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中学语文课文选(一) 这不是一颗流星 王周生 训练重点 一 中心意思 二 段落层次 三 正确、清楚的朗读 预习提示   用普通话正确清楚的朗读这篇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不读破句,停顿恰当;吐字清 楚,音量适当,速度合宜。在朗读中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孩子为什么念念不忘那熊皮手 套?作者为什么说孩子纯朴天真的念头绝不是一颗流星?从这个孩子身上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读准下边加点字的音:   笨拙  偏瘫  喃喃  佳肴  拎起水壶  挽个篮子  系着围裙    ·   ·  ··   ·  ·     ·     ·   万人体育馆里,人们注视着场地当中那个铺着地毯的圆形舞台,灯光闪 亮,报幕员轻盈地走到话筒前:“下面请看,戏熊。”   我五岁的儿子突然站了起来,圆睁着两眼盯住演员出口处。一头黑熊,腰 里系着红围裙,右前爪挽个篮子,直立着一扭一摆地走了出来,那笨拙的丑态 立刻起人们一阵哄笑。   “妈妈,熊!”儿子嚷着,使劲推推我。   “是的,熊。”我奇怪儿子激动的神态,动物园的熊他不是早见过了吗?   “妈妈,”孩子仍是大声地嚷嚷,“要是这只熊死了,不是有熊皮了 吗?”   周围的观众都转过头来,诧异地望着他,不知这孩子为什么要咒这可爱的 马戏演员死掉。我对儿子没教养的行为生气了,一把把他按坐在位子上:“坐 下!看戏可不许哇啦哇啦!”   “妈妈!”孩子委屈地摇着我的手臂,喃喃说,“有了熊皮,不是可以给 阿婆做熊皮手套了吗?”   我的心猛烈一震,孩子水晶般的眼睛望着我,犹如黑暗里闪亮的星。我紧 紧地抱住他,眼泪洒在记忆的门里。   阿婆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三天了,中风的脑子始终昏迷着。只是那只未偏 瘫的右手总想伸出来摸摸什么。这是一只永远不得空闲的手啊。她做了一辈子 奶妈和保姆,长满老茧的手不知换过多少婴儿的尿布,洗过多少孩子的脚丫, 也煮过多少味美可口的佳肴。此刻,这只手想干点儿什么呢?想摸摸孩子的脸 蛋?想整整孩子的衣服?还是想再一次拎起他的菜篮?   她躺在那里,静静的,静静的。   忽然,一个孩子跑进病房,噌噌地脚步声扰乱了病房的宁静,他跑到阿婆 的床头,用胖胖的小手抚摩阿婆满是皱纹的脸,连声叫着:“阿婆,阿婆!”   “呵!”阿婆沉重地叹了口气,中断的思维被稚气的声音唤醒:谁呀,这 是谁的声音?哦!这是她带的最后一个孩子--第19个。如果硬说她有什么偏 爱的话,她就最爱这第19个。他天真、活泼而又最疼爱阿婆。阿婆拣菜,他忙 着端板凳,还常冷不丁地把糖塞到阿婆嘴里,阿婆真是从嘴里甜到心里。于是 她使劲地张了张嘴:“浩--波--”,发出三天来第一个声音,然后,她吃 力地伸过手来抓住孩子的小手。   “阿婆,阿婆!”稚气的声音更响地震动阿婆的鼓膜,“你好好休息,不 要怕打针,要勇敢……”孩子突然顿住了,他看到阿婆红肿的手背,这是冻 疮。妈妈给阿婆擦药膏时告诉他的。阿婆本来是不生冻疮的。有一次,三岁的 小浩波一个人钻进厨房,好奇地想拎起装满开水的水壶,眼看水壶要从小凳上 翻下来了,阿婆一把挡住了它,开水泼了出来,阿婆手背上烫起了好大好大的 泡,她缠上了绷带,还和妈妈抢着烧饭,抱孩子。从此,一到冬天,阿婆烫伤 的手背就要生冻疮。孩子的小嘴又一次凑到阿婆的耳边:“阿婆,等我长大 了,一定给你买一副熊皮手套,你就不会生冻疮了。”阿婆的手更紧地握住了 孩子的小手……   阿婆躺在那里,静静的,静静的。是在回首往事?是在向往明天?仿佛等 待孩子给她戴上暖和的熊皮手套……   ……我抹去眼泪,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孩子,阿婆已经去了,她再也不 会回来了。你的熊皮手套她戴不到了!”   “那我昨天晚上怎么还梦到阿婆了呢?”孩子不相信地望着我。   我想跟他说梦的原理,我想跟他说人死了就不能复生,可是我什么也没 说,我的模糊的眼睛里只有孩子那星星般的眼睛在一闪一闪。我原以为,孩子 天真纯朴的念头像流星一样会转瞬即逝,现在我明白,这绝不是流星,而是一 颗心,这颗心比大人们更真诚更纯洁。   《这不是一颗流星》选自1983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羚羊木雕 张之路 自读提示   作者善于观察和分析生活,选取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描写 细致,中心突出。想一想,在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如果父母是正确的,子女应怎样对 待?如果父母是错误的,子女又该怎样对待? 掌握下边加点字的音、形:   犄角  怦怦  逮着玩  树杈  寒颤   ·   ··  ·     ·   ·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妈妈说的羚羊是一只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 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的犄角上。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 天我把它送给我的好朋友万芳了。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我发 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因为我站在那儿 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的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 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爸爸走了进来,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他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 我说:“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 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 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我没有理由了。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 了。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她学习很好,人一点也不自私。我们俩形 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而一”。   上星期一次体育课,我们全班都穿上刚买的新运动衣。跳完山羊,我们围 着小树逮着玩。一不小心,我的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我坐在树底 下偷偷地抹眼泪,又心疼裤子,又怕回家挨说。万芳也不玩了,坐在我旁边一 个劲地叹气。忽然,她跳起来拍着屁股说:“咱俩先换过来,我妈是高级裁 缝,她能把裤子上的大口子缝得一点儿都看不出来。”   当时,我觉得自己得救了,就把裤子和万芳换了。后来,我听说为了这件 事,她妈妈让她对着墙站了一个钟头。   “为什么你不说裤子是我的?”   她嘿嘿地笑着:“我妈是婆婆嘴,她要是知道,早晚也会让你妈知道。”   我要把裤子换过来。她却满不在乎地说:“算了吧,反正我已经站了一个 钟头,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站两个钟头……”直到现在,我身上还穿着她的 运动裤。每次上体育课,看见她裤子上的那条长长的伤疤,我就觉得对不住 她。   昨天,万芳到我家来玩。我见她特别喜欢我桌上的羚羊,就拿起来递到她 的手上说:“送给你,咱俩永远是好朋友……永远!”她也挺激动,从兜里掏 出一把弯弯的小藏刀送给我。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了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 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 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我从妈妈的 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我知道 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 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 么名贵的木雕!”   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我手里攥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 前一样和我要好么?一定不会了。   我轻轻地敲了敲门。门开了,万芳伸出头来,一把拉了我进去。   “万芳……”我站在过道里不肯再往前走。   “你怎么啦?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万芳奇怪地看着我。   “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 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我垂下眼睛不敢看 她。   “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你怎么能这样呢?”   我努力不让自己哭出来。这时,她的妈妈从屋里出来了。看见我手里的小 刀,又看看我们的样子,立刻明白了:“万芳,你是不是拿了人家什么东 西?”   万芳看了我一眼,跑进屋去。过了一会儿,她拿着那只羚羊出来了。她妈 妈接过来一看说:“哎呀!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哪!”她把羚羊递 到我的手上,“好好拿着,别难受,看我呆会儿揍她!”   我把小刀递到她的手上说:“阿姨!羚羊是我送她的,都怪我……”当我 抬起头来的时候,万芳已经不见了,她不会再跟我好了……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 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 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 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羚羊木雕》选自《东方少年》1984年第10期。标题是编者加的,原题是“反 悔”。有改动。 背 影 朱自清 训练重点 一 中心和段落层次 二 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 关键语句的含义 预习提示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 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 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 ,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 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 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话道出 了本文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和写作特点等,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钥 匙。   清楚连贯的朗读课文,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和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认识中华民族这种 传统美德。掌握下列加点字的音、形:   交卸  奔丧  踌躇  迂腐  蹒跚  颓唐  琐屑  晶莹    ·   ·  ··  ·   ··  ·    ·   ·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 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 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 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 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 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 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 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 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20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 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 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 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 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 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 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 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 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 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 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 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 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 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 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 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 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 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 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 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 情不能自己。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 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 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 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 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 再能与他相见!   《背影》选自《朱自清选集》 〔差(chāi)使〕旧社会在机关里做事叫“当差”,这里指“职务”。 〔狼藉(jí)〕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sù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变卖典质〕(把财产、衣物)出卖和典当出去。典,当。质,抵押。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失业在家。晋人潘岳有《闲居赋》,所以叫赋闲。 〔勾留〕短时间停留。 〔浦口〕镇名,在南京市西北部的长江北岸,是津浦铁路的终点站。 〔脚夫〕旧社会对搬运工人的称呼。 〔小费〕顾客、旅客额外送给服务人员的钱。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月台〕站台。 〔蹒跚(pánshān)〕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拭(shì)〕擦。 〔颓唐〕精神不振作。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情郁于中〕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惟〕只。 〔箸(zhù)〕筷子。 〔大去〕意思是与世长辞,一去不返。这里委婉的说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 迅 训练重点 一 记叙的感情色彩 二 两相比照的结构 三 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预习提示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 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回忆童年生活的散 文。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 17岁)在这里读书。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画面,里边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要细心体 会;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查字典,给下边加点字注音,并认清字形: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竹筛    ·   ·   ·  ·    ·    觅食  渊博  鼎沸  绣像  锡箔 ·   ·   ·   ·    ·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 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 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 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 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 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 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 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 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 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 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 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 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 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 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 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 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 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 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 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 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 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是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 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 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 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 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 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 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 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 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 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 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 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 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 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 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 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 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 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 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 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 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 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 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 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 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 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 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 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 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 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 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 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 “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油”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 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 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 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 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 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 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 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 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 有了罢。 9月18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 版社1981年版。) 〔并〕连同。 〔朱文公的子孙〕这里只是指一家姓朱的人家。朱文公,就是宋朝的朱熹 (1130-1200)。 〔确凿(záo)〕确实。 〔菜畦〕菜地。畦,园地里划分的小区。 〔皂荚树〕也叫“皂角树”,一种乔木,果实(皂荚)像扁豆,长七八寸,捣 碎了泡水,可以洗衣服。 〔桑椹(shèn)〕桑树的果实。椹,同“葚”。 〔长吟〕长声鸣叫。 〔轻捷〕轻快。 〔叫天子(云雀)〕一种形状像雀的鸟,飞得很高,叫得很响亮,喜欢捕食小 虫。 〔油蛉(líng)〕就是“金钟儿”,也叫“铃虫”,形状像西瓜子,黑色,昼 夜都叫。 〔斑蝥(máo)〕一种昆虫,体长六七分,颜色美丽,爱捕食小虫。这里说的斑 蝥是类似斑蝥的“行夜虫”,俗称“放屁虫”。 〔后窍〕肛门。 〔何首乌〕多年生蔓莫,根粗大,可以做药。 〔木莲〕一种莫生的常绿灌木。 〔莲房〕莲蓬。 〔拥肿〕也写做“臃肿”,这里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 〔覆盆子〕一种落叶灌木,有刺,开淡红色花,果实可食,又可入药。 〔珊瑚(shānhú)珠〕珊瑚制成的珠子。珊瑚,海里一种腔肠动物所分泌的石 灰质聚集而成的东西,形状像树枝,颜色鲜艳美丽,可以做装饰品。 〔攒(cuán)〕凑在一块儿。 〔长(cháng)妈妈〕鲁迅小时候家里的女工,常给鲁迅讲故事。下文的“阿 长”也是指她。 〔机关〕这里是秘密的意思。 〔敛(liǎn)〕收拢。 〔髓〕念suǐ。 〔罗汉〕佛教的一种修行得道者。 〔鉴赏〕欣赏。鉴,鉴别。赏,欣赏。 〔人迹罕(hǎn)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秕(bǐ)谷〕长得不饱满的谷粒。 〔系〕念jì。 〔“张飞鸟”〕就是(jílíng),头圆而黑,额纯白,形状有点像舞台上 的张飞的脸谱,所以浙东有的地方叫它“张飞鸟”。张飞,三国时蜀国的将 领。 〔闰土〕作者小说《故乡》中的人物。 〔叉袋〕一种装粮食的布袋或者麻袋,袋口有叉角,可以打结。 〔书塾〕就是私塾。 〔无从〕没法。 〔Ade(adei)〕德语,意思是“别了”或者“再见”。 〔扁〕也写作“匾”。 〔方正〕正派。 〔东方朔(前154-前93)〕西汉人。他知识丰富,说话很风趣,后来有不少关 于他的传说。东方,复姓。 〔“怪哉”〕传说的一种奇怪的虫。据说汉武帝在路上遇见这种虫,不认识是 什么,就问东方朔,东方朔说,这种虫是秦朝冤死在牢狱里的老百姓的化身, 是忧愁结成的,放在酒里就会溶解。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怪哉”的意思是 “希奇啊”。 〔消释〕溶解。 〔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听先生)讲完新课,(我)将要回到座位 上的时候。书塾里,老师教新课叫“上生书”。上生书的时候,学生走到老师 旁边,站在那里听老师讲,听讲完毕,回到的座位上去,所以说“退下来”。 〔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宿,有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 〔对课〕对“对子”,旧时学习词句和准备做诗的一种练习。例如老师说 “雨”,学习对“风”;老师说“柳绿”,学生对“桃红”。 〔言〕这里是“字”的意思。 〔蝉蜕(tuì)〕蝉脱下的壳。 〔同窗〕旧里称同学为“同窗”,意思是同在窗下念书的。 〔戒尺〕书塾里教师用来责罚学生(打手心)的尺子。 〔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鼎,古代的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 沸,水开。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语见《伦语·述而》。《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 书,后来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学生念的这一句和下边几句,都是古书上的一些 话。老师含的是一篇赋里的话,语末三个语气词都是老师读时加的。窦,含 dòu。厥,念jué。倜傥,念tìtǎng。叵,念pǒ。 〔拗(ǎo)〕这里是用力弯曲的意思。 〔盔(kuī)甲〕古代军人打仗时穿戴的护身的战衣。头上戴的叫做“盔”,身 上穿的叫做“甲”。 〔荆川纸〕一种竹纸,薄而略透明。 〔绣像〕明清以来附在通俗小说卷首的书中人物的白描画像。 〔影写〕把纸蒙在贴上照着描。 〔《荡寇志》〕清朝俞万春著的诬蔑农民起义的小说。 〔锡箔〕把锡碾得很薄,粘在纸片上,叫做“锡箔”。旧时迷信的的人祭奠死 者烧锡箔,说是死者能当钱用。 〔绅士〕旧时地方上有地位有势力的地主阶级代表人物。 〔9月18日〕1926年9月18日。 最后一课 都 德 训练重点 一 人物的语言行动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 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 改写 预习提示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1871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阿尔萨斯、洛林等 法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1840-1897)参加了这场战争,写 了这篇小说。小说写的这堂课发生的种种事情,是同学们所不熟悉的。但你会发现,小弗郎士是 你的亲切的朋友,你会为这堂课所表现的爱国精神所感动,进而更深刻的认识生活,更热爱伟大 的祖国。   阅读时要仔细揣摩: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思想感 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感情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 查工具书,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哽  踱  惩罚  祈祷  诧异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 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 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 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 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 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 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 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 么红,心多么慌!   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 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 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 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 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 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 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 他那副大眼镜。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 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 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 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 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 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 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 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 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 挨的戒尺。   可怜的人!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 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 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40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 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忽然听见老师叫我的名字。轮到我背书了。天啊, 如果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 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 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我听见韩麦 尔先生对我说: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 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 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 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 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 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 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 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 你们一天假吗?……”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 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 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 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 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 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 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 贴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 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 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 “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 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 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 40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 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 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 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 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 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 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 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 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 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 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 学了,--你们走吧。” 〔分词〕法文里动词的一种变化形式。 〔画眉〕鸟名,叫声清脆悦耳。 〔普鲁士〕当时德意志境内一个军事专制的国家。它在普法战争(1870- 1871)中击败了法国,最后统一了德意志。 〔征发〕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和财物。 〔督学〕旧时教育行政机关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 〔郝叟(hǎosǒu)〕法文人名的音译。 〔诧(chà)异〕惊奇。 〔柏林已经来了命令……只许教德语了〕柏林是当时普鲁士的首都。普法战争 法国失败,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都是欧洲西部的钢铁产区)被迫割 给普鲁士,普鲁士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 〔那些坏家伙〕指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普鲁士军队。 〔圆体字〕法国字的书写体的一种,字母的拐角处作弧形。 〔课桌的铁杆〕这种课桌是斜面的,有点像放乐谱的架子,上边有一根横的铁 杆,可以挂字帖。 〔画“杠子”〕指初级班的学生初学写字。 〔ba,be,bi,bo,bu〕这是法语音节,大致可以按照汉语拼音读作 ba,be,bi,bo,bu。 〔哽(gěng)〕声气阻塞。 〔法兰西万岁〕在法语里,“法兰西”是一个字,“万岁”是一个字。 《论语》六则 阅读提示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课文中所选各则,有谈学习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的,语言 精练,含义丰富。学习本文,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可以受到教益。 查字典,给下边字注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 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选自《论语》的《学而》《为政》《公冶长》《述而》等 篇。 〔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 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实习(或温习)。 〔说〕同“悦”,愉快。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子贡〕孔子的北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孔文子〕卫国的大夫孔圉(yǔ),谥号叫“文”。 〔是以〕因此。 〔默而识(zhì)之〕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识,记。之,指学习所得。 〔何有于我哉〕哪一样我能有呢?这里是孔子自谦的话。 小桔灯 冰 心 训练重点 一 “小桔灯”对表现小姑娘性格的作用 二 恰当的使用修饰词语 三 复述 预习提示  冰心,1900年生,原名谢婉莹,女作家。“五四”时期开始写小说、诗歌、影响很大。她的主 要作品收在《冰心选集》里。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赢得很高的国际声 誉。   关于《小桔灯》,作者指出:“小姑娘是故事中的中心人物,她的父亲是位地下党员,因为 党组织受到破坏而离开了家,她的母亲受到追踪的特务的殴打而吐了血。在这场事变中,这个小 姑娘是镇定、勇敢、乐观的。”   想一想: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细致描写那只“小桔灯”的 用意是什么?小姑娘的品格使你受到哪些感染?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推断,解释下边加点的词语:   只有八九岁光景  仄仄的楼梯  我无聊地站了起来        ··  ··      ··   斑斑的血痕    她惊异地说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   ··        ··        ··   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 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入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 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着一 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 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外屋板门吱的一声开 了,过了一会,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 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 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 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去。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 面点头说:“我要××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 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 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 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 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说 着就登、登、登地下楼去了。   我又回到里屋去,把报纸前前后后都看完了,又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 来,看了一半,天色越发阴沉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 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 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桔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 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我轻轻地叩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见我,先愣了一 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 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侧着,只 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髻。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沙 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小姑娘让我坐在炉前的小凳子上,她自己就蹲在我旁 边,不住地打量我。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 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 要来的。”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着说:“红薯稀饭 --我们的年夜饭。”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桔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 上。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桔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 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 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桔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来,放在 她妈妈的枕头边。   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变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 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桔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 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 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   我赞赏地接过来,谢了她。她送我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 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 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 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桔红 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 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桔灯,便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从 ……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去 年山下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作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 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   当夜,我就离开了山村,再也没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母亲的消息。   但是从那时候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桔灯。12年过去了,那小姑 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 了! 一九五七年一月十九日 选自散文集《小桔灯》,有改动。桔,“橘”字的欲写。 〔仄仄(zèzè)〕狭窄,倾斜。 〔打量〕观察(人的衣着、外貌)。 枣 核 萧 乾 训练重点 一 用朴实的语言表现人物深沉的感情 二 借助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 预习提示   萧乾,1910年生,作家、翻译家、记者。   作者由几枚枣核引出一番叙述,表现一位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的深切思恋。先边读边查字 典,读准下列字音:蹊、跷、掐、嫣、倘、坳、掀、嵌。然后再读一遍,想一想:美籍华人朋友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他身在异国,用哪些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思恋?他强烈的民 族感情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 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从费城出发前,我们就通了电话。一下车,他已经在站上等了。掐指一 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 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他当年那股调皮劲显然还没改。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 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倘若在中 国,这里一定会有枫城之称。过了几个山坳,他朝枫树丛中一座三层小楼指了 指说:“喏,到了。”汽车拐进草坪,离车库还有三四米,车库门就像认识主 人似的自动掀启。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 成家立业了。学生物化学的老伴儿在一家研究所里做营养试验。   他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地方不 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他劈头就问 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他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他手 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他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 候,我那个小子才五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 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 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 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 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他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 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 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草坪旁用卵石铺成的小 径,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他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 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他告诉我,时常在月夜,他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 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 土的。 《枣核》选自《萧乾选集》第2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略有改动。 〔蹊跷(qīqiāo)〕奇怪。 〔故弄玄虚〕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玄虚,不实的动作。 〔良〕诚然,很。 〔游子〕离开家乡的人。 〔厂甸〕北京市外城的一处地方。过去春节有庙会,十分热闹。 〔隆福寺〕在北京市东城区,过去每十天有四天庙会。 〔总布胡同〕北京市东城区的一条胡同。 〔北海〕指北京的北海公园。 〔唐人街〕美国旧金山市华人聚居的地方。 榆钱饭 刘绍棠 自读提示   刘绍棠,1936年生,作家,他的小说清新纯朴,富于乡土气息。   作者曾说:“家乡是我生身立命之地,乡亲们待我恩重情深。我不能不……描写讴歌我的乡 亲乡土。”在本文中,作者从亲身经历中截取了几次吃榆钱饭的生活片段,反映出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日益富裕的新面貌。   阅读时想想:作者为什么从儿时一直写到青年、壮年?这么长时间的经历,是以什么为线索 串联起来的? 掌握下列词语:青黄不接 画饼充饥 九霄云外 颗粒无存 物以稀为贵 掌握下边加点字的音、形:笊篱 羼合 上屉 念叨 油腻 小抠儿             ·· ·   ·  ·  ·  ·     岔开腿 树杈上 捋榆钱儿 又苦又涩 擀薄皮儿 粉个囊囊 坏嘎嘎儿 ·    ·  ·       · ·      ··  ··  戳脊梁骨 稻麦两茬 珍馐佳肴 剜了我两眼 ·       ·  · · ·   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了。   小时候,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榆钱儿就是穷苦人的救命粮。杨芽儿和柳 叶儿也能吃,可是没有榆钱儿好吃,也当不了饭。   那时候,我六七岁,头上留个木梳背儿;常跟着比我大八九岁的丫姑,摘 杨芽,采柳叶,捋榆钱儿。   丫姑是个童养媳,小名就叫丫头;因为还没有圆房,我只能管她叫姑姑, 不能管她叫婶子。   杨芽儿和柳叶儿先露头。   杨芽儿摘嫩了,浸到开水锅里烫一烫会化成一锅黄汤绿水,吃不到嘴里; 摘老了,又苦又涩,难以下咽。只有不老不嫩的才能吃,摘下来清水洗净,开 水锅里烫个翻身儿,笊篱捞上来挤干了水,拌上虾皮和生酱作馅,用玉米面羼 合榆皮面擀薄皮儿,包大馅儿团子吃。可这也省不了多少粮食。柳叶不能做馅 儿,采下来也是洗净开水捞,拌上生酱小葱当菜吃,却又更费饽饽。   杨芽儿和柳叶儿刚过,榆钱儿又露面了。   村前村后,河滩坟圈子里,一棵棵老榆树耸入云霄,一串串榆钱儿挂满枝 头,就像一串串霜凌冰挂,看花了人眼,馋得人淌口水。丫姑野性,胆子比人 的个儿还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辫子七缠八绕地盘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齿咬着辫 梢儿,光了脚丫子,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的树身,哧溜溜,哧溜溜,一直爬 到树梢,岔开腿骑在树杈上。   我站在榆树下,是个小跟班,眯起眼睛仰着脸儿,身边一只大荆条筐。   榆钱儿生吃很甜,越嚼越香。丫姑折断几枝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 说:“先喂饱你!”我接住这几大串榆钱儿,盘膝坐在树下吃起来,丫姑在树 上也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   我们捋满一大筐,背回家去,一顿饭就有着落了。   九成榆钱儿搅合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里蒸,水一开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 火就够火候儿。然后,盛进碗里,把切碎的碧绿白嫩的青葱,泡上隔年的老腌 汤,拌在榆钱饭里;吃着很顺口,也能哄饱肚皮。   这都是我童年时候的故事,发生在旧社会,已经写进我的小说里。   但是,十年内乱中,久别的榆钱饭又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饭桌上。谁说草木 无情?老榆树又来救命了。   政策一年比一年“左”,粮食一年比一年减产。五尺多高的汉子,每年只 得320斤到360斤毛粮,磨面脱皮,又减少十几斤。大口小口,每月三斗,一家 人才算吃上饱饭;然而,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比大人还能吃,口粮定量却比 大人少。闲时吃稀,忙时吃干,数着米粒下锅;等到惊蛰一犁土的春播时节, 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管家婆不能给孩子 大人画饼充饥;她们就像胡同捉驴两头堵,围、追、堵、截党支部书记和大队 长,手提着口袋借粮。支部书记和大队长被逼得走投无路,恨不能钻进灶膛 里,从烟囱里爬出去,逃到九霄云外。   吃粮靠集体,集体的仓库里颗粒无存,饿得死老鼠。靠谁呢?只盼老榆树 多结榆钱儿吧!   丫姑已经年过半百,上树登高爬不动了,却有个女儿二妹子,做她的接班 人。二妹子身背大筐捋榆钱儿,我这个已经人到40天过午的人,又给她跑龙 套。我沾她的光,她家的饭桌上有我一副碗筷,年年都能吃上榆钱饭,混个树 饱。   我把这些亲历目睹的辛酸往事,也写进了我的小说里。   1979年春天,改正了我的“1957年问题”,我回了城。但是,年年暮春时 节,我都回乡长住。仍然是青黄不接春三月,1980年不见亏粮了,1981年饭桌 上是大米白面了,1982年更有酒肉了。   不知是想忆苦思甜,还是想打一打油腻,我又向丫姑和二妹子念叨着吃一 顿榆钱饭。丫姑上树爬不动了,二妹子爬得动也不愿爬了。越吃不上,我越想 吃;可是磨破了嘴皮子,却不能打动二妹子。1981年回乡,正是榆钱成熟的时 候,可是丫姑又盖新房,又给二妹子招了个女婿,双喜临门,我怎么能吵着要 吃榆钱饭,给人家杀风景?忍一忍,等待来年吧!   1982年春,我赶早来到二妹子家。二妹子住在青砖、红瓦、高墙、花门楼 的大宅院里,花草树木满庭芳;生下个白白胖胖的女儿,刚出满月。一连几 天,鸡、鸭、鱼、肉,我又烧肚膛了。忽然,抬头看见院后的老榆树挂满了一 串串粉个囊囊的榆钱儿,不禁又口馋起来,堆起笑脸怯生生地说:“二妹子, 给我做一顿……”二妹子脸上挂霜,狠狠剜了我两眼,气鼓鼓地说:“真是没 有受不了的罪,却有享不了的福,你这个人是天生的穷命!”   我知道,眼下家家都以富为荣,如果二妹子竟以榆钱饭待客,被街坊邻居 看见,不骂她刻薄,也要笑她小抠儿。二妹子怕被人家戳脊梁骨,我怎能给她 脸上抹黑?   但是,鱼生火,肉生痰,我的食欲不振了。我不敢开口,谁知道二妹子有 没有看在眼里?   一天吃过午饭,我正在床上打盹,忽听二妹子大声吆喝:“小坏嘎嘎儿, 我打折你们的腿!”我从睡梦中惊醒,走出去一看,只见几个顽童爬到老榆树 上掏鸟儿,二妹子手持一条棍棒站在树下,虎着脸。   几个小顽童,有的嬉皮笑脸,有的抹着眼泪,向二妹子告饶。我看着心 软,忙替这几个小坏嘎嘎儿求情。   “罚你们每人捋一兜榆钱儿!”二妹子噗哧笑了,刚才不过是假戏真唱。   我欢呼起来:“今天能吃上榆钱饭啦!”   “你这不是跟我要短儿吗?”二妹子又把脸挂下来,“我哪儿来的玉米 面!”   是的,二妹子的囤里,不是麦子就是稻子;缸里,不是大米就是白面。二 妹子的男人承包30亩大田,种的是稻麦两茬,不种粗粮。   有了榆钱儿又没有玉米面,我只能生吃。   看来,我要跟榆钱饭做最后的告别了。二妹子的女儿长大,不会再像她的 姥姥和母亲,大好春光中要捋榆钱儿充饥。   或许,物以稀为贵,榆钱饭由于极其难得,将进入北京的几大饭店,成为 别有风味的珍馐佳肴。 1983年1月 《榆钱饭》选自《时代的报告》1983年第4期,有改动。 〔圆房〕意思是结婚。 〔饽饽〕方言。指用玉米面或高梁面制成的块状食品。 〔惊蛰(zhé)〕24个节气之一,在3月上旬。 〔跑龙套〕传统戏曲中扮演兵卒等配角的统称。这里指帮手。   扁鹊见蔡桓公 韩 非 阅读提示   你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它就出自于《扁鹊见蔡桓公》这则故事。   这则故事是用文言写的。要多朗读几遍。先弄清故事大致内容,再对照注释和查字典、词典 弄懂生字、生词的含义,进而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然后想想故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分几层叙述的, 阐明了什么哲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 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 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 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 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有肠胃,火齐之所 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 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 (mò,古地名,现在河北省任丘县境内)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 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蔡桓(huán)公,蔡国(现在河南省上蔡县 一带)国君,下文称“桓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作齐桓公)。韩非,战 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 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有间〕有一会儿。 〔腠(còu)理〕皮肤的纹理。 〔将恐〕恐怕要。将,要。 〔深〕甚,厉害。 〔寡人〕古代君主谦称自己。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 为(自己的)功劳!之,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居十日〕待(dāi)了十天。居,停留,经历。 〔肌肤〕肌肉和皮肤。 〔应(yìng)〕答应,理睬。 〔悦(yuè)〕高兴。 〔还(xuán)走〕转向就跑。还,同“旋”,回转、掉转。 〔故〕特意。 〔汤(tàng)熨(wèi)之所及也〕(是)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同 “烫”,用热水焐(wù)。熨,用药物热敷。 〔针石〕金属针和石针。这里指用针刺治病。 〔火齐(jì)〕火齐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同“剂”。 〔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那是)司命所管的,(医药已经)没办法了。司 命,传说中掌管生死的神。属,管。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是以〕就是“以是”,因此。以,因为、由于。 〔无请〕不问,意思是不说话。请,问。 〔索〕寻找。 纪念白求恩 (1939年12月21日) 毛泽东 训练重点 一 夹叙夹议的写法 二 段与段之间 三 对比的作用 预习提示   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同志的逝世而写的。   反映革命生活,可以用具体的叙述描写,如《老山界》。也可以用议论,使读者明白道理, 《纪念白求恩》就是这样。采用哪一种写法,要根据需要来决定。   读了课文,想一想,白求恩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值得赞扬,我们应该学习白求恩的哪些精 神;课文中哪些地方用了对比手法。   读准下列字音:隘、拈、冀、鄙、忱。把“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见异思迁”“拈轻怕 重”“精益求精”这五个成语抄在本子上,学会运用它们。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50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 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 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 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 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 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 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 利。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 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 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 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 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 际主义。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 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 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 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 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 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 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 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 感动。每一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 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 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 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 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 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 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人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 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纪念白求恩》选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诺尔曼·白求恩曾于1936年德意法 西斯侵犯西班牙时,亲赴前线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务。中国抗日战争爆 发后,又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 国。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 〔五台山〕山名,在山西省东北部。1937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 军,开始以五台山区为中心,建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殉职(xùn)〕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狭隘(ài)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这是资产阶级认识、处理民族关系和 国际关系的一种思想表现,是同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对立的。 〔热忱(chén)〕热情。忱,真实的情意。 〔拈(niān)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拈,用手指搓捏 或拿东西。 〔麻木不仁〕原意是肢体麻木,感觉不灵。这里指缺乏政治敏感和政治热情, 对集体、对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晋察冀边区〕抗日战争时期敌后重要抗日根据地之一,包括当时的山西 (晋)、察哈尔(察,原来是一个省,1952年撤销)、河北(冀)、热河(原 来是一个省,1955年撤销)、辽宁五省的各一部分。 〔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求更好。益,更。 〔一班〕这里是“一些”的意思。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这里指不安心工作,革命事业 心不强。迁,变动。 〔鄙薄〕轻视。 〔不足道〕不值得一提。 生命的意义 奥斯特洛夫斯基 自读提示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前苏联作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根据作家的 亲身经历,描写十月革命以后直至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初年,前苏联无产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 导下战胜一切敌人和种种困难的伟大斗争,显示青年在革命的烈火中锻炼成长,歌颂他们在保卫 苏维埃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斗争中的英雄业绩和献身精神。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前苏联文学 中最卓越的英雄形象之一,具有崇高的革命品德,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不顾身的战斗和劳动。他 卧病不起的时候,仍然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坚持写作,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 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个英雄形象在前苏联,在我国都曾产生巨大影响。   课文所写的是保尔在筑路队得了伤寒,病愈后的一段经历。其中“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一段话已成为千千万万革命青年的座右铭。仔细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心理刻画和哲理 性的抒情,学习保尔的革命人生观。   注意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碌碌无为  岔路口  空寂  高耸  如茵  幽思   ··    ·     ·   ·   ·  ·   他沿着小镇上冷冷清清的街道踱着步子,不知不觉走到了松树林前,在岔 路口停住了脚步。岔口右面是从前的监狱,阴森森的,和松林只隔着一道挺高 的尖木栅栏。监狱后面是医院的白色楼房。   就在这里,瓦莉娅和故乡的同志们被送上了绞架,牺牲在这空寂的广场 上。在当年竖立绞架的地方,保尔默默站了许久,然后他走下路边的陡坡,进 了烈士公墓。   也不知是哪一位热心肠的人,用云杉枝条编织的花环,装点了那一排掩埋 忠骨的坟墓,又在小小的墓地周围种植上一圈苍翠的小树。陡坡外高耸着挺拔 的青松。谷地里满铺着如茵的嫩草。   这儿是小镇的尽头,阴郁而冷清。只有松林轻声地沙沙作响。四野里复苏 的大地散发出新春的气息。   就在这里,故乡的同志们英勇地牺牲了。他们为了改变那些生于贫贱、生 就作奴隶的人们的命运,为了使他们的生活变得美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 命。   保尔缓缓摘下军帽。哀思,深沉的哀思充满了他的心: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 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 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 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人,应当赶快生活。   保尔怀着这样的幽思,离开了烈士公墓。 《生命的意义》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年 版),柯识津编译。标题是编者加的。 〔瓦莉娅〕保尔少年时代的朋友谢辽沙的姐姐。她做地下工作的时候,被波兰 白军捕去,在惨曹侮辱和拷打手,被绞死。 〔云杉〕常绿乔木,树皮灰褐色,叶子针形,球果长椭圆形。 〔茵〕席,褥,引申为铺的东西。 〔碌碌无为〕平平庸庸没有什么作为。碌碌,平庸的样子。 春 朱自清 训练重点 一 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 二 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三 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 预习提示   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 希望和力量。在几幅春景图中,作者描述春天景物的特征,表达美好的感受,用了许多确切、生 动的词语和比喻、拟人的句子,可以一边读一边划出来。   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要多朗读。有些字,要注意读音,如: 涨、藏、散、酝酿、巢、应和、黄晕、蓑等。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突出盼)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宏观勾勒)山朗润起来了, 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微观描绘)园子里,田野 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 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春草图 写小草的情态,它的质 地、色泽、长势)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 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春花图 写花朵多,花色艳, 花味甜)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春花联想到秋 实)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 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 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春风图 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 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 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 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 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雨图 抓住春雨的特 点:细密和轻盈)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 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 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 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从静景写到动态,从物写到人,由近写到 远)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 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迎春图 春到人欢,和开头呼应)舒活舒 活筋骨,抖擞拌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引用 俗语启迪)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赞美作 结。三个比喻形象新颖,含意深刻)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 〔赶趟儿〕原意是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的开花。 〔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志南和尚《绝句》中的诗句。全诗是:“古木阴 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雨, 开杏花时的雨,指春雨。杨柳风,吹动杨柳的风,指春风。 〔酝酿(yùn niàng)〕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 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卖弄〕炫耀。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黄晕(yùn)〕昏黄不明亮。晕,太阳或月亮周围的光圈,也指光亮周围的影 子。 〔烘托〕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周围涂抹淡墨或者浅的颜色,使画的主 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这时是“衬托”的意思。 〔舒活〕舒展,活动。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意思是,春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 年要做的事及早安排好。 〔落地〕这里指婴儿生下来。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济南的冬天 老舍 自读提示   老舍(1899-1966),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作品 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收在《老舍文集》里。他的 作品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本文约写于1930-1931年间,是作者在 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   作者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 有的动人的冬景;作者还善于描述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表达自己最 鲜明的印象和感受。你对文章的内容、描述方法和语言有什么体会, 可以在课文一旁的空白处写些简单的批注。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 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 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 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 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 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 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 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 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 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 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 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 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 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 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 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 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 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 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 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 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 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 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 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 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济南的冬天》节选自长篇散文《一些印象》。 〔北平〕就是现在的北京。 〔伦敦〕英国首都,多雾。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髻(jì)〕在头顶或脑后挽束起来的头发。 〔绿萍〕植物名,又名满江红,体小,飘浮水面,春季绿色,夏季红褐色,可 作鱼类及家畜的饲料,也可作水田的肥料,并可供药用。 〔水藻〕生长在水里的藻类植物。 松 鼠 布 丰 训练重点 一 对事物特征的观察 二 形象、生动的说明 三 准确的运用词语 预习提示   布丰(1707-1788),法国学者、作家。著有《自然史》 等。   这篇说明文用文学笔调向我们介绍了松鼠这种小动物。它是那样活泼可爱,讨人喜欢。作者 不仅对松鼠的形态、颜色、用途等了解得清楚,而且非常细致的观察了它的一举一动,因而能用 许多细节勾画出这种小动物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性格,突出了松鼠令人喜爱的特 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松鼠的特点的,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观察的结果的。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 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 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 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 了。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 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 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田野里,在平原地区,是找不松鼠的。它们从来 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丛里,只喜欢大的树林,住在高大的树上。在 晴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的声音。它们好像很怕 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们虽然也 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   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 尾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 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 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跑跳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 跳。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 爬上去了。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人家惹恼 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 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 踏平,使那建筑物既宽广又坚实,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 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上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 个窝遮蔽起来,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   松鼠通常一胎能生三四个。它们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 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自己的毛,弄得身上光溜溜 的,干干净净的,没有什么坏气味。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它们的肉可 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 《松鼠》根据《布丰文选》中《松鼠》一文改编。 〔缨(yīng)〕系在帽子上的穗状装饰品。 〔榛(zhēn)〕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果实叫榛子,果皮坚硬,可食用或榨油。 〔榉(jǔ)实〕榉树的果实。榉,落叶大乔木,像榆树,结坚果。木材坚硬, 耐水湿,是优良的造船、建筑、桥梁用材。 〔橡栗〕就是橡实,也叫橡子。它是栎(lì)树地果实,长圆形,可以酿酒, 外壳可制烤胶。 〔蛰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吃不动。 桂林山水歌 贺敬之 自读提示   作者贺敬之,生于1924年,诗人,剧作家。他的诗篇大部分收在《贺敬之诗选》里。   阅读这首诗,要注意体会作者描绘景物的想象力和抓住景物特点以抒发自己感触和情怀的抒 情方法,要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这首诗是用“信天游”民歌形式写的,两行一节,每节押一个韵。因为每行都有韵,换韵又 较多,全诗感情跌宕跳动,节奏轻松活泼。在短语、句、节等方面多用对仗,句式匀称,音调铿 锵,朗读时要细心体会。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啊,此山此水入胸怀, 此时此身何处来?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此来关山千万重。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 “桂林山水甲天下”……   啊!是梦境啊,是仙境? 此时身在独秀峰!   心是醉啊,还是醒? 水迎山接入画屏!   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 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   招手相问老人山, 云罩江山几万年?   --伏波山下还珠洞, 宝珠久等叩门声……   鸡笼山一唱屏风开, 绿水白帆红旗来!   大地的愁容春雨洗, 请看穿山明镜里--   啊!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 祖国的笑容这样美!   桂林山水入胸襟, 此景此情战士的心--   江山多娇人多情, 使我白发永不生!   对此江山人自豪, 使我青春永不老!   七星岩石去赴神仙会, 招呼刘三姐啊打从天上回……   人间天上大路开, 要唱新歌随我来!   三姐的山歌十万八千箩, 战士啊,指点江山唱祖国……   红旗万梭织锦绣, 海北天南一望收!   塞外的风沙啊黄河的浪, 春光万里到故乡。   红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 望不尽:千姿万态“独秀峰”!   --意满怀啊,情满胸, 恰似漓江春水浓!   啊!汗雨挥洒彩笔画: 桂林山水--满天下!…… 1959年7月,旧稿 1961年8月,整理 《桂林山水歌》选自《贺敬之诗选》。 〔独秀峰〕在桂林市中心,孤峰一柱,拔地而起。 〔老人山〕老人山、鸡笼山、屏风山,均在桂林市区,因状得名。 〔还珠洞〕有老龙谢情还珠神话,本诗借用其意。 〔穿山〕在桂林市南郊。峰顶有巨大圆形洞口,上望似明镜高悬。 〔七星岩〕桂林著名岩洞。传说歌仙刘三姐在此洞中赛歌,后化为石仙。 《咏柳》赏析 袁行霈 训练重点 一 关键词语的含义 二 诗歌的欣赏 预习提示   这篇课文,从分析诗的语言入手,在揣摩《咏柳》诗句的含义时,再现诗中的形象。并运用 想象、联想,感受诗人赞春的思想感情,把读者引入诗的艺术境界。学习本文,要学习用多种手 法说明白难以言传的诗的艺术境界,并且学习怎样欣赏诗歌。   《咏柳》在小学时已经学过,回忆一下自己理解了多少,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或者理解不深, 带着这些问题学习本文,看看有什么新的体会。   掌握下边加点字的音、形:   丝绦  袅娜  凝妆  谚语  小妾    ·  ··  ·   ·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用一个比喻形容柳树的丰姿。一树绿柳, 高高地站在那儿,好像是用碧玉妆饰而成的。碧玉 的比喻,显出柳树的鲜嫩新翠,那一片片细叶仿佛 带着玉石的光泽。碧玉,又是南朝宋代汝南王的小 妾的名字,乐府歌曲有《碧玉歌》,歌中有“碧玉 小家女”之句,后世遂以“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 出身的年轻美貌的女子。“碧玉妆成一树高”,在 诗人的想象里,也许觉得那袅娜多姿的柳树,宛如 凝妆而立的碧玉一般。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丝绦”,就是丝带。上句是写柳树给人的 总的印象,这句是具体地写柳树,那茂密的、轻柔的、下垂的柳枝最足以代表 柳的特征了。诗人用“绿丝绦”来形容柳枝,将柳枝随风飘拂的样子,十分形 象地展示在读者眼前,用笔很巧妙。   第三句和第四句:“不知细叶谁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进而描写柳树 的嫩叶。诗人设问:那细细的柳叶儿是谁裁出来的呢?噢,原来二月的春风好 似剪刀,这一树碧玉,万条丝绦和数也数不清的细叶,就是她的杰作啊!   这首诗很短,只有四句,28个字,艺术上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   首先,这是咏物诗,从“咏柳”这题目一看就知道了,是歌咏柳树的。这 首诗的确是处处扣紧柳树来写的。但是我觉得诗人所歌咏的决不仅仅是柳树, 他是借着柳树歌咏了春风,歌咏了春天的到来。人们对于春之来临,往往是从 自然界的变化中得知的。水的解冻,燕子的北翔,都是春回大地的信号。不要 忘记,柳树也是一位报春的使者。民间谚语说:“五九、六九,隔河看柳。” 早在五九、六九的时候,远望之中的柳梢已经隐约地带上一丝儿新绿了。贺知 章借着描绘柳树的新妆,歌咏春天的来临,很能唤起读者共鸣。咏柳,而不局 限于柳,借咏柳而咏春,这是高出于一般咏物诗的地方。   其次,这首诗的构思新颖,比喻巧妙,诗的形象仿佛要凸出于纸面之上。 特别是后两句,用剪刀比喻春风。她裁出细叶,剪好丝绦,妆成碧树,吹到哪 里,就把勃勃的生机带到哪里。她剪破严冬的笼罩,裁出万紫千红的世界,她 的轻捷,她的锐利,随之而来的创造的喜悦--种种美好的想象都可以由这两 句诗产生出来。好诗都是富于启示性的,言近而意远,能够通过一两个鲜明的 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无数新鲜的画面。这首诗 正是这样,它通过一株柳树写出了整个的春天;通过似剪刀的春风,赞美了一 切创造性的劳动。这样新颖的构思,这样清新的艺术境界,即使在唐诗里也并 不多见。   第三,这首诗只有四句,却很富于层次的变化。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 高”,先写总的印象,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单 就柳枝作一番细致的描写。第三句、第四句“不知细叶谁栽出,二月春风似剪 刀”,再进一步写柳叶。先从大处着眼,愈写愈细,好像绘画,先勾出轮廓, 再添枝加叶补充细节。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写法也不一样,前两句是描写形 容,碧树如玉,柳枝如丝,碧树怎样高上去,柳枝怎样垂下来。后两句写柳 叶,如果还用这种写法,说柳叶怎样细,怎样嫩,好像是刚刚剪裁出来的一 样,那就显得呆板了。诗人在后两句上换了一种写法,不对细叶作任何形容, 也不打什么比喻,只是猜测谁裁出了这美丽的细叶。描写的重点悄悄地转移到 春风上来,是春风裁出了细叶。这就在前两句的艺术境界之外,开辟了新的艺 术境界,使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咏柳》赏析〕这是作者为本书写的。《咏柳》的作者贺知章(659-744) ,唐代诗人,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现在浙江箫山 人)。 〔乐府〕本来是汉代的音乐机关,后来指古代的一种诗体,可以配乐歌唱的民 间歌谣和文人诗。 〔袅娜(niǎonuó)〕形容女子姿态优美。 〔凝妆〕盛妆。 看 戏 叶君健 训练重点 一 详写、略写与中心意思的关系 二 对声音的描写 三 关键词句的含义 预习提示   叶君健,生于1914年,湖北省红安县人,翻译家、儿童文学家。著作有童话、散文、小说多 种,译作有《安徒生童话全集》等。   京剧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成就。这篇课文描写了群众观看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先生演出 《穆桂英挂帅》的场面,赞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热情的观众和热情的艺术家。学习这篇课文, 可以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并提高戏曲素养。   查工具书,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颦  收敛  屹立  屏住  蜃楼  奸谗  矫健  铿锵   婀娜  鸦雀无声  金碧辉煌  忠心耿耿     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经下落,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 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子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 静的。   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 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 的农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 一个人海。他们所发散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 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 有节奏的步法走到脚灯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 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那里面有歌, 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公 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 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了出来。   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 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 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 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 “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 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 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 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 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 戏就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 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 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的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 去了界限,整个的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 以后,现在在66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 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的 国家里才能产生--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看戏》选自《天安门之夜》(百花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脚灯〕安装在舞台口底部的一排灯。 〔水袖〕演员所穿的古装袖端手下来的部分,用白色绸或绢做成。 笑的武器 --浅谈华君武的“动物”漫画 苏 光 自读提示   华君武是漫画家。他的漫画构思巧妙,笔墨洗炼,生动幽默。   请先欣赏《公牛挤奶》,想想作者讽刺的是“公牛”还是“挤奶人”。由这幅漫画,你联想 到现实生活中的哪一种人或哪种社会现象?你受到什么启示?   在欣赏《转败为胜》这幅漫画时,先按照画的顺序口头描绘一下乌龟的神态,揣摩它的心理 活动,再根据题目,说说你对这幅漫画的理解。   然后读课文,看看你的理解和文章的评论有什么异同。   读准下边加点字的音:   华君武  一幅漫画  俨然  两副尊容  尴尬   ·      ·   ·    ·    ··   模样   攥着烟斗  往前挪动   ·    ·       ·    漫画和相声一样,是通过使人发笑发挥作用的。简单的说,对敌人是尖刻 的嘲笑;对自己人则是善意的讽刺。如果笑不起来,便不是成功的作品。大家 可曾记得,为了提高漫画和相声的艺术水平,华君武和侯宝林曾用漫画和相声 提出和回答过为什么笑的艺术不令人发笑的问题。解放战争中,华君武在东北 画了大量漫画,令人喷饭,敌人恨之入骨,把他列入黑名单准备暗杀;他的内 部讽刺画,虽不指名道姓,也有些人总爱“对号入座”,有的还反唇相讥。这 表明华君武的漫画,不仅令人发笑,更叫人受不了。所以我们管它叫“笑的武 器”。   漫画可以直接画人,也可以以物喻人。华君武的漫画数量很多,这里只就 他两幅“动物”画谈点看法。   先说《公牛挤奶》。这种比喻就令人叫绝!主观主义,不进行调查研究就 动手干事的人,可以说到处都有,而亏漫画作者想得出来,偏偏画了这样一个 像煞有介事的挤奶者,穿着一身工作服,俨然一副认真挤奶的得意姿态,在公 牛的腹部下正儿八经地工作着。而这匹公牛,又被弄得哭笑不得,一面尴尬地 注视着挤奶者,一面还无可奈何地去就范。这两副尊容凑在一起,实在可笑! 但笑过之余,谁也不能不想一想,自己是否也做过这样的蠢事。作者也没有忘 记在副题中写上“并以自勉”的字样。这不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吗?但又不是普 通的平面镜,而是一面不寻常的“哈哈镜”,不管镜子里怎样变形、夸张、失 真,照在镜子里的总是你这个人。   再说《转败为胜》。这是作者根据“龟兔赛跑”这则寓言故事反其意而画 的寓言漫画。能想出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应算是难能可贵的高招了。然而绝 妙的还是这只乌龟,那种自以为然、满有把握赛过兔子的心理状态,被作者描 绘得入木三分。请你仔细观赏乌龟这连续的七种神态吧。第一幅,从一起步就 嘴里叼着个烟斗,抿着嘴、闭着眼,不是用脑子“想”当然,而是用嘴说它那 句“反正兔子会睡觉”的呓语。你瞧,乌龟的嘴还未张开,而且叼着烟斗,就 从这副慢悠悠的傲慢神情上看去,仿佛能听得见它从牙齿缝里哼出来那个含糊 不清的“反”字来。接下去第二幅,乌龟眼睛睁开在看路了,又显出其漫不经 心一步一步往前挪的模样。第三幅,一袋烟已经抽完了,歇一口气,回头看看 兔子还“无影无踪”,迈着八字步,磕磕烟灰,慢慢吧。第四幅,索性背 起手来,烟斗还在手里攥着,伸伸脖子看看天,好像在说:“咳!兔子呀,你 可睡吧,咱可是走过一袋烟的时间了。”第五幅,再抽一袋吧,离终点不远 了,何必吃力地站着走呢?干脆爬吧。第六幅,乌龟认为“胜利在握”,尾巴 翘得老高,眼睛注视着天空,张开嘴,仍叼着烟斗,一边嘲笑兔子,一边向终 点冲刺。第七幅,啊呀!完全出乎意料,两个惊叹号前面竟是一只抱着“不再 睡觉”奖杯的兔子。多么巧妙的构思,多么生动的艺术形象呀!这哪里是什么 小动物?分明是活生生的人嘛。谁说漫画不需要生活?像这样生动的人格化了 的乌龟,如果没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的体会,是无论如何创作不出来的。 《笑的武器》选自《名作欣赏》1984年第4期。有删改。 〔反唇相讥〕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讥讽对方。 〔以物喻人〕用物来比喻人。 〔像煞(shà)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像有什么了不 起。 〔俨(yǎn)然〕形容很像。 〔正儿八经〕严肃而认真。 〔尴尬(gān'gà)〕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就范〕听从支配和控制。 〔尊容〕尊贵的容貌,有讽刺的意味。 〔难能可贵〕难做的事居然能做到,值得宝贵。 〔自以为然〕自己认为如此。 〔入木三分〕比喻有力、深刻。 〔呓语〕梦话。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大自然的语言 训练重点 一 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 二 读书摘要 预习提示   这篇课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 理分明的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如能结合《中国地理》课本中“地球的五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有关知识学习,会有助 于深入理解课文。   读准下边加点字的音:   连翘--翘起    ·  ·   衰草连天--鬓毛衰   ·       ·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     ·   ·   观测--玄妙观   ·     ·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   ·   ·    ·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 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 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 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 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 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 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 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 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 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 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 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 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 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 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 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 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10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侯观测 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 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 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 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 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 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的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 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 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 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 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 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 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 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 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 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 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 不适宜,就是这处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 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 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就是说,春天提前9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 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 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 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 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 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 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 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大自然的语言》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科学大众》1963年第1 期)改写。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簌(sù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nì)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是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 话。禾,这里指稻秧。 〔农谚(yàn)〕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 验。 〔数据〕科学实验中记录的可以作为研究根据的数字。 〔榆叶梅〕落叶灌木或者小乔木,花粉红色,核果球形,红色。可供观赏。 〔纬(wěi)度〕地球表面南北距离的度数。 〔经度〕地球表面东西距离的度数。 〔连翘(qiáo)〕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的花,果实可以入药。 〔生态学〕研究生物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条件之相互关系的科学。 回 声 于时祺 自读提示   为什么在北京天坛回音壁下说话,即使声音很轻,在墙根各个位置上的人都能听得清清楚 楚,就跟打电话一样?诸如此类关于回声的问题,能在本文中得到答案。阅读课文,要注意理解 回声的知识,学习作者生动的介绍知识的写法,学习做卡片,并掌握下边加点字的音、形:   隧道  圜丘  层峰叠嶂  庞大  巍峨 · · · · · 她躲在峡谷 她站在山崖上   你不理她 她不理你   你喊她,她喊你 你骂她,她骂你   千万不要和她吵嘴 最后一声总是她的     这是诗人艾青为少年朋友写的一首诗--《回声》。   回声,是我们熟悉的现象。它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 而形成的。   只有障碍物离得较远,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时间回到耳畔,才容易分辨出 回声和原声。障碍物离得太近,例如在高墙跟前或室内说话,声音很快反射回 来,回声和原声差不多合在一起,分辨不出来,便感觉不到回声。   声源发出的声波,碰到第一个障碍物形成回声后又碰到第二个障碍物,就 能形成第二次回声。连续碰到许多障碍物就能形成许多次回声。前捷克斯洛伐 克的阿德尔什帕赫附近,有一个圆的断岩,在一定的地方讲一句简短的话,断 岩会将原话复述三次。我国江西弋阳的圭峰,是风景优美的游览胜地,那里层 峰叠嶂,巍峨秀丽,其中有一处名胜叫做“四声谷”,游客高喊一声,可以先 后听到四次相同的回声。英国牛津郡的一个地方,放一次枪,枪声可以在山谷 内连续反射20次之多,在沉寂的晚间,可以很清楚地听到声声回响。在雷雨 天,电光闪过,雷声隆隆不绝,要经过好长时间才消失,这也是声音经过地 面、山岳和云层多次反射的结果。   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懂得运用声音的反射原理。建于明代的著名建筑北京 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就具有奇妙的声学现象。   回音壁是一个圆形的围墙,高约6米,半径32.5米。整个围墙都很光滑,是 一个很好的声音反射体。只要有人对着墙壁说话,即使声音很轻,由于声波沿 着围墙内壁多次反射,站在围墙根各个位置上的人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就跟打 电话一样。   三音石处于围墙的圆心位置上。站在这石上鼓一下掌,掌声就被围墙反射 回来构成第二次回声以至第三次回声,人们就可以听到啪、啪、啪三响。如果 掌鼓得响些,有可能听到五六响。   圜丘是一个由汉白玉砌成的圆形平台,半径为11.4米,周围有石栏杆环 绕。站在圆平台的中央鼓掌或讲话,声音被石栏杆反射回来,回声和原声合在 一起,使人觉得声音非常响亮,甚至震得耳朵难受。   使声波反射的障碍物不一定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和气体。例如声波从热 空气团传播到冷空气团,冷空气团会反射声波;天空中由密集的水滴形成的云 层也会反射声波。   在欧洲阿尔卑斯山的一个铁路隧道里,有一次28吨火药爆炸,本来40千米 以外就听不到爆炸声了,奇怪的是从爆炸地点往北160千米地方,人们却很清楚 地听见了爆炸声。声音怎么会跳跃到这样远的地区去呢?瑞士气象学院的解释 是:距爆炸地点80千米处的上空有一片浓厚的云层,由隧道弧形反射壁聚集后 传播出去的声波被这片云层反射到地面,使相距160千米处的人们听到了爆炸 声。   人们利用回声研制出许多重要的仪器。1912年4月14日英国当时最大最先进 的邮轮“泰坦尼克”号在赴美国首航途中跟冰山相撞而沉没,造成了航运史上 特大的灾难。这种事故促使科学家找到利用回声来探测冰山或暗礁的方法。这 就是在船底装置回声探测仪器。这种仪器还可以用来测量海水的深度。过去测 量海深要用很长的绳索系着重铅锤投入水底,既慢又费劲,现在用回声探测仪 器向海底发射声波,声波遇海底反射回来,仪器接收到回声,并准确的记下声 波从发出到返回所需要的时间,根据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约每秒1435 米),就可以算出海的深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研制出主动声纳和被动声纳。主动声纳由简单的回 声探测仪器演变出来,它主动地发射超声波,然后收测回波进行计算;而被动 声纳则由简单的水听器演变而来,它收听目标发出的噪声,判断出目标的位置 和某些特性。 选自《声学趣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有删改。 影子的故事 萧建亨 自读提示   影子,人人熟悉;影子的知识,却未必有多少人知道。这篇文章从古代和现代,从天文学和 历史学,从生产和生活等方面,介绍人类对影子的利用。这种介绍,融会在一个个新奇有趣的故 事之中;我们被故事吸引,就自然学到科学知识。阅读本文,要理解内容,学习用讲故事来介绍 科学道理的写法,并练习编写提纲。   掌握下边加点字的音、形:   燃炽  顿涅茨  魂魄  头晕目眩  魅力  窥见    ·   ·    ·   · ·  ·   · 奇妙的无影灯   外科医生做手术,常常觉得影子在妨碍他们。灯光照在手上,手的影子投 到伤口上,黑黑的影子使外科医生老是分不清哪是血管,哪是神经,一不当心 就会造成手术事故。外科医生向工程师求救:“老兄,请您给想想办法吧。” 工程师记起了这样的情景:房间里如果只有一盏灯,人就会投下一道又黑又浓 的影子;如果有两盏位置不同的灯同时照着,人就会向两个方向投着两道淡淡 的影子,--这时一盏灯产生的影子被另一盏灯的光冲淡了。工程师又记起: 如果在一个四面装着很多灯的通明的房间里,人的影子就会更分散,更淡。有 了!工程师在手术台上方装上更多的灯,排成一个大圆圈,让灯光从不同的方 向射向外科医生的手;外科医生的手也向四面八方投出一圈极淡极淡的影子, 这影子是这样的淡,就像完全消失了一样。   假如你有机会到医院手术室去参观的话,你就会看见,每张手术台上方都 挂着一盏大大的、圆形的灯;现在你可以知道了,那就是奇妙的无影灯。 月亮的影子帮助了历史学家   12世纪末叶,俄罗斯伊戈尔王公和波洛威茨人在顿河一带打过一场激烈的 战争。这次战争发生的确切年代,一本古史上说是1183年,而另一本却写作 1185年,到底是哪一年呢?   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都无法回答,天文学家却帮助他们找到了答案。   原来天文学家在一首诗里发现了这样的描写:     伊戈尔站在顿涅茨河畔,     他看到自己的部队仿佛被黑暗笼罩。     他抬头望那明亮的太阳,     只见太阳变成了一弯月牙,     月牙的两角中好像装着燃炽的炭。     漆黑的天空中星星开始一闪一闪,     人们只感到头晕目眩。 很清楚,这里描绘的是日食。伊戈尔的部队渡过顿涅茨河的时候,碰上了月亮 的影子。日食是不会改变它的时间的;地球、月亮是按照铁一样的规律运转 的;天文学家们不但能把未来看到日食的时间和地点推算出来,而且能把过去 看到日食的时间和地点计算出来。他们算出,1185年5月1日下午3时25分,月球 的影子刚好从顿涅茨河一带滑过。这次战争肯定发生在1185年。   月亮的影子曾使古代的人们感到恐怖,却帮助现代的人们解开许多重大的 历史之谜,确定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工程师怎样利用影子   有一次,我到一个现代化的电子管厂参观。据工程师说,电子管里所有的 零件都是固定在薄薄的云母片上的。我拿起云母片翻来覆去的瞧,不由得产生 了疑问:“他们怎么知道这些样子复杂的零件合不合规格的呢?”   “我们用影子。”工程师回答说。他把我带到一间拉着窗帘的屋子里去。 屋子里,有一位工人在一台仪器前安静地工作着。他把云母片放到仪器里,仪 器里的灯光射向云母片,再经过光学仪器的放大,在一块毛玻璃上投下了一个 巨大的影子--放大了的云母片的影子。   现在,可以用尺来量这个影子了。不,工人想得还要巧,他们用一块尺寸 标准的大样板来和影子比较。影子要是和样板重合,零件就是合格的;不然, 就把它们挑出来。   许多样子复杂的零件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测量,这里,影子又帮助人们加 快生产的速度。 影子和我们的生活   据说,汉武帝的李夫人死后,汉武帝还是常常思念她。有一次,来了一个 名叫少翁的人,说有法子把李夫人的魂魄招回来与汉武帝见面。到了夜里,少 翁布置了一块布幕,要汉武帝在幕的另一边坐着。他呢,在幕的这一边点起了 灯,耍起法术来了。隔了一会,嘿!汉武帝看见布幕上果然出现了一个人影, 这影子就和李夫人的侧影一模一样。   你以为那幕上出现的真是李夫人的魂魄么?当然不同。假如你看过影子戏 的话,你就会想到,少翁不过是剪了一个纸人,让它在蜡烛前面活动罢了。烛 光照着纸人,纸人在布幕上投下了一个黑影。据说,从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影 子戏,就是这样发明的。   影子戏,由于形象明朗,黑白发明,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魅力,使人久久不 能忘怀。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还创造了一种更有魅力的影子戏--电影。这 种活动的影子既会使我们欢笑,又会使我们流泪;它已经深深地进入了我们的 生活,成了我们的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影子帮助了天文学家   在南极探险家的口里,一直流行着一句话:“我们对南极的了解还没有天 文学家对月球的了解那样清楚。”   探险家的这种说法并不是故意夸大。因为万年的冰雪封住了南极的秘密, 使科学家无法窥见南极大陆的真面目。可是天文学家呢,不但绘制了月球表面 的详图,而且还“量”出了月球表面山峰的高度。   天文学家是怎样知道月球上山峰高度的呢?他们依据的是影子;依据月球 上山峰投出的影子量出了高度。   用光学仪器,可以测出月球山峰影子的长度,然后计算出这时光线是从什 么角度射向山峰的。再用三角学,就可以算出月球山峰的高度。   离我们38万公里以外的影子,不但告诉了我们月球山峰的高度,而且还为 我们披露了月球表面的具体情况;这使天文学家能为未来的宇宙航行家编绘出 一幅详明的月球图。   影子,在这里产生了神奇的力量,它战胜了空间距离,成为我们手中的一 个驯服工具,为我们忠实地服务。 《影子的故事》选自《1949-1979 科学文艺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版),有删改。 〔伊戈尔王公(1150-1202)〕即哥罗德-谢维尔斯基公爵。1185年率兵征波 洛威茨人,全军覆没,兵败被俘。 〔波洛威茨〕一般译为波洛夫,在黑海沿岸,属突厥族。 〔顿河〕在苏联东欧平原南部。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训练重点 一 童话的想象和夸张 二 童话的朗读 三 作阅读提要 预习提示   作者安徒生(1805-1875),出生在丹麦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经过艰苦努力,一生写了 160多篇杰出的童话作品,成为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家。   本文描述“新装”的似有实无,以嘲弄皇帝的愚蠢可笑,贵族阶层的阿谀逢迎和虚伪透顶。 读完课文,思考以下问题: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皇帝、骗子和新装的关系是怎样变化的?皇帝 和大臣为什么甘心受骗,那个小孩为什么能说出真话?   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   滑稽  陛下  头衔  骇人听闻  钦差大臣  随声附和    ·  ·    ·  ·     ·        ·   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 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为了去 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 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有一天,他的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 布。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 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那真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 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是 的,我要叫他们马上为我织出这样的布来。”于是他付了许多钱给这两个骗 子,使他们好马上开始工作。   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做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 东西的影子也没有。他们急迫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 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只在那两架空织布机上忙忙碌碌,直到深 夜。   “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 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 的,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全城的人都听说这 织品有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所以大家也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他们的 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   “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皇帝想,“他最能看出这布料 是什么样子,因为他很有理智,就称职这点说,谁也不及他。”   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 碌地工作。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 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   那两个骗子请他走近一点,同时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 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可怜的老大臣眼睛越睁越大,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 因为的确没有东西。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 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 我看不见布料。”   “嗳,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一个正在织布的骗子说。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 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 非常满意。”   “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两个骗子齐声说。于是他们就把色彩和稀有 的花纹描述了一番,还加上些名词。老大臣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 以照样背出来。事实上他也这样做了。   这两个骗子又要了更多的钱,更多的生丝和金子,说是为了织布的需要。 他们把这些东西全装进了腰包。   过了不久,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工作进行的情况。这位官 员的运气并不比头一位大臣好:你看了又看,但是那两架空织布机上什么也没 有,他什么东西也看不出来。   “你看这段布美不美?”两个骗子问。他们指着,描叙着一些美丽的花纹 --事实上它们并不存在。   “我并不愚蠢呀!”这位官员想,“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 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他就把他完全没看见的布称 赞了一番,同时保证说,他对这些美丽的色彩和巧妙的花纹感到很满意。“是 的,那真是太美了!”他对皇帝说。   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皇帝很想亲自去看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 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那里。这两个家伙正在以 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丝的影子也看不见。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 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看得见布 料。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 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 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于是他点头表示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他不愿说出什么也没看到。 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 西。他们像皇帝一样,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 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 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 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 上的勋章。   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头一天夜晚,两个骗子整夜点起十六 支以上的蜡烛。人们可以看到他们是在赶夜工,要把皇帝的新衣完成。他们装 做从织布机上取下布料,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同时用没有穿线的 针缝了一通。最后,他们齐声说:“请看!新衣服缝好了!”   皇帝亲自带着一群最高贵的骑士们来了。两个骗子各举起一只手,好像拿 着一件什么东西似的。他们说:“请看吧,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 衣。”“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 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一点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可是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 西也没有。   “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让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 您换上新衣。”   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两个骗子装做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 好的新衣服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 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 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贵重的衣服。”   “大家都在外面等待,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顶上去参加游行大 典。”典礼官说。   “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么?”于是他又在镜 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 装。   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 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看 见。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 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 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 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 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 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 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 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呈报〕报告(上级) 〔滑稽(jī)〕(语言、动作)引人发笑。 〔陛(bì)下〕对君主的尊称。陛,宫殿的台阶。 〔精致〕精巧细致。 〔无双〕没有第二个(能够相比)。 〔赐(cì)〕赏赐。 〔御聘(yùpìn)〕皇帝请的(人)。御,指皇帝。 〔爵(jué)士〕欧洲君主国最低封号,不世袭,不在贵族之内。 〔华盖〕古代帝王出门张在头顶上或车的华丽的伞盖。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训练重点 一 联想和想象的作用 二 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预习提示   面对深邃的夜空,有位同学作了这样的联想和想象:“夜晚,天空像一块黑色的布幕,没有 闪烁的星星,没有皎洁的月亮,也没有多姿的云彩。星星和月亮都到哪儿去了?是还没有睡醒, 仍在甜蜜的梦乡之中呢,还是到野外玩得入迷,忘了回家?我想他们也许是在后台化妆。说不定 过一会儿,黑色的天幕拉开了,星星们会出来唱歌,月亮姐姐会出来跳舞。爱唱歌的星星一定会 在那里唱《眨眼歌》《银河之歌》……我手托下巴,凝视这神秘的天空。哦,对了,不久前我国 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我仿佛骑在人造卫星上,去寻找那些美丽的星星和月亮了。”你看,在一 片漆黑的天空上联想和想象出了如此可爱的情景!   这首诗就是以奇妙的联想和想象编织出一幅天上的美景,把读者带进了神话的境界。作者郭 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县人,文学家、历史学家。他的著作很多,文学 方面有诗集《女神》、话剧《屈原》等,收在《沫若文集》里。   本诗写于1921年。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到祖国,目睹社会的黑暗,思想上有些感伤,但并不 绝望,仍执著的寻求光明和理想。熟读后思考,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理想、愿望,是怎样表达 的,读这首诗可以受到哪些教益。 注意下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隔  甚  缥缈  陈列  定然  珍奇  宽广  闲游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天上的街市》选自《郭沫若选集》,有改动。 〔缥缈(piāomiǎo)〕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盘古开天辟地 袁 珂 自读提示   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传说写的。   古时候,科学不发达,劳动人民看见一些大自然现象,像日月出没、电闪雷鸣等等,得不到 解释,以为有“神”在支配这些现象,就创作了许多神话。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天真烂漫的幻 想,最初是口头流传的。从神话中可以看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观念,可以看到他们怎样进行劳 动和斗争。神话里英雄形象的无比强大,反映了人类对于战胜自然的信念和向往。今天我们阅读 神话,仍然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想象丰富奇特,气魄极大,朴素的解释了宇宙的起源。它围绕一个“变”字,先写天地 的形成,而后着重写盘古运用他的力量和智慧“开天辟地”。夸大的表现盘古的神力,是对人的 力量的大胆的幻想和歌颂。想一想,幻想、想象、夸张在神话创作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很多很多年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的景象只是混沌的一团。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这个其大无比的巨人,就孕育在这混沌之中。   他在混沌中孕育着,成长着,呼呼地睡着觉,一直经过了十万八千年。   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啊呀,什么也看不见,眼前只是 模糊的一片,闷得怪心荒。   他觉得这种状况非常可恼,心里一生气,不知道从哪里抓过来一把大板 斧,朝着眼前的混沌用力这么一挥,只听得一声霹雳巨响,大混沌忽然破裂开 来。其中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开;另外有些重而浊的东西,沉 沉下降,变成地。--当初是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给盘古板斧一挥,划分 开了。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的 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 过了十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长得极大了。   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有人说是有9万里长。这巍峨的巨人,一根长柱 子似的,直挺挺地撑在天和地的当中,不让它们有重归于混沌的机会。   他孤独地站在那里,做这种非常吃力的工作,又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年代。 到后来,天和地的构造似乎已经逐渐成形了,他不必再担心它们会合拢了,他 实在也需要休息休息,终于倒下了。   就在这时候,他周身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风和 云,他的声音变成轰隆的雷霆,他的一只眼睛变成太阳,另一只眼睛变成月 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江河,他的 筋脉变成道路,他的肌肉变成田土,他的头发变成天上的星星,他浑身的汗毛 变成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都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 头、温润的宝玉,就是那最没有用处的身上出的汗,也变成清露和甘霖。   总之一句话:人类的老祖宗盘古,他用了他整个的身体使这新诞生的宇宙 丰富而美丽。 《盘古开天辟地》选自《中国神话选》,有改动。 〔混沌(dùn)〕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世界模糊一团的景象。 〔四极〕四方的边际。 〔五方〕东、南、西、北、中。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