娃·马里奇恋爱、婚姻、 家庭生活到最后离异并与表姐埃尔莎重新结婚的这段时间,也就是爱因斯坦的科 学家形象的形成、发展到高峰的时间。一些人认为,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上独 占了本该属于米列娃的那部分荣誉,但在这本书中,作者没有给出这样的证据, 自然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最多只能说米列娃的爱情对爱因斯坦有着激励作用, 但激励作用不能等同于科学发现本身。待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形成的时候, 米列娃更是完全脱离了爱因斯坦的科学圈子了。即使爱因斯坦的两次发现正好处 于两次爱情的高峰期,这只能说是时间的巧合。也许米列娃最初想与爱因斯坦一 道参与物理学这曲“音乐”,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如智力、心态等因素的影响, 爱因斯坦还是独自完成了演奏。   无可否认的是,爱因斯坦在爱情、婚姻和家庭等私人生活中扮演了并不光彩 的角色。像爱因斯坦一样,私生活和个人道德有问题的著名科学家比比皆是,霍 金、费因曼、穆利斯等的私人生活也是一塌糊涂,牛顿在争夺发现权过程中的卑 鄙行为更早为人们所知。幸运的是,科学共同体的同行评议并不涉及科学家个人 的私生活,科学论文上不会写上任何爱恨情仇的字眼,科学评价和道德评价是截 然分来的。因此,在仔细阅读此书后,那些坚持把科学家当成伟人的人不必生气, 爱因斯坦仍然是科学史上的伟人,承认爱因斯坦的爱情及其它世俗的东西,并不 会有损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的正确性和其科学上的重要意义。那些力图夸大科 学家的道德缺陷的人也不必得意,爱因斯坦的世俗一面只不过是人性弱点的一部 分,爱因斯坦展现了在科学界之外的多个自我。   从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来看,作者肯定不是为18岁以下的读者写的,对爱因 斯坦的私生活,成人读者会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像下马过河发现河水的深 度一样,相信读者眼中的爱因斯坦既不可能像理想偶像般的科学家那样完全是一 个圣人,也不可能是爱情生活中的恶棍和骗子。爱因斯坦最后还是妥善处理了和 米列娃的关系,包括把获诺贝尔奖的奖金送给她作为离婚的补偿。爱因斯坦虽然 也萌动了对埃尔莎的女儿的爱,但最终还是和埃尔莎结了婚并维持到去世。爱因 斯坦也花了很多时间去看望米列娃和孩子们。   与其说这本书强调的是爱因斯坦的生活罗曼史,还不如说该书更加突出了爱 因斯坦在科学发现中的浪漫主义的激情。爱因斯坦开始是在专业的圈子外,接着 是在第一次婚姻的困境和第二次爱情的抉择之中,仍然以特殊的思维和极大的热 情,完成了伟大的科学发现。这种浪漫的激情一直伴随着爱因斯坦的后期科学生 涯即追求统一场论之中,尽管他没有继续做出人们期待的重大科学贡献。假如把 原书定名为“爱因斯坦的科学罗曼史”,既简洁达意又不会引起误导,岂不是很 好吗?明显地,出版者的逐利行为也体现在了书名之中。 (XYS2004022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