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   中国青年报主编李而亮回复李大同:我的几点意见   大同:   详细拜读了你洋洋万言的《就中国青年报新的考评办法致李而亮总编辑并编 委会》一文,很是吃惊。吃惊的并不是你对我和编委会尖刻的批评,而是吃惊你 公然违背我们两人刚刚商定近日“坐下来好好谈一谈”的约定,不宣而“战”了 (因为此文已发到境外的网站上)。我说过,我不反对公开的批评,特别是对工 作的探讨,只要是平心静气地、实事求是地,我都欢迎。如果你这次的公开信依 然是在这个层面上,我还是要直接找你面谈,不用敲字那么费劲。但在你的文章 里,确有许多内容超出了正常的批评范畴,涉及到事情本来应有的面貌,涉及到 我个人名誉、品格的问题,而且广为散布,我就不得不出来进行澄清了:   一、《中国青年报采编人员绩效考核条例》明明白白就是一份讨论稿,编委 会只是经过初步的讨论,并没有进入通过程序,然后下发各中心、部门进行广泛 的征求意见。编委会为此要求各部门一定要传达到每一个编辑记者,征求所有人 的意见。这些意思,在上周的例会上我也说得清清楚楚(有例会记录)。在广泛 征求和汇总意见后,编委会准备视意见的情况,做好了连续开会研究的准备。可 以说在此之前,这份《条例》只能是一份草稿,最后根据大家的意见做必要的修 改,然后还要上报党组会讨论批准,才会正式下发。实施中还要试行相当一段时 间,不断完善。我实在不明白的是,社内立即就有人拿这份讨论稿做文章,周末 就全文发到境外网站上;我也实在不明白,你从哪一个字眼里解读到《条例》是 已经编委会通过,“你和编委会根本就不准备对这部(省略号)的条例作充分的 讨论并做实质性的修订。所谓征求意见,无外就是让大家在自己挣多少分上在讨 讨价罢了。”事实上,你所在的周刊中心讨论就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有谢湘发的 讨论记录为证)。那么,针对这样一个尚待修改的草稿发此万言公开信,而且匆 忙发到境外网站(不一定是你),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能告诉我实话吗?   二、你和卢耀刚都向我表示过,我和“冰点”的同志们应加强交流沟通。上 一个礼拜天(7日),你给我发了一份很长的留言,提出我们之间需要直接交流, 认为在一家报社同仁之间,没有必要云山雾罩,有什么话完全可以当面说清楚。 还说“其实我们心里都明白,人为地制造这种交流障碍,毫无道理,只能解释为 你不想和我们直接交流。”我当即给你回了一个我认为还情恳意切的留言。第二 天,你谢了我的回复,而且说你喜欢这样直言不讳地交流意见。同时表示等我有 时间,咱们好好聊一次(因有对留言内容的保密约定,我不引用具体内容)。上 星期四下午,我腾开了其他事情,约你谈心。你不在办公室,江菲接的电话,她 说转告你,让你给我回电话,而你没有回话;第二天上午,我亲自电话约你,你 说在家写对《条例》的意见,来不了。然后我们约定这一周尽快安排时间见面交 流。但就在星期一的早上,你就迫不及待地公开抛出主要针对我的公开信。让我 怎么来理解呢?要么你压根就不准备和我交流;要么就是担心与我交谈后会影响 你的“行动”。但你行动目标主要是我,为什么不交流一下再出手呢?我觉得你 这样做,作为同事来讲是不尊重,作为朋友来讲是不仗义,作为君子来讲是不坦 荡。   三、你在公开信中,多次谈到新闻的真实性问题,引用我在一些场合说的话 而感到不屑,认为“造谣、造假、按需要来随意编排事实,这些早已都是被中国 新闻业摒弃、严格警惕的行为。”同时还表示了你从业26年来坚持的职业操守。 你这次的公开信可以说向国内外披露了一个大新闻了,但其中的虚假成分是可以 举出很多的。略举几例:   1、“据了解,对这部办法的宗旨和所有细节,绝大部分编委也是临开会前 才第一次看到。如此事关重大、细节繁复的条例,竟在区区两三个小时的一次会 上就通过了,堪称为一个管理奇迹”。事实上,这份条例是7月27日发各位编委 的(其中也送宏猷)。为了让编委高度重视,专门文字提示“计划下周讨论,请 各位编委做好准备。”给每个编委的文本首页都清楚标明发放日期。编委会8月3 日开的,整整一个星期时间准备。你找任何一个编委都可以得到准确日期,所以 不知你据谁做的“了解”。   2、“此前,评论部的同事们开会,要求主任李方找总编辑澄清本报评论员 起码的良知和羞耻心的底线。他在痛苦中找你,你是如何回答的呢?你没有耐心 听取一个部门主任的沉痛陈述,你没有平等地讨论怎样改善中国青年报的评论 (省略号)”。我清楚记得,7月22日下午,我正在六楼主持记者会的闭幕式, 李方电话打到我手机上,问我对网上贺延光的留言怎么看。我说还没有看到,等 看了以后给他回话。晚上吃完晚饭,我在家即主动给李方去的电话,进行了较长 时间的交谈,谈话是很诚恳的,最后李方是很平静挂机的。第二天,我即到云南 出差,10天才回来。如果不是 8月2日编辑中心会上李方的发言,我还认为这件 事情带来的影响已经过去了。怎么到了大同你的描述下,就完全变成了无中生有 的离奇故事了呢?   3、 “在刚刚结束的本报全国记者会上,听说你向记者们传授了策划新闻的 心法。若干年前,河南郑州建成了一座大型立交桥,当地官员很想上人民日报露 脸。(省略号)果然,那条新闻就上了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就是你自己写的 吧?)。你很得意自己的创造,说此举受到了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的表扬。” 事实是,当天举行的是记者与领导交流,谈的并非是新闻策划的话题。有记者认 为,现在记者站要承担许多地方团组织工作性的稿子,建议《共青视点》还是要 留一部分版面专门安排工作稿。我表示不要指望留这样的版面,现在《共青视点》 就是要做成新闻版。又有记者提出:一些团的活动缺乏新意,又事关本报发行, 团省委很希望见报怎么办?我回答说就想办法找出新闻的由头,在不影响事件性 质的前提下,是可以想法找一些“新闻眼”的,于是就举了我自己上述的例子。 未了我还补充,这样的采访不可多用,还是要靠常年的积累,每年给一个省扎扎 实实做一两个上档次的,比你发多少个工作简讯都强。需澄清的是,第一,不是 就新闻策划教记者心法,而是探讨处理与工作相关的稿件如何做得不要干巴巴; 第二、我举例时说稿子是发在人民日报头版,并没有说发一版头条,更没有说受 到李长春的表扬;第三、座谈时大同你并不在场,完全是道听途说,却在公开信 中描述得如此绘声绘色。   4、“已经听到多人传说,中宣部某领导是你的大学同班同学,关于本报的 一些表扬阅评,就是由本报自己人撰写,交由阅评小组再发下来——我不敢、也 不相信这是真的,宁愿只是传说。”这我就非常费解了,既然是连你自己都不敢、 不愿信的传说,为什么就敢白纸黑字写出来?我负责任地告诉你事情的真实情况: 新闻局长胡孝汉的确是我大学同学,但我以人格保证,我没有在阅评表扬上要求 过任何关照(阅评组是相对独立的)。如果真得以关照,我倒是希望“冰点”今 年以来那么多的批评被拦下哪怕一件也好。但确实有这样的情况,中宣部阅评组 看到中青报的报道后,需要进行表扬肯定,又对采写刊发的情况不尽了解,要求 我们先提供相关情况。如今年的“两会”报道、科学发展观报道等。所有的表扬 与批评,没有一篇是要来的,我也没有这个本事。你以“传说”为依据,推理出 其中存在的“黑幕”,我认为是对中青报的污辱,也是对这么多采编人员辛勤劳 动的污辱。   在你公开信里引用我的话中,不顾特定场合、语境来进行断章取义、移花接 木、添油加醋的地方还有很多,就不再一一列举。我感到困惑的是,在同一文章 里,你一再标榜自己职业操守、价值观念的同时,一面又大量引用未竟经证实的 “报料”,难道这就是你把守的底线吗?当然,说你引用的材料全都不实也有失 公允。比如你引用的有关我“大彻大悟”的那段话,我还是认帐的。那是我在参 加完国防大学“舆论战”研讨班回来后,在例会上谈的感想,事先声明了只在内 部说说,还专门交代小谢不要记录。会后有好心同志提醒我,会议上不要口无遮 拦,有些人会专门记下来,作其他目的引用。我不信,因为大家都说中青报的优 良传统就是可以畅所欲言。现在想来,果然应了同志们的忠告。   最后,回到你公开信的主旨。信写了那么多,按我的理解,核心就是你认为 这部新条例,颠覆了中青报的优良传统,否定了人民群众欢迎的舆论监督,特别 是有意挤压“冰点”;只唯上,不求实,是李而亮个人意志的产物。这是个大问 题,要论述起来需要很大的篇幅。其实,在条例讨论稿之前,社党组、编委会已 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贯穿的主线已经非常清晰,也经大家讨论通过。版面调 整后中青报明确的核心价值观不是在条例中突然冒出来的,这点大家应该清楚。 这里我只想举一个你公开信中批评矛头直指的目标——中宣部阅评。今年以来, 中宣部对本报阅评(含综述和青年参考)共24件,其中表扬的13件,批评的11件。 其中涉及冰点的批评的5件、表扬的1件(方舟子〈永动机重现江湖〉);而冰点 被批评的稿件中没有一篇是舆论监督的。本报被表扬的稿件中当然是以正面报道 为主,但也有舆论监督的,如“北京禁放屡遭挑战”、 “遏制泛滥的美女经济” 以及最近的求实篇“别让富豪牵着鼻子走”。由此看出,对阅评表扬稿件予奖励, 并非扼杀舆论监督。同时,阅评的表扬看似给分高,但概率毕竟很低(据统计, 今年的阅评是比较多的),而不像A B稿件、版面以及每月的读者评价,有固定 的数量。如自7月份以来评出的A稿共21篇,其中舆论监督的稿件就有15篇,占了 70%,这是在封杀舆论监督吗?   相反,今年冰点并非舆论监督的5篇被批评的稿件中,就有三篇受到中央领 导的严厉批评。如果这就是你们所赞赏的中青报勇气和价值观,那明日的中青报 会是什么样子,谁都清楚?大同你强调读者认同,大家可以查一下龙应台文章发 表后的凤凰网,跟贴数万条,骂龙应台、骂中青报的有多少,你不会视而不见吧。 当然,我从不回避在这些文章把关上我该负的重要责任。可是,在我痛苦地一遍 遍写检查的时候,你们是怎么表现的,起码没有说过一句让我感到暖心的话。所 以,我表示要改变“领导写检查,下面看笑话”的状况,绝不是无感而发。还是 说到读者认同,自7月版面调整以后,尽管冰点没有作任何改变,但每周阅读点 击率在逐步下降,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已经落在了屋檐下、法制、教育、要闻, 共青视点的后面。尽管不全面,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问题,值得你们反思。起码 不要再单纯用冰点来衡量中青报的办报水准了。   以上是我个人意见,不代表编委会和任何领导。如你愿意,我还是希望与你 面对面地好好谈谈心。 李而亮 2005年8月16日 (XYS2005081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