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全程透视《焦点访谈》:舆论监督整十年,批评报道到底有多难 特约撰稿员 石潭 《凤凰周刊》2004.4.25   《焦点访谈》庄严地诞生于10年前的愚人节。像所有的新闻栏目一样,初出 茅庐时,它以擦亮世人的眼睛为己任,气壮山河地宣称:“时事追踪报道,新闻 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年纪见长,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它老气横秋地改了口号:“用事实说话。”十年间,《焦点访谈》观众收视率之 变化和批评性报道所占节目比例之变化这两条曲线如影随形,同升同降。当中央 电视台各名牌栏目在“10年影响力怪圈”里兜圈子的时候,关注《焦点访谈》的 人们不禁要问:《焦点访谈》的气数还有多长?《焦点访谈》的崛起尚须多久?   策划难:告状信堆成了小山,播出的仅仅是几抔微尘   毫无疑问,《焦点访谈》曾经是并且今天仍然还算是内地新闻界舆论监督的 “标志性栏目”,上至中央最高层领导,下至社会最低层小老百姓,这个栏目都 被看得很重很重。   三任总理到《焦点访谈》的演播室来过,三位总理都留下了自己的赠言,包 括那位约法三章“不题词、不剪彩、不受礼”的朱总理。   1997年12月29日,李鹏总理赠言: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伸张正义;   1998年10月7日,朱镕基总理赠言: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 尖兵;   2003年8月26日,温家宝总理赠言:与人民同行,与祖国同在,与世界同步, 与时代同进。   对于许多哭告无门的百姓来说,《焦点访谈》是他们唯一的希望,他们写信 来,打电话来,满面灰尘背着行囊到北京来。因为来访的群众太多了,本来设于 羊坊路115号的《焦点访谈》节目组“被迫”搬到位于复兴门外“戒备森严”的 中央电视台里面去了。充满新闻理想的节目策划杨继红对笔者说,她要告诉那些 想来《焦点访谈》上访的观众,《焦点访谈》不鼓励大家来北京送材料,因为对 那些从接待窗转来的材料,《焦点访谈》的处理方式和来信来电是完全一样的。   “每天来自全国的告状信都堆成小山似的。”一位《焦点访谈》记者说。   总制片人梁建增透露,《焦点访谈》每天能接听观众热线电话200个左右, 群众来信300封左右,每月观众打来39万个电话,能打进来的,只有不到一万个。   据杨继红介绍,《焦点访谈》的选题80%来自观众,如信函、电话、电子邮 件、访谈接待窗转来的材料等。《焦点访谈》中心组有十来个人是专职处理这些 新闻线索的,另有十多个人兼职于此。另外有20%的选题是记者从报纸等消息来 源搜集到的各种信息、以及上级的各种“指令性报道”。值得一提的是,这20% 里面,有许多中央领导直接布置的题目,“有大批中央领导是我们的策划人。” 一位策划有些自豪地说。   中心组从这些原始的新闻线索中汇总、筛选出一个选题单,报总制片人签字, 这样的题目每天会有10个左右,编导、记者可以从这个签过字的报题单中根据自 己熟悉的领域、感兴趣的个案进行选择。通过简单的计算可以看到,在这个被精 选出来的报题单中,只有大约十分之一的事件最后会被报道出来。   当年,白岩松向朱镕基总理介绍演播室时说:“这是我们的家。”朱总理马 上接着说:“这也是老百姓的家。”总理当时还说:“你们这节目有人不喜欢, 但大多数人喜欢,那是老百姓。”   而在这个老百姓自己喜欢的家里,他们的叹息也只能发出很少的数声,穿过 高屋重檐后,几几乎渺不可闻。   采访难:权力部门的影子   《焦点访谈》记者所过之处,往往带走一摞乌纱帽,于是被跟踪、被诬告、 被暗算、车被砸人被抓等等遭遇,都不算什么新鲜事。   一位《焦点访谈》的“名记”说,无数次的采访经验证明,那些嚣张的违法 者背后,往往都有权力部门的影子。   比方有一回,一个举报者来信反映某地有人开了个“拘留所”,像国民党的 集中营,有刀有枪,有狼狗有镣铐,专门关押外地过路司机,只要外地司机在那 个地面上发生交通事故,不管事情大小谁对谁错,都会被关进去,没有钱财的, 便会被关押很长时间,并遭到看守的虐待,还被逼喝尿。   “按照经验判断,敢干这种买卖的人,要么有黑社会背景,要么就是与当地 权力部门有关。”后来的事实证明,《焦点访谈》记者的最初判断一点都没错。   记者拍到了这样的现场:铁笼子一样的房间里,关着十几个蓬头垢面的人, 他们像狗一样五六个人一圈围着地上的饭盆吃饭,指甲都长得像鹰爪。一个被解 救的“长发人”跪在记者面前,拉着记者的手哭了,“他的哭泣只有眼泪,却没 有哭声。”责任人被当场摘掉了警章帽徽、交出工作证被关了禁闭。   然而事后,当地检察院负责处理这起非法关押案的三个同志来到北京,他们 找到记者问:700多被关押的人要一个一个取证挺难的,这案子是不是办到这里 就可以了?我们就以这十几个被关押的人做依据,你同意这样处理吗?……   至于采访沙漠化、采访企业违规排污、采访湿地被破坏之类“就事不对人” 的事情,也因为会影响当地权力部门的“形象”和“政绩”,而遭到重重的围追 堵截。   播出难:说情已经从熟人老乡出面发展为组织出面   有许多《焦点访谈》报道最终未能与观众见面,原因不是记者采访不充分不 到家,而是由于说情等各种压力使节目胎死腹中。有老记者感慨说:应酬太多, 应付太累,现在做节目要拿出一半以上的精力来为播出花心思。毕竟,节目播出 才能形成舆论才能产生监督作用。   费尽千辛万苦完成的片子“折”了,这是最让记者憋气的事,做批评报道的 记者都爱说一句话:播出就是胜利。于是,许多节目从策划开始就要算计播出的 问题。   安徽阜阳在皖北是相对贫困地区,前些年在大贪官王怀忠把持下,充满了凭 空吹嘘的数字政绩。地方税收本是反映地方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税收多寡是制 定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重要依据。然而在当地的地税税票上,纳税人的姓 名竟出现了“克林顿”、“叶利钦”这样外国元首的名字,甚至“秦始皇”也被 起用,成为做小买卖的纳税人。荒唐编造的税票背后,隐藏的是凭空捏造的政绩, 记者预料到,对这个惊人事件的采访,肯定会有大批说情人。于是记者在前期采 访过程中就开始东拉西扯,将真正的报道意图隐藏起来,并采取了一对一取证方 式,使重要证人相互之间不知道采访内容。当事记者说,为了有效麻痹不断升级 的说情人,他们被迫使用了许多内容不便向外透露的“特殊方法”。   一位《焦点访谈》资深名记说:“2003年上半年,是我进入《焦点访谈》六 年来心情最差的半年,因为我喜欢做的舆论监督报道经过半年的辛勤努力,一期 也没有播出。无论你回京后动作有多快,总比不过说情人的嘴快;无论你节目多 么有力,总比不过说情人袋子里金子的作用力大。”   敬一丹在温家宝总理来视察时告诉他,1998年《焦点访谈》舆论监督内容的 节目占全年节目的47%,可是到了2002年,这个比例下降到了17%。敬一丹表示, 这创造了《焦点访谈》舆论监督内容和收视率两个历史最低。   她认为,舆论监督内容减少,一个原因是舆论监督的环境在变化。虽然舆论 监督的力量在加大,但此类节目几乎无一不遭遇说情,说情已经从熟人老乡出面 发展为组织出面。制片人、台长不得不用大量精力应付说情,有的节目就在这种 环境下夭折了。这使得《焦点访谈》的特色不那么鲜明了,有的观众的心情也从 期待变成了失望。   主持难:给《焦点访谈》做节目,不敢、不能、不愿大胆   最初的新鲜劲过去以后,人们对《焦点访谈》的节目主持人一直都有各种各 样的指责。但是这些被指责的“错”,也许并不是主持人本身的问题。   一位很有才华的主持人曾自问:为什么犯了“保守主义”的错误,没了以往 的犀利和大胆?她自答:因为是给《焦点访谈》做节目,不敢大胆,不能大胆, 不愿大胆。   她说:“坦白地说,自从坐到《焦点访谈》主持人的位置上,我常有如坐针 毡的感觉:既怕不能语出惊人而辱没了这份荣誉,又怕不知缘由地说错了话、用 错了词,犯下种种种种的错误: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方方面面的顾虑使 我不敢说自己的话,甚至,不敢有自己的思想。   当然,这并非我一个人的苦衷,每一位主持人、记者、编辑也许都曾因此而 痛苦和无奈。于是,我们不再珍视自己的灵感和创作激情,有时,我们的‘政治 敏感’甚至比领导更强。”   所谓“政治敏感”,使主持人偏离新闻,收敛个性,中规中矩,甚至削足适 履,他们承受着不应该承受的重负。不能空着翅膀飞翔的鸟儿,如何能在新闻的 高空滑出自由、优美、诗意的痕迹,鸣出自如、畅快、响亮的绝唱?   解决难:监督起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靠领导人的批示   温家宝总理一进演播室的门,就一眼看见柏杨了。他立即说:“昨晚我看见 你了,我和胡锦涛书记谈到这个节目,节目做得很及时。”他特别严厉地说: “这个事情还要追查,那些该承担法律责任的要承担法律责任,有些人就不能再 干原来的工作了,应该怎么查处就怎么查处。”他说了有六、七分钟,才继续往 里走。   当年在开农村工作会、经济工作会时,下面的人经常会被弄得很紧张。朱总 理会问:“某某地方的来了吗?”回答说:“来了。”朱总理便接着问:“昨晚 的焦点访谈看了吗?”……   中央领导对《焦点访谈》的鼓励,促进了节目所涉及问题的及时解决。2002 年,国务院办公厅还建立了督查机制,专门就中央领导同志对《焦点访谈》的每 一次的批示和国办关注的问题进行督查。这在全国所有媒体中是独一无二的。   《被蚕食的国矿》报道了一座国家投资了七个多亿建起的铅锌矿,在几年的 时间里这个矿几乎被蚕食一空。节目播出后国务院领导当即打电话询问情况督促 解决,并派出了调查组赴现场解决问题。从当地政府传来的反馈情况看,所有蚕 食国矿的企业已全部停产,问题已经得到了根本解决。然而记者在回访中意外得 知:每天后半夜,一些当地政府的企业仍然在不停地盗挖国矿资源。记者于是凌 晨三点钟摸黑儿爬到了对面山上,把这家企业违抗国务院指示,继续盗挖国矿的 行径拍了个正着,并以《私挖国矿暴光后》为题再次予以揭露,促使对方痛下决 心,解决了问题。   据报道,《焦点访谈》中的舆论监督节目80%都使涉及问题得到了解决。这 也是《焦点访谈》让一些人害怕,让群众欢迎的原因所在。   “监督起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靠领导人的批示,往往是中央、行业的调查组一 下去,当地政府马上动作。现在已经形成了惯例,节目播出的当晚,相关地方会 马上召开紧急会议,看反映的情况是不是属实。”一位策划说。   迎难而上:理想不是一件华丽的外衣   正在紧张复习准备博士入学考试的杨继红说,有人问我有没有注意到《焦点 访谈》监督的力度在下降、社会影响在减弱。我反问他,你有没有注意到社会在 进步?10年前焦点访谈可以说是百姓唯一的出气口,是呈喷涌型的,所以受到了 热烈的关注,如今的出气渠道比以前多了,收视率下降不足为奇。   “我特别反感‘畸形说’,凭借批示促进问题的解决,是媒介与行政良好结 合的一种途径,何来‘畸形’之有?有了领导的批示,问题往往很快可以解决, 知名的案件也很快可以进入司法阶段,媒体的持续关注,也使一些人不敢胡来。” 杨继红认为:“媒体本身是没有权力的,它把问题报给社会,接球的就不是媒体 了,发于媒体止于媒体就是自恋的。当然媒体、行政最后都要指向法律。”   也有专家不客气地说现在的《焦点访谈》牛皮烘烘,暮气沉沉,观念老套。 比方,看选题时,不看是不是群众真正想说想做的,是不是群众急于要解决的问 题,而是看哪个是能赢得中央关注的。“赢得中央关注渐渐成了报道目的,因此 越来越远离群众。以色侍人不长久。要知道,中央之所以重视焦点访谈,就是因 为它影响着上亿老百姓。所以焦点访谈的根基在群众,而不在中央领导。”   杨继红也认为:“理想不是一件华丽的外衣,不能你需要它的时候就披在身 上,感觉累的时候就脱下来。”   温家宝总理诚恳地说过,“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各级政府 都要接受新闻舆论的监督。”前不久有消息说,《焦点访谈》中舆论监督类节目 的比例将有望达到50%。如果《焦点访谈》果真能有这样的回归,它的崛起也许 就指日可待了。 (XYS2004060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