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中国新闻生产的特点——对南方周末的个案研究   曹溪   事情要追溯到2001年4月份。那时我大二,利用此前的寒假,对家乡盛行的 外围彩做了调查,当是对专业知识的应用。稿件写出来之后,蔡禾老师和王宁老 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是可以投到专业刊物去发表。然而我自知他们的评价鼓 励多于客观,未修改之前,是不会有正规学术刊物接受的。于是一面修改,一面 把初稿e-mail到南方周末编辑部。隔了不久,收到甄茜的回复,说是对这个很 感兴趣,想和我谈一下。翌日,她和她先生请我在华南理工大学附近的一家潮州 菜馆吃饭,我将自己的看法都说了出来。随后把文章的删节稿用电子邮件发给她。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个报道终于没上报。因为学习繁忙,加上文章过不多久便 被《广东社会科学》收稿,我也就忘了这件事。   去年暑假之前,班里有个女同学说暑假不回家,打算找个报社实习,她一向 觉得我认识的人比较多,问我有没有办法。我想起了甄茜,给她发了一封邮件。 当时觉得让一个不是很相熟的人帮自己的同学很不好意思,便在信里说自己也想 去,本意是等报社里面答应之后,我再借故推辞,让我的同学去就好。谁知去年 6月底,那位女同学被选拔进学校辩论队,要参加集训,准备全国大学生辩论赛。 结果为了不失信于人,我只好抱着玩玩的态度,自己到南方周末去了。那天是 2002年7月2日。   暑假的实习期过后,我申请去美国读书的准备工作也开始了,做完9月5日的 报纸,便辞了,回到学校忙着写Personal Statement、Writing Sample以及请老 师写Recommendation、填申请表格等。国庆假期的某天下午,突然接到李多钰打 来的电话,说是报社里面比较忙,希望我回去帮手,并许诺每月给一定的编辑费 云云。其时我申请的事情尚未结束,手头也有一些稿费,尚不缺钱;但想起暑假 期间,她对我照顾有加,总不好意思拒绝,这一去便呆到今年2月。   这样,从2002年7月2日到2003年2月26日,除开中间离开一个月,我在南方 周末的日子大约7个月。期间除了帮忙处理城市版的编辑工作,特别留意了里面 的组织架构和生产过程。   一、南方周末的组织架构   南方周末的组织架构是很特殊的。纵向看,首先它隶属于南方日报报业集团。 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本身是个有着双重性质的单位:一方面它号称集团,从市场的 角度来看,是独立的法人;但另一方面它直接受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管辖,从人 事组织和意识形态的角度看,它是一个依附于政府的事业单位。因此,南方日报 报业集团和中国其他伪报业集团一样,呈现出强烈的中国特色:在报纸的经营 (发行、广告等)上有较大的自由度,报道内容上则服膺于中共的宣传需要。南 方周末作为南方日报的子报,尽管在外人眼里和人们素习的党报形象大相径庭, 但也摆脱不了党报的性质。下面将会有详细论述。   就其内部组织结构而言,南方周末由在广州的总部和三个驻外记者站(北京、 上海、成都)构成。广州总部其实就是编辑部和广州记者站,报纸的编辑在这里 完成,也有部分记者常驻这里,一有新闻再四处出访。编辑部又分为新闻部、经 济部、文化部和城市专题部。记者站和总部的联系借助电话、email、传真等, 记者站内部每周有一次例会,总部每周四开会,就上一期报纸的内容进行讨论, 以及为下一期的报纸做准备。   人事上分为职工制和聘用制两种。职工制也就是传统社会学意义上的单位制, 集团为这些职工提供完整的薪酬和福利,聘用制则是南方周末自身招聘的员工, 在集团内部不占用正式的编制,也缺乏正式职工所享有的部分福利。   二、南方周末的新闻生产流程   在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大厦的12楼,一出电梯就可见到布告栏上贴着一张报纸 编辑流程表。一共分13个环节:拼版——送一校——改一校样——送分管副主编 ——改副主编样——大样送审——改大样——送二校——改二校样——核对广告 ——签片——分管副主编核对——发排印刷厂。   值得注意的是里面的大样送审这一环节。所谓大样送审,就是在分管副主编 审核过后,再送给集团里面的领导(2个南方日报社社委)和总编审核。通常这 一关是最严格的,从稿件的主题到个别字词的应用,都不能违反有关国家(或说 党)的规定。也就是说,新闻的生产在这里被一层意识形态的屏蔽过滤了。   事实上,上面提到的只是编辑流程而不是新闻的全部生产过程。新闻的产生 可以追溯到采访之初。或是编辑部定下题目(主要是城市专题部),或是记者自 己的新闻触觉有所发现(比如新闻部和经济部的大部分新闻),或是接到外界报 料(某些突发事件,如汤山投毒案等)。编辑部定下的题目通常是一些编辑个人 感兴趣的东西,尤其是城市专题部。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受个人学识和视角、立 场影响也比较严重。稿件出来之后,还得经过编辑的修改。编辑在修改稿件的时 候,除了看文章的行文和主题思想之外,还得考虑到版面安排,比如该期广告的 多寡。   这样,在层层因素制约之下,决定稿件最终见报与否的因素,既不是文章的 文采,也不是新闻的真实客观,而是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   三、被枪毙的专题和其他   在南方周末8个月的时间里,城市专题(25-28版)被枪毙过两次。   2002年7月间,专题部原来计划出一个关于天津的专题,题目叫“影子城 市”,稿件的内容大意是批评天津近年发展不快。但到了大样送审的时候,社委 说题材太过敏感,不能上。因为当时正在16大召开前夕,不能随便批评兄弟城市, 以免对当地的领导人的政治前途造成不良影响。按照当时的规定,城市专题4个 版面必须在星期三下午下班之前签片,而稿件等到周二早上才被社委否决。一时 间专题部的人都忙开了,毕竟要在一天之内凑齐4个版面的稿件不是件很容易的 事。后来就用“家教方程式”的专题代替了。临时拼凑的东西,质量可想而知。 另外一次是在2003年元旦前后,经过记者一个多月的操作,做出来一个有关珠海 的专题。结果也是因为对珠海即将上马的石化项目的批评触及到社委敏感的神经 而被否决,理由是省委对珠海上这个项目有不同意见,报纸出这个专题会得罪省 里的领导。那天周二下午将近5点的时候被否决。当时南方周末的印刷流程已经 有所改变,城市版必须在周二下班之前签片。临时从新闻部调了部分稿件,再另 加拼凑,居然加班到晚上11点也弄出来一个专题。   除了这些比较罕见的例子外,影响新闻稿件的质量的因素还有很多。印象最 深的一次就是做世界博览会专题的时候,一个驻沪记者找了个复旦大学的学生翻 译一篇文章,无奈那人的英文实在有限,翻译出来的东西怎么都读不通。我疑惑 之下上google找到了原文,才发现原来几乎整篇文章都翻译错了,又懒得整篇重 新翻译,只好稍作修改,加了几个校者按,然而还是难以卒读。   另外一次比较搞笑的是年前煞有介事的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奖。那些奖项号称 经过专家评审,其实都是事先定好了一些候选作品,专家也是和南方周末关系比 较好的学者,未必能代表得了国内新闻学界的看法。那天临近签片的时候,一个 编辑忽然心血来潮,说这个奖项不如就空缺着吧,给个提名奖就好,显得评审宁 缺勿滥。最后果真把那个奖项的获得者放到了提名奖的名单里。   四、从南方周末看中国新闻的特点   中国新闻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受组织结构和意识形态影响非常严重,即使是 南方周末这份在外界眼中显得比较独立的报纸也不例外。究其根源,在于这些报 社没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传媒机构,它们都在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部的严密控制 之下。笔者曾在南方周末看到一份中宣部发布的定期内部文件,里面详细规定了 该时期新闻报道应该注意的事项,大到对负面新闻的报道不能太多,小到要求媒 体不能报道张五常的行踪和活动,真是无微不至,面面俱到。李金铨在《中国媒 介的全球性和民族性:话语、市场、科技以及意识形态》中提到:   “潘忠党和陆晔借法国社会学家塞尔托(Michel de Certeau)的概念认为, 中国记者在日常新闻实践中,有选择地使用不同的话语资源和技巧,以规避、吸 纳和抵制官方的权力控制,正是以不同的「对策」来对付上面的「政策」。记者 用官方辞令来正当化自己想做的事,例如(1)用党八股来论证媒介上马的项目; (2)赋予过时的宣传路线(群众路线)以新意,并融入市场和专业主义的逻辑 中获利(如市场调查),以及(3)顺着政治气氛讲话。他们除了消极地阳奉阴 违,也积极地从党国义理中寻找市场根据。然而这些策略看情况应变,很不稳定, 是「弱者的武器」,使他们与权势对抗时赢得一些小胜利。”   事实上,这样的看法既小看了中共意识形态的渗透能力,也高看了国内媒体 工作者的文化和民主自觉。就新闻的生产过程看,不但共产党的政策法规无处不 在,就是那些媒体工作者,也往往不知不觉地遵循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调子。   从媒体工作者自身的素质看,大多数是一些庸俗的文化人(informed citizen),而非自觉的、反思的知识人。他们要么被意识形态麻醉得完全失去 意识,完成从“国家洗脑工具”向“党的宣传公司”的转变;要么转而贩卖一些 肤浅的现代城市情调,比如什么小资、波波族,并在这些贩卖中得到虚假的对抗 满足。   若从现象学的角度看,则所有的新闻从一开始就不是客观的,都是些被扭曲 的文本,实事本身在记者、编辑和报社的审核人员的个体经验和知识水平中被撕 裂,变成一些毫无意义的、充满偏见的庸俗碎片。当然,这是已经所有新闻的特 征,而非仅仅是中国所特有了。   五、结语   其实我是很不喜欢写东西的,总觉得写出来的东西没有多大价值。然而这次 要交实习报告,只好随便写了这篇文字。   想起暑假的时候,在公共汽车上遇到哲学系的夏可君老师,跟他说我到南方 周末实习,他立时批评我,说是媒体都很庸俗,去那些地方干什么,并担心我接 下来的一个学期不能专心读书。现在看来,果真是应验了。然而还是要感谢李多 钰,她给了我很大的自由,让我不至于被日常那些庸俗的工作过分纠缠着,也正 是因为有这几个月的经验,才坚决了我继续读书的信心。 (XYS2003030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