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groups.yahoo.com/group/xys)◇◇ 留学生企业热遍全国新与旧观念争议尚存 ■邱兵 无论你是在硅谷、温哥华、还是法兰克福,在过去一年中,这样的一条旅行线路, 突然间成为成千上万的中国留学生的梦想之路——12小时左右的飞行,然后是不 超过30分钟的上海地铁二号线车程,崭新的神秘之地——张江高科技园区就在眼 前。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出国留学学生人数超过40万。不过中国经济的良好预期可能 正在修改国人的一句古语,那就是归根未必等到叶落时。截止到2001年底,有13 万中国学子从世界各地重新回到祖国创业,他们被简称为“海归族”。国内的统 计数字显示,新一轮留学生归国创业的热潮正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长。 “海归”学子以及他们所创造的企业或者产品,他们所倡导的理念和管理模式,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成为我们社会生活中非常热门的话题。在访问了不少“海归” 学子和有关专家之后,我们有兴趣回望一下过去一年来这股汹涌的“海归”潮背 后的市场与资本内涵。 经历第三次回国浪潮 包括国内外的经济研究人士都认为,中国正在经历第三次回国浪潮。以硅谷而论, 第一次是1999年前的极少数成功人士的回归;第二次则是一些资历浅,大多只有 一两年硅谷工作经验的留学生带来的“.COM”浪潮,当然更多的是肤浅的融资神 话。而这一次有所不同,扎根10多年的他们带回了科技开发的精华、管理的经验, 当然还有重要的资金与项目。 2001年,美国加州大学对2000名硅谷移民调查发现,占硅谷外来技术移民46%的 华人中有43%愿意在未来合适时间回国工作,77%的硅谷华人称自己已有一个以 上的朋友或同事回国,而这些人中,有一半左右的人计划将公司设在上海。 与此相对应的是,到2001年底,落户上海浦东的留学人员达到3200多人,创办 300多家企业,经营资本达30多亿元。随着上海市和浦东新区一系列“聚焦张江” 优惠政策的出台,散布在浦东的留学人员企业陆续向张江留学人员创业园集聚。 在这些企业中,80%集中在生物医药和信息技术等高科技领域,而从业人员中, 90%以上拥有研究生学历,一半以上拥有博士学位。 华力创投(上海)有限公司旗下的欧盾无线网络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韩俊博士来自加拿大企业“北方电讯”,之所以接受华力董事会邀请在十余年后 返回上海,韩俊认为主要是欧盾开发的产品本身在技术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有 良好的市场预期。3月中旬,他们全新开发的无线防火墙及无线宽带接入控制服 务器在德国汉诺威参加了CeBIT——全球顶尖的电子和通讯产品博览会,与国外 其它著名公司的同类产品相比,欧盾产品毫不逊色,一些主要功能的指标还处于 世界领先地位。 市场:吸引“海归族”第一因素 著名的英特尔公司提出他们的预见:在未来的5-10年中,从硅谷和世界各地回 来的华人创业者将给中国带来50-100个产值达10亿美元的公司。 这个预言能否实现?首先要问的是:他们为什么要回来? 硅谷的统计资料显示,61%的回国人士将市场看成回国的第一因素。风险投资家 吕强与李人洁认为,市场是回国潮的关键,国外有着信息、人才与资金优势,中 国台湾等地经过多年国际竞争,在压缩成本与工艺制成方面有优势,而中国大陆 最大的吸引力是庞大的市场与人力优势,缺的是管理的经验,海归族最清楚这一 点,事实上也只有他们最适合于整合这些优势。 在张江发展顺利的上海泽生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明东告诉记者,欧美是生 物医药科学原始创新的主要发源地,这一事实在10年内是不会有重大改变的。然 而从早期科学发明到新药的开发成功,这之间还有8-10年的艰辛历程,只有千 分之几的成功概率,因此不可能不考虑其成本构成。周明东说,在中国进行新药 开发的成本大大低于西方的成本,据粗略估计,在中国进行一项临床前新药的研 发费用在500-1000万元人民币左右,而在美国则需要1000-2000万美元。 在生物医药这个领域,聚集了大量海归人才,诚如周明东所言,国内在短期内成 为原始创新的基地可能性不大,但是立足于成本与市场的关系,中国成为生物医 药庞大的研发基地却不是没有可能。 尽管美国制造业开始出现复苏的明显迹象,但是这些好消息离高端技术人才似乎 还是太远了一些,而真正吸引华人精英的仍然是中国经济的逆风飞扬。更何况在 中国众多的经济开发区,掌握核心技术的精英们所享受的厚待出乎他们的预料。 惟一的问题只是,中国经济的机遇提供了最为理想的环境,但是决定“海归”企 业生生死死的因素却逃不过市场的法则。据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统计,已有20%的 “海归”公司在一年内倒闭,70%勉强维持,10%在不断壮大,这与国内民营企 业的成功比例是大致相同的。 “海归”企业引发大量争议 尽管有着相同的发展轨迹,但是“海归”企业引发的大量争议却远非国内民营企 业所能比拟。 大量的观点认为,留学生企业已经热遍全国,这其中多少有着形式主义的遗风。 据人事部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副省级以上城市就已经建立60多个留学生创业园, 最多的是山东和江苏,各建了9个,就连一些县级市也建起了留学生创业园。 但是在另一层面,不少海归学子也深受国内现行“游戏”规则的困扰。在美国呆 了18年的微生物和农产品后管理专家金锡萱,在成都创业园开发无毒、无公害农 药和农产品保鲜膜,产品在美国有竞争力,但在国内却“没戏”,因为他的对手 是庞大的农业管理系统,对方既是政策的制定人,又是政策的执行人,金专家没 法成为又一个刘永好。 “海归族”所面临的争议,事实上反映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发展、 人力资源建设、思想观念更新的碰撞轨迹,对待“海归族”的一些现实问题,应 该承认仍然是前进中可以逐步理顺的问题,比如“小灶”要不要开的问题、“海 归派”与“本土派”能否一碗水端平的问题、如何对待“绿卡族”、如何多一些 国际规范的问题,等等。 实际上,另一些严峻问题却摆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面前,也许这些才是我们 正确认识“海归族”的最有力佐证。人事部人才研究所所长王通讯说:“加入世 贸组织后,人才固然不至于大塌方,但是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随着电信业、 银行业、保险业的开放,优秀人才不向外企跑才怪。”统计数字表明,目前我国 共有专门人才6075万名,其中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为2870万人。本科以上学历 专门技术人才仅仅占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17%,高新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短 缺已成为严峻的问题。中国每年培养博士约2500人,而在国外尚未归来的20多万 留学生中,博士就有数万人,无法否认这是一个巨大的人才资源宝库。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groups.yahoo.com/group/x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