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 信 人:Chen_Jing@bbs.ustc.e(吾身一人,飘然旷野) 原发信站:中国科大BBS站(Sun, 27 Apr 1997 17:44:17) 统一与分裂 葛剑雄 第二章 分与合 二 分合大势之一 中国的传说社会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的时代,有关的记载虽然都是后人记录的 ,但从目前已有的考古发现看,在黄河流域普遍分布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以及在 其他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大致可以证实这些传说所反映的历史事实。 不过,这些发现也同样证实了当时还不存在能够统治大半个中国的政权,一般还处 在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阶段。传说中的夏朝,也就是从大禹的儿子启开始至最一位君 主这一段历史,还有待考古发现的证实。不过从商、周二代的情况看,我们也可以 肯定,当时的夏政权(如果的确存在的话)所能管辖的范围是相当有限的。 从万国到七国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证明史书上记载的有关商人的活动和商朝的历史基本是 可信的。在商人取代夏朝前有过八次迁移,商朝建立以后,都城还是经常迁移;但 都不出今河南、山东、河北三省的范围,而且没有到达这三省的全境。当然它的 统治区还可能大些,但不会超出黄河中下游的范围。只是到了末年,商朝的势力才 扩展到淮河流域。 周人起源于关中,到公刘氏迁到豳(今陕西橡邑县西)。传至古公颤父(约公 元前12世纪)时,迁至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境)。大约在公元前11世 纪,文王(姬昌)建了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南南沣河以西)为都城,又向东迁移了 一次。武王(姬发)建的镐京与丰相距不远。 武王灭商以后和其后的成王时代(约公元前11世纪)分封了一大批诸侯国, 其范围大致北起燕山,南至长江中下游,西起关中盆地的西缘,东对山东半岛中北 部。以后,各个诸侯国分别征服了周围的一些其他部族或小国,范围扩大了,西周 名义上的统治区也随之有所扩大。 可见,要说商、周时已经统一了中国,那是绝对不能成立的;更不用说在此以 前的夏朝了。 那么能不能说商、周时已经统一了黄河流域或中原呢?也不行。因为当时的实 际情况是诸侯林立,还谈不上是统一的国家。即使是由周朝分封的诸侯,它们与周 天子的关系也不是后代的行政管辖及归属的性质,而是“分土而治”的。就拿西周 来说,从建国开始,它所控制到的土地就被分封给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了,天子直接 统治区--王畿的面积很有限。而在各个诸侯国中,情况同样如此,诸侯又把国都 以外的土地分组合给本国的卿大夫,自己只直接统治国都。卿大夫也可以把自己 的封地再分封给子弟和家臣。自上到下的层层“分土而治”的结果,是从天子到每 一个最小的受封人都没有多少直接统治的地方。 在商、周的统治区,或者说它们的分封区之外,还有不少其他部族,有的已经 形成了原始的国家,有的还处于部落联盟的阶段。如商朝时,在四川盆地有蜀和巴 ,长江中下游有楚、濮、南巢氏、越,淮河流域有淮夷,山东半岛东部有莱夷,湟 水流域有羌,陕、甘、川相交地区有氐,北方有鬼方,渭北高原有戎,东北有肃慎 等等。西周时,除了江淮、江汉一带属于商、周系的诸侯有较大的扩展以外,其他 周边地区的变化不是很大。 总之,在当时并无统一可言。在林立的诸侯国和部族之间,也还不存在较大范 围的真正统一的国家。 经过春秋时期(前770-前475年)的激烈兼并,到战国开始时就只剩下 十多个主要的诸侯国了。除了秦、楚、齐、燕、韩、赵、魏这七国外,还有越、鲁 、宋、郑、陈、中山等国。到战国后期,形成了七国争雄的局面。 在各国统治区扩大的过程中,行政区域开始出现,并逐步形成制度。新设置的 郡、县都是国君的直接统治区,与以前的大小封国或封邑完全不同。随着郡、县的 普遍建立,“分土而治”过渡到了“分民而治”,一个国真正成为一个统一体。就 这样,统一首先在七国内部完成了。 六国灭,四海一 秦王嬴政十七年(前230年),秦将内史腾灭了韩国。十九年,秦将王翦攻 入邯郸(今河北邯郸市),俘获了赵王迁,赵国亡。赵国的公子嘉逃往代(今河北 蔚县东北),称代王。二十二年,秦将王贲破大梁(今河南开封市),魏王投降, 魏国亡。二十四年,秦将王翦、蒙武攻破寿春(今安徽寿县),俘楚王负刍,楚国 亡。二十五年,王贲攻占辽东,俘燕王喜,燕国亡。接着又攻下代,俘代王嘉。第 二年(前221年),王贲自燕南下,攻下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齐 王建投降。仅仅十年时间,称雄二百多年的六个诸侯国就从中国地图上消失了。 就在王翦等平定楚国的江南和越国旧地以后,秦军就越过崎岖的山岭和茂密的 森林,进入了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征服了当地的越人政权,设置了闽中郡。秦始皇 二十九年(前218年)前后,尉屠睢率领五十万秦军翻越南岭,开始了对南越人 的征服。三十二年,秦始皇派史禄开通了连接湘江和漓江的运河--灵渠,开辟了 通向岭南的水路。秦军再次南下,夺取了今广东、广西和越南东北一带,设置了南 海、桂林和象郡三郡。 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赶走了在河套一带的 匈奴人,收复了战国时赵国的旧地。第二年,在阴山以南,黄河以东设立了九原郡 ,管辖新设的三十四个县(一说四十四个)。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又将原来秦国 、赵国和燕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加以修缮补建,筑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 ),沿黄河、阴山,东至辽东(今朝鲜平壤西北海滨)的万里长城。 在西南,秦朝以成都平原为基地,向西、北两方面扩张到了今大渡河以北和岷 江的上游,占据了邛(今四川荥经县东一带)、作(今峨边县一带)、冉(今松潘 县一带)和毵(今茂汶县北一带)等部族地区。向南又开通了一条“五尺道”,从今 天的四川宜宾延伸到云南的曲靖,并在沿线控制了不少据点,设置了一些行政机构 。 这样秦朝拥有了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和广东 大陆,西至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于海的辽阔疆域。能在如此大的范围 内建立起一个统一国家,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但是也应该看到,并不是在秦朝的全部疆域中都已经达到了如此程度的统一。 在南方新占领区,秦朝还没有取得完全的控制。在今天的浙江南部、福建、云南、 贵州、四川南部、广西西北等地往往只控制了交通线和沿线的据点,当地的部族的 “君长”依然保持着他们的权力。 这个帝国也没有像秦始皇设想的那样维持“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就在他死后的第二年(前209年),陈胜吴广就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揭 竿而起。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六国贵族也趁机起兵,当年关东(函谷关以东,指今 河南灵宝、太行山一线以东)的大部分已不在秦朝的统治之下。到公元前206年 ,刘邦、项羽的军队先后进入咸阳,秦朝就灭亡了。 如果从秦灭六国算起,到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秦朝的统一维持了十二年。如 果从秦始皇完成疆域的开拓算起,统一只保持了六年。 由楚河汉界建起的西汉帝国 秦亡以后,项羽凭借他的军事实力夺取了反秦盟主的地位,自立为西楚霸王, 又分封了十八个诸侯国。被封为汉王的刘邦只占有巴蜀,即今秦岭以南的陕西南部 和四川大部。经过三年多的苦战,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发动垓下之战,消灭了项 羽,但他却远远没有恢复统一。 北方的匈奴在冒顿单于的统率下,向西占据了以西地区,进而赶走了原在 河西走廊的月氏,威胁着乌孙,使西域(今新疆和中亚地区)大多数国家不得不服 从它的统治。往东并吞了东胡各族,控制了今大兴安岭两侧。向南夺回了“河南地 ”(河套地区,今黄河支流乌加河以南),而且一度推进到今陕西、山西的北部。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刘邦亲率30万大军出击,结果在平城(今山西 大同东北)以东的白登被冒顿围困了七天七夜,派人向冒顿的妻子送了厚礼后才突 出重围。汉朝缺乏对付匈奴的实力,只得采取“和亲”政策,即把皇族女子冒充公 证嫁给单于,但匈奴的侵扰并没有停止。 东南原闽中郡境内的越人君长在秦末恢复自立,并起兵助汉。汉高祖六年,闽 越首领无诸被立为闽越王,以今福建闽江下游为中心建立了闽越国。汉惠帝三年( 前192年),封勾践后人摇为东海王,因国都在东瓯(今浙江温州),所以又称 东瓯王。这两个政权表面上服从汉朝,实际上并不受约束。 岭南原来担任秦朝龙川县(治今广东龙川县东)令的中原人赵佗,在秦末代理 南海郡的尉(负责郡内军事和刑事的长官)。秦亡后,赵佗起兵吞并了南海、桂林 、象郡,在公元前206年自立为南越王。大约在公元前一八一年前后,南越灭安 阳国,疆域扩大到今越南北部和中部,直到北纬13度今巴江下游一带。汉高祖十 一年(前196年)派陆贾出使南越,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虽然接受了封号不再 自称皇帝,但依然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在汉朝内部也处于实际上的分裂之中。为了借助各路诸侯和将领的力量对付项 羽,刘邦不得不承认或封予他们诸侯的地位,所以在他称帝后也建立了7个以功臣 降将为王的异姓诸侯国。出身“细微”的刘邦为了巩固他的家天下,在逐步废除6 个异姓诸侯国的同时,又封了自己的子弟家属为王,设置了9个同姓诸侯国。因此 ,朝廷直属区只有15个郡,相当于今陕西、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中西部、湖北 、四川大部、黄河以东南的宁夏和甘肃,而以东的大多数郡就是十个诸侯国的统治 区。这些王国自己任命郡守以下的官员,征收赋税,用种种方法与朝廷抗礼。 到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同姓诸侯国的分裂终于爆发为以吴王濞、楚王 戊为首的七国之乱,但也为消除这一分裂因素提供了机会。在叛乱平息后,朝廷采 取了一系列削弱诸侯国的措施,国内的分裂威胁基本消除了。 经过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到武帝初年时,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官方的积蓄也 相当充足。在这样丰富的物质条件下登上帝位的汉武帝,自然要施展他的雄才大略 ,汉朝的疆域也就扩展到了空前的范围。 建元三年(前138年),东瓯受到闽越围攻,向朝廷求援,武帝立即派出军 队迫使闽越解围,并就此将东瓯人全部迁至江淮之间,取消了东瓯国。 从元光六年(前129年)开始,汉军向匈奴连续发动进攻。元朔二年(前1 27年),卫青率汉军从云中(今内蒙古默特川一带)和陇西(今甘肃东部)两路 出击,驱逐了匈奴的楼烦、白羊王,收复了“河南地”,使边界恢复到了阴山山脉 一线。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军主力在霍去病的指挥下从西路出击,攻入河 西走廊。在汉军的接连打击下,匈奴的浑邪王杀了休屠王,率四万人投降。汉朝的 疆域扩大到了整个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 元光五年(前130年),武帝曾征发巴、蜀二郡的士兵从棘道(今四川宜宾 市安边场)向羊可江(今北盘江和红水河)筑路,并在“西夷”地区(今四川西昌、 盐源一带)新置了行政区。因要集中全力对付匈奴,暂时停止了在西南的开拓。元 狩元年(前122年),武帝恢复了对“西南夷”的推进。经过几年经营,川西高 原和云贵高原的部族都已纳入汉朝的统治,在这些地区新设置了五个郡。元封二年 (前109年),又在滇和昆明这两个部族地区设立益州郡,汉朝的西南界推进到 了今高黎贡山和哀牢山一线。 从战国后期开始,燕国和秦朝先后控制过朝鲜半岛的北部。西汉初,燕国人卫 满率数千人进入朝鲜半岛北部,以燕、齐(今山东半岛)移民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 政权。这个朝鲜国的范围大致包括今辽宁东部、吉林西部和朝鲜半岛的西北部。元 封二年,武帝用兵朝鲜,次年朝鲜投降。汉朝设置了四个郡,辖境南至今朝鲜半岛 中部江华岛一线。 对岭南的统一已是大势所趋。元鼎五年(前112年)秋,汉军分四路越过南 岭,次年冬攻下南越的都城番禺(今广州),灭南越。南越的旧地被分为九个郡, 其中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珠崖和儋耳二郡在今海南岛 上。灭南越的汉军又在第二(元封元年)灭了闽越。 但汉朝与匈奴对西域的争夺却进行了很长的时间。武帝曾出动十来万军队、十 来万民工和十几万头牲口征服了大宛(在原苏联费尔干纳盆地)。由于交通线太长 ,补给困难,汉朝虽然控制了天山南路,却还不能稳定地占有天山北路,那里的国 家还受到匈奴的威胁,不敢完全服从汉朝。又经过了多次战争,到宣帝神爵二年( 前60年),汉朝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完全控制了天山北路,并设置了西域 都护府。西域都护府的辖境包括自玉门关、阳关(均在今甘肃敦煌市西)以西的天 山南北,直到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和帕米尔高原以内的范围,所辖的国有 五十余个。 武帝后,汉朝的疆域有所调整收缩,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海南岛上行政区域的 撤销。由于岛上的土著居民不断反抗,汉元帝接受贾捐之的建议,在初元三年(前 46年)将行政机构全部内迁。 此后西汉的疆域保持稳定,直到公元九年王莽代汉。这一疆域比秦朝扩大了很 多,东北由朝鲜湾沿岸一角扩大到今江华一线以北部分,南方延伸到了北纬十三度 ,西北增加了河西走廊和西域都护府的辖境。 王莽代汉后,全面挑起了边疆地区的战争,不仅引起匈奴的对抗和入侵,东 北高句丽人的逃亡,而且导致与西域交通的断绝和西域都护府的废弃。天凤四年( 17年),王匡、王凤为首的绿林起义和各地的起义先后爆发,到地皇四年(23 年)王莽政权覆灭,形成分裂割据局面。 如果从汉朝恢复了秦朝疆域的元封三年(前108年)算起,统一维持了一百 三十年。 但即使在西汉疆域的极盛时期也还没有包括整个中国,在西汉以外存在着匈奴 及其他政权。 匈奴的冒顿单于于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即位后,就开始了武力扩张 ,成为一个以蒙古高原为中心的强大的游牧国家,也是汉朝以外疆域最辽阔的一个 政权。经过与汉朝的连年战争,实力遭到很大的损失,扩展的疆域先后丧失,又遇 到了自然灾害,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匈奴内部分裂 ,五个首领争当单于于不久形成南、北单于对峙的局面。南单于呼韩邪被北单于击 败,于公元前51年(甘露三年)向汉朝投降。公元前49年(恐龙元年)北单于 率部西迁,以后在中亚的康居国东部(原苏联塔拉斯河一带)被杀。 南单于降汉后,汉朝让他留驻在边塞附近,给予粮食和物资的资助。几年后, 南单于部众增加,实力恢复,汉朝与他缔结了互不侵犯的盟约后,同意他返回蒙古 高原复国。汉匈之间以长城为界,边境的和平延续了六十年。 在匈奴以东,今大兴安岭东西是鲜卑人,西辽河和沙拉木伦河流域是乌桓人的 聚居区。他们都是东胡族的一支,在匈奴打击下由西部迁来。黑龙江流域、松花江 流域直到日本海沿岸,居住着夫余、肃慎、沃沮等部族,这些部族虽然还很落后, 但都已具有初期的政治实体,有了大致稳定的活动范围。 西南今澜沧江流域和缅甸东北部是哀牢人的部族政权。青藏高原上有吐蕃的先 民唐旄和发羌的部族。 盛世难再 公元二五年,刘秀称帝,成为东汉的开国君主。但在当时,他不过是众多军事 力量中的一支,其中同样称帝的就有好几个。如赤眉军在长安立刘盆子为帝,公孙 述占汉中和巴、蜀称帝,刘永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县东南)称帝,张步占有齐地十 二郡(今山东),隗嚣占有天水、陇西等郡(今甘肃陇中、陇南),窦融据有河西 走廊,卢芳在三水(今甘肃陇东北部及宁夏中部)被匈奴立为汉帝,彭宠攻下蓟城 (今北京)称燕王。直到建武十二年(36年),汉军最后消灭了公孙述政权,国 内才大体平定。但卢芳在匈奴扶植下一度占有北方几个郡,匈奴人不断南下杀掠, 汉朝只得放弃了河套至今山西和河北北部的疆域,将当地的八个郡内迁。建武二十 五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降汉。第二年,汉朝的八郡才迁回原地,汉朝 与匈奴的边界恢复到西汉后期的势态。而南匈奴受到北匈奴的打击,无法再 在蒙古高原立足,要求迁入汉朝北部边区,接受保护,汉朝同意南单于驻在美稷县 (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 永平十六年(73年),汉将窦固分四路出击北匈奴,推进到今新疆东部,打 通了与西域的交通线。第二年,汉军又征服了车师(在今吐鲁番和吉木萨南一带) ,重新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但由于汉军对北匈奴还没有稳定的优势,西域都护府曾 两度置废。延光二年(123年),汉朝又置西域长史府,但以后就忙于对付羌人 的反叛和内部的危机,无暇顾及西域,长史府常常不能行使正常的职权。 东北的高句丽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后期建国,开始在鸭绿江流域,以后逐渐扩张 到盐难水(今浑江)上游,占据了西汉玄菟郡的旧地。约公元三年,高句丽建都于 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市东),以后不断向朝鲜半岛发展。 在建武二十二年(46年),乌桓人乘匈奴内乱,击败匈奴人,迫使匈奴北迁 。汉朝将乌桓安置在北方缘边,分布在今内蒙古河套和山西、河北二省的北部。 鲜卑人开始也接受汉朝的招抚,并一起攻击北匈奴。以后一部分鲜卑人西迁, 填补了南北匈奴间的空白。章和元年(87年),鲜卑对北匈奴发动进攻,北单于 西逃,从此鲜卑控制了匈奴在漠北的旧地。到2世纪中叶,鲜卑结成了部落联盟, 占有今阿尔泰山、阴山以北,大兴安岭以西,北至贝加尔湖的辽阔地域,并在从辽 东到阴山一线逐渐蚕食汉朝的边疆。 二世纪后期,由于西北羌人的不断反抗,汉朝对西北地区的控制越来越弱,不 少政区不得不撤销或者迁往内地。北方的鲜卑逐渐南侵,移居入塞的匈奴也在扩大 活动范围。到了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黄巾军起,汉朝再也顾不了边疆,大 致后退到今桑干河、吕梁山、黄河和六盘山一线。这以北被称为“羌胡”所有,实 际上是由匈奴、鲜卑羌等多种民族聚居或杂居。 从建武二十六年(50年)基本恢复西汉主要疆域(不包括西域都护府),到 光和七年黄巾军起,东汉国内的统一时间是134年。 黄巾的主力虽然在当年就被镇压了,但其余部及各地乘机而起的各种势力却纷 纷割据称雄,而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中平六年(189年 )汉灵帝死后,董卓利用外戚与宦官的冲突,率部进入洛阳,掌握了朝廷大权。关 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逼献帝迁都长安。各地的长官或将领纷割据或拥兵自保,如 刘表据有荆州,公孙度割据辽东,刘虞保有幽州,袁绍夺得冀州,袁术盘踞南阳, 刘焉控制益州,陶谦拥有徐州,曹操则通过收编黄巾们部迅速崛起。建安元年(1 96年),曹操出兵迎献帝至许(今河南许昌县东),朝廷的大权从此落入曹操手 中。曹操利用这一政治优势和自己的军事实力,先后攻灭了袁术、吕布、袁绍、刘 表、张鲁等割据势力,控制了整个北方。 与些同时,孙权、刘备在南方建立并巩固了政权,形成了与曹操鼎立的局面。 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建国号魏。第二年,刘备即帝位,史称为蜀汉或蜀 。孙权起初接受魏的封号称吴王,实际上并不受魏的控制,到229年也称帝。三 国之间虽不时发生战争,但疆域大致稳定。 263年,魏灭蜀。二年后司马炎废魏帝,建立晋朝。晋太康元年(280年 )出兵灭吴,三国鼎立至此结束。 西晋的统一非常短暂,如果从太康元年灭吴算起,至永宁元年(301年)“ 八王之乱”,仅仅21年。即使在这21年间,西晋也远没有恢复东汉盛时的疆域 。鲜卑日益南下,渭北高原以北至河套已为“羌胡”所有,内迁的匈奴实际上控制 了今山西的北部。当持续了16年的“八王之乱”终于在306年结束时,西晋已 经到了彻底覆灭的前夜,十六国中的汉(前赵)和成汉已经建立,其他割据势力也 已形成。 东汉在朝鲜半岛上还保留着乐浪郡,末年辽东的公孙氏政权又设置了带方郡( 治所在今朝鲜黄海南道沙里院南)。但高句丽于209年自国内城迁都丸都城(今 吉林集安市境内)后,日益强大,终于在西晋末年(313左右)完全占领了乐浪 郡。差不多与此同时,带方郡也被南方的马韩吞并。从西汉开始中原王朝在朝鲜半 岛设置正式政区的历史就此结束了。427年,高句丽迁都今平壤。尽管当时高句 丽相当大一部分疆域还在今天中国境内,但它的政治中心已经转移到朝鲜半岛,已 成为中国以外的独立政权。 西汉以来,汉朝疆域的南端是日南郡的象林县。192年(初平三年;一说1 37年,永和二年),当地人区逵建立了林邑国,脱离汉朝,因而汉朝的南界从北 纬14度退到了16度一线。三国期间,林邑又向北扩张,占了汉朝的西卷县,推 进到北纬17度一线。 大分裂的十六国和南北朝 从东汉开始陆续迁入黄河流域的匈奴、鲜卑、羌、氐、羯、卢水胡、丁零等族 ,到西晋时已经有了不小的数量。在长期与汉族和各族的杂居中,经济文化水平又 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尤其是各簇的统治者和上层人士,大多已具有相当的政治、军 事才干,适应了中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些民族的首领既要摆脱汉族统治者对他 们的歧视和压迫,也要乘机夺取权力和财富,成为地区以至全国的主宰。西晋皇族 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火并给他们提供了最好的机会,于是十几个政权先后在黄河流域 、辽河流域和四川盆地建立起来,又匆匆地在其他政权的吞并中消失(见附表)。 五胡十六国简表 国名 创始人 民族 公元年代 主要都城 灭其国者 汉、前赵 刘渊 匈奴 304-329 平阳、长安 后赵 成汉 李雄 巴氐 304-347 成都 东晋 前凉 张定 汉 317-376 姑臧 前秦 后赵 石勒 羯 319-351 襄国、邺 冉魏 冉魏 冉闵 汉 350-352 邺 前燕 前燕 慕容皇光 鲜卑 337-370 龙城、邺 前秦 前秦 苻洪 氐 350-394 长安 后秦 后秦 姚苌 羌 384-417 长安 东晋 后燕 慕容垂 鲜卑 384-407 中山、龙城 北燕 西燕 慕容泓 鲜卑 384-394 长子 后燕 西秦 乞伏国仁 鲜卑 385-431 金城、苑川 夏 后凉 吕光 氐 386-403 姑臧 后秦 南凉 秃发乌孤 鲜卑 397-414 乐都、西平 北凉 西凉 李嵩 汉 400-421 敦煌、酒泉 北凉 夏 赫连勃勃 匈奴 407-431 统万 吐谷浑 北燕 冯跋 汉 407-436 龙城 北魏 北凉 沮渠蒙逊 卢水胡 397-439 张掖、姑臧 北魏 建兴四年(316年),愍帝出降刘曜,西晋亡。次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 史称东晋。东晋末年,大权落入刘裕手中。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 建宋朝。以后,萧道成、萧衍、陈霸先如法炮制,先后建起齐、梁、陈朝;但都限 于南方,维持着与北方政权对峙的局面。 由于东晋和南朝一直忙于防御北方和对付内部的权力之争,顾不上西南边区的 经营和开发,加上地方官治理不当,甚至残酷压迫当地民族,规模不等的反抗时有 发生。梁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爆发,宁州刺史奉命救援京师,当地爨蛮 的豪族乘机而起,在550年脱离了梁朝。在宁州爨蛮的影响下,周围的部族纷纷 自立,因此在今四川长江和大度河以南、湖南以西、广西西部已经不再有南朝的郡 县存在。 南方的林邑国继续向北扩张。大约在南朝后期,又占了原日南郡剩下的三个县 ,南朝疆域的南界退到北纬十八度一线。 315年(晋建兴三年)鲜卑拓跋部曾建代国,至376年为前秦所灭。三八 九年前秦亡后,拓跋圭收集旧部复国,史称北魏。皇始三年(398年)迁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北魏从后燕、夏夺取了大部分疆域,又先后灭北燕、北凉,到太 武帝拓跋焘在位时(424-451)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 93年)迁都洛阳。 北魏刚统一北方时的疆域大致北至今中蒙边界稍北。蒙古高原和今叶尼塞河上 游、贝加尔湖一带有柔然、高车(敕勒)、契骨等部族,其中柔然与北魏为邻,最 强大。以后北魏的东界退至辽河以西,控制今大凌河下游。辽东成为高顺丽的范围 。其西界达到焉耆(今新疆焉耆)和鄯善(今若羌)一带,但未能扩展到西域其他 地区。 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以后又分别为北齐和北周所 取代。西北吐谷浑的首领夸吕(552-591年在位)称汗建国,540年以伏 俟城(在今青海湖西岸布哈河河口附近)为都。西魏的西域部分为吐谷浑所占,伊 吾被柔然占有,西界退至敦煌。 在西晋以后的近三百后间,在中国的范围内始终同时存在着两个以上的政权, 多的时候有十余个政权。南北的分裂尤其明显,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直分属不同 政权。