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我编教材 我叛逆 记者:璇甫 中国教育资讯报    在山东省青岛市有这样一位语文老师:    十几年来,他基本上不用国家的统编教材,所带班级的高考平均成绩一直 在本市名列前茅,而他多年来不断充实完善的150万字的自编教材马上就要由 作家出版社出版了。    而一位与他共事的老教师却在校长面前老泪纵横地对他这样评价:“他这 是在误人子弟啊!我以一个老教师的身份要求,不能让这样的人教学,更不能让 他送高考。”    那么这位普通的语文教师——王泽钊究竟做了些什么,引来了人们对他的 种种争议?    5月底,记者在北京见到了这位教师,并专程赴青岛了解到了一些有关他 的情况。 “我没受模式化教学的毒害”    初见王泽钊,记者还以为是一位教美术或音乐的老师:络腮胡子,暗红的 上衣,一头蓬松的乱发在风中飞扬。看得出,他是一个非常有性格的人。    “我1958年出生,1975年高中毕业,可实际上什么东西都没有学 到。在‘文革’中我没有受到系统的教育,这反而是好事——没受模式化教学的 毒害。很多人都说我身上有叛逆性格。”    据王泽钊的学生讲,他开始上课时学生不用起立。第一次上课,班长一声 “起立”,全班学生站起来,他受宠若惊,赶快说:“不用,不用,快坐下,快 坐下。”他认为尊重并不体现在形式上。    王泽钊崇尚个性张扬,主张让学生解放思想,自己考虑问题,不要别人说 什么就相信什么,不要千人一面。“他的教学处处体现出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知识和勇气,还需要信心。”他的学生,现在慕尼黑大学 读书的侯晓红认为。    这正集中体现在他对国家统编教材的使用意见上。    他认为高考基本上是考能力的,并且很注重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教 育问题、人口问题、人浮于事、文以载道等。而上面发下来的语文课本,没几篇 有语文价值的文章,更谈不上人文素养了。不仅与高考严重脱节,有的则干脆在 说谎。比如《荔枝蜜》的结尾说:“多可爱的小生灵啊……不是为自己,而是为 人类酿造最甜美的生活。”他对此大有疑问:“小蜜蜂是在为人类酿蜜吗?你去 取他的蜜试试!”    “再说,文学本身可以启迪人的思维和创造,可现行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应 这一切。”他举了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小学语文课中“雪化了是什么?”一 题,有学生答“雪化了是春天”,被判0分,因为“雪化了是水”才是标准答案。 “就这样,一个诗人被扼杀了,一个蠢材培养出来了。”王泽钊慨叹道。    语文教学参考书中的标准答案,使很多教师离开了教参就教不了课、考不 了试,但同时却害苦了学生。一些有远见的老师努力地想从这个怪圈往外跳,但 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要自编教材。而王泽钊从指出教材缺点,补充教参中未提到 的课文的优缺点,发展到开始自编语文教材。“高考命题者都说,统编教材不是 命题的依据,语文课本只是语文教学的范例,我为什么不能选择其他更好的范例 呢?”    “我不能改变别人,但我能改变自己!”他这样对记者说。 “学生需要有生命的文章”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大陆的文学作品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为王 泽钊自编教材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那时,学校办学条件非常差,语文组惟一的 一套铁笔、钢板常常被我厚着脸皮霸占着。”一发现短而精的好文章,他就赶快 找来蜡纸(当时蜡纸的使用也是受限制的,要审批),等同事下班后连夜刻版。 就这样,几年下来,便有了厚厚的一摞资料。    进入90年代,学校配备了胶印机,情况有所好转——只要剪贴一下,便 可去胶印,只是苦于要审批。有人认为,印多如牛毛的复习资料有必要,所以再 多也很容易通过,而他要印的精选的优秀文学作品,却不太容易通过,尽管他所 带班级的高考成绩一直在市里领先。    领导曾问过他:“人家都用上边发的教材,你为什么不用?”    “是啊,我为什么不用?因为学生需要有生命的文章,需要高品位的文章, 需要有情趣的文章。”    王泽钊坚持着自己做法。    他往往在开学三周内,就基本上把所发教材的内容有选择地讲完,余下所 有的时间都讲自己辛辛苦苦为学生精选出来的文章。“千万别小看学生的阅读水 平。”新课本发下来以后,学生一晚上就已经读得差不多了,“我们却用半年的 时间在讲这二十多课”。所以王泽钊把补充教材的分量提高到统编课本内容的几 倍,在每篇文章后加点有知识性、可读性的幽默的东西,并为学生提供了自己查 找出来的详细注解。“这样学生接触的知识量就会大得多!”    积十多年的搜集、讲授之功,王泽钊自编的教材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体例, 以他即将出版的高中教材为例,每篇课文的结构,都包括了作品、注解、作者与 作品、问题与思考、课后一得、换换脑筋等六部分。    在挑选入编作品的时候,王泽钊着重考虑了两方面:语言形式美与文学性。 例如,选择了相当数量的具有韵律美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以及运用写实主义、 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新创作手法的现当代作品,而且特别注重其内在的人 文素养与人文关怀,“因为文学就是人学”。    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能力特别强这一因素,他努力扩大教材涵盖的知识面, 并且试图使这一知识面向课本之外延伸。这主要体现在“作者与作品”及“注解” 两部分:这两部分既有比较详尽的文学信息,也有一些简洁的小书目,使学生在 学了课文之后,还可以去寻找课外的相关书籍阅读。这样,教材便具有了开放性。    课后的“问题与思考”也设计得尽量简洁,多是答案不惟一的思考性题目, 能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再人云亦云。根据需要,也适当地介绍了一些 文学知识,以增进学生对文学的了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专门设计了“课后一得”栏目,供学生随时发表 自己的见解。每节课的最后还设计了“换换脑筋”栏目:或幽默,或讽刺,或启 发……总之,一切以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兴趣为目的。    “这套教材是我积淀了十几年的成果,它的打印稿在4所省重点中学使用 过,学生的高考成绩一直是位居前茅!”王泽钊老师的语气中有掩饰不住的自豪。 “应该恢复孩子的想像力”    教材既然是自编的,在上课的形式上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多年来,王泽钊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摸索出了阅读课、对话 课、辩论课、表演课等课型。    “表演课是为了防止学生在作文中说假话而设计的。”他举例:一次作文 课上,他先让学生模仿不同的人物表演“坐下”这个动作,有的学生模仿盲人, 向上反睁着眼睛,摸索着从教室外进来;有的学生模仿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步履 蹒跚地走过来,扶稳了椅子,再慢慢地坐下;有的模仿十几岁的小追星族,歪戴 着帽子,蹦跳着进来,把椅子背朝前坐下。“学生都表现得特有创造力。”紧接 着再让学生用文字记下观察的结果,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察者,其文笔自然是异 乎寻常地形象生动。    他从不强迫学生完成作文。他以前的学生,考上海洋大学的宋立昆说: “他布置的作文我们可写可不写,开始时很多同学都不写,他就让写的同学读自 己的作文,然后分析其优缺点,并教授思考的方法,大家觉得受益匪浅。以后同 学们都争着在课堂上拿出自己的作文让老师评判。”    在辩论课上,学生要面对诸如“国家要不要发展男子足球”、“酒香怕不 怕巷子深”等题目,任选正反方的观点,在班内进行分组辩论。这训练了学生的 口语表达能力以及收集相关资料来证明自己观点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和想像能力不是我们能预料 到的,我们应该恢复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王泽钊在这里用了“恢复”一词, 他认为,并不是孩子不具备这些能力,而是我们死板的教学方式以及思维方式把 孩子与生俱来的丰富的想像力给扼杀了。    在考试方式上,王泽钊与别的老师也不一样。尤其是答案,是开放性的。 例如诗歌鉴赏,学生所答能自圆其说就行。据他的一位学生说,他出卷子非常用 心,要用一两周的时间,而试卷本身也被学生当做很好的学习材料。等他的学生 被分到其他班级以后,再做那些所谓“基础知识”的测验时,已很不耐烦了,只 能偷偷地找他补课。    “那次王老师生病,换了一位老师代课,把学生都上跑了。……因为王老 师已经教给了我们一种思考方式,让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不需要这么讲 课了。”他的一位学生这样谈道。即便代课老师非常认真,但那种教学方式也已 经让学生无法接受了。    另据留学加拿大的王林芳同学回忆,他在周六补课期间给学生大讲音乐流 派、乐理知识,放优美的“梁祝”协奏曲给学生听,让学生闭上眼睛来理解音乐 所表现出来的主题。“他从不认为学习时间长就可以把知识学好。” “学生喜欢读书,语文考不坏”    在记者采访中,王泽钊教过的学生都一致认为,他的课首先给你一种惊奇: “语文课竟然能这样上!”他的课就像聊天,东拉西扯,挺轻松的。开始也有学 生担心他在“误人子弟”,但渐渐地学生就能感到学了不少东西。    一次他到某班去代课,刚走进去,学生们愣了,以为他走错了教室,当知 道他是来代课时,立刻欢声雷动,一节课有三次被掌声、笑声打断。    正是在王泽钊的熏陶下,很多学生开始喜欢读课外书了,而在这之前,不 少人只知道死读课本。学生开始崇拜有知识、有文学修养的人,并自觉地读书。 每到周末,书店里都是王老师的学生在读书、买书。“学生喜欢读书,语文考不 坏!”王泽钊肯定地说。    两次参加高考的陈旭说他第一次参加高考时,拿到卷子心里“咯噔”一下, 特别吃惊:高考试卷中随处可见非常熟悉的生活里的场景,然而自己正儿八经地 学了三年的知识,对此却无从下笔。    “第二年跟王老师复读,再进考场,发现王老师教的东西正与所考内容相 吻合,而且在社会上也非常实用,高考试卷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日常训练过的,成 绩自不用说:顺利进入了天津美院。” “他活得特别真实”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理解、支持王泽钊。    在一次家长会上,他给家长讲,学语文要多读点经典名著,讲完刚出门, 就听一位家长在喊:“不听他的,为高考而学,要分数!”    一位家长则直接打电话给校长:“从未见过这样的老师,不重视课本!”    刚开始时学生也并不喜欢他:“你上课总是神侃,这不是误人子弟吗?” 一名学生就曾在课堂上气愤地质问他:“老师,高考考什么,你就讲什么,你讲 讲高考的东西吧。”甚至有学生写“匿名信”向校长反映他“不负责任”。但学 生最后还是接纳了他,有人说,这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人文素质和敬业精神非 常能感染人。    侯晓红告诉记者,不论学生的贫富、相貌与成绩,王老师都能与学生交朋 友。经常是不到上课时间,他就跑到教室与同学们随便聊天,可以随意提问题, 和语文没有关系也可以。看起来,这是在漫不经心地“拉家常”,而实际上贯穿 了他的教学思想——这是让学生放松,创造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拉家常” 似的教学中,向学生展现了一个新鲜的世界。    而且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打断他的讲课,可以任意反驳他,大胆 的男生会站起来与他争论,有时候全班“抢白”他。有一次,他把作家卡夫卡的 国籍说错了,一位学生站起来指出他的错误。双方争执不下。第二天,他当着全 班同学的面说:“我昨晚回家查了查,是我弄错了。”并且还向那位学生认错。 “他活得特别真实”,实际上是在教学生做人。    王泽钊的课虽然听起来很轻松,但实际上需要在课下花工夫。因为许多知 识他并不是给你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给你一个纲目,让你自己去查,什么都是 点到为止,大部分工作都要自己去做。“他讲的规律性的东西很多,好多用法是 让学生自己去举一反三,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如果再有惰性可就跟不上了。” 王泽钊当年的一位领导认为,他不依靠教材,很多学生在课后没有复习、提高的 参考。 教师的个性,谁来保护?    王泽钊教过的一位学生的家长——青岛社科院研究员杨曾宪认为:他不以 高考为直接目的,但通过寓教于乐、寓教于理、寓教于情的语文教学,实现了语 文教育应达到而未达到的提升素质的“完人教育”目的,而客观上学生又取得了 骄人的高考成绩,这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这正是康德所说的“无目的而合目的” 美学最高境界。    但他做人毫不掩饰,做事我行我素,有极强的叛逆性,加上又不注意与其 他老师进行感情沟通和思想交流,只埋头干自己的事情,这使他与其他人的合作 不是很成功。一位曾经支持他改革的校领导认为:“虽然学生的反馈和我们对他 的看法是一致的,认为他教学观念新,思想超前,工作能力也很强,是个不可多 见的好老师,但他极具个性的做法,又确实给我们的常规教学管理带来了被动。”    一位资深记者则认为:我们要求学生要不拘一格,要张扬自己的个性,可 当这个社会遇到真正张扬自己个性的人,当我们希望学生做到的被一些人实现的 时候,我们又是如何对待的呢?这种叶公好龙的心态和做法,才是当前教学改革 的最大阻力。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